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最重要的一课:看得见的好处,看不见的稀缺性

风灵之声 风灵 2023-06-06


风灵



很多人都读过或者至少是听说过黑兹利特的经济学畅销书《一课经济学》。那么,一课经济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课呢?很简单,就是稀缺性。


《一课经济学》以破窗谬论为开篇,全书其他的结论都可由此引申而来。某个人的窗户被顽皮的孩子打破了,这似乎创造了购买新窗户的需求。但其实,资源是稀缺的,购买新窗户的资金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必然是从其他的地方转移来的。在窗户没有打破之前,房主既实现了房屋完好无损的需求,又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去满足另外的需求。窗户被打破之后,这笔资金就只能用以购买新窗户,而不能满足其他需求了。整体来看,他能实现的需求减少了,生活水平下降而不是提高了。所以,打破窗户不但未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导致了无效率的后果。


黑兹利特其实是重复了经济学前辈法国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主题,即我们不能因为看得见的好处而忽略了看不见的代价。比如,巴斯夏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如果把运河堵塞了,那么陆路运输就会变得繁忙,并带动客栈、饭店等一大堆相关产业。但这其实是将稀缺的资源从最有效率的用途上转移到无效的用途上,本质上是一种浪费。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现实世界是稀缺的世界,相对人类无穷无尽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手段始终是有限的,稀缺的。有限的不仅是各种有形的物质资源,还包括无形的时间、精力等等。


正是因为无限需求和有限手段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经济学问题。稀缺性意味着我们只能优先满足那些最迫切的需求,而放弃那些不太迫切的需求,被满足的是收益,被放弃的是成本。如弗里德曼所强调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行动时,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避免那些成本高于收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财富,提高生活水平,乃至延续人类文明。


理解稀缺性,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学思维的最根本特点之一。对于普通人而言,其实不必专门去学经济学,也能明白这点,商品价格会自动传递相对稀缺的信号。人们要付出足够的对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需要精打细算,还需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通过储蓄、投资等方式,积攒财富,延迟满足,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讽刺的是,普罗大众不乏常识,而提出各种政策建议的专家学者,包括经济学者,以及决策者们,却往往忘记了这点,或者认为可以想办法绕开稀缺性问题。


政府拥有强大的权力,可以不管市场价格的高低,随意调动经济资源。这会给人一种幻觉,政府可以为所欲为,不受稀缺性约束。但事实上,政府如果运用权力,将大量社会资源投入某一部门,同样意味着投入其他经济部门的资源减少了。如果这种投入成本高昂,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将导致远超个人的惊人浪费。


比如说,如果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入重工业,就会抑制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给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会导致粮食危机。又比如,近来美国油价暴涨,通货膨胀高企,主要原因不是对俄罗斯的制裁,而是拜登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关闭了美国的页岩油生产。绿色环保的目的听起来美好而高尚,但倡导者很少关心相应的成本,而默认不付出代价或者只需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就能实现这种美好的目的,现实却绝非如此。


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为改变价格,从而让市场主体产生与真实情况相悖的错觉,凯恩斯主义就是典型。前面谈到,价格是相对稀缺性的信号,高价意味着存在供不应求的短缺。但凯恩斯主义为了扩大投资,减少失业,鼓励实行货币宽松的政策,也就是人为地降低资金的价格,让潜在的投资人产生资本充裕的错觉。因为这与实际经济状况不符,破坏了价格体系的协调作用,将会导致不当投资,扭曲经济结构,形成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最终是社会资源的白白消耗。经济学家贝奇曾敏锐地指出:“这些理论隐含地假设不存在稀缺性问题,并认为物质丰富中的贫困是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它们明确否定行为主体的理性和价格的协调作用,也否认价格指导决策的功能,以及由利润和亏损提供的反馈和约束。”


著名经济学家奈特曾反复强调:“严肃的事实是,经济学所教导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大部分是人们如果愿意理解,自己就能够理解的东西……现在是拿出勇气,直面现实的时候了。”稀缺性问题如此现实,如此显而易见,但却常常被人忽视,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文章:

极简经济学(6):稀缺性

奥派经济学入门第一讲 百年轮回

生命的价值怎么计算?


广告时间:


风灵开办的奥派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正在招生中,详情请参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奥派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招生这既是一门全面的奥派入门基础课,也是专业英语的阅读课程。第一期优惠价仅200元,报名可加微信号mefengling,学生报名可享半价。


阅读原文:生命的价值怎么计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