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毕业生 | 加入“丝路”智库,是机遇更是挑战

新媒体部 暨南研究生 2022-05-05

人物简介

王悠,江西赣州人,生于1995年10月,2019届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助理,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科技与国际关系等。2016年9月至今,出版译著《拜占庭帝国大战略》一本,参与《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国外智库看亚太经合组织》等译著4本。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网,中国网,THE DIPLOMAT等媒体上曾发表数篇时评文章。曾在第十届上海全球问题青年论坛,第十一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等学术会议上做论文发言。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硕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


深入了解让我更加热爱科研

初见王悠是在她刚刚结束博士申请审核,从北京返校的第二天。她很肯定自己要读博,并且认定学术科研就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这种对于学术的坚定在我这个年纪的女孩看来是很少见的,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契机使得她对学术结下了如此这般深厚的热爱。

据了解,王悠本科的时候还没想过自己要做科研,进入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研的第一年,恰逢学院在筹建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智库,机缘巧合,就去应征了。经过一番面试、筛选,她顺利成为了智库的一员,刚开始起步,只是从资料处理、文字编辑等做起。然而她没有想过的是,这一时的帮忙会成为她日后坚持不懈的方向,“无论我未来的选择是什么,我想我都会继续在智库的工作。”王悠在这一点上很肯定。

她说,智库主要是以公益的形式提供一些当下国际问题的知识和分析,这个和她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让她感到十分畅快,也因此就爱上了科研,并且计划好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做科研。“我想做一辈子的科研”,这句话给了我很大鼓舞,王悠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并且鼓励学弟学妹们抓住机会,该果断的时候就行动,不要犹豫。


充足的知识储备让我客观看待问题

关于该智库具体的运作内容,王悠作了进一步解释。现在在大国国际关系上有很多热点话题,社会上不乏对此感兴趣的人,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历史渊源那么了解,而且在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客观的判断。在王悠看来,掌握我们所生存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且不受虚假事实的影响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价值判断,这也是智库工作者们为之奋斗的动力所在。因此,他们推出了公众号、宣传印刷品、电子订阅服务、专门的网站等等一系列免费渠道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

与此同时,智库研究的成果以发刊论文、翻译作、出版物等形式保留。王悠在智库的成果很丰富:出版物三本、翻译书一本、学术论文五篇、编书一本……足见她用心之真、之切,也印证了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悠说,由于做这些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背景知识积累,所以她的阅读速度非常快,而且有了一定的积淀,对话题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对于社会研究者,读得越多,对于话题和问题越有一种敏感。”

在王悠看来,国奖很看重学术科研能力,这单靠对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更多平台上锻炼,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及灵活的文字处理能力。对于无法实验的国际政治而言,理论的力量尤为关键。在政策分析和案例分析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和交往的历史是最好的案例。王悠非常不建议采用自下而上倒过去找案例的方式来写文章,因为案例太多了,她说,需要长期不断地阅读和积累,汲取其中的养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架构,从而做到“有血有肉”,而不是为了论证某个问题再去找案例。


确定主题由点及面有助论文写作

谈到学习方法,王悠认为“以写促读”是最有效率的。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且写论文需要参考大量文献,而深度阅读一本书又要耗费很多时间,究竟读哪本书、怎么读?王悠给了我们一些经验,要探明一个理论,肯定有一系列必读的书、必读的论文,如果从奠基者的著作开始看起,一直看到最前沿的著作,的确可以在这个领域成为大师,但是估计那时年纪也不小了,对于读研究生的我们来说,总不能等到五六十岁再发论文?我们只能以写作促进读书。比如确定了一篇文章主题,它的中心论点就是树状图的起始点,围绕这个主题读一些好作品,可以看到别人的研究成果,它引用了哪些参考文献,再从这个主题开始向下发散,边写边看,在阅读时不停思考观点是什么,在他们的观点上面有一点点创新就好。“通过这种树状方法”,王悠说,“你会发现,越到后来,可看的东西越少”,“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直看”,“从最前沿的开始看,而不是最基础的开始看,否则论文就写不完了!”

