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健 | 5.12地震,逝者已去,生者曾经这样度日

2017-05-12 周健 有益才说

 生活  公益|一个人和他真实的观点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有益才说


周健曾用名才让多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12地震”让很多梦想在那一刻停止了。

学生还没有写完最后一排作业、妈妈还没有盘算好晚上做什么饭菜、丈夫想着为妻子的生日买什么礼物、老人回忆着周末和孙子在一起的情形。

这一切,让生者至今难以释怀。

天灾,是由不了人的事情。生命的美丽和苍凉也许是大城市里的文化人的想象,生活要继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推送的图文是从2008年开始,我在灾区记录,以此来见证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


没有任何灾难可以改变人们对未来的追求,未来永远是人们心中最亮的一盏灯。


在什邡南泉镇的某个村落,公路两旁的房屋都安然无恙。从小路进入村落,大多数修建久远的土墙房屋全部倒塌。房屋的主人都是贫困的人家,这些年来一直没有足够的钱修建一个新的房屋。

社会之大变故,受伤的总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仿佛是一个驱散不走的幽灵。


莹华镇广青路边上的一个小饭馆,墙体严重开裂,为了继续生活,老板在这里继续经营着他的小饭馆。这个小饭馆,是他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白天他们在这里经营包子、面条和炒菜,晚上他们睡在救灾帐篷中。


红白镇政府唯一没有倒塌的建筑:政府大门。现在它成为一户人家的临时住处。当初政府的传达室,成为这个家庭未来抵御寒气的依靠。


红白镇街头的人行道上,这个简易的过渡房屋,不仅仅要帮助这个家庭抵御风雨和寒冬,还要帮助这个家庭获得生活的来源。


面对困难,人类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房屋的主人将四根木头扎成“井”字,透过墙壁地震的裂缝,将墙壁两边的木头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夹板功效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保证受损的墙体在轻微的余震中不会倒塌,一直使用到新的永久性住房建成。


在农村,靠地吃饭的老人收入是没有保障的,他们只能乞求风调雨顺以及平安。他说:“能在地震中活下来,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在冷清的路边把剥了皮的莴笋,卖给人手不够的饭馆,能够多赚一点钱,可以想象这应该是待建房屋的一块砖、一块瓦。


经营的虽然是米粉和小菜,但是老板做起事情来,还是一板一眼。这份认真不单单是为了生意,也是一个厨师的责任。


他们的儿子,一个高三的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对于孩子的母亲而言,犹如在黎明的曙光中,迎来的却是黑夜。

因为年龄,他们不可能再拥有一个儿子,政府承担了他们养老的责任,却承担不起他们需要的情感。

女人还没有从丧子的情绪中走出,男人也只能无奈的站在远处看着。一切的言语都没有办法抹去她的伤痛,时间是我们祈祷的良药。


为了帮助遇难者的家庭,政府展开了很多援助计划。招募这些女孩来做交通管制的保安,虽然不能弥补她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是也是她们愿意接受的慰济方式。通过工作来维持生活,总比接受无偿援助更有尊严。


刚刚停下来点燃一根香烟,烟雾还没有从她头上散开,拉砖的小车已经回来,等待的又是新一轮的搬运。城镇的重建还需等待规划,他们从这里的废墟中清理砖头去乡下修建自己的房屋。不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省钱,现在普通红砖的价格已经是地震以前的一倍还多。


两根辣椒,一碗稀饭是这个老人的早餐。他们是地震后从大山里面搬迁到峡马口村来农民,政府安排他们在山路边的农田里搭建了这个临时居所。老人是一个庙里的居士,他的永久房屋据说已经在修建之中了。


红白中心学校的板房早在2008年七月前就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里的学生和老师,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离学校大门不到十米的距离就是集中的灾民居住板房,非常方便学生上下学。


这个小孩是为保护学生而牺牲的教师汤鸿的遗孤,现在由姥爷和姥姥抚养。他们在自家倒塌房屋的对面,用木板修建了临时的房屋居住。


湔底镇的一家木耳种植户,地震摧毁了他所有的木耳蓬,这一切几乎让老人对未来丧失了希望,是志愿者帮助他们收木耳的同时,给予了他们重头再来的信心。对我们说起志愿者的时候,他们仍然热泪盈眶。


地震期间,什邡妇幼保健院在罗汉寺接生了108个小孩。现在,她们开始为那些在地震中孩子遇难的高龄妇女,提供再生育辅导服务。


在农村,夫妻两人在为刚买回来的树干剥皮,新鲜的树皮晾干后可以作为柴火使用,树干则是新建房屋的房梁。


灾后重建的房屋,无论是在质量和施工要求上更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但是,当地的民工依然用简单的办法搅拌水泥,然后去修建房屋,估计不用于梁体浇筑吧。


