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俞闲话丨不管“阁中帝子”今何在,“长江”不会“空自流”

俞敏洪 老俞闲话 2023-04-11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刚才我们讲了第四个层次,王勃代表更多的人来表达命运多舛、时运不济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不坠青云之志”的壮志决心。人不应该妄自菲薄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现在我们讲第五个层次,王勃对众多人综合性的命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转向了自我表述,讲述自己作为一介书生,仕途不畅,自己能力不够,或者没有机会发挥,并没有心如死灰,而是说自己要尽孝心,去伺候自己父亲;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主人招待自己的感激和感谢,遇到这些优秀的人,自己心情愉快;并进一步说明,一定会珍惜自己的才能,遇到机会时,会尽力发挥自己。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勃”是王勃自身。“微命”就是卑微的生命、不重要的生命。“三尺微命”一般都是自我谦虚的表达。“一介书生”也是自我谦虚的表达,“一介”相当于是“一个”。大概就是我地位比较低下,而且就是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意思。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里至少包含了三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请缨”和“终军弱冠”。“无路请缨”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像终军一样去请缨报国。终军是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大臣。当时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天广东、广西、越南一带)归顺汉朝,希望有人前去劝说。终军就主动站出来说:你给我长缨(长的绳子),我就能够把南越王给绑起来,然后带到你面前来。《汉书·终军传》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大概意思就是你给我一根长绳子,我把南越王绑了以后放到殿下身边来,表示了一种豪气。


  毛泽东有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最后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就是借的“终军请长缨”的故事。毛泽东的这首词写得非常壮阔、豪气干云,因为1935年,红军在六盘山脚下的会宁县城会师,然后翻越六盘山,最后到达延安,开启了红军新征程,开启了红军抗日战争的序曲。这时候,红军真的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毛泽东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所以有了这首《六盘山》。我自己到过六盘山顶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这首词的手抄稿子,就在纪念馆里面。


  王勃把自己跟终军进行比较。“弱冠”在汉语中就是指差不多二十岁的年龄,“冠”是一种帽子,到了二十岁束发戴冠,相当于成人礼。终军去请缨的时候,很年轻,二十岁左右;现在王勃已经二十五岁了,却没有任何路径去请缨,没有终军这样能够报效国家的机会。不过,终军的结局也不好,到了南越后,他作为汉朝代表,在那里呆了很久,但最终南越叛乱,他就被杀掉了。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这里有两个典故:“投笔”,主要是指“班超投笔从军”的故事。班超一家,都很了不起。父亲叫班彪,是个大历史学家和大儒家,他们一家兄弟姐妹三人,哥哥叫班固,妹妹叫班昭,班固和班昭也是名垂青史,他们是《汉书》的主要编辑者,基本上是《汉书》的作者。《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另外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苏东坡从小到大,光手抄《汉书》就抄了好几遍。


(班超)


  班超名声更大,最后被封侯了。班超学问也很好,到了三十岁左右,他的哥哥班固推荐他到相当于朝廷的图书馆去抄书。班超内心有着宏大的志向,在抄书的时候,他就投笔感叹,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他的意思是说,大丈夫一定要有志向,必须学习张骞那样,能够出使西域、被封侯,哪能天天在笔砚之间消磨自己的青春和时光呢。


  到了四十岁,刚好汉明帝(汉明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还算是一个比较亲民、有志向、有作为的皇帝,他觉得在王莽篡权后,整个国家被弄得乱七八糟,西域的很多国家反叛了汉朝,去归顺了匈奴,西域跟汉朝已经开始断了联系。经过光武帝一代,整个东汉的局面开始安定下来,这个时候汉明帝就想,怎么再次收复西域和西域的这些国家。这时就要派人过去,班超主动请缨,真的投笔从军,据说只带了36个人就去了西域。我估计去的时候大部队肯定不止36人,但是到了西域实际上只有36个人左右了。班超一个人,对于中国和西域关系的贡献,几乎超过了汉武帝的一个朝代,当然这也是汉武帝奠定的基础。


