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百年,中国思想有什么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钱穆《中国思想史》与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何异同?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f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Scalers点评:
我们近期读完了《中国思想史》两部作品,今天是复盘分享环节。主要涉及三个主题。其中第三部分很精彩,推荐大家阅读。另外,新读者朋友不要嫌文章长,这是从通读了40万字的作业里面筛选出来的。
说说钱穆的写作风格与葛兆光有什么不同?
请评价钱穆的《中国思想史》与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的异同。
未来一百年,你认为中国思想的发展有什么方向可以值得探索?
相关阅读:
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有哪些深刻的观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中国人到底怎么想?——2022年“中国思想史”专题(第15期)读书活动
PART 1
说说钱穆的写作风格与葛兆光有什么不同?
[8队][S72]Zuza-北京
写作风格的比较可以从长度、语言表达方式等去比较。
1.钱穆的写作风格和葛兆光相比,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穆的短小精悍,葛兆光的长篇大论。
2.钱穆的语言是半白半文,和现代读者有一定的距离,比较考验读者的文言功底。葛兆光的语言则是现代汉语,读起来较为通俗易懂。
[8队][S413]诗贤-米兰
葛兆光的写作风格:
葛老因为生于1950年,所以语句已经完全是符合我们现在的人的阅读习惯的白话文风格。并且因为是教授,而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缘故,所以古文的基本功特别扎实。对于古籍的史实,文献就是信手拈来的程度。所以我们在阅读葛老的作品时,虽然有时他的举例材料看不懂,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他的结论,定义和阐述。因为他最后都会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而且因为毕业于古典文献专业,所以在叙述中多用一些典雅的古文,虽然看不懂,但觉得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且很有历史的厚重感。
钱穆的写作风格:
钱老因为是生于清末,所以遣词造句比较擅长使用文言半白的文字风格,读起来有些许吃力。加上举例不是很多,在材料方面无法做到交叉验证,个人觉得在下结论上,有些许偏颇和颇为主观的臆断。
[3队副][S573]梁海波-厦门
葛兆光的风格在于专业度,除了他在写作思路上不同于以往其他研究中国思想史或者哲学思想的思路。首先,在对于论述点时会引经据典,同时以论文格式的模式标注清楚出处其次,在论述过程中,会按照章节进行论述,有逻辑性的展开(虽然在书的章节内都是简单的 1234,无法直观的看出),但在全书贯穿、章节之间、章节内也用内页旁注的方式表明了关联关系再次,他的论述语言时比较专业(可能他的著述时提供给博士看的有关),并不平易近人最后,在论述结论的时候,会在阐述他的观点的同时,引发思考,写作风格偏向写实。
钱穆的风格,仅从《中国思想史》和《国史大纲》来看,可能文学性更强一些,带有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同时在论述过程中并没那么有逻辑性,都是讲到哪是哪。单就《中国思想史》这本而言,可能作为翻阅版本更好,大量的引用他人的语言,但没有考据和论证过程,写作风格偏向写意。
[6队][S60]蚕豆-北京
写作内容上:
1、葛兆光并不着重讲每个人物,而是侧重讲思想的发展。借助导论,葛老说明了一般知识、思想的重要性,在后续第一卷第二卷的内容方面,将一个时期内的一般和经典思想都进行了说明。更看重在整体思想史这个角度,是以面的角度来描述。
2、钱穆则侧重讲历史上每个时期的重点人物。钱老侧重顺着历史顺序来进行说明。是以点的形式来进行说明。
[4队][S578]宝玉-成都
【写作风格】查了一下,但还是觉得比较模糊,“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这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钱穆先生的风格】
1、 思路是按精英思想本身发展的脉络,偶尔会提及原因,大部分归因都是思想内部的对抗,很少关注外部的历史流动,比较独立的看到思想的发展。
2、 按人物来编排整个思想史,中间的过渡,人物间的关系,作者会简单讲述一下。
3、 比较注重人物内在思想框架的搭建,概念间的关联和推导。
4、 非常直接的给出自己的鲜明判断。
5、 价值判断是个体是否对思想史的推进起到了作用。
6、 点评式的。
7、 对思想平庸的时代直接跳过。
【葛兆光先生的风格】
1、 思路是在历史中思想的发展,关注历史环境对思想起到的作用,会花比较多的笔墨来描述思想所发展的时代。不仅仅关注精英思想,还会关注一般思想,两者的脱节与互动。
2、 按当时朝代中思潮的主要涌动方向,主要关注点来组合人物的思想,个人的思想会散落在好几个章节中,为思潮的方向或主要关注点进行支持。
3、 如果在一个主题中,会注重人物思想的内在联系,在两个或多个主题中,则不会关注这种联系。
4、 通过材料的组织来尽可能重现自己觉得重要的思想发展脉络。
5、 价值判断是个体对更广阔环境中的思想的影响(比如董仲舒)。
6、 素描式的。
7、 展示了思想平庸时代的问题和大家做出的可能当时没有成效的努力。
[11队][S162]九夜-福州
①钱夹叙夹议,葛侧重记录。钱的文章里,不时出现对精英、经典或某一思想的评论,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葛的文章里,只有在“后世影响”部分略微看到个人倾向的色彩。
②钱直接引用,葛转述观点。钱的文章旁引博证,以引用代替叙述,颇有文人挥斥方遒之感。葛的文章统筹多方资源,全部化为己用,以更加逻辑紧密的形式组合在一起。
③钱简明扼要,葛重点突出。钱的文章几乎没有重复的部分,字字珠玑。葛的文章比较读者友好,基本采用“总分”的 叙述形式,重要观点会在多处重复或转述,也会用些隐喻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
[5队副][S48]贝氏弧线-广州
语言钱穆的语言是相对简洁,言简意赅,预设了读者是有背景知识的,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葛兆光则是深怕读者读不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逻辑性强同时语言文字运用也很有美感。
[11队][S462]Vivian-成都
1、感情态度方面,葛兆光相对客观,特别是涉及对思想的评价的时候,更像是一种分析和娓娓道来。而钱穆则个人感情浓烈、评价思想毫不忌讳,是站在后人的、“正统”的、“有远见”的角度对古人进行“论功行赏”。
2、语言文字方面,葛兆光是娓娓道来,会把前因后果、发展脉络掰开揉碎了讲、前后串起来讲、重复讲,还有非常多的例子说明,但一点都不显得啰嗦。而钱穆则非常精炼,只讲关键、直接引用原文,有时候甚至要去查资料才能明白在讲什么,对于读者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正跟二者的思想史写法相对应,葛兆光更注重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钱穆则只写经典。
[12队][S122]旺仔-哈尔滨
其次,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研究方向不同,钱老是国学大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总结中国思想史,而葛教授在钱老之后,他的研究方向更加细化,集中于禅宗、道教文化等。因此他们书中钱老更像是对于以往中国思想的总结,而葛教授则是从更加细致专业的角度讨论,并试图探索新的东西。
再次,他们阐述的角度不同,钱老更加侧重与西方的对比,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给予别人的启迪,而葛老的则是借助社会学的思想,讨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底色。我认为这是因为钱老的时代需要中国文化自信,因此他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而葛老所处的年代,新中国已经成立,我们更需要客观的树立历史能够留给我们什么。
[9队][游学]养由基-上海
钱穆先生受教于清末至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其学术思想已经成型,思想倾向为“延续传统的民族主义”。葛兆光先生受教、成长于新中国建立后,受西方哲学与后现代历史学影响,思想倾向为“尊重传统的世界主义”。以上是两位作者写作风格差异的来源。
一、语言风格:
1、褒贬写实与客观抒情:钱穆先生对笔下人物、思想有强烈的爱憎,这爱憎出于时代和传统的影响,但其文字是写实的,有情绪但并不抒情。葛兆光先生的叙事是客观、平和、中正的,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浪漫的抒情。
2、微言大义与哲思演绎:钱穆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亢进的,这是民族罹难下的抗争,他的书写遵照传统,以微言承担社会道义,但又述而有论,不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的思考。葛兆光先生受西方哲学和佛教禅宗影响很深(是禅宗研究领域专家),其文字很注重逻辑的演进和对本源的思考,哲思中带着对人类整体历史走向的探讨。
二、叙事结构:
钱穆先生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笔下贯,中间没有停歇,如水银泻地,让人透不过气,是那个时代传统学术的论述方式,即线性叙事。
葛兆光先生的节奏感很强,叙事、例证、议论相结合,尤其是采用当代学术的金字塔结构,先分ABC,再在次级结构中分1、2、3。。。主次分明,相对来说更能让现代读者接受。
三、写作体裁:
钱穆先生是纪传体,以思想精英人物为对象,按时代顺序一一罗列。
葛兆光先生是思想通史。同一时代思想间的关系、影响,以及不同时代思想的演进、变化是论述重点。
四、描写对象:
钱穆先生的书写是典型的精英思想的介绍。
葛兆光先生是以一般思想为背景,烘托精英思想的合理性存在与变迁,是调和式论述。
五、学术语言的差异:
钱穆先生的学术语言很有转型期汉语的特点,那个时代的学者都善于用文言文思考,因为他们的思考材料以文言为主,但也在习惯用白话文表达。
葛兆光先生是明明白白的现代汉语,所用的虚词与句式都符合现代语法,比如大量复杂从句和西方哲学、历史学术语。
六、学术逻辑的差异:
钱穆先生是宣布道理。“天变,道亦变”,中国人不说真理,只说道理,道理是可以变化的。
葛兆光先生是探讨真理。“真理永恒”,但“我”并不能直陈真理,必须用逻辑方式向读者铺陈。
[5队][S379]小金金-上海
解构:写作风格,参考《写作大辞典》,“写作风格”展露的是一个作品从整体上展现的风格与风貌,独特而鲜明。这一风格与作家本身的因素,其创作主题、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时代特征等息息相关。
钱穆与葛兆光老师的所处时代不同,视野不同,因而在写作风格上也会有不小的差距。
其一,同主题的不同侧重点关注:都是中国、思想、史的关键词,两者关注的内容不同。
1)钱穆在自序就已经提及,其关注在于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之大不同,在于人生界与宇宙界之各自的论述、逻辑推理。
