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就:建立强大帝国真的有利可图吗?
文 朱海就
最近风灵老师给我寄了一本她翻译的《和平与爱》。这是一本考察和平如何可能的书,该书认为自由是通往和平的唯一道路,笔者也是深以为然。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们能否接受经济学揭示的基本常识,抛弃陈规陋见。违反经济学常识的观念会导致战争和贫困,人类历史上很多的灾难都与经济学知识的贫困有关。在人们的各种观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如何认识国家,这个观念与人类的自由、和平与繁荣关系特别密切。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国家的疆域越广,国家就越强大,他们的自豪感也越强。这个观念对吗?对此,在《和平与爱》这本书的第六章,作者帕尔默谈到了这一问题。他举荷兰王国的例子,荷兰在1800-1942年间一直统治着印度尼西亚,直到该地区1942年被日本帝国征服,日本战败后,荷兰政府回归,花了大约5年时间努力重建荷兰的殖民统治。但是失败了,印度尼西亚于1950年独立建国。这时,帕尔默教授提出一个笔者认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荷兰王国来说,是维持对印度尼西亚的统治更好呢,还是让印度尼西亚独立更好?
答案是后者,这也为事实所证明。在印度尼西亚独立之后,荷兰的人均收入从1950年的人均5996美元提升到了2010年的24303美元,增长了305%。同样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人均GDP也从1950年的817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722美元,增长幅度甚至超过荷兰,达到了478%美元。这说明独立之后,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大幅的提升。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英国原先也有很多殖民地,后来这些殖民地国家纷纷从英联邦国家中独立出来,比如香港回归了中国,而英国仍然是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在近代,也有很多国家从前南斯拉夫,从前独联体中独立出来,它们的境况都较大的改善。尤其是东欧国家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之后,现在的经济状况改善也很明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波兰。
为什么帝国的领土变小之后,而该国居民的福利不仅不受影响,反而改善了呢?或者说,是什么驱动殖民地现象的几近销声匿迹呢?这背后的经济规律是独立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要比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更能够促进大众的福利。
如帕尔默在书中所谈到的,当印度尼西亚独立出来之后,荷兰政府“不用再派年轻人去打仗,不用再派一大群官僚去统治”,这些成本省下来了。现在,假如荷兰人想要获得印度尼西亚的东西,不需要花费这些“统治”的代价,而只需要去购买即可。
通过国家之间自由贸易的方式获得财富,要比去统治、去占领的方式获得财富成本更低,也更为文明。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的很多战争,都与控制他国的欲望有关。比如上世纪日本侵略中国,与日本试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不无关系。成吉思汗、希特勒和斯大林等人也有同样的野心,他们的领土控制欲满足了自己的野心,但给本国的国民和被控制国的国民造成很大的灾难。
当然,这种因为野蛮的领土征服行为,不仅与少数独裁者的野心有关,也和当时大众的一种错误观念有关,即认为控制了尽可能多的领土,就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假如他们知道,使一个国家变得富裕的,不是领土的面积,而是自由贸易,自由往来等,那么战争以及它制造的无数悲剧或许就会避免。
那些支持帝国的人并不是没有看到市场的好处,他们认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内部市场,帝国越大,市场越大。但他们没有认识到的是,市场的一体化无需通过帝国的方式实现。不同国家之间自由贸易,也会拥有一体化的市场,比如WTO就是这样的尝试。随着自由贸易的扩展,对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的认识,人类发生战争的风险下降了,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人类的暴力和战争呈明显下降趋势。
对于“统一市场”而言,我们可以区分“帝国模式”下的统一市场,和建立在自由贸易之上的统一市场。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前者的成本高昂。一个庞大的帝国不仅意味着大量的维持成本,比如从上到下的层层的监督,而且还容易出现“公地的悲剧”,比如某地产生大量的负债,其他地方的居民要为它买单,这种大锅饭体制会把发达地区的经济拖垮。另外,“帝国模式”的统一市场,由于包含从上到下的控制,必然在相当程度上扼杀大众的创造性,减少人们的自由,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可见,帝国面临转型问题。
相关文章:
本文是朱海就老师在名师经济学通识课中的一讲。名师经济学通识课双11大特价99元(原价199元)!双11已经过了,优惠很快就要结束,还没有定课的抓紧时间了。点击下面海报的二维码订购还可以获得风灵赠送的《和平与爱》签名书一本(要赠书的话请务必事先联系我的微信号mefengling)!也可以单独购买《和平与爱》签名书,42包邮送精美书签。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和平与爱》花絮:永不疲倦的帕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