从交谈中,不难感受到王悠的开朗和热情,“我很喜欢讨论,通过其他人的视角会发现,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思考。”得益于活泼的性格和积极的态度,她总能找到知音。“只有一个人的学术是很痛苦的”,她强调,始终不要放弃和别人进行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找到一起学习的伙伴将为学术注入快乐和动力。她说:“我有时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接着就会和朋友讨论一两个小时。”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必要的准备,与别人交流一个问题前,自己心里首先要想到八、九成。因为当自己的思考成熟到八、九分以后,讨论的质量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而且别人也更愿意和你交流。“分歧是存在的,吵完还是好朋友。”

课堂,是王悠觉得最棒的讨论时刻,“如果课堂不讨论,其他时候你更不会去讨论。”用课下的时间来大量积累,课堂上则尽情释放和升华,这种张弛之道很特别,也很高级。话题尾声,正当我在思考自己能否使用这样的学习模式的时候,王悠一句“也不要被别人打乱自己的节奏。”让我紧迫的心松了一口气。


独立是个人最大的魅力所在

王悠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弹性时间节奏,要找到自己在一天之内最高效的时间,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她个人而言,不爱去图书馆,不适合坐在图书馆里写东西,在宿舍写东西是她最舒适的状态;不那么高效的时间就用来翻译和整理资料,作为放松,高效的时间就用来写论文。在时间的平衡上,王悠说自己不擅长安排,也不刻意的安排,但是要有优先重要事项,绝不拖延。她认为关键在于“意识上的训练”还有“及时灵活的反馈和调整”。比如,会要求自己在今天之内一定完成某项任务,一鼓作气弄完之后,再毫不吝啬地奖励自己。及时、适当地奖励自己也非常重要。

王悠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在她看来,最推崇的境界是独立,独立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独立不是孤独,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养活自己只是第一步。“独立,孤独又自由;自由,又分消极的自由,即生存的、不被强迫的自由和高级的自由,即自我实现的自由。”这是王悠对独立的阐释。她说:“当你实现了独立,会发现你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也没有时间去忧虑未来、犹豫不决。”关于爱情,王悠说道:“如果你能在另一个人身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才是你和他在一起的决定。”关于和父母的相处,她认为:“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快乐源泉不应该只建立在子女身上。”


科研之路厚积而薄发

王悠的经历,在我看来一帆风顺,但是,她却说:“不是特别顺利。我第一篇论文发表就很曲折,文章在研一下学期写好了,审稿人说要改,可是我没有新的思路,很痛苦,就把它翻译成英文再投。当那篇文章还在审核的时候,中美贸易战成为热点急需稿子,我之前关于这个写过二三十万字的纯原创文章,于是花了一个星期就写完改好了一篇,投了学界的核心,到发表只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受到很大的鼓励,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后面的发表之路就很畅通了。”上天不会亏待辛勤的汗水,一如她感慨的那样“做好一些东西,机会会慢慢向我们走来。”王悠建议学弟学妹们有想法要及时写下自己的思路,而不是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动手,空想而不踏出第一步永远是没有用的。反倒是自己做到五六成以后,还可以吸引别人一起加入。感觉虚无缥缈也是正常的,提出的建议未必有用,也未必被采纳,目前貌似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们需要训练和练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写文章就感觉很轻松了。

采访的最后,王悠回顾了自己在暨南园的经历,只是“很忙,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是没有什么算得上是困难的,因为她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无‘容易’二字”,只不过是每个人经历的都会不同罢了!这般达观和豪迈,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以及眼前这位坦率活泼的女孩,不禁让我联想到《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和画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相信王悠的激扬文字推动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梦之船,也希望优秀从容的她能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顺利!


你可能感兴趣:

暑期暨 | 暑假去哪儿之多元学习篇

优秀毕业生 | 远方有佳人,猛虎嗅蔷薇

优秀毕业生 | 做现阶段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图片 | 由王悠提供

文字 | 肖睿

排版 | 见习生 朱婷

责编 | 代志勇 陈艾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