2)葛兆光在导读里则明确,其不光关注思想史上的鲜明人物、代表思想、典型事件,也关注思想史背后的一般知识与思想、空白无画之处、模糊背景之处。因此,钱穆更在意人生、宇宙二界的原型叙述,葛兆光更在意思想的起伏连续。
其二,不同知识背景的语言表达:钱穆在古今交接之际,葛兆光在现代海内外之间。
1)钱穆擅古文,文言体,以简洁的文言文表达其关键信息。
2)葛兆光现代知识结构,海外知识背景,擅长以全球化研究的视野来进行阐释,比如亚洲的存在,中国与四裔的关系。以前后反复强调的描述论述证明观点。
其三,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也不尽一致:钱穆善以文字论文字,葛兆光以比附、比喻来论内容。
1)钱穆以简单的解释附在有必要解释的古文字之后,比如董仲舒之论,直接在原文处表达,“此承邹衍”,“此承荀卿”,以经解经。
2)葛兆光以各种比附相互印证,比如佛教道教的比附,以熟悉事物比附外来的事物,比如“郢书燕说”之无法磨合对等之比喻,哲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更大隔阂。
其实,通过之前小伙伴的分享(钱穆的一生)以及葛老师的“谈笑鸿儒”之中可以了解其各自风格的差异:
1)钱穆生于甲午战争之后,正是中国救亡图存,天崩地裂之际。一切曾经的传统化为“幻想”,坚船利炮则近在眼前。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中国人,其内在的危机感与紧迫性使其更为关注中西双方的差异。
2)葛兆光生于新中国成立后,长于现代化的世界,访学英美日德多国,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科大家相互交流、学习。生活安逸,其看待事物更为全面与平静,故而更为注重理论、内容的完善、完整与连续。
[7队副][S191]Saru-杭州
目前要评价风格不同,其实只能根据两本《思想史》来讲,这种评价其实不太全面。我觉得这题的意图,更多的是让我们去想一想我们能从二位大家的文本里拿到什么东西。在我看来,二老的写作风格差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钱穆是用思想家的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葛兆光是用自己的话整理思想家的文本。说得更简陋一些,钱穆是借思想家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葛兆光是用多元的资料梳理着难以琢磨的理。
从二老的文本中,我拿到了什么东西?钱穆让我看到了重新诠释的案例。这种重新诠释的门槛不高。比如我在这里就可以重新诠释《学习的学问》p4的一段话:
在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学习就是这么一个不断‘看见’的过程。不管你是在一层,还是在高层,都是在‘看’,但是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世界仍然是那个世界,只有在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位置以后,看到的景色才会不一样。一旦看到的不一样,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也会不一样。你在一层的时候,正好马路边堆满了前一天从大楼里清理出来的垃圾,地面上仍然有前一晚夜市残留的狼藉等待清扫。此情此景,你看你感慨城市好乱,无法再爱。但当你在高楼远眺时,看见日出和云彩,看见红日磅礴,就会感觉新的一天,充满希望。“——《学习的学问》
假如我们站在高楼,看着动人景色,打一个电话给在一层忙忙碌碌的人,告诉他:“高楼上很美,你快上来看看。”想必他想到的第一个事情不是“真好啊,我也要上去看看”,而是“(垃圾话)你在高楼里说话当然不费劲,老子这么奔波劳累,不还是在地面打滚。”这也是一种知识的诅咒,对身处高楼的人来说,他已经熟知应该如何上高楼,也正因为这样,他很难理解身处底层的人在急什么。学习也是这样,当你上了一层楼之后,和别人交流,就需要面对额外的诅咒。
在上面这段话里,我重新诠释了《学习的学问》中的一段话,尽管原文是在为读者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我硬生生把这段话的意图给扭曲了,把它和诅咒这个意向联系在了一起。这是重新诠释的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重新诠释只是一个工具,工具的好坏全看他的使用者,在钱老的书中,重新诠释被用来讲述钱老眼中的中国思想界,我觉得这并不是个坏事。葛老的风格我没有拿到比较容易用的东西,所以没有案例可说。
[11队][S233]瘦成闪电-北京
写作的对象是自己还是读者:我觉得钱穆先生书写中国思想史的视角更像是一个评论家,既然是评论,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同时点到为止,适合自己人,圈内人的那一种围坐在一起的座谈阅读,是需要领门票的那一种。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无形之间带点轻看的意味。反观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更像是一个产品故事,讲述中国思想史这个产品从生产,发展,研发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出现了什么问题,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而且这个产品还再继续进行升级和迭代,读后参与感极强,更愿意融入进去。
[5队][S39]境界的彼方-长沙
1.钱老的风格像大阵雨,葛老的风格像小雨。如果我是一棵小草,我会感到大雨倾盆而下,来的快去得也快,时间走得飞快,自己猛的就被大雨滋润了,这是钱老的雨。葛老的雨下得淅淅沥沥,绵绵不绝,像是在诉说着着什么,雨下了很久很久,我才发现慢慢我周围的土壤都被打湿,甚至雨水已经浸入我的草根,有种不知不觉就被滋养的感觉。
2.钱老的风格是比较凝炼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葛老的风格是比较繁复客观部分较多。钱老写文章一篇就是一个主题,且只会涉及相对应的人物去写,语言精炼有力,篇章简短,文言文部分较多。葛老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不拘泥于单个人的思想和作品,有从古到今的资料引用,有简牍、画、物件、地图等各种载体的作品,站在比较宏大的面上写,有囊括四海之意,书写主要是现代文的叙述方式。
3.钱老的风格更像是以前初高中老师罗列出来的要点,你不用在浩瀚书海中找,直接用,直接背诵。葛老师的风格就像一个老人在给你娓娓道来地讲故事,把中国思想史的来龙去脉说给你听,你看完整个故事,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倒也像是前者的补充。
4.如果说是考试的话,前者适合突击,走短线;后者适合长期积累,走长线。二位老者的风格互补,有时候想调调口味,就换着看,反正主要时间线是差不多,交替着看。
[1队][S415]义民-武汉
钱的措辞态度更加鲜明。
钱:多用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评价性词语,如不配,永远,黑点,污点等之类的词语,读者一看就能知道作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我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对所言非常有底气,对自己了解的情况非常之自信;另一种就是为了哗众取宠,大放厥词。但以钱在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地位来看,估计是前一种。
葛:基本上就是娓娓道来,对环境的描写有一些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但基本都是符合了读者的认知。如果把二者当成讲故事者的话,钱是激昂,葛是平静。
[4队][游学]Ella-深圳
对考古材料的关注不同:葛老师引用经典文献材料的同时, 还引用了大量的数术方技类材料,童蒙读物,无字的图像资料,没有文字的文物等。而钱穆老师引用的则主要是经典的文献,不涉及其它材料的分析。
[8队][S734]Lena-石家庄
钱穆的文章以白话文来写作,大部分能看懂,但是有的地方又不好懂。写作内容很直接,个人观点以及好恶鲜明,像一个"固执的导游"。钱穆是新儒学的拥护者,尤其推崇朱子。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思想的伟大,从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清代汉学渊源于宋学,“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的著名论断。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后,仍能够大胆子支持儒学。钱穆的写作风格是思想史的范式写法,主要描述精英思想家的思想,每个时期描述几个代表性的思想家。
葛兆光是用现代白话文的方式来写作。尽量避免带有主观评价,尽量做到客观。书中善用隐喻,对一个观点循循善诱,就像一个"耐心的导游",把风景讲解得引人入胜。葛兆光的写作是突破了传统的范式的写法,引入了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观念,从整个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写,并不会仅仅提到精英思想。
[11队长][S307]熙小鱼-北京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40多年前作古。葛兆光先生出生于1950年,现在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他们分别写了一部《中国思想史》。有一个小巧合:葛教授写的《中国思想史》停在了1895年,正是钱穆先生出生的那一年。单从年龄看,两位作者可以说有辈分和代沟之说。因此,写作风格不同是必然。如果我用绘画来打比方,钱穆先生的写作风格类似白描,而葛兆光先生却仿佛在画油画。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只有一册,共296页,聚焦于自春秋战国起,到民国孙中山止的精英人物及其思想。一部好作品势必形式与内容求得契合。钱先生关注的是人物思想,所以着眼点就是思想的内涵,特点,产生的影响等,没有修辞和描写,直来直去,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仿佛一只画笔,寥寥几笔,特点便跃然纸上。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共有三册,其中是导论,关于思想史是两册,页数是钱老的那本的4倍有余。他描述的是自远古到1895年,中国的一般性知识、思想及信仰世界。葛教授是北大中文科班出身,兼修文献学,文字功底扎实,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擅长写隐喻,读来不禁拍手叫绝。他的描述宛如一幅油画,有的地方重彩浓墨,有的地方栩栩如生,有的地方只有远景。此外,钱老的文字中引用不少古文,行文也偏古文风,有时不免晦涩,跟他成长的时代相关,有时会觉得他像古人。而葛教授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其文字更令人亲近,虽然也有引用古文,下面会有解释,不会引发理解困难。
PART 2
请评价钱穆的《中国思想史》与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的异同
[2队][S304]niki-孝感
二、两者的相同点
其一,钱老和葛教授两人的文字功底都非常深厚,一个是能长话短说,一个是能短话长说;而且对古文的运用都信手拈来,且游刃有余。