(西域地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班超首先要把其中最主要的鄯善国(就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国)征服,这样才能杀一儆百。鄯善国正好在继续投靠汉朝还是归顺匈奴之间犹豫,班超带着36个兄弟到达鄯善国的时候,匈奴王派的使者也过来了,而且一下派来了100多人。这个时候班超就对部下说,我们这一次来,如果不把匈奴派来的使者给干掉、让鄯善王因为害怕我们而归顺的话,我们必然就会被匈奴人干掉,我们这一次出使西域就前功尽弃了。大家说,我们只有36个人怎么干?班超说了一个到今天我们还常用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想办法在半夜把这些匈奴人在他们的帐篷里干掉。后来他带着36个兄弟,在半夜的时候用火攻把100多个匈奴人都给干掉了,他自己手刃了三人。鄯善王觉得这帮人太彪悍了,如果我再不归顺,连自己的命都没了,所以就归顺了汉朝。这样,班超以极少数的力量征服了鄯善国。


  后来他制定了“以夷制夷”的方针,把已经归顺汉朝的小国家的军队调动过来归他指挥,去征服那些不归顺的国家。经过整整31年在西域艰苦卓绝、充满智慧和果断的奋斗,最后以他一人之力,班超使得五十几个西域国家再次归顺了汉朝。年纪大了后,他请求回到中原,还没有回到中原,朝廷就已经下诏封他为“定远侯”。定远侯就是安定了远方的侯。“万里封侯”就是这么来的。陆游的《诉衷情》一词,也讲到了万里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表达了陆游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和遗憾。


  班超还有一个故事,他的团队是那个时候唯一一个几乎到达罗马帝国的队伍。班超派了一个叫甘英的手下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一直到了波斯湾,结果被波斯湾挡住了,资源也耗尽了,和罗马帝国只能隔海相望。过了波斯湾就是罗马帝国了(罗马帝国一直延伸到了今天的阿拉伯国家一带),班超他们跟罗马帝国失之交臂,但整个汉朝跟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已经做了很多生意。


  第二个典故就是这句话中的“宗悫”。宗悫是谁?是南朝时候的宋国人,少年时就很有抱负。他的叔父叫宗炳,宗炳在宗悫小的时候问他的志向,宗悫就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明了一个少年的抱负。李白的《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也是暗含了这个典故。


王勃特别希望能够学终军长缨在手,能够学班超投笔从戎,也特别希望能够学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他也表达了对于终军、班超和宗悫这三个人,最终能够实现自己志向的羡慕。但是他觉得自己做不到,没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即使做不到,他也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先去伺候自己的父亲,要孝顺,而且父亲是因为他才被贬到交趾的,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南方去当县令。这个时候,王勃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对荣华富贵已经有了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想法,所以他说:“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簪笏”。“簪”,是指当官的人去上班的时候,束发戴冠后用来固定帽子和头发的簪。女人也用簪子,但这个地方是指男人当官专门用的簪。“笏”,是指大臣在见皇帝时手里所持的笏板。我们在看古装戏的时候,常常见到大臣手里拿一个板,根据大臣职位高低,手板分成了玉笏、象牙笏,还有竹笏、木笏等不同的材质,表明了大臣朝觐皇帝时的礼貌;同时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如果皇帝说了什么事情,需要记下来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笏板上记下来。“舍”就是舍去、放弃,“舍簪笏”就是放弃当官的机会。“百龄”指自己的父亲,就是高龄高寿的人,舍弃仕途,去伺候自己的父亲。“奉晨昏于万里”,我到万里之外,要晨昏去侍奉自己的父亲。


(范仲淹持笏)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这是一句自我谦虚的话。我不像谢家宝树那么有才,但我今天见到大家,就像孟氏选择的芳邻一样,受你们的熏陶,感谢各位对我的看重和帮助。这句话又有两个典故,先讲“谢家宝树”。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当时前秦和东晋打的一场战争,前秦的苻坚是一个挺有名的君主,他当时已经有了前秦20年的国力和资源,北方少数民族也都向他表示臣服,所以,他就纠集了号称70万人,想一口气把当时已经比较贫弱的东晋给打下来,实现江山一统。


