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心怀巍峨 静绘锦绣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岸人工岛北标段设计者周鑫强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心怀巍峨 静绘锦绣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北标段设计者周鑫强


个人简介

周鑫强,1981年出生于广东珠海,2004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港航学院。2004年任职于中交二航院,2008年进入中交四航院,从事港口工程咨询和设计工作。至今参加了港珠澳大桥口岸人工岛、粤电博贺电厂码头工程、广东新中国造船厂工程、中石油深圳LNG应急调峰站、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印尼爪哇7号电厂码头工程等40多项工程的设计咨询工作,项目涵盖投标、选址、预可、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保施工等不同阶段。多次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并获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从2009年起,周鑫强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的设计工作,负责港珠澳口岸人工岛北标段护岸设计工作。

        


2009年到2012年,从办公室里细细思量一笔笔描绘蓝图,到工程现场和工人一起通宵达旦。周鑫强用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成了落在他肩上的伟大使命,为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纪性工程绘上了锦绣而又务实的一笔。让水之子“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伶仃洋的海面上熠熠生辉。


❖ 从蓝图变成锦绣现实


2012年,在距离珠海沿岸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座风景秀丽的人工岛被镶嵌在珠海西岸海天相接之处。人工种植的植被从灰白色的岛上破土而出,为湛蓝与灰白的风景添上了一抹亮眼的绿色。岛上有供人游玩的公园,有可以看见海面的亲水平台,这让钢筋水泥建起的桥梁隧道也多了几分亲和感。


与承担桥隧转换任务的东西两岛不同,珠澳口岸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连接港珠澳三地的一个口岸岛,岛上建起的海关使口岸人工岛承担了更多“和人打交道”的任务。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考虑岛耐久坚固作用的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的设计满足较高的景观需求和公众活动要求。


珠澳口岸人工岛所处的珠海西岸海域水流平稳,四周视野开阔,简单的自然环境让在岛上建立亲水平台和景观区域成为可能。而这也是国家填海建设所倡导的方向,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填海建设指南,在自然条件比较好、波浪水流较平稳的地方,可以采用较缓的坡岸,同时可以做一些生态护岸,在不损害牢固度和实用度的情况下实现一定的景观性需求。


在最开始的设计计划中,中交四航院设计团队就决定要在口岸人工岛上建立景观,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具体方案。周鑫强的工作就是让景观从图纸跃上海面,成为现实中耐用坚固的岛屿。


通常而言,岸坡有斜式和立式两种。口岸岛所在的位置和珠海西岸只有一公里之遥,这片海域水深较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斜坡式的护岸,较宽的坡面结构和水下坡脚会使亲水平台上可见的景观大打折扣,并且,亲水平台上用来防浪的护岸围栏标高不能超过1.2米;如果超过这个高度,人的视线就会受到阻隔,无法看到海面。而港珠澳海域的海浪最高时会超过3米。做景观设计的材料相对于钢筋混凝土而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难以经久耐用……要安全要稳定,但也要尽量达到美观,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考虑,这着实成为了设计工作的难点和挑战。


在参考了国内外一些项目的做法后,周鑫强和团队成员选择了半直立式的结构,结构上部采用消浪效果较好的斜坡式结构,而结构下部采用能近距离接触大海、景观性较强的直立式结构。方案确定后,材料选择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景观性材料相对于单纯要求坚固的钢筋水泥而言容易被损坏、寿命更短,周鑫强就选择在上部采用层叠铺设的绿色植物,而在围栏内外侧就做一些景观结构的设计和考虑。如此一来,成功地在设计上将景观和坚固性完美地融合了起来。


克服了前期设计中的种种难点,后期施工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更是使第一次做海上人工岛设计的周鑫强感到了压力。