其二,在论述中国思想史的主要演变过程中,都提到了思想高潮出现的几个朝代以及其他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宋元明-现代。
其三,主题方面,都是围绕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来展开论述。
其四,对中西思想的态度上,都对中国思想充满自信,认可中国传统文化,而对西洋新知持辩证的观点。既不盲目自信,也不随大流跟风。
三、不同点
1、时间不一样。钱老主要从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宋元明和现代朝代发展顺序来阐述,站在《剑桥学科科学手册》角度讲,偏向微观分析法;葛教授则是按照七世纪前和七世纪后两个时间段来论述,偏向宏观分析法。
2、目录设置不一样。钱老是按照每一时期和相关的主要人物来设置;葛教授则是分大标题、小标题以及主要论点来编排。
3、内容丰富程度不一样。钱老对各家思想只是扼要处约略指点,留给读者思考和研究的空间较大;葛教授则是尽可能引用多方的陈述、事实、论据来进行考证,能给读者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视角。
4、点题不一样。关于近代中国思想,钱老在文末引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画上句号;葛教授则是引用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思想转变的象征画上句号。
[执行组长][S125]小玉儿-泉州
一、相同点
1.对每个时代的思想趋向总结大体一致;
2.都关注到经典代表人物的思想,如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老子等。
二、不同点
1.主观与客观。钱穆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葛兆光的叙述详实平缓,也会有个人评判,但是相对客观。
2.负面与正面。看待同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钱穆对董仲舒的评述大多是负面的,认为董仲舒使西汉学风转向以经典注释来代替思想,是一大祸害;而葛兆光对董仲舒的评述大多是积极正面的,肯定了董仲舒使儒家学说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贡献。
3.宏观与微观。如果从这两个维度来看,钱穆的论述更趋向于微观,从具体的人的具体思想展开论述;葛兆光的论述更趋向于宏观,从经典思想与一般思想作为落脚点,也会提到具体的人的具体的思想,但是作为支撑内容,它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大的图景。
4.时间与空间。钱穆的《中国思想史》维度较单一,就是沿着“春秋时代-秦汉时代-宋元明时代-现代思想”的时间轴展开论述的;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维度非常丰富,不仅能看到时间轴,也能看到空间轴,看到思想的连续性,且思考问题的层次更深入。
三、启发
1。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致。当我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要非常警惕内容给我们传递的价值观,要注意甄别,每本书背后所传递的都是作业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我们不一定要全盘接收,而要有选择地吸收。就比如葛兆光老师笔下描述的王阳明心学有优点也有不足,而之前在读明史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不足。
2.辩证统一看问题,将中庸思想运用到实际。现在能理解为什么S老师会选葛兆光和钱穆的书,两者的叙述风格迥异,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不仅能看到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一致,也能看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我们辩证统一看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这也联系到钱穆《中国思想史》中提到的中庸思想,让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会更客观。
[8队][S364]Zoe-济南
(1)相同
①都是以时间顺序,来描写思想的发展
②都描写了每个时期的精英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后续的传承发展;所挑选的代表人物大致一样;某些思想大致保持一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禅宗的影响意义);
③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角度来描写中国思想史
1.钱穆以精英人物及思想为主;葛兆光也在突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连续;
2.对某些精英人物不同的观点看法,比如董仲舒、王充等)
(2)不同
①二者虽都描写精英人物及思想,但钱穆以此为主,葛兆光虽有描写精英思想,但他更多的是传递“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底色存在。每一个朝代,除却介绍精英思想外,还在介绍一般知识思想。
②相比葛兆光的思想史,钱穆的《中国思想史》文言用词多,对读者的要求更高。相对应的,读者对于葛先生的著作接受度更容易一些,普适性更广一些。钱穆先生的思想史,内容凝炼概要,有其惊人独到的见解。
③钱穆先生的思想史,字里行间充斥的情绪感觉更强烈一些。相比来说,葛先生的思想史描述,像小清新,娓娓道来,不温不火地把“理”说清楚,还带一点儿俏皮和思索。
④葛先生的思想史内容,介绍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思想内容及发展,更详细一些。钱穆先生的介绍有种横空下落的感觉,需要有墨水的人来接住。
[4队][S474]雨木同-廊坊
(1)相同点:
①以时间为轴展开叙述。
②含有主要的思想家的思想内容。
③对思想家本人及其思想进行评价。
(2)不同点:
①钱穆的《中国思想史》写的是中国思想史上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没有日用而不知的思想;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从远古时代写起,每个时代都包括其中,从未间断,而且思想内容包含了精英思想和一般知识,既体现了时间的连续性,也体现了思想的连续性。
②钱穆的《中国思想史》中没有背景知识的介绍,时代背景与思想家的背景均不涉及,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中介绍了时代的背景,思想家所处的大环境,思想的起源、发展和衰败的叙述非常详尽。
③钱穆的《中国思想史》中在写每位思想家时,会告诉读者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会将其与之相关的思想家联系起来,例如墨子反对孔子,杨朱反对墨子等,但都是简短叙述。然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中不仅介绍了各家思想的不同,而且非常详细的叙述了在哪些观点上存在着不同,叙述更具体。
[12队][S231]点心灯张权-烟台
相同:
1.都认为中国的思想与国外的哲学是不同的,应该有中国人描述中国文化独特的方法和表达方式。
2.对于中国思想里的主要思想都有记录和描述。
3.所描写的中国思想都是为了使中国人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传统。
不同:
钱穆的《中国思想史》
1.以精英人物是描写中国的主要思想。
2.主要描写精英人物的主要思想,对于其它的思想不做记录。
3.钱穆教授对于各个精英人物的思想也是做蜻蜓点水式的描写,没有详细描写。
4.通过读钱穆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只对于精英人物有了了解,但是对于中国思想史整体并没有整体的认识,只是做了碎片化的了解。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
1.不只是描写精英式的主要思想,还描写了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2.对于精英的主要思想作为重点描写,但还记录了他对于一般思想的影响,并且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对于思想的产生、过程、结果、影响,甚至对于现在的影响都进行了描写阐述。4.通过阅读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对于中国思想史有了整体的了解,心里更明亮了,知道了中国将继续往前走。
[9队][S675]李娟-北京
一、不同之处
1.结构不同。钱穆更像是一个随笔,葛兆光则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学术著作。从结构和组织上,钱穆按照自己个人的喜好分别挑选自己认为能够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物,给我们呈现出他所理解的中国思想历史;葛兆光则是在经历的长期的深思熟虑,把自己在多年对于中国思想的理解和思考以一种很重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三卷本,第一卷就只介绍了他对思想史写法的理解,第二卷和第三卷才进入到具体的历史中,整体读起来的结构非常完整。
2.思路不同。这一点实际上在本次阅读活动的多道题目中都有提及。钱穆是精英派的思路,而葛老师是一般思想派的的思路。这个不同也是第一点不同的表现。所以看到,钱穆的书是以人作为作品的索引和线索,而葛兆光是以中国思想史中一般知识与思想的变革为索引和线索。
3.对相同人物的评价不同。二者在对同一个历史人物思想的评价中,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典型的韩非,钱穆认为其实中国思想史里的一黑影,一污点。
二、相同之处
1.对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大的脉络上的认知是一致的虽然二者书写的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从钱穆对于思想精英人物的选择和其中的论述不难发现,实际上与葛老师在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分区是一致。百家争鸣的前秦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时期、佛教东传、玄学、理学、明清思想的崩溃。这些大的思想上的时间节点,二位的认识都是大体一致的。
2.对中国思想史中的不同时期精英人物的判断也是相同的可以发现钱穆书中的人物,一样也是葛兆光书中用重笔提及的人物及其思想,所以无论如何,精英都是精英,都需要用于阐释当时社会中国思想。
[6队][S355]选择-南通
一、相同处
1、主要精英思想: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宋儒理学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主要法家:韩非子;主要墨家:墨子;主要名家:惠施和公孙老;主要道家思想:杨朱、庄子、老子;主要佛家思想:竺道生、禅宗
2、主要时代:春秋战国、秦汉、宋明
二、不同处
1、历史长度钱穆的从春秋时代到20世纪孙中山思想。葛兆光的是从上古时期殷商到1895年。
