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月总结 | 30岁,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

林安 林安的会客厅 2022-12-10



六月,30岁的第一个月。原本以为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实际上是无比平静的一个月。

这个月,内心依然生长出很多新的力量,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洞察。

“认识自己”真的是一门终身功课,无论到了多少岁,人好像总能探索到未知的那一部分自己。

如果说30岁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我很庆幸我的30岁,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




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


在“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里,一个人从愚昧之巅到开悟之坡需要经历一个“绝望低谷”和一段长长的爬坡期。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

站在愚昧之巅的人在生活中懂得了一些道理或积累了一些知识,因而沾沾自喜。除了不断膨胀的ego外,很难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站到了一个虚假的“高点”。

这个阶段,人的状态多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代社交网络塑造的信息茧房也很容易让我们长期停留在这个位置,以为所见即所得,对他人和外界失去了好奇心。

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一旦看见了其他领域更优秀的人与事,接触到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时,很快就会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从而跌进“绝望之谷”。

“我的那些小聪明简直不值一提。”
“原来我是如此的无知。”

进入了这个阶段,人很容易进入另一种极端,从过去的“自我感觉良好”变成了“低自尊”状态,放眼望去别人都比自己懂得多,于是缩进了自己的壳里,开始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功”。

这个月,我就时常觉得自己掉进了“绝望之谷”,觉得自己不知道的、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放眼望去都是比自己更聪明、博学、懂得多的人,于是在“知识学问”上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这个阶段,我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开悟之坡与职业倦怠



今年我一直有种输出严重大于输入的匮乏感。每次有人来找我采访聊天,感觉自己说来说去都是重复的故事和观点,自己都讲烦了。

采访别人也一样,能明显感觉到我运用的还是过去的技巧和方法,因而在采访中更多像在完成任务而不是真的对谁感到好奇。

过去那种因为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或者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而熬夜翻遍对方所有社交动态的那种兴奋感正在渐渐消失。

现在无论是查资料、采访还是写稿,于我而言都像是为了完成一份工作而必须做的事情,因此拖延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有阵子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把自己的热情搞丢了”。我好像再次陷入了「做事情3分钟热度」的魔咒里。可是「人物采访」,已经是我坚持最久的事情了啊。

上个月采访职业生涯咨询师娜里跑时,聊到了“职业倦怠感”这个话题,娜娜说她在锻炼职业咨询技能的第500个小时阶段,也产生了严重的倦怠感。

我问她是如何度过倦怠期的,她的回答是:找督导做咨询,报名更高阶的课程学习,练习不一样的技能,再次成为某个领域的新手。当你见过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工作的,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倦怠。

我把这段话分享给不少也经历过职业倦怠的朋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启发。

采访娜娜这一期的播客

我知道自己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舒适区,需要再去学习一些新东西、吸收一些新知识了。

每次进入了这个区域时,我的状态都会糟糕一阵子,内心深处不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欲望和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散漫不断拉扯。

“没有灵感刺激的重复性工作”和“唾手可及的果子”总是让我兴趣了了,我喜欢那些需要再爬几个坡才能摘到的鲜美果子。

于是我开始翻看一些书,也报名了一些课程,却发现过去那种碎片化、过度紧绷的工作方式,已经严重侵害了我的大脑它让我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输入知识,每集中精力30分钟,我就想看一眼手机、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担心起另一项工作来。

这是过去的工作习惯留下的后遗症——总是工作到一半就被打扰,又去解决另一件事情。

我意识到自己的心静不下来,这影响了每一项需要深度投入的工作。

比如人物采访最重要的能力是“倾听”,我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对方在说什么,而不是接下来我要问什么、说什么,或者走神想别的。

这个月我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去倾听别人说话,因而也很少进入心流状态,采访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期成稿的过程也并不顺畅。

溯源之后,我发现是自己的专注力出了问题。

即便如此,上个月还是在磕磕碰碰中完成了2篇稿子和2次采访。

2篇人物采访:
考公上岸3年后,她放弃了“铁饭碗”,用一年时间重生 | 100个不上班的人048
传统行业转型新媒体:35岁,100天改变职业轨道

2期播客采访:
这个是商业插画师可乐的直播回顾,采访她的播客这周上线:
从律师到插画师,十年转型之路|直播回顾
还有一期聊「大厂裁员潮」,播客也争取这周能上:
那些离开大厂的年轻人,去了哪儿?


