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记 | 一曲笙乐就是一条纽带
#追云记#
云南大山里生活的民族
好似天生能歌善舞
自古以来
他们用歌舞与天地交流
与自然生灵交流 与同伴交流
古老的音律从中诞生
苗族的芦笙便是其中
流行了两千年的乐器之一
奇妙的音符在山林田野间回响
云南非遗之旅的第十四站
我们来到昭通市大关县
这里依山傍水生存的苗族
在一木一叶 一草一竹上倾注匠心
让古老的芦笙制作技艺横渡了千年
展开苗族悠长的历史画卷
发现芦笙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表达情感的载体
芦笙没有语言
从芦笙里传出的音符
是生命的律动和情感诉说
苗族人生命中所有的悲欢离合
都因芦笙而变得动人
芦笙,是苗家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技艺,三千多年时光,它见证了苗族悠久的历史,诉说着苗家动人的故事。这种古老的多簧气鸣乐器,制作工艺繁杂、工艺考究。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芦笙在昭通大关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多个“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舞”“芦笙调”等在这环环相扣,形成了活态的芦笙文化生态链。
“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图腾象征和显著符号,是苗族人民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刻画着苗族人民的性格和意志。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横渡千年的苗族芦笙
堪称戏曲“活化石”的昭通端公戏
到有着“东方巧克力”美誉的巧家小碗红糖
再到充满江湖侠气的昭通清拳、彭家拳
……
千百年来
昭通的各族儿女
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
是融入昭通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
“追云记”融媒体栏目特别推出“非遗所思”视觉特辑,以平面设计、影像纪录、数字技术等传媒工具来传播、保护和传承云南丰富的非遗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唤醒这些宝藏,非遗的故事传承永不止息。
希望更多的非遗“爱好者”加入我们,用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设计创意的结合,一起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创造更多的可能。
【本期】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网、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来源 云南广播电视台
编辑 童文文
本期责编 张灵洁 龚怡丹
审核 马波 刘丽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追云记 | 一方幕布就是一个戏台
追云记 | 一口滋味就是一种牵绊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京剧院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