2、思想涉及钱穆关注精英和经典思想,介绍思想家的核心著作。葛兆光关注精英经典思想和一般知识和思想,涉及汉字的思想史作用、仪式、春秋战国秦汉宋元明的一般知识和思想、目录类书注释。
3、历史记载钱穆的历史叙述很简洁,另有《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来辅助。葛兆光则包括历史和思想两种发展于一体,看到思想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变化和发展。
4、研究材料钱穆分析的材料主要是经典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论述。葛兆光则综合文献、考古文物、外域资料等综合论述
5、文字载体钱穆的书较小,不足300页。葛兆光的书有三本,比钱穆的书面积大15%左右,总页数超过1100页。
三、总结
如果把两本书比作两桌美食,葛兆光的书像是满汉全席108道,琳琅满目,一桌包揽;钱穆的书像是某个菜系的20道精华菜,要品尝其他菜系还需要看他的其他书。 品尝两桌美食,实在是一大幸事。对我的启发:知识无涯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选择要学习的知识,又如何把这些知识学习致用,啃大部头是一种看似缓慢、艰难的过程,实则综合收益较高。
[3队副][S1001]Mohan-北京
钱穆的《中国思想史》,相对微观,用微观的个体串成整体的思想史,形成模糊的概况,对于想粗略了解思想史的读者,能快速帮助理解典型思想家的观点。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更宏伟一些,像一张蓝图,有很多故事和色彩,具体细致,先给了一个时代长河的框架,然后带你在这里游走,看到什么取决于读者。
[12队][S122]旺仔-哈尔滨
在中国思想史中存在以下几点相同:
底色相同——文化自信钱老和葛老的思想史,都是树立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思想,读完后可以给人以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
同时,他们的书中都呈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西方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国的文化有独特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部分思想和认识相同我认为葛老和钱老在禅宗部分和理学部分一些看法和见解是相同的,读完后我们能感受到禅宗思想中顿悟观念对于中国佛教形成产生的重大作用,宋明理学中对于几位理学大家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朱熹等人并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封建思想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只是被“不高明的人”复制。研究方法相同他们都是提出某个个观点,然后从自己所采用的材料中获得印证。
不同:
写作方法不同——一般思想和教科书式写作可以说钱老的写作方法,正是葛老在导言中反对的写法,选取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人流派,然后介绍他们的思想,事迹,这样思想的连续性就被切断了。而葛老则采用了梳理每个时期的一般思想、知识、信仰和精英思想 的方式梳理。但这样客观,却又失去了对于思想中独到见解的思考。侧重点不同钱老在梳理时特别的注重比较中国思想如何从人生观解决宇宙观的问题,以及中西方的对比;葛老则特别挖掘了当时的思想。写作素材来源不同钱老的素材主要来源是各类古文经典,而葛老则运用了当时的小册子,书籍,报刊,壁画,书画等各种来源考据当时的情况。
[9队][游学]养由基-上海
一、不同点:
1、历史观不同:钱穆先生认为历史是事实,学术评价和思想评价是观点。葛兆光先生认为历史是叙事,观点本身就在不断造就历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2、思想倾向不同:钱穆先生是“延续传统的民族主义”。葛兆光先生是“尊重传统的世界主义”。
3、精英与一般:钱穆先生是就思想讲思想,思想就是精英思想,并在讲述中融入自己强烈的褒贬,因此被讲的人就要承担这个褒贬,属于典型的传统学术风格。葛兆光先生是就社会、历史讲思想,即精英思想也植根于社会的一般思想,而其演变发展也要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考察,只有适应与否,没有错误的评判,是现代学术眼光。
4、讲影响与讲原因:钱穆先生的《思想史》讲的是思想作为确定的结果,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是后视镜式的评论。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也把思想作为结果,但主要考察这结果产生的原因,因为创造思想的人并不能左右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前瞻式剖析。
5、儒家所占比例不同:在钱穆先生所有对思想的论述章节里,其观点为中立的,或因与儒家对立而被贬斥的诸子百家人物有六七人。其学术观点倾向于儒学的,包含王弼与禅宗有约八人,而儒家思想竟有二十余人,这部思想史,基本上就是个儒家思想史。葛兆光先生用墨是平均的,儒学作为道统的传承,所占章节多寡与这个地位基本相符,佛学成分稍多,道家较少,诸子思想最少,符合实际情况。
6、对近代思想态度不同:钱穆先生对近代史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思想界避而不谈,这毕竟是段屈辱史,更是儒学崩溃的历史,所以老先生装作没看见。以他挑人物的眼光,恐怕这段时期也确实没人入的了法眼。他转而不遗余力地称颂孙中山先生,这也符合儒家讲事功、讲社会责任的传统。葛兆光先生写到了1895年停笔,以他“一般思想也是思想”的观点,总有可以写的东西,断然停笔,想来是有难处。
7、篇幅不同:一个是不到20万字的小本本,一个是117万字的三部头。
8、忧虑不同:钱穆先生的忧虑在中华。葛兆光先生是在思考人类的历史走向。
二、相同点:
1、对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的断代基本相同,对各个时期思想特征的描述、评价也基本相同。
2、无论思想倾向与历史观有多大差异,两位都对历史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可以参与,因此也会因为我们的行为而产生好的历史与坏的历史,关键是用儒家思想还是用世界眼光来创造好历史。
3、对禅宗都抱有和善的态度,也都认为佛教的归向是消融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改造也得益于对禅宗思想的吸收。
[7队][S165]卸妆-北京
1. 同:
1)都是介绍和阐释中国思想的演进历史,都是以时间为轴来叙述;
2)对于重要的思想和思想家都有介绍。
2. 异:
1)精英史or 思想群像:
钱穆:编年体的精英思想史;
葛兆光:编年体的思想群像(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精英或个人思想只是其中的例证或论据;
2)个体为中心or思想为中心:
钱穆:以个体为中心。较为集中完整地介绍个人思想,包括这个人的宇宙论和人生观,与同时期思想的异同及思想的承继,还会说一说个人的性格、外界对其评价。
葛兆光:以思想为中心。只介绍个人思想与一般知识和思想的交汇点,并且会根据主题分散介绍。很少纳入对思想家个人的评论。
3)对思想平庸期、精英思想匮乏期的处理:
钱穆:选择跳过对思想平庸期或精英思想的匮乏期的论述;
葛兆光:在平庸中看一般知识和思想的流变,于精英思想的断裂处找背景的连续。
4)对思想家和思想的评价不同:
钱穆:认为董仲舒开启了左右采获、调和折衷的学风,中国古代思想走上调和折衷之路,渐显衰相。由此可以看出,钱穆更看重思想的新锐性和创新性,希望思想家能够产生有批判力和诊断性的思想,而不是折衷调和,更不该促进道统和正统的合二为一。
葛兆光:认为董仲舒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却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家,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儒者。可见葛老对于一种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不排斥,觉得这是思想从边缘走到中心的必由之路。
[7队副][S63]把我叫醒-广州
一、异:
1、对“泼墨处”与“无画处”的态度:钱穆的《中国思想史》是比较典型地只叙述了历史上出现的思想;葛兆光在关注精彩思想的同时,也留意思想史上的“空白”,因他的理念是“无画处皆是画”,思想不曾真正断裂,故思想史也不该有断层。
2、徵引文献不同:钱穆使用的是比较诸子经典文献来阐述思想,本质上阐述的是士大夫的思想;葛兆光除此之外,还关注出土文物、图像、地图等,能从图像的布局分析出当时的普遍观念,打破了“思想”只能是成型文字的固有思维,使读者对“思想”所指代的内容理解得更全面。
3、对具体思想的评价不同:例如,钱穆瞧不起董仲舒,认为老子功利,对郑玄也无甚夸词,但葛兆光对这些人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等等。
4、对宗教/信仰的着墨:钱穆较少专门谈论宗教,只在魏晋玄学与唐代禅宗部分才有专门论述;而葛兆光对道教、佛教、基督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都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和描写。这也体现出二人的关注点与认知的差异。
5、获取材料的难易程度:钱穆用的是比较经典的材料,而葛兆光使用的材料种类更多、更丰富,一些材料非常难找,甚至用了一些没有公开的材料。
二、同:
1、都精通古文,能够申发古人文中的微言大义,于细节处见真章。研究中国思想,必须能透彻理解古人的文字,否则便如隔靴搔痒,说不到点上。
2、都能提出与“常识”不同的观点,有创见。钱穆对老子、对佛教中国化、对朱熹等人的评价,都与我们熟知的均有差异,乍看之下有点震惊,但可贵的是,他又能自圆其说。而葛兆光对唐代“平庸”的解释,对明清时期真正在中国引起影响的西方书籍的讨论,也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认真阅读第一手资料,从而让想法“涌现”的人,因此可以做到不人云亦云,在学术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3队][S704]wing-深圳
1.开篇的内容看两者的差异。
(1)葛兆光导论,思想史的写作,小引。为什么叫“思想史”,而不是“哲学史”(西方现成的范式给予转型期中国学术的影响);关于历史的讨论,历史绵延至今留存下来的技术史与思想史;关于中国思想史写作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思想史”承担了过分沉重和庞大的责任;“思想史”是包容了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大历史”?还有,思想史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史、文化史、学术史的边界划分等)。葛老的《中国思想史》希望讨论的问题挺多的、希望改变过去“思想史”中存在的问题,也用着自己的钻研、对历史资料的阅读与整理,描绘属于自己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思想史,读起来既惊叹于阁老的渊博知识、“思想史”内容是学习这一个学科的“美味的佳肴”,又能够在这一个“似乎没有哲学史这一名称受青睐”的“思想史”中打开了关于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思想”的延续,这真是一套好书!对比阅读后,更加觉得葛老的“思想史”真香!
