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国科大到麻省理工,遇见不一样!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3-12-09


编者按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自2014年招收本科生以来,致力于培养和造就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报国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国科大本科教育实行“三段式”培养,每个本科生都有机会在大三下或大四上学期到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


2017年起,国科大官微开设“访学随笔”栏目,聚焦本科生访学见闻和感受。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张丁夕,于2023年春季学期赴麻省理工学院(MIT)访学。本期,让我们跟随她的分享,感受在世界一流学府交流学习的有趣经历。



“走出过23位图灵奖得主”“连续多年QS排名世界第一”……在未去往MIT之前,这些享誉世界的标签仿佛就是我对它的全部认识。


在了解到国科大有前往MIT的访学机会时,我便期盼着能够到这所学术殿堂一探究竟,相信这一定会是人生中异常难忘的经历。


申请时正值疫情,经过一些曲折后,我最终及时拿到了语言成绩,也成功申请到了签证,前往这无数学子心驰神往之地。


麻省理工学院校园景观
在MIT学习的UCASer(左起分别为:2021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杨宇恒、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董可昕、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吕慕原、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张丁夕、2023届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王雍琦)


在MIT,EE(即Electrical Engineering)和CS(即Computer Science)一起组成了EECS(即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Course 6)学院,课程的导师一般也会要求只能选择学院内的课。


MIT的课程非常丰富,涵盖众多研究方向,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基础课。课程支持旁听,在开学两个月之前可以添加课程和退课所以最开始的前两周,我便如饥似渴地上了6门非常感兴趣的课程: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tro to Machine Learning, Robotics: Science and System, Advances in Computer Vision, Interactive Data Visaul & Society, Intro to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两周下来,完成每门课的作业和复习课程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课实在有点“肝不动”。访学对我来说更想体验一下不同大学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花费在课程上的时间不应该占比太大。综合考虑后,我最终选择了注册2门课,旁听1门,同时参加2个科研项目。


其中一门是以算法基础知识为主的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课程。


原因是这门课程的作业真的非常有意思,每周作业发布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打开看看老师们又给我们“派了什么新活”。


前几周,课程聚焦培养我们对Python语言的规范以及一些中高级语法的使用能力,作业是音频和图像处理。在这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非常实用的音频处理和图像Filter操作,完全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的P图和声音处理。


有趣的作业还有很多,比如自己写一个扫雷、推箱子游戏、经营餐馆,还有写一个简单的SAT Solver、LISP 解释器等。课程最后还举办了创意大赛,让同学们在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音频上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富有创意的处理。犹记当时各种创意搞怪的图片和各种Remix版好听的歌曲片段。最绝的是比赛奖品是一张亚马逊20美元的优惠券或者和一顿和教授共进的晚餐。


尽管每周会耗费很长时间,但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十分有趣,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另一门课是Advances in Computer Vision,由非常多计算机视觉(CV)领域赫赫有名的教授共同传授,比如Bill Freeman、Antonio Torralba等。


这门课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上,我们在CV领域各个方向深入浅出地学习,收获非常大。每周的作业也和课程紧密结合,最终完成一个CV领域自己感兴趣的期末项目。

 

Bill Freeman

Antonio Torralba

突然“闯入”课堂的情人节快闪表演


总体来看,MIT课程难易程度适中,都能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和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让你牢牢掌握每一部分知识。


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IT的同学都挺友好且蛮“社牛”的。事实上,MIT的本科生也并非都是电影里的那种天才,大部分也是一样努力奋斗又“苦苦挣扎”的大学生。与他们多交流能学习到很多东西,也从中窥见中西方教育差异。


在科研实习上,我们参加每周不超过20小时的科研实习项目,即MIT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在一番邮件试探、“贴脸套磁之后,我成功参与到MIT CSAIL(即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和MIT Media Lab中的科研项目。


除了上课时间,我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两个实验室中度过。


感触最大的是MIT的学术交流氛围非常浓厚。组内每周会邀请从事与课题相关工作的学者来分享他们的研究进展。实验室每天也都会举行不少于一场的报告会,由MIT的博士或者邀请的学者来介绍。


从早到晚不停歇的学术交流会,以及时常光临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团,无不彰显着MIT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卓越成果在如此多杰出而富有创意的思想碰撞之中诞生。

 
MIT CSAIL实验室


其中,还有一场我印象最深刻的报告会——CV领域翘楚何恺明的In Pursuit of Visual Intelligence报告。


报告厅遍布席地而坐或选择一直站着聆听的学生。我提前半小时去排也还是被“挤”到次报告厅看线上同步转播。从CVPR首个华人最佳论文再到ResNet,其谷歌学术被引用次数已突破46万次。亲眼见到那个活在引用文献里的大牛,我体验到了学术“追星”成功的快感。

 

何恺明在MIT分享报告


除了学习,MIT的课余生活也非常丰富,尤其特别注重身体健康,每个宿舍都配备免费设备齐全的健身房。此外,MIT的Z-center里面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场所,从奥林匹克级的游泳池到滑冰场,从壁球馆到帆船训练(主要在查尔斯河上训练),而且对学生基本全部免费。


不过,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Free Food活动。MIT经常会在某个地方都会出现Free Food的发放,不花一分钱就享受到世界各地的食物确实是一种美事。




Free Food活动(左右滑动查看)


几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

但是我相信

这一定是我人生中

十分难忘的一段记忆


查尔斯河畔的微风

Killian Court上夕阳

洒在圆顶上的余晖

那么让人陶醉


回顾访学经历

最多的还是感谢

感谢国科大给予这样宝贵的机会

感谢教授的赏识

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

感谢家人朋友的不断支持与鼓励

陪我度过了在异国他乡

艰难孤独的时刻


短短的一学期

收获颇丰

不光是课程学术上的成果

更是对很多事物有了新的思考

我将带着这些新的思考与感悟

加倍努力地前行






多位院士,国科大开讲!

这门课,带我们“飞”

最新科研进展,关注!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文图/张丁夕

整理/刘迅

美编/刘锐卓

责编/张雪雅 冯心怡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