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嘲笑那些抢盐的人

风灵之声 风灵 2023-09-10

风灵
日本核废水排海前后,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抢盐行动。这遭到了不少网络精英人士的嘲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但这些人可能忘了,去年但凡听到一点封城的消息,他们也曾蜂拥而出去抢菜抢米抢肉抢一切能抢的东西。他们说盐抢多了吃不了,但封城抢菜之后,谁家里又没有吃不完多出来的罐头或冻肉?没有几棵坏掉的青菜?
这些人可能辩解,抢盐和当时抢菜不同,中国的食盐主要来自于井矿盐,而不是海盐,与核辐射无关。但当时各地的新闻不也是反复播报,物质供应充足,不必恐慌吗?为什么当时相信物质充足就是错的,现在相信食盐没有问题就是对的?
我在这里想说的不是食盐到底有没有辐射污染,这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获取和甄别信息需要成本,而相比抢盐,信息成本要高昂得多。
从前获取足够的信息很不容易,但网络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然而,过犹不及,网络信息泛滥成灾,鱼龙混杂,又极大地增加了甄别有效信息的成本。
要鉴别信息的真伪,尤其是某一专业领域信息的真伪,要求非常高。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作为理论储备,另一方面,要得到真实的数据或资料作为事实依据。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既是做不到的,也是没必要的。
那么,非专业人士要低成本地鉴别并利用信息,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认定某种权威的信息来源;一种是选择相信那些符合自身生活经验或偏好的信息。
认定某种权威的信息来源的问题在于,一旦有许多人将之视为权威而不加怀疑,该信息来源就有可能滥用这种信任。这些权威知道普通人鉴别信息困难,故意混入一些假消息也不大可能被发现,因此有动力塞私货,谋私利,或者为某些特殊的群体服务。连世界级的老牌主流媒体《纽约时报》都造假成性,更不用说其他的媒体了(参见:你所不知道的《纽约时报》造假黑历史)。自媒体为了流量,往往怎么耸人听闻怎么来。那些嘲笑抢盐的精英可能认为,自己发了话,老百姓就应该听从,但老百姓又知道你谁是谁呢?
鉴于媒体越来越不可信,大多数人顺理成章会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行事。记得在上海封城期间,那些没有经历过匮乏年代的年轻人,坚信供应不会短缺,大都没有做好准备,看见抢菜的也是一通嘲笑,但没几天就傻了眼。而年纪较大阅历丰富的人则要谨慎得多,往往会未雨绸缪。这并不表明年长的就比年轻的明智,而是说人们都倾向于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行事。从经济上而言,这种方法很自然,成本很低。
何况,相比抢菜抢肉,抢盐需支出的成本更低得多,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算抢多了又如何?放上几年也不会坏,吃不了还可以用来泡澡泡脚,哪怕最后浪费掉了,也只当是某种保险费用。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有点什么风吹草动,民间最常见的行为就是抢盐。这是在甄别信息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以低成本规避风险规避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是老百姓从生活经验中积累的生存智慧,绝不是愚不可及,不可理喻。
相关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纽约时报》造假黑历史
为什么法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打击坏人?
指鼠为鸭的根源是什么?

应读者要求,我们将在十一长假期间举办一期奥派经济学入门特别课程,(不能按时参加的可看录播回放),报名费仅100元。详情参见:七天速成奥派经济学
联系风灵加入。微信号mefengling,或扫下面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