(2)钱穆《中国思想史》“自序”落款日期是1951年8月。对于“中国思想史”的讨论关于“真理”的讨论,对比中西方在三门学科,宗教、真理与哲学的差异探讨。关于中国思想史中的普遍共同的真理,偏向于人生内在的真理(人情、物理、天心的“三位一体”),与西方的真理的探讨,哲学(宗教识天心、科学研物理(忽略人情);对比探讨中西双方的异同之处。也对比单独抽出中国思想史中的特殊的例子,如庄老道家思想接近西方科学,一些近似于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意在强调中国思想也是有条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所站立的角度,或囿于当时所处的年代,讨论的问题既有想证明的中国思想中的特殊点、闪光点,又想讨论思想史中各派思想的延续与异同。对比葛老、钱老两者所讨论的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点,包括所处的年代与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2.差异之处,引用文献的体量差异。
(1)葛老引用的文献资料,在导论第八节中提到“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从史料拓宽的角度,提到了思想史材料在原有的甲骨卜辞、敦煌文书、明清档案、秦汉简牍之外,域外文献、民间唱本、小说戏曲都开始进入历史研究的范围。更提到了考古发现对于改变思想史的模式,对精英思想,还是“二三流人物”、无名、无主的材料(如历书、宪书,礼仪制度,档案,类书、蒙书、手册、读本,还是小说话本唱词等等),讨论过去认为“边缘的”材料进入思想史资料的研究范围。关于思想史的写作,葛老的的确确在整个思想史描绘的过程中引用了上述多种不同的材料。整个思想史的阅读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很多关于思想连续性的脉络。材料丰富、论述详细、思路多样,是葛老思想史的特点。
(2)钱老在《中国思想史》书中“例言”提到,限于篇幅,时期是从春秋中晚开始;而对于一个时期也只是提及主要几家,并非中国思想史之全貌。对于读者的阅读水平也是有要求的,“本书所引各家原著,除极少例外,均未详细注明书名篇目,因此乃研治中国思想史之普通常识,为节省篇幅计,均经略去”。“本书旨求简易通俗,各家思想之精深博大处,终不易于言下速求了。读者贵能细心玩索,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若能反覆研玩,积累之久,自能有豁然贯通之境。”这样看两位作者的态度,似乎葛老是淘尽所有、从各个角度为求阅读着了解整个思想史的全貌、脉络、连续性、共性差异与变化;而钱老就是如大师一般,抛出了观点、总结了思路,长话短说、资料自找、道理就读者自己去悟吧。
3.相似之处。
(1)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连续性,无论是葛兆光教授,还是钱穆对于思想的延续,思想流派的分歧、走向都有阐述与强调。不同在于葛老从不同角度来阐明思想的延续(儒墨道各家的延续、变化、自我的更新,历史中普通思想、知识、信仰世界的绵延、变化),而钱老更偏向于自我的高度总结的评述与议论,内容高度浓缩,似乎有点“生硬”要读者接受他所提出的观点。
[4队][S25]吴风静-武汉
1.相同处自于其研究对象相同,而两位先生的学术功底和严谨态度相同,因此两本书在“客观事实”层面高度一致,因此呈现出相同的主要脉络和关键节点。两者都提出了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强调要用中国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来理解中国思想史,不能照搬西方的语言体系和研究方法。两者都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阐述中国思想,而且都呈现出中国思想中三次精彩与平庸的起伏(诸子百家、隋唐禅宗、宋明理学)。两者都重点阐述和分析了影响中国思想史的关键人物和关键转变,例如孔子、庄子、王弼、竺道生、朱熹、王阳明这些关键节点,都得到了清晰而充分的叙述。
2.不同处但是由于两位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不同,所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同,看待中国思想史的眼光也不同,在“主观意见”层面呈现出区别。
(1)思想家钱穆以传统中国文人的观点,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和体系,因此会围绕思想家写思想史,并且以系统、准确、简略的语言,展示其思想成果。葛兆光重视历史演进和社会进程,尤其重视一般知识和思想以及普通社会群体的连续性发展,所以并不会以“思想家”的方式来叙述思想史,而是将各位思想家的观点、思想和影响,掺杂进入历史进程的变化进行叙述。例如庄子的思想,就散见于战国时期的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中。
(2)思想史钱穆对于“历史”背景,仅用很小的篇幅简单提点,对于“平庸”和“空白”的年代,甚至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例如平庸的中唐、晚唐,和宋明儒之间的元代,在全书中毫无位置,似乎这些不精彩的历史对于中国思想史并没有任何影响和作用。葛兆光则秉持连续性的态度来看待历史,还原思想史从一般到精英的整体、联系、互相影响的实际进程,坚持“空白处”和“平庸”的历史中,也孕育着下一次变化和高潮。因此葛兆光突破了钱穆“思想史”的时间尺度,不仅向上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原始思想,还重点分析了两汉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进程,唐代知识阶层重建思想秩序的努力等,令中国思想史的整个进程完整呈现在作者面前。
(3)思想倾向钱穆的整个写作中,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热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狂热肯定,以及隐隐约约的对于儒学“正统”、“拨乱反正”的态度。葛兆光则吸收了当代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更加冷静甚至是严酷的审视眼光,尤其对于“民族主义”、“民族立场”有非常敏锐而审慎的态度,对于历史进程中的种种变化,尽量保持“科学性”和“现代性”的客观立场。不像钱穆的全盘肯定和热情洋溢,葛兆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热爱,隐藏在其不断追问和反思的精神背后。除此之外,葛兆光的思想史中有大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具体信息作为支撑,展现出“思想”是当时人在社会中对于“情境”的“反应”,更加具体而合理地展现出思想上的冲突和碰撞。而钱穆的思想史中,鲜见具体的事件、证据、环境,也看不到真实的冲突和矛盾,于是呈现出更加“务虚”的状态。
3.迁移和启发两位先生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大脉络、关键人物的判断其实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其描述的范围和挖掘的深度确实有很大区别。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区别并不完全是由“精英”的个人选择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两位所处的不同时代、所受的不同教育、所看到的不同世界造成的。如果钱穆多一些底层实践、调研和事功的经验,或者看到今天中国、今天世界的景象,是否会改变一些学术思路或者观点呢?落实到个人的学习中,应该用沟通、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各种思想资源,然后用实践和行动来验证这些观点,砥砺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信念。
[11队][S91]M.-内蒙
相同点:都是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作为写作素材,按照时间序列拉进行书写。不同点:钱穆老师对中国思想史的评价往往来自传统的价值观。具有传统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士大夫的情怀。认为应该抱有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以发扬中国文化为宗旨。他期待文人能够继往开来,具有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担当,关注民族前途,引领国家政治的责任。葛兆光老师对中国思想史的评价来自现代的的价值观,具有着‘世界公民’的眼光。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他改变了过去固定的思想史模式,又比较看重扩大思想史的范围。通过不同的角度,按照连续的时间段选用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写作方式,打散了思想史的固定模式,去掉熟悉化。认为精英思想总是超越时代的。但精英思想可能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或者说是最能够影响一般人思想的。
[9队长][S308]Steve-昆明
一、相同点:
1.都看到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钱穆在每个章节结尾还是会和下一章节开头进行连续。前后的思想人物,都会有进行对比联系。这也体现出思想的延续性。葛兆光以长时段来思考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中看到了看似断裂的部分,实则也是连续。
2.学科边界,二者都关注到思想史和哲学、哲学史的边界。
[6队][S51]露从今夜白-深圳
相同点:
1、都不赞同将西方哲学的思想壳子,套用在中国思想的本体上
2、整体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
3、对精英思想家都有所描述
不同点:
1、钱老的内容主要是关注经典思想家,主要讲述他们的思想;葛老的思想史简单提一句思想家,更多讲述起因、传播、后续等;
2、钱老只选择讲述各大思想精英的流派、传承等等,葛老描写了很多一般思想的起始、传播发展过程;
3、钱老讲述了自己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想法,葛老认为自己身处其中,并不能窥探全貌,并未讲述
4、钱老有自己的偏好,葛老没有明显的偏好
5、钱老多讲述本土内容,葛老无论本土、外来等都进行了详细描述。
[4队][S855]魏雨钊-北京
相同之处:
1、都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对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代表思想和人物,试图梳理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2、都会“引经据典”来佐证思想的出处。两套书中都有很多古文。