珠澳口岸人工岛工程的施工工艺与以往从陆上填海的人工岛建设大不相同,这个工程需要在海上进行施工,没有陆上运输通道,所有材料都只能靠船只运送,所需船只数量众多。如此一来,会给周边本就繁忙的码头带来困扰,甚至会给海上交通安全带来威胁。而从施工技术的角度来看,由于周边海域交通繁忙,导致可供施工的空间有限,这对需要大量水上施工的成岛工艺造成了限制。


珠澳口岸人工岛靠近珠海、澳门,周边码头众多,客货运航线繁忙。为了做到不扰乱周边海域的航线航道和码头的正常运行,保障船舶通航安全,同时尽量降低澳门附近海域的生态影响,周鑫强所在的团队找到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特地拜托他们对人工岛平面布置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了试验研究,以此为基础来对口岸人工岛进行设计。


顾全了周边环境,适应了运输工艺,地基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人工岛所在的珠海靠西侧海域水动力比较小,导致这片海域淤泥比较厚,地基条件相对较差。清淤工作量很大,大量的淤泥被清出后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于是,周鑫强决定尽量减少挖出淤泥,为了完成这个方案,周鑫强为北标段护岸设计复合地基方案,并且在数百个钻孔中的每一个钻孔“量身定制”精细设计,真正做到减少淤泥开挖量,保护四周广阔秀丽的景色免受污染。


        2012年,这座人工岛即将完工时,周鑫强来到了施工现场,真得觉得很壮观,远远看过去就像一幅画。周鑫强说,“做项目,不管做什么项目,一个项目建成,从前期到后期一般来说都要好几年,最后做成功了一个项目,它就像你的一个作品。你自己设计出的东西,真正实施后,去现场看,发现你的蓝图变成了现实,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那一瞬间就知道了什么是设计人的自豪。”


❖ 做到心中最好


在接到设计任务之初,周鑫强就知道它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然而参与大工程让他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有压力也有动力,能够参与这么大的项目,他感觉很荣幸,也感觉到责任很重,所以想尽他所能把自己的部分做好,做出更多的贡献。周鑫强说,“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来源于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动力来源于挑战自己的欲望。”


口岸人工岛设计任务非常紧迫。一开始迎接他的,就是魔鬼式的3个月封闭式工作。封闭工作期间,所有工作人员都住在现场,每天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所有生活都是和工作伙伴一起。这种封闭工作在中交四航院并不是第一次,如今也慢慢变成了重大工程必备的传统,在港珠澳大桥设计期间更是变成了接力式的活动。


在封闭期间所有工作人员基本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他曾经有一次被半夜叫醒,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一起赶到办公场地核对几个数据。“当时核算到了四五点,一抬头看见天边泛起了鱼肚白。”然而核算结束后,他们回到住所只有不到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7点一到,他们就要起床,继续投入第二天的忙碌工作。“那个时候整个人都是绷紧的,当时并没有其他的感觉。感觉那段时间大家都比较亢奋,在任务结束神经放松了之后才感觉到累。”周鑫强回忆到。


港珠澳大桥项目在各个方面要求都非常高,每一个细节都要严格把关。作为一名设计员,周鑫强对自己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一开始投入设计工作时就要求自己把每个细节都做好,“希望我负责的部分不是随便就能过得去,而是要做到我心里的最好。”周鑫强如此说到。伴随这样高要求而来的是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曾经有过想一个项目想了一个通宵的经历。”他笑着回忆。


珠澳口岸人工岛是周鑫强接手的第一个海上人工岛,一开始要面对的就是曲线段很多的岛型。人工岛的岛型是曲线形,而建设人工岛的沉箱是方块式,如何让沉箱适应岛型,如何让每一个曲线段放下去的沉箱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等等,都是对在这方面经验尚浅的他的挑战。在常规的直线设计中,只需要一到两种沉箱就可以完成,而曲线型的岛型对各方面的精度要求也相对直线型更高。虽然那段时间压力很大,但是周鑫强还是挺了过来,用较少类型沉箱满足严格的精度要求。


