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学生眼中的心灵“启明灯”!

编者按:心理是伴随我们一路走来的体验,著名科学家歌德曾说过,“宇宙中最伟大的两件事物:头顶的星空和人类的心灵。”前者体现了物理学,后者则体现出心理学。心理学致力于从各个角度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理论或技术的支持,通过心理测量、实验等理性客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国科大,就有这样一位老师,愿做心灵测量人,探索心理学奥秘。

北京的早晨还有些清冷,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心理学系副主任蒋毅早早地来到实验室,却已热火朝天,三五个学生埋头实验,还有学生围坐着讨论。蒋毅走过去了解学生们的进度,并给出相应意见。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蒋毅最开心的时刻。


这位学生眼中有点害羞的“大男孩”,在交流过程中总能带来惊喜。


“蒋老师思维超快,我们报告还没讲完,蒋老师就说‘I see I see’,然后我们调侃道‘我都还没说完呢,您就see了’。”国科大博士研究生申莉说。


蒋毅关注的领域是人类视觉认知、生物社会信息加工、注意与意识。他主要利用物理学实验范式结合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无意识视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以及面孔和生物运动的特异性视知觉表征机制。


国科大博士研究生纪皓月回忆道,“蒋老师学术视野开阔,idea超多。从他身上可以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对科学问题最原始的好奇心。”


心理学在蒋毅眼中,就是一片神秘且充满吸引力的宇宙,他沉浸其中不断探索真相。


蒋毅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又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其中涉及生理、生物、神经等方面。它就像一棵大树,枝干蔓延涉及不同领域,蒋毅选择了其中一节分支——认知与生物心理学。



“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生物社会信息加工和意识方面的研究。它们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以人为主体且关乎疾病问题,对于我来说是实际能做点事情的。”接触到认知神经科学后,蒋毅不断观察领域发展动态,把科研与人类发展联系在一起。


蒋毅认为,科学不只是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追求卓越的过程,使人类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未来。


近年来,蒋毅把生物社会信息加工融入精神健康研究,将检测生物社会信息加工能力与自闭特质的研究相结合。他发现,“自闭症的主要发生在小孩子身上,这无疑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肯定需要相关研究来推进自闭症的治愈。”他一直坚持着。


作为一名研究者,蒋毅希望能做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并回答清楚领域的基本问题。


蒋毅明白,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为人类服务。在他踏上科研之路的那时起,怀揣的不仅是初心,更是那一份为科研奉献的热忱。


蒋毅指导学生进行VR体验


目前,蒋毅和他的团队在生物社会信息加工与精神健康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范式,通过更加客观的测量方式去测试人的心理特质。特别是针对有社会认知障碍的儿童,他们用参数化的方式去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


蒋毅着眼于进一步简化测量方法。他希望把方法再进一步简化,用生理上的指标替换现在的行为反应指标,以便于疾病的早期筛查。


科研让他更清楚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对人类、社会的真正价值所在。“我相信做好之后能真正帮助到这一群体。”因为从始至终秉持初心,蒋毅和他的团队在心理学这条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蒋毅指导学生实验



谈及学生培养,蒋毅坦言,“我是慢慢探索的,我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更多的是把我的老师怎么教会我的,去教会我的学生。”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蒋毅努力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化,在方向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讨论,争取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中,发现可以研究的内容。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蒋毅将学生的学习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相关文献,完成文献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阶段,行为实验,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不顺、实验者不配合等问题,学生要学会慢慢尝试,建立科研信心;第三阶段,行为背后的脑机制的探索,学生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多层次探索;第四阶段,学生能够尝试做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


对于这一点,申莉感受直观,“蒋老师会明确告诉我们他对学生的期待,也会尽力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让大家安安心心做学术。在实验室待了两年,仍然觉得他是我的理想导师。”


蒋毅指导学生实验


在学生眼里,蒋毅是大家的“启明灯”。对待学生,他走的是支持型路线。鼓励每个人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启发大家思路的同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纪皓月说,“对我来说更加难得的是,蒋老师总能在科研陷入困境时给予你前进的底气,和蒋老师探讨问题不仅能重拾方向,也会获得心态上的平静和治愈,感觉自己还能再‘战’五十年。”



蒋毅和他的团队


每个周末,都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里看到蒋毅的身影,或是和实验室里的同学讨论问题,或是规划下一阶段的课题任务。


“我自己很难把科研和生活区分开,还是希望待在实验室里多跟同学讨论。做科研的特点就是生活和科研是分不开的。”蒋毅说,因为这一特点,在招生中更加倾向于有目标、抗压能力强的学生。


我们的目的是想做科研,而不是仅仅获得一个学位。科研是一个很苦的事情,但是越苦越累的事情越需要人去做。另外,科研很多时候都是不顺利的。遇到不顺利时,能够解脱出来,有抗压能力、愿意付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够了。


学会苦中作乐,才有无限热情。“在科研过程中我最开心的就是做实验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新发现的事情可能远比想解决的问题重要的多。”蒋毅觉得科研路上,总会有惊喜等着自己。



不向前走,无法轻易定义成功或者失败。相较于其他理工科领域的成果转化,心理学研究的可能会偏弱一些,有些甚至还不能做到直接为人类服务。


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更需要投入大量的关注。蒋毅希望,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人类认识领域做一点科学贡献。




本文原载于《国科大》杂志2021年第六期原标题《蒋毅:愿做心灵测量人》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阅读《国科大》杂志电子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国科大》杂志

阅读推荐:

观星巡天!这门课,带你发掘天文学“宝藏”!

陈润生院士:我给自己取了个微信名,叫“微不足道”

给学生“定制级”收获!这门课,常讲常新!

敬畏!热爱!她的N个100分钟,活力满满!

江雷院士:虽然无法报答导师,但可以把爱传递给学生

在科技“无人区”,

做国家最需要的事!

这项冷门绝学,

在“世外桃源”发掘考古“盲盒”!

深受学生好评!

这门课,“跨次元”对话脑电波!

保持纯粹、敬畏和热爱,

他们是这样的人……

这位院士,

37年不离三尺讲台

这门“抢手”课,

用音乐架起艺术与科学的桥

院士这堂“天文课”,

点亮科学之光!

这堂力学课,

打开我的“科学之门”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文字/豆扬 贾萍萍

图片/涂植鹏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部分图片由杨天鹏提供

美编/包傲日格乐

责编/王晓越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