不同之处:
1、两人的学术观点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如:对于王弼、董仲舒的评价。
2、葛老师的书更详细,里面引用了了注疏、考据等很多在考古和历史学中常识和方法,佐证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发展等情况,让人阅读时同时也拓展了视野。
3、历史跨度不同:葛老师的书从上古写到了十九世纪;钱穆老师的书则从春秋时代写到了民国孙中山的思想。我的思考:“大部头”需要自己亲自阅读,不能简单通过书评或其他的公众号推文去了解“名家”的思想。如果不对比着读两本书,还以为两位被人仰慕的大家的思想和著作的内容相似,读哪一本书都一样。仔细阅读了才发现,同名为《中国思想史》两位作者竟然会向读者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思想史。
[11队][S434]懂懂-聊城
不同点2: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观点,着眼点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不同。
钱穆例子出处2:P28 孟子的“性善”论,我在钱老的书里读到地点是“善”是一种选择,“爱”与“敬”是人类的共性,但是人们的“恶”却各不相同,千奇百怪,这一点也正是人类所为个体特性的一种体现。
葛兆光例子出处2:P146 人们心中有一种尊重秩序、承认价值、遵循规则的意思,这种“意愿”是克制个人过分的情欲、准重他人应有的权利的“善”。
启发2:两位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论述重点不同,带给读者的感受不一样,钱老更侧重”善“是一种本性,但是人们向善是一种正面极积的选择。而葛老则把”善“看作是一种快速建立社会秩序的手段与工具,在我看来,这种论述带给我的感受是孟子的观点功利性更强。把这一点放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人处理问题时的语言、语气、表情与态度都非常重要,你的侧重点不同,事情的走向就可能会相差很大。
[9队][S480]Luffy-宁波
三个人立场虽然都为中国思想站队了,都与西方哲学作了比较,但钱的立场是站在儒家派系上的,从单面的视角来看待各派思想,而葛不立于任何派系,是思想的旁观者,这种旁观的视角其实也形成了立场,相对于钱的主观,葛更客观。
感想:我原以为能在葛的书里读到一些普通人的普通思想,比如道家各系和一些讳书内容,后来发现寥寥,好像普通人思想依然只能是高明思想的弱传播继承。虽然更多地了解了思想的来去,但留下的较深印象依然是多位古代名人的思想,这一点是与读钱的书相似的。可能是因为我依然总是只能先关注优秀思想,也可能是思想史真的逃不脱他们的影响。
[6队][S979]丁丁当当-北京
对个别朝代和个别思想家的评价完全不同。钱穆认为隋唐思想因为有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而达到了最高潮;同时,他给予王弼、船山思想极高的评价,给韩非子、董仲舒思想极低的评价。葛老则认为隋唐思想是“盛世的平庸”,对王弼、船山并未着太多笔墨,而对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保持着客观阐述。
个人感受读完葛老《中国思想史》,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葛老那种悲悯又克制的情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而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感觉像在听他讲课,字里行间几乎全部都是他的主观评价,毫不掩饰赞扬或吐槽,很有个性。
[6队][S463]亚拉-上海
钱穆的作品字数比较少,葛兆光的字数就很多,钱穆的重点侧重在古籍的研读,但是葛兆光不仅研究古籍,还研究了其他学者的研究……葛兆光这种旁征博引的功力,没有庞大的阅读量,是做不到。从视野的角度,钱穆的视野还是局限性精英的视角,以一种文化人的高度,去给历史人物定高下。而葛兆光则是真正审对了题目,“中国思想史”,并不是“中国思想精英人物之思想赏析”,而是真正的中国普遍人民的思想的流动。书的大结构,钱穆就是简单的时间顺序。葛兆光则是按照思想秩序的建、毁、重建为大的框架,中间以思想的不同的脉络进行了具有史学价值的论述。其实,钱穆的内心其实一直有一根与西方的宗教史、科学史、哲学史相较量的心思,所以选取的观点与解读,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的对比性的结论。不仅跟西方对比,还跟儒家对比,而葛兆光则是想要理清楚在广泛的历史长河之中,作为一般性知识、思想,高明的学说为世人所接受的观点是什么,葛兆光更看重的是这个学说在历史潮流中的浮沉与脉络。
[11队][S873]晓藤-常州
1)从写作目的来说:钱穆的《中国思想史》是应”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约稿而写成;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葛教授为了给同学们授课而做的手稿和笔记,后来才写成的书;
2)从可读性上来说:因为目的不同,所以两者在可读性上来说,钱穆的不如葛教授的容易读懂。
3)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如葛教授这般注释批注,提纲挈领的书籍,并不多见。
[7队][S931]盈蓝-香港
当然在写作手法,或者对思想家的评价上。两位有诸多的不同。但是我想提一点感触最深的,钱老的思想史,更多的是选取了高光的思想家们,投入情感地去分析他们的思想,而葛老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放在了一般思想上面,让我更加看到了整个时代的底色和绝大部分人们是在怎么样的思想指引下生活的。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推演出我的思想史如何一步步地走向今时今日。甚至,在读完了葛老的中国思想史,之后,我仿佛也摸索到了一点,通过文献古迹探究思想的方式方法。这个体验是读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经历和方法论。也是这一次读书活动我收益最深的。
[10队][S904]Janet-京津
最大相同的就是都没咋写法家,这点我一直没想明白,特别希望s能集中学习时候讲讲。不同点就是感觉钱穆还是受时代影响,他自己一直处在对抗的时代,民族主义思想重了。葛老是视角更客观。钱穆仍然还是一代鸿儒,属于儒家,这就是另外一个自身的视角。葛兆光单纯就是研究各家学派。
[5队][S424]大侠-杭州
同:
1.破除了西方学科价值的束缚,强调中国思想的固有价值;
2.所涉及的一些名人、经典乃至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大致是一致的;
3.都打破了传统只讲名人名篇的固有模式,触及思想背后的发展脉络和深层原因。
异:
1.时间跨度与详略程度不同。葛从上古开篇,详述每个时代的思想发展脉络,钱则是从中摘取了代表人物、代表思想来概述中国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
2.着眼点不同。葛力图还原一个更为广阔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风貌,而钱更注重每个时代的思想是否能够体现出中国思想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3.政治倾向不同。葛书是相对纯粹的学术著作,他本人对这一系列写作的愿景也主要着眼在文化和学术层面,而钱书感觉是带着明显的政治倾向的,这或许也可以作为他崇尚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PART 3
未来一百年,你认为中国思想的发展
有什么方向可以值得探索?
[8队][S72]Zuza-北京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截至目前传入中国一百多年。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还需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深扎根在中国。
(2)发掘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考古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根溯源。
[3队副][S573]梁海波-厦门
1. 【融合篇】中国思想或许在未来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古或者考古,自证清白,然后回归百家争鸣,在寻找中外哲学文化的融合上可能会进一步探索。(中外合资)
2. 【考据篇】中国思想可能还会在探索发展与规划的路上,回归古风时代,去寻踪(循迹追踪)
3. 【宇宙篇】中国思想会继承庄老思维,去探索宇宙带给人生的意义,以及真实的向宇宙探寻来证实(向外)
4. 【人性篇】中国社会逃不离人性,因此向内探索如何发展人性,考量人生意义的可能性更大(向内)不过最后所有方向皆有可能有人在研究,毕竟吃饱了撑着以后,就会有人开始胡思乱想,至于什么会成为中国思想未来发展的大道,那就有观后效了。
[2队][S304]niki-孝感
未来一百年也就是二十二世纪,站在二十二世纪看现在及过去,一些传统的方向应继续继承下去,比如考古、日用而不知的思想以及精英的思想,同时正视二十一世纪出现的新鲜事物如互联网、视频及AI对普通人思想的影响。
具体而言:
1、精英思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精英思想占据着重要角色,它引领着精英群体的思想倾向,代表着那一类群体思想特征,也是多数人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2、日用而不知的普通个体思想,可以从网络流行话语着手,通过追根溯源,分析这类群体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
3、科技的广泛应用,如AI、短视频等,通过大数据的追溯,进而能够分析出不同人群的喜好。
4、国家出台的文化政策体现的思想。由于时代不同,我国领导人应对不同局势所出台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而文化方面则是中国思想的重要体现,能够反映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眼光,又符合多数人的需求,值得后人的奔赴。
[执行组长][S125]小玉儿-泉州
1.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思想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
2.中华民族如何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内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到独立自主,有怎么的思想根基?
3.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中国思想如何在世界上立足并广泛传播,现在提倡中国方案,未来是否提倡中国思想?
