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亮点、槽点与痛点:今年的奥斯卡纪录片导览

张海律 北青艺评 2019-06-17

多年来,与奥斯卡主流奖项的保守口味相似,学院(注: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s,简称学院奖)对纪录片的选择也渐渐形成了严重的类型化套路,这尤其体现于决定纪录片吸引力的题材方面,要么是以艺术家为主的人物传记,要么是作为新闻第二落点的深度调查。当然,作为纪录电影侧重的主要面向,这两类作品跟好、拍好了,确实容易出彩。而纪录片作者,在公众视野里也更多的不再是导演,反而成了传记作者或新闻记者。


与往届话题劲爆、故事刺激的作品相比,今年提名的5部纪录片,显得都没那么“好看”,放到纪录片影史的时间长河中,也大多只能算平庸之作。不过,却因部分影片题材上跳出学院口味框架,而值得议论一番。


至少,对于日趋保守和乏味的奥斯卡,极限运动题材的《徒手攀岩》荣获最佳纪录片,算得上是重要而有益的突破。提名的另外四部作品中,通过家暴议题直面作者个人心灵隐秘痛楚的《滑板少年》、摒弃叙事表达纯粹的个人艺术观念的《黑尔郡的日与夜》,都称得上此次奥斯卡的“意外偏食”。


《徒手攀岩》

“班夫电影”并非简单刺激的过瘾视频



 

即便有着导演深入倾听被摄对象心路历程和社会关系展现,《徒手攀岩》(Free Solo)从观感上,始终还是一部典型的“班夫电影”——即那些常能在“班夫山地电影节”全球巡展中看到的作品。记得《喜马拉雅天梯》在宣发阶段,制片人曾强调,“我们不是班夫电影“。似乎在人们印象中,这个鼓励户外运动影像创作的影展,只会有那些刺激程度加剧、拍摄手段翻新的过瘾视频。


其实只要认真看过几场,会发现大多数“班夫电影”已经有着完整的故事线和编剧结构,加之摄制团队都得是极限运动的好手,并与被摄对象有着常年的交情,对整体情感和微妙情绪的影像表现力,丝毫不亚于其他成熟纪录片。而困难和危险时刻呈现出的紧张和真实感,又让它们经常都能产生强于剧情片的戏剧张力。



国家地理频道出品的《徒手攀岩》,确实也在2018年10月底的班夫山地电影节亮相过。它确实能算“班夫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华裔导演金国威和伊丽莎白·柴·瓦萨赫伊夫妇俩及其摄制团队,跟随主人公Alex Honnold多年,目标非常明确,拍到这个“岩壁上的疯狂舞者”徒手征服酋长岩为止,无论其是生是死。挑战过程中,尽可能近的走入Alex的生活,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糟糕的情感能力。


各类营销号中,对于徒手攀岩死亡率“近50%”的描述实在夸张,那已经和自杀无异了。稍微准确一点的数字大概是1/1750。而Alex是一个幸运儿,一直在这个比例之外,他在岩壁上自由舞蹈着,一次次欺骗过死神。关于他的神迹和经历,早在2010年,就有一部短片《孤身绝壁》(Alone On the Wall)亮相过班夫山地电影节。当时距离这位伯克利分校辍学生挑战酋长岩还早得很。



金国威团队的介入,或多或少促使Alex将挑战酋长岩提上日程。相比之前的短片,《徒手攀岩》着重刻画了Alex的潇洒与恐惧,坚毅与犹豫,自私自我与爱情负担,并向观众揭秘了那些高危户外镜头是怎么摄制完成的。扛机器的团队摄影师一个个如鸟巢般,提前吊在崖壁各处,配合着无人机的空拍,捕捉更细节的动作瞬间。很多时候,山脚下负责切换机位的那位摄影总监,根本不敢看实况镜头,担心捕捉到Alex的坠崖瞬间。摄影机得在场,但又绝对不能干扰到Alex的专注攀登过程,毕竟不像那些依靠绳索征服高峰的前辈,他得在无任何保护前提下,靠强壮的肉身和冷静的心智,在风景如画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完成垂直落差达900米的恐怖挑战。



或许就像英剧《9号秘事》在去年第四季第五集《最佳女演员》中所讽刺那样,给奥斯卡投票的学院评委们,绝大多数都是不会看太多提名影片的,更不用说难感兴趣的纪录片。《徒手攀岩》的最终胜出,或许只是因为某几个看了片的评委从没见过“班夫电影”吧,而他们熟悉的人物传记题材,今年又着实糟糕。


《滑板少年》

“暴力病毒”会在代际间传播吗?