重拾好奇心、专注力与创作热情

“好奇心是第一生产力。小一点ego,多一点对他人的关注,才能创作出美妙有温度的作品。”
某天,我在即刻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他人好奇的前提是放下自我。只有全然的倾听与共情才能引导出美妙的对话,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而全然倾听除了放下自我,还需要高度专注。

忘了哪位作家曾经说过(似乎是柏邦妮):

“全职文字工作者不能靠灵感写作。职业作家意味着不管你今天有没有灵感,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必须完成那几千字。”

“除非你是艺术家,否则靠灵感写作,迟早饿死。”

这是很多创作者面对的现实。可能我道行尚浅吧,时至今日我依然非常依赖“灵感写作”。当然,没有灵感和好奇心的创作,我也能完成,只不过完成的过程十分痛苦,最终的结果也无法让自己满意。

所以每次在兴趣了了的情况下完成工作时,我总是想尽办法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或者人为创造一些兴奋点。

前阵子读《纳瓦尔宝典》,里面一直强调要找到自己的天赋,用自己的专长做事。

什么是“专长”?专长是一个人在孩童时代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像玩耍一样轻松有趣,别人却需要付出努力。

要积累和发展专长,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天赋。研究自己真正好奇的东西,研究自己的热情所在。

在书里看到这句话时,我似乎被点醒了一点点。我知道自己从小到大的专长是写作、文字表达,当别人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句话时,我能轻松地写出来,让别人读下去,并且喜欢读。

但我并不是任何话题都能写的人,我只能写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和人。好奇心和兴趣本身也代表了某种热情,在热情驱动下,我会主动投入时间去做事,并且这件事做起来没有痛苦。

我一直觉得人无法长期从事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工作。所以每当工作让我痛苦时,我就会按下暂停键看看哪里出了问题,试图重新进入热情驱动状态。

基于6月的自我洞察,7月我决定调整创作计划,多以自己当下关注、感兴趣的领域为切入口去创作内容。

我依然坚信:我们只有做自己喜欢、擅长又充满热情的事情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只是我们经常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做着做着就忘了。

另外为了培养专注力,我想在7月组织一个「早起沉浸式读书小组」,再次用他律驱动自律。

6月我们在「厅友俱乐部」组织了一场「读书打卡活动」,70名厅友报名共读了《用一年时间重生》这本书,其中69人完成了每日打卡记录,并运用书中的方法开始了实践。
(这是我见过打卡率最高的读书小组了,99%的人完成了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我很喜欢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感觉,如果有人对7月的早起共读感兴趣,我们可以再组织一场,每天至少集中注意力、沉浸式阅读1小时。

上个月最后一天,我们还邀请《用一年时间重生》的作者娜里跑来到直播间,解答了厅友们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扫码进去可以看到这一场直播的回放⬇️



6月结束的时候,我给7月列了几个小目标:

  1. 加强输入

  2. 多用好奇心驱动自己做事情

  3. 利用自己的专长做事,坚持做自己


希望你们也能在做自己的过程中,重拾热爱。


最后,分享一下我觉得还不错的书、播客和活动吧。

书:

  1.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这本书其实3月就开始读了,一直没读完。6月因为唐山事件,又捡起来读完了。我觉得这本书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是一本用比较轻松的方式入门“女性主义”的科普书。

读的过程中那些无数次共振的时刻,让我意识到:原来这就是「女性主义」。原来,这个社会对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误解如此之深。女权主义者也是有厌女基因的,对女性来说,女性主义就是一场自我和解的斗争。「女性主义是让女人坦然接受,并爱上女人身份的思想」。


2.《用一年时间重生》


娜娜的书之前快速翻过,这个月跟着「厅友俱乐部」的小伙伴们一起打卡仔细阅读,又有挺多新的收获。

尤其自由书写和榜样人物书写等实操部分,让我在矛盾困惑时再次停下来安静「倾听」了一回内心的声音: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纳瓦尔宝典》


这本书最近很火,身边很多人都在看。讲的其实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获取财富”,“如何追求幸福”。其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纳瓦尔从自己的多年投资、实践和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书中的很多道理虽然早就在其他地方多少听过一些,但系统梳理一遍之后,还是值得细细琢磨的。


文章:

