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闺女》看着有点糟心:儿子不是包子 闺女不是棉袄
《我家那闺女》是《我家那小子》的姊妹篇,主要讲述单身女孩的日常,通过爸爸观看女儿的生活视频,了解平时自己不知道的女儿的生活状态。到现在,出现在节目里的“闺女”有吴昕、傅园慧、袁姗姗、何雯娜、郭跃、焦俊艳。现在,舆论对《我家那闺女》的评价偏于负面,原因之一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节目热播的时段正好与中国一年一度史诗级的人口大迁徙重合——回家过年被催婚被催生已经成了年轻人年年难过年年过的关隘,节前需心理建设,节后需恢复疗愈,到现在估计仍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有人说《我家那闺女》就是大型催婚现场,这么说它确实也不冤。除了傅爸爸因为“我们家傅园慧还小,不着急”以外,其余的几个爸爸没有一个不为闺女的终身大事纠结。每当背景音乐响起,亲闺女周边出现“异动”,父亲所有的身体语言都在严重关切、满怀希望、黯然失望中切换——唉,这一季就要过去,姑娘们的良人还没有来。
吴昕“伤心一哭”
袁姗姗曾经遭遇过相当恶劣的网络暴力,她用自虐式的健身走出了剑戟之阵。她总是不断学习一些在爸爸眼里既没用又危险的技能。何雯娜人已退役,但每天一起床仍然要拉伸、练功——是为自律;傅园慧在比赛之前会在自己的身体上抓出血痕,只为用疼痛激发出自己的斗志,是为自强;吴昕回忆起当年节目被拿下时痛哭流涕——她伤心一哭不知唤起多少人职场失意的创伤记忆,如果有谁在她的哀痛中能无动于衷,我必须敬你是条汉子。尽管在事业上遭遇瓶颈,但她的上进心和意志力从未消退,是为自省……把这几个女孩子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系里观察,你甚至可以从她们身上窥探到中国何以快速崛起的奥秘:勇猛精进,忍辱修持。
袁姗姗总是学习一些在爸爸眼里既没用又危险的技能
虽说闺女个个都是“人尖子”,可一旦跨过某个年龄而仍未能把自己及时安顿于婚姻,“心头肉”就无缝转场成了爹妈的“心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难怪年轻观众瞬间共情,看得火大。
仿佛是唯恐女孩专美于前,近日有一则社会新闻忽焉在后:一个男博士事业有成,四十岁尚未婚配,父亲因此四年不让他回家过年,“没脸见人”也。
早起拉筋的何雯娜
今年有一部华裔制作的小电影《包宝宝》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该片讲述一个包子变成的“包宝宝”的故事,它看起来温情脉脉但细思极恐,孩子长大成人想去从事危险运动母亲会阻止,他想去交女朋友,情急之下,母亲竟然将“包宝宝”一口吞下!
这个意象实在是意味深长。
《包宝宝》
在古希腊神话系中,奥林匹亚诸神的世系也经历过这样的“吞吐”。克洛诺斯阉割了父亲取而代之成为主神,他被预言自己也将被子女推翻,于是子女一出生,他就吞进肚里。宙斯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用布裹住一块石头谎称这是新生儿,克洛诺斯将石头一口吞下。宙斯长大成人后,设计迫使父亲吐出他的兄弟姐妹,于是泰坦诸神退场,新一代神祇上位。希腊式吞噬是父辈对子辈僭越权力的恐惧,而《包宝宝》的吞噬是对母亲对分离和失控的焦虑。此间“文化冲突”颇堪玩味。看起来,即使挪移到另一个差异极大的社会生态中,华人两代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仍然难以摆脱痛苦的胶着,需要经历好一番拉扯才能勉强达成和解。
过分的牵挂往往成了羁绊,缺乏边界的关爱,是对彼此的捆绑,而所有这一切,以爱之名!父辈的关切与焦虑,子女的郁闷与愧疚,忠实地诠释了四个字:“人生实苦”。说起来,所有的关系模式都是互动与博弈的结果,如果这种模式进而溢出一家一户一城一地的范围,简直成了“民族特色”,那么,这就是我们的“共业”,单纯地归罪于某一方都失之于简单粗暴懒惰,除了徒然地增长些戾气和怨怼,制造些割裂与挫败,实在是没有多少正向价值。
《我家那闺女》也当如是观。
虽然总有明白人提醒我们,身为观众不可入戏太深,这种真人秀都是有脚本有设计的。不过,长时间的跟拍总会让人松懈,再善于伪装也难免真情流露,那些性情所至的细节,让所有刻板的判词都变得没那么理直气壮。颜值高收入高的“优质闺女”仍会被那个把所有人困在网中央的“人生模板”绑架,这固然令人气结,但摸着良心说,谁又能否认出场的这几位爸爸不是好爸爸呢?
越来越多的人声讨中国家长过度介入子女的生活,反思在中国不是子女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子女,从而呼吁“父母当自强”。但是一体两面,中国的家长大概也是世界上最肯为下一代做出巨大牺牲的父母。许多孩子其实是又想享受独立放飞又贪恋父母的宠溺,“巨婴”的出镜率还是很高的。如何从丧失自我丧失边界感的亲情关系中挣脱,重新建立一种更加平等、自由、清新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再回到《我家那闺女》。我在想,虽然爸爸们一个个都成了催婚代言人,但他们从理性上真的不明白孩子拥有独立人格,父母少加干涉的大道理吗?未必。可是他们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的执念?
再深究一步,这其实与大环境有关。
焦虑源于对不可控不确定的恐惧,源于安全感的匮乏。在社会保障长期缺位中繁衍生息的族群,它得到的生存智慧中必然包括这一条:家庭,只有家庭才是可以守望相助的堡垒;亲人,只有亲人才是困顿与艰难时指望得上的依傍。所以,他们太希望子女能按部就班迅速安顿下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只有看到子女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尽快建立起这样一套新的“安全支撑系统”,他才能放心老去。至于对女儿为什么焦虑翻番?无他,身为男性又身兼父职,他们太知道在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还远不是那么友好,女孩子独自在世界行走注定一路艰辛。所以某位爸爸甚至说,他宁愿闺女停止工作一年,也希望她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所以,这就是张力所在:当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跳出由迷魂药和恐吓术构筑的男权迷阵,像男孩那样去奋斗,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的时候,父辈们却根据既往的经验得出相反的结论,宁愿让激流勇进中的女孩子急流勇退。所以,地不分南北的“催婚催生景观”,不仅仅是需要弥合的观念鸿沟,它其实还与社会保障、男女平权等问题正相关。
就算是一枚包子宝宝,也有自由翻滚的意志;闺女不仅是爸妈的小棉袄,还有大世界等着她去游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是高贵的价值,真的是高贵——既高级又昂贵,它们需要物质基础、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不断强健,自我不断成长。
加油吧!闺女小子们,爸爸妈妈们;加油吧!所有的人们。
图片来源|《我家那闺女》官方微博
文|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