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手机上的政绩工程,竟然有这么多“妙招”
一篇文章两三个阅读量,还是供稿人自己的。政府“僵尸网站”未走远,政务“僵尸APP”又来了。这些“僵尸APP”是怎样“烧钱”的,又有哪些荒唐推广“妙招”?
请戳视频看更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24rlmxqs&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明明不具备实用功能的政务平台,推广起来却可谓千方百计,“妙招”频出。
绑定服务“硬推广”
江苏某开发区干部对记者表示,一些部门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名推APP、微信公号。
在群众前来办证时,干部要求办事群众先下载或关注,有的还要注册绑定手机号,然后才能办理相关事项。
而实际上,群众到这类部门最多也就办一两次证,一些政务端口用户体验不好,人们用过一次后就卸载和“取关”。
行政摊派“强推广”
“今年以来,通过我们或者向我们推广的政务APP和公众号差不多就有20来个。”一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说,“有政府部门建的,也有地方搞的,还有的是为某个单项活动设置的。”
江苏省一位社区干部说:“最近上面压下来两个APP,一个明确要求完成160条的下载任务,一个要求完成300条的下载任务,完不成年底评优就要受影响。经常是一边卸载,一边再安装。”
后台篡改“巧推广”
一些基层干部透露,为了数据上好看,一些地方花钱购买下载量、阅读量、关注量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有的基层干部直言:“不管浏览量多少,领导能看到就行。”贵州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下载量、浏览量可以做很多手脚。“以前点一下,后台就统计成200。后来不那么夸张,按一次就是50。”
对于屡屡出现的“僵尸”电子政务平台,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必须坚决整治。
“要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权限,对各类平台进行合理划分,该整合的整合,该协调的协调,该取消的取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任勇说。
“一些地方政府对老百姓信息需求掌握不到位,不能满足公众个性化、具体化的需求。”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其松分析。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类延村提出,政府应依据浏览量、点击率、实用性、认可度等指标,由网信部门牵头和第三方参与的形式开展评价和清理。
受访专家说,政府部门不能只看下载量、关注数、阅读量,而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从‘给领导看’转变为‘给群众用’,真正把电子政务平台办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
转自:新华视点
文字:向定杰 翟永冠 朱国亮 邓中豪
视频:杨焱彬 张月琳
推荐阅读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