这个月有3篇文章我觉得值得反复阅读+延伸阅读。

  1. 对话罗永浩:再创业可能后悔,不再创业百分之百后悔


我读完后的一篇笔记:https://t.zsxq.com/03ubuzVj2


2.刘瑜:很多曾经清晰的东西变得模糊了

很喜欢刘瑜从宗教文明的角度去分析“为何东亚各国普遍内卷严重”。

儒家文化是集体主义的,很容易被集体的眼光绑架。人很容易“为别人活着”。

反过来,很多宗教文明,它的根基是个体主义的,因为你人生中最本质的关系,是你和上帝的关系,不是你和七大姑八大舅的关系。成败的最终标准,是你以上帝的眼光凝视你自己时,良心是否安宁。因为上帝不是具象存在的,所以这个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自我对话。
既然是自我对话,它的标准就是非常个体化的。你成为一个动物园饲养员,成为一个流浪歌手,成为一个鸟类学家,只要你内心安宁,就都是“成功”。

3.一周工作5天,已经不适合21世纪了
6月6日开始,英国超3300名上班族参与了“一周四天工作制”的试验,即在薪资不变的情况下,一周仅需工作32小时。组织者说,“20世纪一周工作5天的理念已经不适合21世纪了。”
冰岛、日本、西班牙、比利时……许多国家也都开始或计划实行四天工作制。

这篇文章帮你回溯历史,了解“工作日”的由来。也带你展望未来,看看“四天工作制”是否是天方夜谭。


播客:

  1. 首先推荐一下自己这个月更新的播客:35岁移居大理,100天改变职业轨道

    完整版逐字稿和案例拆解可以在星球阅读:https://t.zsxq.com/03EqvzFqR



2.《Steve说》:自信最大的绊脚石,他人(这一期播客实在是金句频出,说出了很多人不自信的根源,也给了解决方案,值得反复收听)

3.《放学以后》:只工作不上班的可能性,Web3和元宇宙能给你我带来什么(普通人想了解什么是Web3和元宇宙,又读不懂那些看上去高深的专业词汇,可以听这一期,记得看shownote,很完整的入门资料库)

4.《量贩冰糖》:出版营销揭秘:我当年如何打造爆款营销书《增长黑客》(没有废话、干货密集,范冰分享了如何一步步用增长营销的方式打造一本讲增长的畅销书,挺多方法很有启发,不知道什么是增长黑客的朋友可以听听,我写了这篇播客的笔记,感兴趣也可以在星球看:https://t.zsxq.com/03eAa6Mbu)



5.《闪光少女》:和Tobby聊聊,社群类产品如何跨越三年生死线,拆解群响背后的秘密(这一期同样没有废话,斯斯很擅长挖干货,不讲虚的。可以学习群响这个有点特殊的社群,是如何从0-1做起来,并保持生命力的。对社群运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

6.《我们会见面吗》:哭泣女孩和心碎男孩|声音恋综(非常新颖的声音恋综播客,可以作为一档人间观察类播客听,当然也有糖磕,适合放松时听。)

7.《日谈公园》: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数字游民(采访对象是湖州DNA数字游民公社的创始人,之前推荐了不少我们社群里的朋友去DNA,看他们都玩得挺开心。今年争取也去住一段时间,对数字游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听看。)


线上活动:

  1. 第一个必须是咱们会客厅自己的《生猛故事会.自由》专场,感受到了同频链接的快乐。一篇参加完活动后的感受:自由职业之间存在“鄙视链”吗?


(这个月还有,主题是「抗焦虑」,还有3个名额,可以海报扫码报名)



2.6月还参加了会议教练咕嘟组织的生猛私董会,结束后写了小作文一篇,具体可这里查看:自由职业一段时间后,还能重返职场吗?

3.参加了简单森林的森林无线电活动,一群陌生人真诚地倾诉和倾听疫情之后的心态变化。世界再变,____不变|「森林无线电」持续招募中

前几天还更新了「自由会客厅」的6月总结,好奇我们在自由会客厅做什么的朋友,可以戳这篇:6月Newsletter:职业发展之路,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7月,即将迎来我的首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的2周年,我们准备了很多好玩的线上、线下活动,到时候记得来玩呀❤️

读到这里的朋友们,祝你7月心有所爱,爱有所得


月度复盘系列

5月复盘|我决定在自己的时区里,缓慢生长
4月复盘 | 我们如何处理闲暇,就如何过一生
3月复盘 | 在动荡的世界里,做一个情绪自由的大人
2月复盘 | 既然逃避没用,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2021,我终于想清楚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一键星标关注
一起探索职业自由
⬇️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