  东晋这时候执掌大局的人是谢安,相当于宰相,就安排部队去迎战苻坚的军队。两军在淝水这个地方相遇了。淝水在今天安徽合肥一带。合肥,其实就是淝水合流的意思,后来不知怎么变成了肥胖的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谢安一家和苻坚的战争,为什么呢?当时谢安派的军队指挥官叫谢石和谢玄。谢石是谢安的哥哥,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家之宝树”这句话就是和谢玄相关的。谢安与子侄们在一起聊天,就问“为什么人们会希望自己的子弟好?”谢玄就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玄后来果然起到了“芝兰玉树”的作用,变成了东晋名将,并且带领部队打败了苻坚号称70万大军。所以“谢家宝树”表示特别有才华的、光彩照人的人物。


  “孟氏之芳邻”,是指孟子的母亲为孟子找到了芳邻,找到了好邻居,让孟子能够成长。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典故,“孟母三迁”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孟家的房子在墓地附近,孟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玩,就在墓地间玩来玩去,学着别人怎么把人埋进去。孟母就说“此非吾所以居处子”,这不是我培养儿子的环境啊,就离开了墓地旁边的房子,又到了市井旁边。到了市井旁边,孟子看到了“贾人炫卖之事”,就是商人做生意的事情,孟子真是模仿能力超强,又开始学商人做生意,孟母又说“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又再次迁徙。这一次孟母学得比较聪明了,把自己的房子搬到了“学宫之旁”,放在了学校边上。孟子就开始模仿学生学习,模仿学生礼仪,孟母就说这个地方我是可以住的,“真可以处居子矣”,就定居下来。这样,孟子成长过程中学了经典和六艺,变成了著名的儒家,在宋朝被称为“亚圣”,变成了圣人。


  王勃的意思是说:“我不像谢玄一样有才华,能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但我今天在这见到了诸位,就像当时让孟子见到了芳邻一样,受到了大家的熏陶。”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他日”,就是过一些日子,我们说“他日再见”,就是过一些日子再见,“他日再说”就是过两天再说。“趋庭”,就是快步走过庭院,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叨”表示自谦,非常惭愧的样子,比如成语“叨陪末座”,不是陪父亲唠叨的意思。“鲤”,是指孔子的儿子孔鲤。“鲤对”是有专门典故的。在《论语》中有这样的故事:“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孔鲤看到孔子,就迈着恭敬的步伐快步走过庭院。孔子刚好在庭院中,就问他“学《诗》乎?” 意思是你学《诗经》了吗?孔鲤说没有呢。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就退而学《诗》去了。又过了几天,孔鲤又从庭院中走过,孔子又说“学礼乎?”孔鲤说没有学呢,孔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就又去学礼去了。


  “鲤对”是指长辈对子孙的要求,“叨陪”是指晚辈谦虚地去侍奉、陪伴父母。“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就是指王勃要去陪伴伺候自己的父亲。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则是回到了现实,对阎都督这样的主人和在场的宾客表示感谢。“今兹”就是今天、现在。“捧袂”就是捧起自己的衣袖来作揖,表示礼貌的动作。今天我捧起衣袖作揖,来向各位表示感谢。“喜托龙门”,很高兴自己好像寄托在龙门一样。“龙门”,当然就是指来到了阎都督这里,登上了滕王阁。


  “龙门”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有个说法,叫“鲤鱼跳龙门”。其实,王勃背后暗含的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概念。“龙门”是一个地名,在今天山西省河津地区的黄河中。这个地方两岸夹山,水流险急,常常会有老百姓看到“鲤鱼跳龙门”的景象。老百姓觉得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今天我们再到龙门那个地方去,应该是看不到“鲤鱼跳龙门”的景象了,但我个人感觉在古代这个景象是有的。古代的时候,黄河鲤鱼应该比较多,鱼要产卵的话,一定要到上游去,经历千难万险,冲破重重疾浪,到了产卵地,才会把鱼卵产出来,然后再重新游回到黄河或者下游去。长江自从造了三峡大坝后,很多长江鱼产卵的道路就被阻挡了,也导致了长江里生态出现失衡。我在国外的时候,看到三文鱼沿着大河一路奔涌前进,即使遇到急流险滩也会用尽力量往上游,哪怕是跳起来,游到上游产卵地,才会产卵;如果游不到产卵地,它宁可把自己憋死,也不产卵。我估计古人看到的鲤鱼跳龙门,就是鲤鱼到了龙门,因为水流急湍,需要跳起来才能到达上游,所以就有了鲤鱼奔腾的景象。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句话也有两个典故。“杨意”是杨得意。由于这是骈体文,所以不能说杨得意不逢,骈体文的形式是四六文,不能是五六文,骈四俪六。所以王勃就把杨得意中的“得”字去掉了,变成了“杨意不逢”。杨得意是谁呢?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代的人。他把司马相如引荐给了汉武帝,司马相如很有才华,为汉武帝做了不少事情,写了很多东西。