虽然只是一个自建的临时帐篷,用来堆放农具、一日三餐和接待亲朋好友。但是灶台却是按照永久性的方法来修建的。吃对于四川人来说,什么时候都是马虎不得的。


2008年10月,这个家庭的木耳种植棚还无影无踪,2008年11月,他们已经开始重建,成片的种植棚在一个月之内全部建设起来,这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


离洛水中学五十米远的一个道观——川主庙,由一个62岁的道长和他的两个徒弟在这里看护。


今年62岁的道长,因为没有能力雇佣工人,正在自己修复房屋,准备来年在下面卖点茶水,用来增加道观的收入。


道观因地震破败不堪,道长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应有的工作却一点也没有马虎,生活的江湖有义气,也有势力。

补记:两年后,政府出资重建了这座道观,老道长和他的两个徒弟被迫离开了这里,由道教协会重新派了道士维持这里的运营。


九月份的红白镇政府临时办公地点,他们是什邡最后一个搬入板房的乡政府。


一个老太太在收拾她家自家种的玉米,邻居们都来帮忙,灾后虽然给生活增加了苦难,但也让人心走得更近。


一家人买来了重建房屋的木材,经过一个陡坡,拖拉机的载重严重超过了它的设计负荷,女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男人控制拖拉机的速度,虽然我们认为这无济于事,女人却也做得一丝不苟。


这应该是最有创意的坐便器,在红白镇的公共厕所。它的使用者是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下肢的伤者,由于安装了假肢,没有办法使用蹲式厕所,灾后重建的公共设施,如何照顾残疾人员,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男人关注着手中的活计,女人望着他在幸福的微笑,这对夫妻的孩子在地震中遇难,现在他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用水泥瓦、废墟中淘出来的旧木头和竹席子,在人行道上搭建的临时过渡房,一家三口都已经穿上了北京红十字会统一采购的救灾棉服。男主人正在帮邻居将不合身的救灾棉服改得合身。改制成衣,现在是他们的主要业务。


虽然地震的废墟还历历在目,帐篷中开的刺绣商店却也充满了温馨。女主人正在刺绣,四周挂着的,是她的劳动成果。这一件件刺绣,展示的是灾区民众内心最温柔和最善良的那一面。


这些曾经让很多志愿者牵挂的什邡湔底镇的木耳种植农户,都开始了积极地恢复生产,他们已经搭建好了木耳棚,正在准备做木耳包的原材料。婆婆和媳妇正在翻料,准备装木耳带,她们三岁的小孙子也来帮忙了,哈哈。


中午一点左右,木耳种植户在帐篷里面吃午饭(帐篷里很黑的),除了自己家里四口人(父母、儿媳妇和孙子),其余的都是互助的帮工。他们的儿子毕业以后,在成都做电脑方面的工作,大概一个月回一次家。


救灾物资仓库里面的电热毯,按照镇、乡、村的管理体制,最后发放到灾区民众手中。虽然黑夜已经来临,灯光也很昏暗,这个在莹华镇当了二十年的老支书,还在为村民发放电热毯。手把手的传递,不仅仅是他的责任也是在传递我们捐赠者的爱心。这位老太太说自己从来没舍得花钱买过电热毯。


矿山两个村落,只有一人生还。这对夫妻来这里祭奠他们的家人,他们家共计十七口人在此地遇难。没有人有办法从这里找到他们家以前准确的位置,祭奠后,女人还在伤心地的回忆,试图找出老家的痕迹。


春节前祭祀亡灵是四川一个重要的风俗,由于地震,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需求。这个寿衣店的女孩子,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忙着剪着坟飘纸。


轮椅上的男孩是什邡洛水中学高二的学生,因为地震,他现在是高位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曾经在南京接受社会的免费治疗,由于政府决定在去年某月的某天,所有地震伤残人员必须出院,否则所有治疗费用需自己承担,他们回到了自己户口所在的什邡南泉乡下。

现在康复训练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什邡的伤残康复中心要在2010年建成,而这个时间已经超过了医生预测“可康复的有效时间”。

他的未来和希望在哪里,拍摄这个照片的时候,我不得而知。


莹华镇红旗街上废弃的两个铺面,一户人家临时利用这里来举行婚宴。用旧砖临时搭起的大锅里煮着鸡翅,桌上簸箕里是半成品的猪肉。


不远处废墟的那头,是一户人家将在明天娶的儿媳妇。在农村,操办婚宴的厨子必须备有大量的盘子和碗,这些餐具都和他一样到处游村串巷,每到一处,主办的家庭需要动用很多家庭成员来清洁和搬运这些餐具。


