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拾遗 第2期
鲥鱼是江南的珍贵特产,在明代每年都要进贡给皇帝,迁都北京后仍然保持这一习惯。当时人们用专门的船从运河一路向北运送,但鲥鱼只在初夏时才能捕捞到,而且离开长江后很快就会死,所以只能采用“炎天冰雪护江船”的方法护送鲥鱼——全程用冰降温,并不断换掉融化的冰块。尽管如此,送到两千五百里外的北京时,鲥鱼还是变质了,船里弥漫着浓郁的臭气。
但是,远在皇宫里的人不知道哇,大家还以为正宗的鲥鱼就是这味儿的……
某一年,有个太监夏天赴南京工作,突然责问厨子为什么不给他做当令的鲥鱼!厨子回答:“您每天吃的不就是吗?”太监不信,叫他把鱼拿上来一看,非常奇怪:“这鱼样子很像鲥鱼,可为什么味道却不像?”
——《万历野获编》
酒香鲥鱼丨图虫创意
南宋端平年间,几个诗人春游西湖,在西林桥边的酒馆喝酒。正喝到兴头,忽然有个道士路过,问道:“各位诗仙喝醉了吧?”然后对酒馆老板说:“照顾好他们,酒钱我付了。”接着这位道士要了一碗水,放了些药末,喝了一口然后喷到地上,竟然变成了钱!而且不多不少,正好够这桌的酒钱!诗人们大为惊奇,逢人便说,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相前往,以求得遇仙人。这家酒馆也被人们称为“遇仙酒肆”,一跃而成西湖边酒家饭馆的top1。不过之后,这几个诗人逐渐意识到,当时他们遇到的可能不是“仙人”,而是酒馆找的“托儿”……南北朝时期,分餐的吃法仍然比较普遍。北齐有个叫崔赡的官员,在御史台上班。每天午餐时间,家里都为他送来美味佳肴,供他独自享用。有个姓裴的同事见到崔赡在吃饭,就会找个理由过去围观,崔赡并不理睬,也没有让他同吃的意思。结果过了几天,这人自己带了筷子,不客气地坐下吃了起来。充分体现出“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唐朝宰相郑余庆以节俭清廉著称,很少设宴请客。偶然有一次邀请亲朋下属聚餐,被请到的人都震惊了,也非常好奇究竟能吃到什么,于是凌晨就来到郑家等待。饥肠辘辘的时候,听到郑余庆吩咐厨子:“蒸烂点儿,毛要去干净,脖子别弄断了。”众人都以为是蒸鸭子或者鹅之类的,满怀期待。过了会儿,各种香气扑鼻的蘸料一一端上,更是拉高了期待值。结果等正式开席的时候,每人面前只有小米饭一碗,蒸葫芦一个……大家只能含泪默默吃下。
下图这种葫芦叫甜葫芦,适合清炒或做汤。
甜葫芦 | wikipedia / Judgefl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