4.中国式现代化是今年二十大报告的亮点,我想未来“中国式+”的思想将作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方向,体现的是中国独立自主,在开放的背景条件下,广泛吸收思想融入自身的体系中。
5.随着科技的发展,思想往往通过短视频、小红书等媒体呈现出来,未来中国思想的发展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思想趋势,但是由于国家文化的统一管控,主流思想还是会呈现较为一致的方向。
[4队][S578]宝玉-成都
1、 如何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应该以什么姿态去与世界交流,在世界上承担什么责任。
2、 如何在世界格局动荡,美方打压的情况下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3、 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压力下重建我们的传统文化,理清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思想,与时代结合,挖掘我们文化的魅力,传承和传播,拥有更强的民族国家自豪感。
4、 如何将世界上新出现的思想去芜存菁,中国本土化,为我们国家所用。
5、 如何可持续发展,继续在命运共同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6、 如果应对新时代的新特征,人们又会遇到的新问题(比如信息过载,比如浅表信息过多,比如传播力前的人物传播的不是真正有作用的思想,而是人设或是偏激偏颇的价值观等)
[11队][S162]九夜-福州
①自然界与人生界的关系。这是中国思想长期的重点话题。自然界存在哪些规律?映射到人生界表现为什么?人生界有哪些倾向是受自然界影响的,哪些又是受历史资源潜移默化影响的?
②思想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古鉴今,梳理中国思想萌发、丰富、巅峰、僵化、空白、调整、重新发展这一历史周期律,特别关注本土文化内部发展动力和外来文化刺激动因,为中国思想在新时期守旧创新、兼收并蓄提供思路。
③科学技术、政治权力和时代背景对思想的影响。思想发展不是孤立的,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科技、政权和时代主题。以科技获得更多新知,扩大思想发展的资源库,推动思想传播的载体与形式不断创新;以政权为主流思想保驾护航,加强历史资源储备,提高风险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同时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以时代背景为思想发展指引方向,同时关注“有用的”和“无用的”思想,统筹中国与外来思想的交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发展道路。
[1队长][S35]张毕涛-成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实践探索。中国探索马克思主义已经将近百年了,也形成了大量的理论,但是中国现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需要进行新的革新和探索。我们以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主要在于革命和改革,建设和发展一个新中国。未来我们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富强的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也就进入新的篇章,是以前从未涉及的,因此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2)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迎来传统文化的新高潮。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文化是极度不自信,极度被打压的,就是这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接受的都是全盘的西方文化,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是极度不自信的,差不多在最近十多年才逐渐开始好转。文化不自信实际上是因为经济和科技能力的不行,从接受西方科技到接受他们的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腰板挺直了,就有更多自信来反思对自己文化的态度,这时候发现这一百多了我们吸收的西方文化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好,甚至大量的西方文化都是糟粕,比如西方文化给世界带来战乱,带来多极化,带来极端主义,带来自由享乐主义,带来精英的特权思想等等。2012年习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包含了儒家关于“仁“、”爱人“等很多传统思想。因此未来大家会更多去关注“和平”、“人民”等主题,也会去从传统文化之中寻求灵感发展新的思想,迎来传统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高潮。
(3)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历史上没有新鲜事,中国思想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中国现在思想的发展,在我看来跟佛教传入中国十分类似。我们学习和接受了两百多年的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已经进入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已经到了从“印度佛教”演变到“中国禅宗”的新阶段了。我认为未来一百年,我们会从学习西方文化,发展为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将西方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使其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跟随西方文化,受他们影响的新时代,甚至以后中国化的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还会发展成不同的道路。比如我们中国化的“西方文化”指发展科技和技术的方法论,而西方文化则是通过“自由”、“民主”等词语包裹之下的政治意图。
[12队][S173]小燕子-武汉
一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兼并。在思想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最终佛教思想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中国传统思想也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理论基础,二者协同发展,彻底融入中国的思想体系中。西方文化的进入途径虽然于佛教不同,但是经过这百年的磨合,我们已经逐渐找寻到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优势。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思想可以借助自己的包容性和坚韧性的特点,将西方的科技思想广泛纳入,完成西洋思想中国化的进程。
二是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内核,并发展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绝对是中国思想对世界的贡献,从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的巨大优势。当下的国际环境之下,尤其是新冠之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于现在的状况满意度和接受度是明显提升的。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进一步发展和明确,这也是未来思想的发展方向之一。
[10队][S143]欧喵-广州
从我个人的角度与过去的经历与体会,未来一百年中国思想的发展的,我认为是要改变人们看法和传统文化的应用。首先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周围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感受并不好,认为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受媒体传播的影响,因此在传播时要思考这种想法的来源和如何修正这种错误的认知。其次,探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与文化本身并没有错,过去能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后来又因为使用不当出现问题变成空谈误国,未来要探索的是如何把科技发展与中国思想相结合。
[12队][S122]旺仔-哈尔滨
一、反复重现的问题。
首先,当国家的秩序和权威重建后,就逐渐进入了思想的统一和平庸的时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在思想平庸,即正如先进社会上被各类赚钱,速食,快餐充斥的思想混淆了人们的头脑后,我们应该如何革新,创建新的思想和思潮。
其次,主流思想的重新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这是一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就一直在反复提出也在反复令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中国。我们应该找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点,并将这一思想融合进我们的思路中,成为中国思想史发展历程中新的助力。新的问题,也是老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看待其他文明的思路问题。我们经历过看清和鄙视其他文明,认为他们是茹毛饮血的蛮夷文明的时代,也经历过全面西化,向西方学习,认为中国的东西都不好。仔细思考,我们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接纳其他文明的方式,似乎中庸之道在这里没有效益。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看待学习其他文明的方式。
其次,我们应该提供给世界更加多元化的文明评价标准。文明不只有金钱,国强一条标准,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文明评价标准输入给其他国家。
[5队][S379]小金金-上海
解构:未来一百年的中国思想,要看现在留存于我们之中的一般知识与思想,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刺激。
其一,留存于现世的一般知识与思想及获取途径:目前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电器等一些智能工具,可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半是真人,半是人工智能”。照着这样的趋势,我们所见到的、听到的、使用到的,影响我们脑海认知之中的,全部是电子产品推送的视频、文字、声音等信息,未来的一百年这样的知识获取只会更加便利,那么我们所关注的思想支点是,
1)“人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比如人工智能在人的生活、工作当中承担怎样的角色与功能。
2)“人工智能”伦理,比如“人工智能”可以视作有生命的人吗?人工智能应当得到同情吗?得到关爱吗?他们有自主意识吗?人工智能的行为能被法律所约束吗?
其二,已经影响我们的重大事件:Covid-19,在我们平时没有关注到传染病的领域,人畜共患病的领域,疾病与生命领域,渐渐成为人们息息相关的事件与问题。恰好最近读了一篇论文《Governing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6 Key Lessons From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是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对原有疾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全球大流行病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新冠肺炎这类全球传染病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原有领域,进而希望推广全球政府、政策合作。因此未来的一百年还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出现庞大而规范的全球合作、全球视野,而且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知,也会是未来思想的锚定之处。
[9队][S422]Veronica-长沙
(1)与传统文化结合更紧密。近几年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主要方向。那么中国思想必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更加紧密,要让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二者并列成为新的探索方向。
(2)一般思想发展更亮眼。由于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网络上草根文化进一步更加快速的影响精英思想,同时人类行为轨迹的记录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更能够表达思想的脉络,这必然加强一般思想发展影响力。
(3)新科技力量的新影响。人类走向月球,进一步探索太空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这些新科技带来的新发现必然会导致人类认识事物方式的新改变,这也将促进我们思想新方向的形成。
(4)不同文明的互融单一化趋势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新科技手段的增强,导致人类活动方式的趋同。这样必然使得文化思想逐渐趋同,从而产生相似的文化标准以及文化产品。这是因为新科技手段带来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7队副][S63]把我叫醒-广州
一、目前存在的局限&探索方向:
(1)文献开放程度&利用率不足:虽然葛老师的作品已经把很多问题讨论得比较全面了,但实际上,古代的资料还有很多没被利用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资料还存在于全世界各大高校、图书馆、私人收藏等处,还没有公开;另一方面,即使是已经公开的资料(如古籍的图像),还是尚未标点、难以被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的,所以未来一百年,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古籍的搜集、整理、影印、出版等工作还会持续进行,我们会面对更丰富的史料。随着更多材料浮出水面,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大概率会有更多全新的理解,而对古代思想的重新理解或许也会刷新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认知。
(2)俗文学方面的研究不足:葛老师虽然关注到了历书、舆服志、档案、类书、蒙书、小说话本唱词、碑刻、书画、信札、日记、公文、图像等等,并且把这些都当成思想史的资源,不过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这套书的整体写作还是以儒学、诸子学、宗教等为主干,讨论的较多的是一些根本的观念,整体而言是比较“正”的。然而,在古代,更广大人民面对的其实是俗文学,民众的许多理念也体现在俗文学当中,这个类别之前由于不受重视(“不登大雅之堂”),所以被讨论得还不够多,需要继续研讨,因为那可能更能体现古代最普通的人们的生活思想和生活。当然,这也得继续依赖资料的搜集和发现。
(3)中西交流方面还有空间:葛老师已经用日历、地图、在中国出版和翻译的西学书籍、传教士的活动等讨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会陆续在国外发现更多中西交往的“证据”,而学者们在不断搜集“证据”的过程中,其实也在进行新一轮的国际交流,会有很多碰撞。
二、脑洞类:
(4)人与自然、人与AI的合作方式;对“合成人”的观念,如人工心脏、智能假肢、基因修复(这个很有争议,但是前几年有人实践了,未来可能会掀起一波新的讨论);
(5)海外华人分布地区的不同,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是否不同;
(6)人的思想是否容易改变,哪个年龄段、在什么场景下的思想会对民众的影响最深刻;
(7)快节奏的读图、读视频的时代对人思想的影响。
[4队][S267]Penny-北京
在钱穆先生这本《中国思想史》第43节讲现代思想的部分提到,思想史上某一时期思想达到高潮,其后必然要继续一段时期的停滞与酝酿,而转变,接着是第二个新思想时代的到来。那么我们现在到底是处于思想的高潮期、停滞期、转变期还是发展期呢?葛兆光老师说,思想史不应只关注精英思想,还应该关注思想的留白处——一般思想。精彩的思想需要由不那么高明的人来传承,那接下来100年,一般思想是什么样的?