春节,是男婚女嫁的高峰。在四川农村,小伙子去姑娘家迎亲的时候需要带两只鸡、两只鸭等礼物。这个即将成为婆婆的中年妇人,高兴在准备这一切,路边相识的邻居用“打趣”地语言方式来表达对她的祝福。对这些,她一律用“笑声”来做回应。


新郎的奶奶在窗户外望着房内,幸福的笑着,幻想着自己的曾孙子,即将在这个房间里出生,家庭的未来希望又一次熊熊燃起。


板房区一对普通青年的新房,没有什么特别的家具,但是电脑配上摄像头成了一个重要的家用电器,亲戚家的孩子,在这里感受上网的快乐。

因为明天是他们的结婚的日子,为了保护新铺的地胶,这个小小的板房地上又盖上了一层纸板。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莹华镇红旗街上的胖木匠还在工作。胖木匠其实不算木匠,只能算是一个打桶匠,他只会做桶形的各种木器,而不会做床之类的物件儿。

因为春节农村各家都要请客,是卖“饭蒸子”的好时候。


路边上的女人,在烤煤火取暖聊天,除了唠唠家长里短的事情,更多的是议论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哪家占了便宜,哪家吃了亏。所卖的簸箕,是农村房屋重建中的重要工具。


地震摧毁了“卖打火机的老人”的房屋,却摧毁不了她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几十块钱对我们而言可能微不足道,对于这个老人,却是这个生意全部的投入。每天几块钱的生意所获,不仅仅帮助老人补贴家用,更是她自力更生,迈向未来生活的第一步。


第一次我们到来的时候,洛水中学门口悄无声息;第二次我们到来的时候,校门口有运土的工程车进进出出;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具有四川特色的“锅盔”摊和远处游动的水果小贩。

灾区的生活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变化中一步一步的前行,慢慢自然地恢复原来的生机。


结婚、嫁女、相对象是中国人春节的一个主要活动。找道长先合一下双方的八字,在妈妈看来比媳妇是否漂亮更重要。


美食的确是四川的一大特色,连流动的三轮车烧烤摊,看上去都那么诱人。不过,大家肯定猜不到,三轮车上的牌子,居然写着连锁经营,想不到地震灾区人民也能忽悠。


这三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不知道从那里找来了几只小螃蟹,放在盆子里玩。


两个孩子在街边玩着不到五块钱的廉价塑料玩具,也许制造这些玩具使用的回收塑料带有侵害健康的成份,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只要有玩具就是他们最大的欢乐。玩具安全是关乎健康和未来的事情,也是关乎个人财富的事情。对于缺少居所的人,现实的需求胜过健康和未来。


儿童安全、成年人的专门看护,在西方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灾区,这个四岁大的小姑娘就要学会在集市上自己寻找玩耍的方式。

他的父母是在这个临时裁缝摊对面开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服装店,在当地也算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



过年时烧香祭祖,悼念亡魂是四川的风俗,所以年货中必备的一项也包括香蜡纸钱这些东西。因为地震,今年做这项生意是特别红火,摊主在欢喜的交流中,也带着一丝悲哀。


这个老人手里紧紧地拽住20块钱,刚才她用了十块钱在这个卖祭祀物品的地摊买了“香蜡纸钱”,过年祭祀“灶神”和家里的“逝者”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事情。


年轻人的未来总是展现在自己的眼中,除了甜蜜没有畏惧。这个姑娘的弟弟在地震中遇难,他们俩的未来,将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责任。


过小年儿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家向道长求祭祀灶神的福符。道长一丝不苟地在福符上写上这户人家每个人的姓名,以尽到一个神职人员和乡村知识分子的责任。后面的老太太在那里折叠着灰色的纸张,那是给亡者的衣服和裤子。


这是在原址建房的人家,地震毁坏的房屋残迹还在,他们的危房来存放一些物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老人正在洗腌好的青菜,晒干以后,就是什邡特有的“腌菜”。做“腌菜”是四川一种特有的干菜,炒肉非常好吃。


两位大嫂正忙着清洗全家人的衣物,地震虽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但是却让大家多了交流的机会。因为水源管理,洗衣服也只能集中在一个地方,冬天的自来水冰冷刺骨,但是她们却因聊天而倍感高兴。