(卓文君   图片选自清代《百美新咏图传》)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司马相如曾经穷困潦倒,但很有才华,善于弹琴。有一天晚上,司马相如在成都弹琴的时候,被卓文君听到了,她看到司马相如一表人才,一下子就爱上了他。在古代,男女关系反而比较自由,中国的女人足不出户,不能跟男人打交道,被休了或者做了寡妇,不能再嫁人,这是从宋朝才开始的状态,是宋明理学的变态,才开始对女人要求越来越严。在汉唐时期,女人都是相对自由的。


  卓文君是谁?卓文君也是个才女,她十七岁嫁人,一两年后,第一个丈夫就去世了,她就变成了一个寡妇,回到了自己父亲卓王孙身边居住。卓王孙是很有钱的富豪巨贾,他不愿意让女儿嫁给司马相如。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私奔了,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只能当垆卖酒。


  “抚凌云而自惜”是什么意思呢?司马相如被举荐给汉武帝后,献给汉武帝一篇文章叫做《大人赋》。当时汉武帝在求仙问道,想要长生不老,《大人赋》是司马相如为了讨汉武帝欢心而写的求仙不老的文词。汉武帝看到这篇文章后,特别高兴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 。”“凌云”就代表了《大人赋》,所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如果司马相如没有遇到杨得意,司马相如就算能写《大人赋》,也只能抚摸着《大人赋》自怜自惜了,没有机会为汉武帝效劳了。这里王勃暗含了对自己的期许,即使没人举荐自己,自己的才能和文采埋没人间,他也会珍惜自己的才华,不至于自暴自弃。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实际上也省了一个字,就是“钟子期”。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俞伯牙的“俞”字跟我的“俞”是同一个“俞”,但我一点音乐天赋都没有。俞伯牙在河边弹琴,钟子期看到了,就坐在边上,俞伯牙弹一曲,钟子期就说“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又弹另外一曲,钟子期就说“洋洋乎若江河”。而高山江河,也就是高山流水,刚好是钟子期弹琴时心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于是两个人成为了“知音”,“知音”一词也是这么来的。


  俞伯牙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么懂音乐,那弹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当有人欣赏你的才华时,就应该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没什么好难为情的。王勃的意思是,今天既然阎都督如此看重他,让他写《滕王阁序》,他还有什么故意推脱、假装难为情而不写呢?我自然要把它写出来,来报答你对我的看重和知遇之恩。


  这一段并不是那么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王勃对自己看法和期许:第一,表示自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还是有志向的,要向终军,班超,宗悫学习,尽管没有他们那样的机会,但也不会随便放弃。第二,现在我要去做的事情,是要尽孝道,去陪伴我的父亲,至于能不能当官,那是另外一回事。第三,向主宾表示感谢,觉得这些朋友,像“孟氏芳邻”一样,他自己“喜托龙门”。最后再次强调了自己一定会自怜自爱,不会自暴自弃,“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