“设计越精细,就可以为以后的施工指导和安装打下越坚实的基础,安装得越好,对以后整体建设的帮助也越大。”工程要求沉箱与沉箱之间的结构缝控制在2到4公分,不能里边小外面大,还要求每个结构缝都一样宽并尽可能保持缝的完整。周鑫强投入了许多精力之后最后给出的设计,很好地满足了这样的高精度要求。而最后他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不辞辛苦的努力和一丝不苟的认真。


北标段数百个钻孔,每一个钻孔的土层分布都不一样,相对应的地处理也不一样。有一天晚上,周鑫强和另一位设计人员,因为要核算北标段的钻孔,核对了整整一个通宵。两个人需要核对定位,还需要核对确定每一个钻孔能满足之前设计的需求。两个人就这样在漆黑的深夜里一个一个核对了下来,没有任何怨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辛苦已然记不得多少,更多的却是难忘。


现在周鑫强和家人偶尔会去珠海西岸远远看一眼口岸人工岛,每每看见矗立在海面的直立式亲水平台时,他都会很骄傲地和家人讲:“那是我参与世纪性工程建设的地方。”


这份自豪感来自于他对自己曾经所有付出的无悔,以及成功挑战了自己的成就感,是他曾经在那个岗位上付出一切所给予的回报。


❖ 从河海到江河湖海


回忆起大学时光,周鑫强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八人间的宿舍聚集了二三十个人,大家一起挤在小电视前收看2002年中国队进军世界杯的直播,非常热闹。世界杯热情感染每个人,“那个时候一到周末,宿舍的人会一起打球,”周鑫强笑着回忆,“有时候一吃完午饭就出去玩,有时候会连续五六个小时。”


从大二起在一个优秀的班级里担任了三年班长的周鑫强。在校期间,周鑫强最喜欢的是钢筋混凝土这门课,“教我们的老师就是编书的老师,教的很好,人也非常认真负责。”因为老师的认真负责,也因为他自身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周鑫强在这门课上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当时挂科率大概有20%左右,但我好像考到了90分。”


毕业多年,周鑫强也曾回到过河海。“学校周围变了很多,校园里的建筑也有很多变化。”但是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他对母校的感情丝毫未减。


2004年,周鑫强本科毕业后进入了二航院工作,之后于2008年转到四航院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直和码头打交道。”从河海大学再到参与江河湖海的水运相关事业,可以说,周鑫强从河海到了江河湖海,在更大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在现在的工作中,周鑫强常常会遇到一些河海校友,他们都有一种属于河海人的独特气质,“河海的校友非常吃苦耐劳,各方面发展比较全面。”


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周鑫强也深刻意识到,“不管你从事的是设计还是施工,学校里的学习都很重要,特别是有几门力学课程,可以说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虽然到了工作单位还是要和前辈学设计看规范,但是对课本理解越透彻,工作后就越觉得得心应手。”他也想告诉河海的学弟学妹,“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要在毕业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而且一定要坚持学习,保持一颗好学的心。”


周鑫强到今天依旧保持着总结自己用过的资料习惯,每完成一个项目,他都会把这个项目的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对某个项目的几个方面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后,周鑫强不会简单套用,而是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步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他来说,在河海学到的知识是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不断拔高,也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2016年,周鑫强接手了中国在印尼投资的仅次于雅望高铁的第二大项目——印尼爪哇7号电厂码头工程。在港珠澳大桥设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让他在接手这个项目时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心怀巍峨,静绘锦绣。一张张画了又改的图纸,一个个遇见难题而失眠的夜晚,一滴滴在现场核查时淌下的汗水,最终汇成支撑珠海口岸岛巍峨伫立的巨大力量。在通宵核算后抬眼看到的那抹曙光,与周鑫强身上坚定勇敢的光芒交相辉映,今后,也定将在浩瀚的大海上映出属于水之子的锦绣华章。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王歆雨 柏蓉

图片:周鑫强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杜佳玲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你就点点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