哈哈,那个红毛衣的女人,说脏话可是一流水平。


农村里盖房历来都是大事,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灾后重建让农村的互助换工这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走进四川人的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无处不再。这只不知道是谁家的狗,主人在冬天给他穿上了透明的女子裙装。这不是为狗专门准备的衣服,是女人曾经穿过的旧衣服。象打扮一个性感女人一样来打扮这只刚刚生产过的母狗,实在是让所有看到她的人都会一乐。


这个学生模样的小女孩平时干体力活机会并并不多,由于家里经济并不宽余,为了节省人工费用,她也只能来帮忙。这个家庭也应该不算富有的,她们买回的这些屋瓦,都是别家地震坍塌房屋废弃的旧瓦,好像价格也不便宜!


两姐妹在自己快建好的房屋前的合影,微笑里透露着幸福和坚强。不仅仅是因为这点啦,白衣服的妹妹抿嘴微笑,是为了藏住自己的牙套呢!!

爱美丽,是每个女孩的事情。


过年给孩子带上虽然廉价却是新头饰,呜呜,不是苗族带的银首饰,就是那种用白铁皮做的假货。四川人有时候对形式的注重超过了品质,是不是这种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到四川人生活得方方面面呢?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重建的房屋宅基地要占用农田,老人正忙着收田里的蒜苗,蒜苗是当地主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可以收获蒜苗、蒜薹和大蒜仔,能够给当地农民带来不错的收入。


冬天的早上,迎来的不是太阳而是浓雾,这是川西平原的特色。雾气挡不住四川人勤快的脚步,这个女人已经从外面办事回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庄。山寨手机和不知道牌子的轻骑,是这个村庄“中产阶级”的标志。


春节期间,请客吃饭是少不了的家庭活动,因为这里地处偏僻,购物不太方便,一直吸引着各种小贩来此串乡走户。微薄的利润,吸引的小贩大多数是财富创造能力较弱的老人,他们靠此赚点钱,以贴补家用或者积蓄自己的养老花费。

原生经济的好处是,肉贩子随时可以停在路边做生意,价格公道、份量足,老太太买得乐呵呵。


在生活的驱使下,这个68岁的老人冒着浓雾,已经从二十里地之外,骑着他的小三轮一路“叫喊”到了这个偏僻的村落。
他的工作是大城市已经消亡的生意——补破烂的水壶。对于贫困的家庭而言,老人能自食其力,是一件他自己觉得骄傲的事情。


一只年迈的手拿着榔头敲补着水壶的内壁,另一只手扶着水壶缓缓地转动。水壶的主人端来一碗面条,耐心地等待老人完成这道工序。这是老太太为补锅老人煮好的面条,用以表达对他工作的感谢,也包含着对老人生活不易的同情。老头也很固执地要完成这个工作才肯吃饭。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浓雾还没有散去的田间小路上,一碗没有“肉骚子”的素面,就是这个老人的午餐。

这是老人的生活,哪里有生意,哪里的路边就是他的家。他那双苍老的手端着一个碗在那里吃饭,老人发现了我的镜头,回头看了看,没有任何的表情,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改变他的生活,对于今天的生活,他很满足。


这是一张偷拍的照片,因为害怕被网友谩骂,她们拒绝我的拍摄。其实,我一直是赞同灾区人民天天打麻将的,经历那么大的灾难,他们难道连通过娱乐来抚慰自己心灵的权利都没有么?这个方式,也许比所谓的心理干预更有效。年轻的你,失恋的时候不也是要去纵酒高歌吗?何况他们遭遇的是与亲人的生死之别和痛失家园。


冬天的早上,几个老人在村委会的板房办公点,领取政府发放的福利猪肉和大米。能够得到这个福利的必须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虽然如此高龄,他们也能亲自骑着三轮车来领取,照片中,几个老人正在合计数量是否正确。


尊重死者,善待遗体,是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5.12大地震让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进步很快,却显得有些生疏。密密麻麻的墓碑,让我们遗憾,当初遗体掩埋距离太近,让亡者也如此拥挤。


亡者安息,生者多情。偶遇什邡洛水中学的两个女同学,为逝去的二十多个同学上坟。一个墓碑接着一个墓碑,她们的祭奠用去了整整一个大口袋的香、蜡烛和纸钱。


山区重建的难度,超过我们的想象,人和马需要共同的努力,把这些砂石从路边送到半山腰的院落里。


房地塌了,却忘不了先给菩萨一个安身之处,惧鬼神不是坏事,最起码证明人做坏事还要有所顾及,最可怕的是不信鬼神的人。


看着我脖子上的相机,这些村民以为我是记者,大家站在我的身边,装着若无其事地聊天,其实讨论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种种不平。我知道,她们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或许能够对她们的现状有所改变,或许能帮助她们争取到更多地社会资源。其实,我能做的就是倾听她们的诉说。