(滕王阁)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下面我们接着讲《滕王阁序》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收尾。收尾主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主要表达了“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样的遗憾,还专门举了“兰亭”和“梓泽”两个古代的例子;第二层就是把主宾们引出来赋诗,并再次向主宾表示感谢,这是这类应酬类文字的基本套路。王勃自己写了《滕王阁序》,写序的原因是,所有的主宾登临滕王阁都要写诗,编成一个集子,所以需要有“序”。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已经变成了常用成语。“胜地”,当然就是“名胜之地”。美好的地方,是不会常常遇到的,在滕王阁这样美好的地方聚会,是不会经常发生的。“盛筵难再”也很好理解,在滕王阁上大家开的宴会,这样盛大的场面,以后很难再现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朱元璋在打败了陈友谅后,就是在滕王阁上大宴群臣和将领的,今天我们在滕王阁也看不到任何这样的影子。任何美好的盛宴、任何热闹的场面都是难以再次发生的。王勃发出了“美好的东西,其实不容易久留”的感慨和遗憾。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是对“盛宴难再”的举例。里面有两个典故。“兰亭”和“梓泽”都是地名。“兰亭”大家会比较熟悉一点,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学过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第一段,就专门讲了兰亭的聚会,“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直到“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来表明大家在兰亭的集会。也正是有了以王羲之为首的文人学士的热闹聚会,才留下了《兰亭集序》这样一篇美文。


(浙江绍兴兰亭御碑亭)


  《兰亭集序》里,也专门讲到了人生美好的事情总是很容易过去,“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达的都是差不多的意思。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善于表达“美好的东西,不管多么美好,都会转瞬即逝,变成过眼烟云”的感受。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是典型代表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崔护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都是在表达美好的东西、辉煌的东西转瞬即逝的遗憾,往事成烟,雨打风吹,沧海桑田。 


  这种万事转头空的思想,整体上不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更多讲究的是“精进”。它也不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讲究的是“长生和成仙”。这种思想,更多的是佛家思想。佛教从汉朝引入到中国,经过了三国、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变得无比兴盛,极大地影响了士大夫们的人生价值。佛教中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就是“空”的概念,一切都是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文人头脑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高官厚禄,可能迅速就会变成过眼烟云”的感慨,是非常多的。“兰亭已矣”,到今天兰亭集会这么热闹的盛宴早就没有了。“已矣”,结束了。


(《金谷园图》手卷局部,王诜(shēn),北宋画家,和苏轼是朋友。图片来源于网络。)


“梓泽”就是金谷园。西晋的时候,石崇是一个当时的大官、超级大富豪,也很有文才,但后来的结局非常悲惨。他为了表明自己非常富有,造了一个“金谷园”。据说金谷园的规模、形状,甚至堪比秦始皇建的阿房宫,金谷园别称就叫做“梓泽”。”梓泽丘墟”,就是当时如此繁华的、如此秀美的‘梓泽’,现在也变成了一堆废墟。


  我们进一步讲讲“梓泽丘墟”中的石崇,因为石崇有好多故事。后面我们讲到的潘岳和陆机,跟石崇或多或少也有点关系。晋朝的司马家族篡夺了曹魏家族的皇权后,整个朝代完全是一种乱七八糟的状态,就像受了诅咒一样,互相残杀。大家都知道“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其实远远不只“八”王,皇帝与王之间互相战争、互相讨伐、互相屠杀。皇帝今天当,明天就被弄死了。其实皇帝和王,爱死不死,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带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和士大夫,因为常常要表达到底忠于谁,很容易受到牵连。我们讲到“竹林七贤”的时候,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是因为不支持皇帝的一些行为,而被杀掉了。


  但这种混乱和皇帝威严的丧失,也带来了一些思想的活跃。我们现在说的“魏晋风度”——吃药、喝酒、潇洒聚会,也来自于晋朝。皇帝忙着斗争,绝对权力丧失掉了,下面的人就得到了相对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倒不一定是思想上的自由。西晋的著名人物中,也没有人有突破皇权的思想,但他们可以写很多东西,互相聚会,变得很有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个绝对皇权统治的时代,会带来自由思想的禁锢,皇权相对放松,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自由,这就是魏晋有那么多名士出现的原因。石崇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名士,但他更多是有钱人。