另一位华裔导演刘冰拍出了人缘极佳的处女作《滑板少年》(Minding the Gap)。片名听上去也是讲极限运动的,电影开头从高楼停车场到街巷的跟拍运动长镜头,更让人相信这就是一部青春滑板片。渐渐的,观众发现,刘冰是带着明确的企图,回到伊利诺伊州那个衰败的锈带家乡。在一系列展现从前少年快乐时光的滑板视频素材过后,他找回一起成长的小伙伴,通过诱问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伤记忆,努力去与自己不堪的过往和解。


在畅快淋漓的GoPro影像背后,我们知道这个由白人、黑人和亚裔组成的年轻三人帮,都同样来自有着暴力史的离异家庭。而某种似是而非的暴力病毒,还在新一辈家庭中传播着,有了孩子的白人伙伴扎克,就把自己的老婆打去了内华达。这究竟是衰败锈带的客观环境所致,还是人性多面的无奈现实?刘兵无所谓纪录片的条条框框,时而让拍摄者彻底介入,时而安静地做墙上苍蝇,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私人影像故事。



在认真布局好的正反打镜头前,刘兵逼问那位明显有着川味口音的老妈,是否知道自己童年被后爹虐待的历史,妈妈被残忍而直接的镜头硬生生逼到泣不成声。


这注定是一部非常挑观众的纪录片,喜欢者会高度融入导演的经历和情绪当中,而过度的私人化,也导致了影片并不能让没有童年阴影记忆的观众去产生共情。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实在是乏味



关于美国最高法院女性大法官人生的《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BG),是一部实在乏味的人物传记(颂歌)。它有着一个唬人的开头,在绿草成茵的华盛顿纪念碑前,引出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人物对主角RBG的“高度推荐”,“老不死的僵尸”、“最高法院的耻辱”……


特殊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让女法官的生活和工作素材唾手可得,剩下的任务,就是加上一段约定的短暂采访,就可以拿着旧闻视频材料,去剪辑出一整个精彩人生。


创作者选择了非常安全和常规的线性叙述,从RBG出生到求学,再从职场到最后走入司法最高殿堂。似乎是跟着早已被他人写就的传记图书,确立好一个个作为人生波峰的关键节点——或许就是传记的分章标题,这么一来,到结尾时还能快剪出一段人生闪回。


作为女性参政的杰出代表,RBG奶奶本身具备充足的人格魅力,在镜头前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可纪录片似乎只是把一本书读给观众听,甚至远没大法官参与的访谈节目来得过瘾、刺激和深刻。


《恐怖分子的孩子》

父业子承的可怕  中东的悲剧内核



《恐怖分子的孩子》(OfFathers and Sons),单从题材看,似乎就能赢得高分。毕竟前两届的奥斯卡都有着充满“白左”怜悯心的叙利亚内战题材作品,2017年最佳纪录短片给了《白头盔》,回避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并迎合美国对外宣传口径,将矛头指向俄罗斯和阿萨德政府;2018年纪录长片提名的《终守阿勒颇》,同样关于愈发有争议的白头盔,意识形态上收敛了不少,而将情绪和未来指向了无解之悲剧。


相比这两部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才算真正深入现场的勇士。他持摄影机走进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的真实生活,以同情和支持其圣战事业为借口,拍摄到了父业子承的可怕现实,也揭示出中东永无安宁的悲观内核。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前线,圣战口号挂在父亲和8个男孩嘴边,从不停歇。而几乎不出意料之外的是,女性角色在这个纪录片中完全缺位。



努斯拉阵线认为自己才是世袭了基地组织真身的正脉,与政府军、俄罗斯、美国乃至ISIS统统为敌。从头到尾,导演并没向观众交待他们的政治和宗教理想,不过,几十上百派别混战的叙利亚,我们又怎么可能有理解力去知晓他们不同的圣战目标呢?


主要被摄对象的那位父亲,在一次排雷行动中被炸没了左腿,在家哀嚎了几天后,重又抖擞成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而他的孩子们继续义无反顾地去往训练营,在真枪实弹和火圈穿梭中,一个个成长为圣战勇士。“他们杀我们一个人,我们再生出100个,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黑尔郡的日与夜》

安静如一盏长明路灯



《黑尔郡的日与夜》(HaleCounty This Morning, This Evening),是提名作品中艺术感最强的一部。学院选择这样拒绝故事的社区群像式艺术纪录片,实属少见。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摆在大城市当代艺术中心的移动影像装置,不过导演还是希望人们当它是一部纪录片,一部让你专心下来、去认真体验不同人群观看视角,并产生出身心愉悦感的电影作品。


作为摄影师和篮球教练的拉梅尔,到全美最穷的地方,阿拉巴马州黑尔郡找了份教职工作,并顺便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一个生活配套缺失、耕种土壤恶化、男人大多去了监狱的被世人遗忘之野,也是摄影大师们旁观他人之痛并进行社会题材创作的天堂。


然而拉梅尔压根没如观众所愿的,去展示丝毫我们对黑人社区所能预期的歧视、暴力和犯罪,而像是继承了纪录片大师怀斯曼衣钵般,安静如一盏长明路灯,点亮并记录下乏味小镇中那些闪亮的生活瞬间。


在他消弭了故事企图的舒缓镜头下,我们看到还没去混社会的年轻人朴素的运动梦想,更衣室里黑人小伙伴们的打闹嬉戏,以及悲喜交织却最终波澜不惊的柴米油盐家庭。跟着平稳的摄像机,我们时而囚于黑尘漫天的轮胎焚烧厂,时而置身集体狂喜的福音教堂。整个观看过程,就如同翻阅一本关于黑尔郡的摄影相册,耳边却伴着穷街陋巷的环境杂音、时髦的嘻哈歌曲和比莉·霍利戴歌唱阿拉巴马星空的爵士。


文 | 张海律



《地久天长》讲了什么故事?男女主角为何双双“擒熊”?


这一次他放弃了自己最臭名昭著的天赋,换了一种方式逗弄观众


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作为女朋友,阿丽塔是完美的;作为卡梅隆,《阿丽塔》是失衡的


这一场选边战,是舆论场又一次傲慢与偏见的大集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