地震灾区的板房庙宇,神仙也能住板房,看来当初采购板房的时候,资助者的爱心的确有些爆棚。


路边“苍蝇”小吃店等班车的老人与孩子。桌子上的茶水,只需要5毛钱就能买一杯。


在农村这么大的小孩子,喝水基本没有自己的杯子,而是和大人混用。贫困的生活,让红彤彤的小舌头对一碗白水也充满了幻想。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虽然有贫困和富裕之分,但是快乐和痛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要你有心,就会找到你的幸福。这个小孩爬在炉子边的茶几下面玩破旧的锅盖,自己心里其实也很快乐。


路边店等班车的老人,任由小孩子在小餐馆里玩耍,猪头帽、发着油光的竹背兜以及只有小孩自己的空间,他依然很快乐!!大人的竹背兜就是小孩的玩具。


砖砌的灶台、没有使用过的蜂窝煤以及燃烧过的煤炭灰,这个就是灾区小孩的娱乐环境。这个巨大的落差不是因为地震,而是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村持续盘剥的结果。


莹华镇红旗街的老木匠,还在继续自己的营生,手艺虽然不精,做的木器也简单、粗糙,但是为了生活,工作还是很卖命。


这个打“棕垫”的男人是莹华镇红旗街的老居民,因为会这个手艺,经常吸引了因地震而来的陌生人的注意,旁边的邻居说,他能说会道 ,得到了很多外来人的援助。


小姑娘独坐在冷清的街边,用钥匙玩着手机里的触屏游戏,专注而入迷。


废墟让一部分人离开这里去板房生活,也让一部分人留了下来。因为生意冷清,下象棋成了留守者生活的一部分了,大人的沉思和小孩的天真,构成了最普通的生活画面。


麻将是四川人生活不可以缺少的部分,用得发亮的竹椅和油漆斑驳的劣质欧式椅子相得益彰地和麻将桌整合在一起。让人想起四川人打麻将的一句话:“三缺一,咱个都要凑一个”。


黄同学的新家外表看上去很漂亮,里面却是什么都没有。

桌子是邻居送的,原来的家具就剩下不值钱的凳子和椅子,家里的一切都需要重头再来,就像黄同学的未来。
在灾难慢慢淡出大家视野的时候,他要一点一滴的开始自己的残疾生活,慢慢地一天接一天地过,直到有一天老去。

从他黯淡的眼神中,除了无奈,我们看不出什么。


美丽总是在苦难中绽放,如同这个蹬着人力三轮车沿街叫卖“汤圆芯子”的女孩儿。

卑微却充满了自信,勤奋却不贪婪。


小两口经营着一个卖“锅盔”小摊,女人招呼着来来往往的熟客,男人干着揉面的体力活。


小曼琳在门口的场凳子上玩耍,老人寸步不离。汤鸿家的房屋在地震中没有倒塌,因为红白镇的重新规划而坼迁。老人说:“她们得到了500元每个平方赔偿,但是她们再也修不起那么大、那么好的房子了。因为他的家庭是城镇户口,将来只能用赔偿的钱购买100平方的廉租房。”


洛水镇的川主庙,道士唯一的徒弟——一个是罗锅老人正在往门楼上运水泥,重建他们的道观。

一年了,水泥和砖头,重建与重生是这个庙宇的主要生活。


5.12虽然是伤痛,但是也是希望和重生。

一对十八岁的恋人,在道观里请道长为他们的爱情“合八字”,为他们前行的爱情之路,增加一些信心。

看着他们虔诚的表情,不知道是为宗教还是为自己的爱情。


——到底的是真爱,图实在太多,虐杀流量。——


备注:部分图片的水印时间标注错误,应该是2008年3月


作者介绍:

周  健  曾用名才让多吉,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公共政策与公益评论专栏作家。有十年以上的公益项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规划和管理经验,是慈善公益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慈善公益领域的资深践行者。

推荐阅读:

周健丨老师,提供了当选总统的一种可能性

周健丨咪蒙,一个淫者的大学观

周健 | 累了?你该去西藏爱一个女人

周健 | 爱与自由,让我们不再成为牺牲品



这是有益才说,实话实说,有假包换。




点击视频,帮帮您家乡的孩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413gywgp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CC讲坛《梦想的力量》



点击“”,进入“一校一梦想”慈善超市,转发就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