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硅谷到BAT,人才是如何流动并影响这些公司的?

2016-09-03 我要成为 猎聘人才官

文/师天浩 


最近跟一位做猎头的朋友聊天,偶然谈起资本寒冬,从这位朋友嘴里知道目前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科技巨头的裁员或辞职的高科技人才找工作。


在一篇有关华为规模裁员的新闻报道里,华为副总裁林睿琦表示,华为员工数量相对所面临的行业未来,“谈不上臃肿、离规模性裁员还很早”。虽然是否认新闻,也不难从只言片语中嗅到,中国科技巨头中佼佼者华为也顶不住如今世界裁员潮的趋势,即使不是规模化裁员。


从硅谷到BAT,人才是如何流动并影响这些公司的?


联想到前些时日,百度停止社招,阿里缩减校招名额,腾讯也传出停止外包招聘的新闻。加之,互联网曾经的门户大咖凤凰裁员和新浪的停止社招的传闻。从很多方面可看出,即使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没有媒体渲染的那样艰难,这些涉及面这么广的裁员传闻绝对不是单纯的空穴来风。


但同普遍的悲观情绪相左,我却认为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次契机,无论是裁员还是自动离职。这些从科技巨头公司走出来的人才,本身的素质和见识,或独当一面,或在某方面有过人的一技之长。


这些人进入到中小企业,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这些来自BAT、华为、凤凰、新浪的人才,定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历史节点上难得的人才储备,如果真能物尽其用,看似悲观的趋势或能带来好的结果。


硅谷+华尔街的人才,创造了美国一半的财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前副总裁张俊曾在硅谷待过很长时间,他曾在一场创业峰会上分享一条信息:美国硅谷和华尔街创造的财富占到整个国家的一半。


华尔街不用说,依靠成熟的金融体系影响全球经济走向,这条街聚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杜邦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等大公司。


而美国另一个经济支柱就是硅谷,几乎世界上引领着科技走向的巨头都聚在此。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在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大约超过1500家。除了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英伟达、朗讯等老牌巨头外,还有众多中小的科技公司,并源源不断有新独角兽成长起来。


硅谷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同华尔街组成了美国两大经济来源,但真正带动硅谷IT公司发展的是各种人才。


总体上,约45%的硅谷人口至少拥有学士学位,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一比例为28%。近20%的硅谷人持有研究生或其他专业性学位。硅谷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人才: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这种多元文化激发了各种不同的创意。


同中国高科技人才喜欢扎堆巨头公司相反,硅谷最为标志性的则是创业文化。另一个特点则是硅谷人随时准备跳槽,其中不乏来自惠普、英特尔、苹果积累了大量经验的人才。


硅谷人更像自由的合同工,在不同工作间转换。这就使硅谷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人才库。相比其他地区,硅谷的专业人士更乐于接受来自其他公司的邀请。


例如,成立在2007年的Dropbox,这家公司主要做云端存储应用。2014年1月,Dropbox估值还在100亿美元;到了今年,估值已经翻倍,达到200亿美元。而Dropbox之所以能够发展真么快,同其员工有不少来自于Facebook、Google有关,在巨头之间人才流动也是常事。


除了大企业员工经常在巨头和中小企业间寻找合适自己的发展机会,一些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也都曾在大型科技公司担任过要职,要么曾经任职于人脉深厚的小公司、要么已经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要么出身于三大名校之一: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


比如,因为《从0到1》一书中而被大众所熟识的“PayPal黑帮”,从PayPal团队走出的人创建了YuoTube、Yelp点评、Yammer等7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类似Dropbox的新兴企业名单还很长,假如没有这些从成熟的科技巨头公司走出的员工,这些公司能否快速的成为独角兽就要打问号。


BAT压倒创业公司了吗?


在中国,这种现象却相反。不是巨头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库,相反,在中国经济走俏的阶段,巨头公司最喜欢的是招兵买马储备人才。用一位创业者吐槽的那样,一旦业务被巨头看重,如果不乖乖就范被并购或接受入股,巨头甚至会用“把整个创业公司团队除了创始人外全部挖过来”的手段,导致这些未来前景不错的创业公司因人才问题夭折。


而另一方面来看,巨头之所以抛出橄榄枝,就能整个团队的挖过来,同中国高科人才喜欢扎堆巨头也有关。虽然,中国商业形态简单粗暴,如果不是自愿,巨头也难做到整个团队挖墙脚。如果这个趋势一直持续下去,恐怕,中国互联网未来只有BAT的担忧就不是一种臆想。


然而,如果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最缺的是资金、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在当下经济发展时期,最差的就是人才。以苹果为例,中国富士康等企业几乎承担了所有制造任务,而所占得利润不过2%。如果,中国能催生类似苹果这样的高科企业,这将盘活的是一个涉及无数人的产业链,似乎目前中国未出现。


吸引人才先从留住人才开始。


世界任何事物都是无法完全复制的,硅谷无法复制,硅谷的人才制度也一样。在全球有几百个地区试图花巨资建立自己的硅谷,但无一成功。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古话,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我们知道,逾60%在硅谷科技和工程领域工作的毕业生出生于美国本土以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已是硅谷核心竞争力之一。以当下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还不具备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从中国发展至今已催生大批人才,在裁员潮或离职潮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留住他们,未来吸引人才进来就更是妄想。


对于,如何留住已有的人才。我参照硅谷的人才制度认为,建完善的股票期权奖励机制最为迫切。


成熟的股票期权奖励机制对留住人才作用非常大,除了官方推动,企业家内部自发认可股票期权奖励的认知也是很重要的。以小米来说,如今雷军曾回应,占小米近78%股权,虽然这可能是发展中一种策略的选择,但如果普遍如此,类似中国公派留学人才87%不归现象还将持续,恐怕中国人才流失全球第一的帽子还将继续戴下去。


其次,考虑中国当下城市生存成本的畸形,户籍激励制度、房产分配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已有多地实施,如深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和“雏鹰归巢”计划,及上海地方“外专千人计划”,这对有兴趣在国内发展的人才就非常有吸引力。


另外,重要的一条,优化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让人才进入中小企业有信心,这样海量从巨头走出的人才才会心无旁骛的加入到中国产业升级这一历史进程中。



来源:虎嗅网

本文系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版权声明:“猎聘人才官”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散发着洪荒之力的办公环境,除了谷歌,还有谁?!

点击阅读☞担心!看完这篇文章可能会引发一轮离职热潮……

点击阅读☞终于知道二师兄为什么不愿意回天庭生活了……

点击阅读☞郎平的教练式沟通技巧,给到管理者什么启发?

点击阅读☞深度笔记 | 如何高效的选对人?

点击阅读☞从宝强离婚的低情商处理,看什么是职场高情商。

点击阅读☞人力资源效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场裂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