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付立庆:不惑何为?

付立庆 法律与生活杂志 2022-10-02

本刊2021年12月下的封面故事,我们邀请了16位本刊专访或为本刊撰写过文章的法官、检察官、学者和律师,对他们这一年来的工作与生活进行了回顾。他们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着力量。


2022年将如期而至,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平凡中创造价值,实现每个人的精彩。


法治之路,有你,有我!


以下是付立庆老师的2021年感悟。



「人物简介」    

付立庆,1976年出生于河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青年学者(A岗)。曾获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钱端升法学优秀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等荣誉。独著作品有《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积极主义刑法观及其展开》《刑法总论》《法治的脸谱》等,译著作品有《刑法总论》(山口厚著)等。本刊「刑法课堂」专栏作者。




01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10月,我度过了自己的45周岁生日,从此告别青年,正式步入中年。


《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看来,我已在迈过不惑之年而走向知天命的途中。然而,我仍常为身边的事情感到困惑,有时甚至是不知所措。困惑与苦恼的根源就是,我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究竟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20多年前,我在大学期间的忘年交、享寿九十九的刘伯午先生曾告诫我,为人的原则应该是「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我对此记忆深刻,后来查到这也是黄炎培先生「32字家训」中的重要内容。


衡量下来,我在「内方」上可能还过得去,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勉强算得上三观不偏。但在「外圆」上确实就差远了,喜怒形于色不说,当看不惯身边人时,我会直言不讳,公开表达不满,有时甚至变成牢骚。尽管这种情况通常是出于公心而非私怨,但这毕竟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与自己的两位谦恭、随和的研究生导师相比,我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


有时,我过于刚直,这既是性格的问题,可能也是「情商低」的表现。为此,自己栽过跟头,吃过苦头。那么,这一点要改吗?能改吗?该怎么办?我就一直这样困惑地走到了今天。



02




一路走来,有不少人帮助过自己,实实在在地给过自己恩惠。


首先,对待这样的人,要懂得感恩,却不能依赖。


在感恩方面,自己虽说在心里时常想到这些师友们,却总是羞于表达,甚至疏于联系。比如,对于20多年前帮助过我的本科学校老师王天雨教授,我总想着,等什么时候回天津再联系他,却一直拖沓至今。不知已经81周岁的王天雨教授,现在可还健康?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我一定尽快去看看您。


其次,不能把别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否则,一旦自己的请求未得到满足,反而会有怨言。自立自强,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方式。


一路走来,我结识了几位新朋友,也走失了几位老朋友。我在为前者感到欢喜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后者而感伤。有时候,朋友的失去完全没有征兆,大家走着走着就各奔东西了,即使是有20年的兄弟感情,你参加过我母亲的葬礼,我参加过你父亲的寿宴。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的知己至多三五个而已。我猜,也许你是觉得我们的共同话题少了,想要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人吧。谢谢了,兄弟,祝你一切安好。还有我曾认为是事业上志同道合的人,其后来的所作所为令人一头雾水、匪夷所思,而后气愤难消。不强求,也不再纠结。从前问心无愧,此后一别两宽。


一路走来,遇到的更多的是一般人。绝大多数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学习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选择,奉行「君子之交」,就可以了。


一路走来,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三观不合者。逆向而行,本就不是同路人。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人,尤其是在他伤害到你的时候,最是让人头疼。


2021年年初,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法治深壹度》栏目做过一期关于「碰瓷」的节目。主持人问,「当酒驾遇到‘碰瓷’时,该怎么处理?」我在说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个前提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正面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确实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面对‘碰瓷’者的‘狮子大开口’,是给他钱,还是不纵容他,选择绝不私了,但同时自己面临酒驾被曝光后的制裁?我的意见是不应该私了。这种私了既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纵容,还可能埋下隐患,面临对方无休止的敲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报警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种做法,既不助长犯罪,也能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进一步侵害。」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我对此的总结是:面对丑陋的不法者,该如何应对?是退让、姑息,还是揭露、对抗?让「碰瓷」者「碰壁」,社会才能有序发展;试图靠犯罪取巧,终将受到惩罚。


同样的道理,对待那些贪婪且跋扈、无能又少德的人,该怎么办?「惹不起,躲得起」是人们最平常的态度,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若是对方一再侵犯呢?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必犯人。可以说,如果真遇到这样的人,对方的一再侵犯本身就是一种「不法侵害」,面对针对自己人格的侵害,要勇敢地进行人生之路上的「防卫」,这是正当的权利,无须躲避和退缩。


