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赤脚医生”的抗“疫”时光
疫
情
防
控
我
们
在
行
动
风雨无阻辛勤付出
为了守护人民健康
她们从未缺席
浦江人习惯称“乡村医生”为“赤脚医生”。平常,他们挎着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守护村民们的健康。疫情防控的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白袍护甲,与村干部们一起,开展人员核查、抗原检测、核酸检测、代配药等工作。她们在田间地头“奔跑”,与时间赛跑,为乡村疫情防控奉献自己的力量。
热爱乡土,尽力相助
夏玉琴医生(资料图)
65周岁的夏玉琴是浦江镇正义村的乡村医生,身为党员的她还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年复一年,她穿着白大褂、开着电动车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正义村的乡间小路上。夏玉琴常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正义村人,对村里很有感情。有人问我拿药,找我看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我都尽可能帮他们。”
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有一次,夏玉琴获悉浙江前来援沪的医生将会在浦江镇依次支援核酸检测,抵达正义村的时间将特别晚。为了让大家能尽早结束核酸检测、早点休息,夏玉琴便与援沪医生们搭档合作,加快核酸采样的速度。
尽管日常休息时间已经很少,但即便在休息时,每次电话响起或有人上门求助,夏玉琴还是立马就背起药箱出门。一天晚上,村民宋女士一路找到夏玉琴家求助,说自己做完颈椎手术才出院不久的母亲突然出现了歪嘴的状况。夏玉琴急忙赶去老人家里查看。她发现老人不仅脸部歪斜,连眼睛都闭不上了,很可能是面部神经瘫痪。夏玉琴当即建议宋女士尽快带母亲去医院看病。但由于处于特殊时期,多家医院的号都已经约到了好几天后,夏玉琴一边安慰宋女士,一边帮她在网上查找,想办法挂号,最后终于预约到了南桥的一家医院,连夜去村委开了证明,让老人得以出去看病。及时的救治,控制住了母亲的病情。为此,宋女士对夏玉琴不胜感激。
夏玉琴的母亲今年已经93岁,虽然育有四个子女,但目前仍居住在村内的只有夏玉琴和她的妹妹。前一阵子,夏玉琴的母亲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卧病在床。但因为工作忙碌,夏玉琴无法时时陪伴在生病的母亲身边,只能由妹妹照顾母亲。不过,每当自己结束工作,她都会回到母亲家,接过妹妹的班,继续照顾母亲。对于母亲和妹妹,夏玉琴一直感到十分愧疚……
相互熟悉,深受信任
年过70的张水琴是浦江镇永丰村的乡村医生。疫情防控初期,张水琴经常骑着电瓶车帮村民们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后来,由于忙着村里的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配药的任务落到了其他志愿者的身上。有时候,遇到药品短缺,只能用其他药替换,志愿者们便要与村民沟通换药事宜。有些村民吃惯了原来的药,对于换药很不理解。张水琴得知此事后,主动打电话与村民沟通,“我能理解他们,我一直给他们看病,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身体状况,哪个人吃什么药,我都很清楚。”张水琴耐心安抚村民的情绪,给他们解释为什么换药、新药要怎么吃。因为长期以来建立的信任关系,村民们更容易接受张水琴的解释。
有一位老先生,所在的村民小组正处于封控中,家里夫妻两人都八十多岁了,子女又不在身边,出于对张水琴的依赖与信任,一周要给张水琴打两三次电话。有一天老先生又来电话了,说脚特别痛,痛得睡不着,吃了原来配的药效果也不大。张水琴耐心地安抚老人的情绪,为他换了一种药,并嘱咐老先生,要按时按量吃志愿者送来的药。过了两天,老先生高兴地打来电话感谢,说药很有效,自己的脚好多了,对张水琴连声道谢。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人多、排队时间长的状况,张水琴还提出了自己的小想法,希望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给村卫生室多进点常用药,既能分流卫生中心的配药人数,还能方便村民。
尽管她们都已退休,但仍抱着满腔热爱、怀着仁慈之心守护着乡里乡亲。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给村民带去安心。
记者、 编辑:李芯怡
猜你喜欢
● 闵行区“三区”划分公告(含4月23日浦江镇“三区”划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