1) 如果按照思想史进行阶段性划分,是不是其实20世纪我们已经又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小高潮呢,五四运动时期,全国上下的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探索,《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开头的几集应该算是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激荡。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思想及意识形态经过一番清整慢慢平顺地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 现代社会环境、世界格局变化的速度也更快了,思想迭代更新的速度也理应更快。随着近几年中国国力的强盛、世界格局的变迁,我们原本的认为的那种平顺的发展又将打破,外部环境混乱和内部环境的压力,一般思想世界正在发生一些撕裂,我想这正是一个孕育新变化的时期。国际政治上一些让人大开眼界的骚操作越来越打破中国人“国外的月亮更圆”比附西洋的思想,正如钱穆先生评价孙中山所说,不用件件都学外国的,中国的政治文明也许更优于国外。相信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加持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3队][S164]火花-上海
1.探索新儒家思想的发展。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最深,生长在中华土地上的炎黄子孙都不可能摆脱千年来的“根基”来实现“脱胎换骨”,因此正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重视老祖宗留下的思想财富,是目标达成的基础。另一方面,从晚清以来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危机,是儒家思想失去了应付新文化的能力。在民族复兴与图强的时代,中华民族不仅要争取政治上的自由平等,还要争取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民族复兴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复兴主要的潮流与根本的成分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当然这里的复兴并不是照搬、坚持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观点,而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去吞吐消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思想,由此建立起的新文化才是能使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富强。
2.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像佛学一样,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外来思想,在动荡的岁月中发挥了巨大且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在今后的一百年,为了应对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与文化现实,我们需要多元运用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思想骨架,不断吸纳各种文明的成果,来改造国家和民族文化,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强大、稳定、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体系,充分激发民族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包容、开放、先进的思想架构下,有能力对新思想、新变化兼收并蓄,不再让外部变化的冲击威胁到思想的基石。
3.综合来看,以史为鉴,吸取百年前遭遇重大危机的历史教训,高度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紧跟科技发展进步,研究、协调科技发展、人文社会、政治权力、历史背景对思想的影响,站在总发展目标的角度,有效面对和处理思想发展中的对立与矛盾问题。
[1队][S742]月巧-石家庄
1.建立普通民众的自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因为战争贫穷而失去自信,近100多年的磨难,让大部分中国人彻底失去了自信。尤其是那些出生在中国最困难年代的人群,在他们眼里西方世界什么都好,再加之不读书不学习对中国传统不了解,对西方简直是一种跪舔的姿势。看不起自己人,看不起自己的国家,完全是一副崇洋媚外的嘴脸。让中国人民拥有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不再是一味的否定,能够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世界话语权的构建。以前的我们只顾埋头发展,而不顾忌外界对我们的议论。导致西方对我们的妖魔化歪曲化,使普通民众也对中国产生了误解。那么未来我们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普通民众价值观的再塑造。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被金钱所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被让位给了金钱,出现了让人感到气愤的笑贫不笑娼。
[3队][S704]wing-深圳
结合葛老关于思想史资料的边界与选取范围的扩大,我觉得从时代变化的资料的扩充、手段的变化,可以成为未来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比如,葛老提到的图像与文物的研究是一个方向;新的手段的研究是否会有如AI对于图像的研究(我们其中一天答题的思路)。或者大数据对于一般思想,例如普通人的思想的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研究一个时代的思想的变化。
[2队][S115]恐龙-郑州
1、向外吸收。例如全面现代化方向,科技化方向。未来,这个世界应该会被商业和科技所主导。在今年二十大的会议上,信号已经非常明显,科技创新从市场驱动转变为新型举国体制。这说明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问题上,一定会迎来较大的模式转变,由市场化驱动转变为国家资本驱动。
2、 向内自强。例如制造业方向,中医药传统方向。目前中医药市场已经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传承,但是发展还不够强大和迅猛。在19大会议上的提法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但是今年20大报告已经只提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删去了西医相关内容。预计未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医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3、 小心断档。从我国人口数量上来看,生育率是在一直下降,而且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将要突破4亿,占比30%,我们的老龄化程度会在2040年达到日本目前的水平。但是日本是现代化国家,我们还达不到。现在的年轻人物质生活充足,深度思想不够,中国的思想由谁继承和传承,也将是一个重大问题。
[10队][S1011]环佩叮当-孝感
1.重构以血缘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基层关系,回归血缘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基层组织管理。随着城镇化进程,很多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未来可以发展新农村,在乡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展乡镇经济,乡村旅游业,让更多人回归乡村,形成血缘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乡镇管理体系。
2.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光靠法律无法治理好国家,需要借鉴荀子的思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可以防止人作恶,道德可以引导人向善。未来可以继续加强全民德育,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贯穿到教育中。
3.深入挖掘儒家学说内涵,构建中国特色思想体系。中国思想界,遇到盛世积极,就讲道德人生,崇尚孔孟儒家。遇到衰世消极,就讲艺术人生,偏向老庄道家。于是,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孔孟与老庄递兴递衰的局面。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恰逢盛世,我们要挖掘儒家学说,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时代特色,构建我国特有的思想体系。
[8队][S785]L-南京
在过去,中国思想史主要是因为人文学科发展带来的思想,随着清朝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的进入及侵略战争的爆发,这些年来,中国自强不息,同时各类学科发展、世界各国文化、经济、政治互动的公开化、频繁化,也影响着人们思想,特别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相比起过去,一个事件的公开,引起的民众思想变动、对话题的反馈速度更加灵敏、多变。中国当代思想中的一般思想数据更容易被搜集,也可以通过算法,更加精准化地分析。学科结合前沿科学技术,对于过往的思想史数据结合,应该能够发掘出与之前不一样东西。分析研究也需要走向应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民众普及必要的国家意志传达,来提高民众的思想认同、民族精神等,也可以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加强思想上的对外影响。回顾过往,中国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版图扩大,了解世界各国文明,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多维空间有更多认识,甚至在宇宙中发现了更多不同的星系文明,对异文明科技文化思想有不同的了解,星际文明之间彼此交流,则会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
[5队][S784]微笑旅程-广州
疫情时期的思想变化:疫情持续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长,我们在抗疫的过程中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世界的大环境与国内的环境相互影响,人们开始对环境的变化也做出了反应
[3队][S903]阿丽-衡阳
会有一批老庄思想回归自然乡村,领悟老庄思想。部分继承传统行业,使传统行业重登世界舞台。
[6队][S405]郑博毅-北京
我希望未来的探索方向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通过物理之类的突破,而带来新的思想这是我乐意见到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种错觉,好像每次精彩思想的产生总会遭遇一些苦难,而繁荣的时代反而深刻的思想没那么多。以上的苦难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所以我觉得科技突破带来思想突破是比较舒服的一种探索方向。
[4队][S8]杨杨杨-广州
1、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我就想起咱们报告里所写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变局中保持思想的自尊自信自我更新从而呈现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我觉得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2、从外界的角度,有另外一个我个人想要了解的方向是真正流淌在我们文化中的包容如何去影响其他区域的国家、组织。
[8队][S74]陆象河-北京
1.信息高速公路以来的思想史。信息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产方式。
2.人工智能浪潮下人类的思想史。人工智能改变了当下的历史。
3.web3.0时代的思想史。 web3.0是高度依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AI)及区块链等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历史,值得深究。
[2队][S171]雪梨橙-上海
【1】还原:利用大数据以及更详实和丰富的历史资料,可否把残缺的时代给补上,去把那些曾经是推测或假设的结果进行验证或者修正,尽可能地去还原真实的面貌
【2】对照:之前更多是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梳理思想史,是否可以把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思想史进行对照,发现同时代不同文明的异同点,说不定能反向去发现一些新的思想特性
【3】延申:可否从思想史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去延申到现代社会中,或者说是迁移、类比后的模拟应用场景;让其在科技时代也有用武之地,思想+技术
【4】升华:如何把传统的中国思想和现代社会、尤其他国的思想进行融合,并且能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来看问题,以全局思维去考虑如何成为正向且互利的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子。
PART 4
近期活动
0、英语听力训练活动《2022年最后一期——第 22 期 ScalersTalk 听力训练营启动》即将启动。
1、我的第三本新书已经上市啦,欢迎选购。《来了!<学习的学问>新书预售启动!》,想训练自己的长思考,就一定要搞一本。
2、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 个人微信fscal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