石崇所留下来的故事主要有两个。石崇做生意,做得非常大,很有钱,第一个故事,就是石崇和王恺争豪斗富的故事。当时的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也参与到斗富中去,送给了王恺一棵珊瑚。皇帝大臣忙着斗富,国家不亡往哪里跑。王恺给石崇看这棵珊瑚,高两尺以上,“枝柯扶疏,世罕其比”,石崇看的时候,刚好手里拿了个铁如意,噼里啪啦就把珊瑚打碎了。王恺觉得特别惋惜,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贝,就骂石崇,“声色甚厉”。石崇就说“不足恨,今还卿”,就命左右回家取了珊瑚树,有三尺高的,有四尺高的,每一棵都光彩溢目,比王恺的要好看很多,王恺“惘然自失”。这是我们中学课本中都写进去的故事——《石崇和王恺争豪》。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所谓爱情故事。在西晋,司马家族的皇帝轮流做,血雨腥风后总有人当上皇帝。在公元300年左右,当时的赵王司马伦政变当上了皇帝。司马伦宠幸的一个叫孙秀的人,是帮助司马伦政变成功的人之一。孙秀从一个小吏,居然当上了大臣。这混蛋绝对是个小人,看上了石崇的宠妾,叫绿珠,要石崇把绿珠送给他。石崇非常爱绿珠,不肯送给他,这就得罪了孙秀。孙秀陷害石崇,把石崇给诛杀掉了,并且一灭三族,绿珠也跳楼而亡。杜牧的《金谷园》一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其中的坠楼人,指的就是绿珠。


  在当时,这种“比富”一类的行为,好像成了一个正常状态。但我觉得像石崇这样的人,早晚都得出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好,做“出头椽子”必然被人盯上也好,反正结果不会好。他要是不这么“比富”,能够隐居低调,别这样嚣张、猖狂,应该不会落得这个下场。石崇有权有势的时候,是非常猖狂的,在家里请人吃饭,如果来的客人不喝酒,他就会把伺候客人的侍女给杀掉。有一次有个客人来了,坚决不喝酒,结果他连杀了三个侍女。这种状态的人,人品其实也是很差的。他遇到了比他人品更糟糕的孙秀,就被孙秀给陷害了。说到孙秀,等会儿我们讲到潘岳还会说到,潘岳也是被孙秀害死的,可以说孙秀是一个超级坏人。我们人生中,如果遇到一个超级小人,心地极阴暗,跟你较上劲了,日子真的不是特别好过。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我现在要在滕王阁跟大家告别了,把“赠言”就是序写好,供大家批评指正。我非常有幸在这得到大家的恩准,参加了这么伟大的宴会。这句话没有典故,我们都快被典故弄疯了。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是讲自己;“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是对主宾说的。现在我们登高了,登高就要写诗,“赋”就是创作,创作诗歌在古代一般说“赋诗”,比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里,就有“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现在大家登高写诗,是对在座的诸位朋友寄予很大的希望,大家一起写出好的诗歌来。


下面的两句,也是一句对自己、一句对客人。“敢竭鄙怀(也有版本是‘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这句话也没有典故,就是我竭尽自己的全力,把自己微薄的才能贡献出来。“鄙”是卑微、浅陋的意思,“鄙怀”就是自己的胸怀,自己写出的东西。“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下这篇短短的《滕王阁序》。其实不短,已经很长了。“短引”,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疏”,在古代通常是臣子给皇帝上书,逐条陈述自己的意见,这里是写出、写下的意思。我竭尽全力把自己微薄的才能贡献出来,同时恭敬地写下这么一个序言,来抛砖引玉。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解释说这是王勃提到下面结尾这首诗,是如何写成的:我再多说一点(一言),写了下面八句诗——“四韵俱成”。但这样的解释有点不太对,前面刚说自己是“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又突然赞扬自己,一下子把四韵诗写出来了。“韵”是什么?写诗歌的时候,尤其是七言诗,每两句话为一韵。《滕王阁序》最后有一首诗,就是“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这首诗,刚好是八句四韵,所以大家认为这是王勃在讲自己。但我更同意另外一种解释,王勃在这里是说:“各位不要吝啬才华,赶快创作,贡献自己的‘一言’,作成四韵的诗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勃写过二三十篇序,有一半都有这样的结尾。序,大部分都是应酬性作品,一般都不会流传太广,《滕王阁序》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滕王阁序》除了应酬性文字外,还有实在太多值得我们去记忆、去背诵的文字,实在是一篇好文字。有研究者专门查了王勃所写的各种各样的序,不少都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同样的话语在里面,都是在序言结尾的时候说“大家现在开始写诗吧!”