有位朋友曾希望我追求「和光同尘」。这当然是一种善良的提醒和深沉的期待。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想要做到「对他人有宽恕之量,对谤语有忍辱之量,对忠言有虚受之量,对事物有容纳之量」,真的很难。这个世界很复杂,总想着以德报怨,有时也会伤到自己。但至少对他人真诚,然后得坦然。



03




如何对待自己也是一门学问,甚至是一门更大的学问。


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能伤害别人,不去侵害别人的领域和空间;不能突破底线,作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这些是最低限度的自我约束,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有时也需要良好的自控能力。要时常提醒自己,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除了这些底线标准,还要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责任和担当。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价值。


与此同时,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想着自己而不考虑别人,尸位素餐,就算「做一天和尚」也要撞好一天的钟;要为自己所在的群体着想,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需要奉献时不惧牺牲。


只有坚持大局观念又肯牺牲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内心认同;为了有责任和担当,要用心发现、用情维系、用功改变,这样既能使所做的事情顺利推进,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人。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就是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荀子·天论》的开篇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地球没了谁都照样转动,「不要不知道自己是谁」,要永远清醒地知道「我是谁」。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中有这样一句:「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在宇宙面前,任何个体都是渺小的,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不会为自己的一时失志而觉得「怀才不遇」,才能不会为一事的成败而反复纠结。


但是,这些都不等于消极避世,不等于甘于平庸,不等于提倡「躺平」。很多时候,逼自己一下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努力争取,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要真心爱护自己。


爱护自己,就是「修身养性」,这是齐家治国的前提,「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应该是贬义词,爱护自己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折腾」。


爱护自己,就要有良好的心态,不与他人攀比。单说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同学之中,就有人风生水起,有人名利双收,有人身陷囹圄,有人魂归他乡。因此,我们以一种平和、满足的心态笑对人生,反而会让自己有更多的体验,收获更多的风景。


爱护自己,就要学会释放压力。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失败还是成功,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如何面对压力,最考验一个人的素养。「将压力转化成动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至少要找到舒缓自己、释放压力的渠道,而不是屈服于压力,被压力所拖垮。听相声、看电视、下象棋,都能有效地缓解压力。乒乓球是我的最爱,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在打球的时间里忘掉烦恼,全身心融入其中。培养一两种业余爱好对于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意义,我算是有体会了。


爱护自己,就要知道进退,懂得取舍。名利属于身外之物,不该计较追求。但能有自己喜爱的或大或小的事业,在其中体会奋斗和成长,就是收获。作为一名教师和学者,还能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真的是幸福了。而且,人到中年之后,家庭更重要,健康更重要。享受与家人一起的时光才是真正的快乐,而健康地陪伴家人,看着孩子长大成才,才是真正的赢家。


《红楼梦》里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确实是既没有什么「学问」,也不怎么懂这样的「文章」。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如意之处。如意是暂时的,不如意是普遍的。不失尊严,不走极端,不违初心,不越规矩,才能行稳致远。



04




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下象棋,本以为他是三分钟热度,没想到他兴趣不小,逐渐学得有点模样了,还能用「双车错」「铁门闩」等多种不同的着法赢了不同的小朋友,回家后便会欢天喜地。


但是他完全不会用「兵」(「卒」),认为这是象棋里最无关紧要的棋子,走得太慢,还不能回头。直到我专门给他摆了「单卒擒王」的残局,并在和他的让子对战中特意走出「二鬼拍门」(象棋的一种攻击局面),他才算是承认了「兵」(「卒」)的厉害。


卒子固然慢且不能回头,但其一往无前、不留退路的步法也是一种态度。而且,卒子过了河界线之后,既可以横行,也可以吃子,可谓是「小卒过河赛大车」。


所以,我在困惑之后的诸多感悟中的一条就是,不要低估任何人,收获取决于点滴的努力和进取。为此,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或生活上的小目标,然后,日拱一卒,久久为功。


挺好。


本文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12月下刊

「封面故事」2021,我的法律与生活


往 期 文 章


1.  杨立新:2021,我的《民法典》教材年

2.  宋鱼水:打造新时代的产业法律竞争力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2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