比如他有一篇序叫做《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有四句话叫“请开文囿,共泻词源。人赋一言,俱题四韵”,打开写文章的思路,思如泉涌,美好的词语像洪水一样泻下来。每个人都创作一首诗,“一言”相当于“一首诗”,“赋”就是“写”,不是作为文体的“赋”(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里的“赋”用作动词,就是写作、创作。“俱题四韵”,每个人都写成四韵诗,也就是八句诗。有四韵诗,有六韵诗,六韵诗就是十二句的诗。


  “人赋一言,俱题四韵”和“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意思差不多,把它倒过来读就非常顺了,就是“均赋一言,俱成四韵”,和“人赋一言,俱题四韵”就是一模一样的意思了。这个解释是对的,每个人都来创作一首诗,写成四韵诗。


有的版本,比如《古文观止》的选本,到此《滕王阁序》就全部结束了,但有的版本中还有最后两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句话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潘岳,另一个是陆机。潘岳和陆机都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写手,骈体文基本上就是在陆机和潘岳手中倡导完善起来的。骈体文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文词华丽,典故运用多,我们从《滕王阁序》就看出来,所以这两人就成为了“有才华”的代名词。


为什么说“潘江”“陆海”,而不说“潘岳”“陆机”呢?是因为南朝有一个人叫钟嵘,他专门写过一本书叫《诗品》,这本书我们在大学时候还读过,可以算是中国诗歌评论第一书。在议论到陆机和潘岳文才的时候,钟嵘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陆机和潘岳的才华,如江海一般滔滔不绝。王勃的意思是:请各位拿出潘岳和陆机的才能来,让才华像江海一样倾泻出来。


(掷果盈车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潘岳和陆机,我们也可以稍微讲一讲这两个人。有个说法叫“貌若潘安”,形容长得俊美。潘安就是潘岳,民间通常叫潘安。潘岳是当时西晋名人中,容貌俊美、风度优雅的代表。他年轻时在路上驾车,不管是老年妇女还是青年妇女,都对他的相貌非常入迷,用水果往潘岳的车里丢,把车丢满了,所以有个成语,叫“掷果潘岳”或者“掷果盈车”。潘岳当时有个朋友叫左思,左思也是西晋著名的才子,字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一看潘岳有这么多女子爱慕和追捧,也学着潘岳到处游逛,结果妇女们就向他吐唾沫,最后只能落荒而逃。左思就是写了《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那个人。


潘岳尽管人长得美貌,文学才能也非常好,但实际上他的人品有瑕疵。潘岳跟石崇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非常谄媚当时的实权者,叫贾谧。有一个成语叫“望尘而拜”,望着车开的尘土而揖拜,就是指潘岳和石崇为了讨好贾谧,每次贾谧出行就在路边等着,等贾谧路过后,他们望尘而拜。后来贾谧听说后,就比较宠爱这两个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最后两个人都落得了“灭三族”的下场。


刚才讲过,孙秀帮助司马伦夺权成功,就把贾谧灭了,因为贾谧是上一个皇帝的亲信。司马伦成功后,孙秀就把石崇抓起来,“灭三族”。同时把潘岳也抓起来了,按说潘岳跟孙秀没什么仇恨关系,潘岳也没有孙秀要抢的女人,为什么还要把潘岳“灭三族”呢?一是因为潘岳和石崇走得太近,二是因为潘岳的父亲当过孙秀的上司。潘岳当时很看不惯孙秀那种小人的为人处事,就常常鞭打孙秀。现在孙秀成了皇帝司马伦的丞相,哪有不报仇的?就把潘岳也抓起来,结果潘岳一家也被诛灭三族。


  所以,做人、处事真的是越低调、越不夸张越好。不管你多么志得意满,都不要去得罪其他人,哪怕在你看来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或者一个小人,都不能去得罪。人世沧桑,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到最后我们都搞不清自己做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陆机的故事比较简单一点,但陆机后来也是被杀掉的。在西晋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不得善终,城头变幻大王旗,投靠谁都有风险。陆机是陆逊的孙子。陆逊大家非常熟悉,夷陵之战,陆逊带领东吴的军队,是只有三十岁的年轻将才,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打得屁滚尿流。陆家是“世代将才”,陆机不光有将才,而且还有文采,所以史书评价他“少有奇才, 文章冠世”。他跟潘岳在同一个时代,但比潘岳要活得更久一点,当时陆机被司马伦所欣赏,所以孙秀没有加害他。


后来,司马家族各个地方的王联合起来,把司马伦给干掉了。陆机没有因为这个被杀掉,又得到了成都王司马颖的欣赏,就在司马颖手下干活。司马家族杀来杀去,司马颖就与另外几个“司马”联合起来讨伐在长沙的司马乂,派陆机为大将。陆机感觉到这件事情风险很大,很凶险,几次推辞,但司马颖不允许,还是派过去了。结果他在前线打仗失利,有些恨陆机的人趁机到司马颖面前说陆机的坏话,最后司马颖听信谗言,把陆机杀掉了。


司马家族简直就是中国文人和中国文明的噩梦。大家都非常喜欢司马迁,不知道司马迁这一族,跟司马懿、司马炎、司马昭有没有关系。(后来咨询了刘勃老师,他说:有一点关系,是很远的远房亲戚,春秋时候就分开了。《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司马懿的弟弟的后代。)司马家族通过篡夺曹魏家族,成立了晋朝,也就是西晋。但司马家族之间的打打杀杀,几乎自己就把自己给“灭族”了。


除了打打杀杀,晋朝的皇帝也很弱智。大家都听说过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晋惠帝是司马炎的儿子,在深宫长大,完全不知民间疾苦。大臣向他报告说外面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快被饿死了,结果他来了一句“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喝肉汤呢?”有这样的统治者,王朝不完蛋没有天理。在皇帝制度下面,如果上来一个昏庸的皇帝,因为没有纠错机制,全国老百姓就跟着一起遭殃。


我们刚才也讲到了,整个晋朝因为统治者无能,也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相对宽松,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这里讲到的潘岳和陆机,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是在东晋时期产生的著名人物。


  到此为止,我们把《滕王阁序》全部讲完了。在《滕王阁序》后面,附了一首诗,今天和“序”是连在一起的。诗云:“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呼应了上面的“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感慨。据说,在最早的《滕王阁序》中,这首诗并不在里面,是后来王勃单独写的。王勃让大家“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每个人都要写一首四韵的诗,王勃自己也要写,就有了这首诗。


  这首诗大家都能够读懂。在江边上的滕王阁里,曾经有过“佩玉鸣鸾”的歌舞声,现在都没了。“佩玉鸣鸾”是佩玉互相撞击,发出像车上铃铛那样清脆的声音。“罢歌舞”就是热闹的歌舞已经没了。早上,南浦云从画栋前飞过,晚上,西山雨似乎是珠帘卷起而来,白云悠闲飘过去,把影子投射在清澈的潭水中,几度春秋过去,物换星移, “阁中帝子”李元婴今天何在呢?在滕王阁的栏杆外面,长江(这里应该指赣江)寂寞自在地流去,是非成败,一切都是转头空啊。这首诗又让我想起来《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最后几句,跟这首诗的意境几乎一模一样:“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青霜。”


  美好的事情、壮观的事情、历史上再伟大的事情都会过去,但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还在继续。只要我们活着,每一天的烟火气,就是我们真实感情的投射。每一天跟我们亲人的相处,就是我们在人间所得到的真实温暖。读读这样的古文,喝一杯小酒,跟家人聊聊天,和朋友谈谈心,在大自然中散散步,都是我们人间的美好。不管“阁中帝子”今天在哪里,“长江”是不是“空自流”,我们的一生都不能白过,也不会白过。


(槛外长江空自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对《滕王阁序》的讲解到此为止,没想到一下子就讲了几万字。希望读了我的讲解后,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以后我还会再继续讲一些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古文,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