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关键对话”读书活动,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持续力
公众号ID:scalerstalk
个人微信号:fscalers
(可加Scalers个人微信交流)
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Scalers点评:我们已经结束了“关键对话”读书活动《探索对话的威力——2023年“关键对话”专题(第16期)读书活动》。我把大家参加活动的收获体会,分享出来,也欢迎大家参加下一期专题读书活动,预计5月底启动。
相关阅读:
本期读书活动,
关于“对话”你最深刻的体会有哪些?
@
[7队长][S23]张毕涛-成都
你的体会1:《关键对话》之中诚然讲了很多有用的对话方法和技巧,但是这些东西都在于实际操作层面。我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还是在于自由交流,能够进行公开坦诚地沟通。只有真正理解了并且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实现关键对话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来源出处1:成功的对话关键在于相关信息的自由交流,即双方愿意公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猜测。《关键对话》第21页
你的体会2:学习到的知识或方法都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层面,要将其应用到行动之中才能看到具体结果。每一次实践,每进行一次关键对话,都是会有收获,也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不能让这些经验和努力随风而去,应该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指导自己下一次行动的改进之中,这样我们的成长速度就会呈现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原地打转。
来源出处2:经历了关键对话的千辛万苦,不要因为对记忆力的过度自信而使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你应当把各种结论、决定和安排的细节详细记录下来,注意说明每项任务的行动人、行动目标和截止时间。《关键对话》第166页
你的体会5:谎言永远都是假的,不管它伪装得多么逼真,用多少实事去掩盖,它永远都变不成真的,谎言中的矛盾点也就永远存在。因此,谎言就是一颗为自己埋下的一颗雷,不知道未来哪天会爆炸,那样总会是得补偿失的。
来源出处5:谎言的基本特征是语用行为的矛盾表现,谎言的暴露表现就是矛盾的语言行为的存在。《问话的科学》第615页
@
[3队][S127]Amay-赣州
你的体会2:权衡利弊
——读经济学的时候,对第一条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记忆深刻。没想到在对话系列读书中也一再接触到这一点。关键对话场景里,要关注对方的利益,让对方愿意基于他的利益与我们合作;对白里说故事情节的转折就在于角色面临选择时如何取舍;讯问场景下更是清晰地呈现了被调查人从抗审到交待的心路历程中,始终都在做利弊计算。
来源出处2:
《问话的科学》P129 对利益的追求是被问话人真实供述的基本特点。
《对白》P32 生活中的秘密什么时候会大白天下?当一个人面临两害取其轻的困境时:“如果我透露秘密,会让我所爱者丧失对我的尊敬”或者“如果我保守秘密,情况会更坏”。
《关键对话》P68 要想顺利完成关键对话,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对方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推行自己的做法或是操纵对方,这种意图很快就地暴露无遗。对话安全感会遭到破坏,对话者立即会陷入沉默或暴力应对的错误情形。
@
[2队][S47]吱吱-上海
你的体会3:有的时候在跟客户交流的时候,交流出来的信息,就是客户顺嘴说出来的,我们要关注。
来源出处3:《问话的科学》第559页口误是人们在正常的情况下将不愿意说出的话说出来了,这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表现出语言的连续惯性,带出来的失误语言。
@
[2队长][S451]旺仔-北京
我的体会3:先把事情用最小周期做起来,然后反复优化迭代。在S老师的单词课上,他讲解了快速背单词的思路——每次只做一件事,通过多次迭代把单词量搞上去。而我在实践后发现,与每一次都认真扩充单词相比,我更喜欢每次只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然后解决问题。在书中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观念,打破完美主义,先把脑子中的东西写出来。
来源出处3:《对白》 最后的选择末必是理想的选择, 但是最接近理想的选择。反正就是姑且先这样子打住, 看日后改稿时会不会有更好的想法冒出来。不过, 至少目前他们已经把杂草丛生的园子稍微修剪过了。
我的体会5:回顾整份作业,我发现有一些我写过的题目把我解决问题时的反应、心理都分析的非常透彻,现在看当时似乎还懵懵懂懂的写出心理状态,但实际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后来又忘记了,或者说遗忘了自己对自己的分析。当然,我更想强调的是,自己做过的错事,自己心理时清楚问题的,但是后面为什么忘记或者说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我想从心理平衡的角度,很可能是我们在补全自己做事的合理性,为了心理平衡而假装不知道。
来源出处5:犯罪心理在形成时,很多时候都会自发地去寻找心理平衡,这就破坏了自我意识的监督作用,常常用自己以为是合法化的理由为自己非法行为进行辩解。
@
[2队副][S151]贝氏弧线-广州
你的体会1:这就话让我想起市面上曾经很火的1万小时定律,既一个人通过1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先假定一个人持续行动没有问题,能够持续的练习1万小时,但是如果他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完美的练习,估计也是不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的,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不能自己埋头苦干,需要抬头看看,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最佳实践方案,要多实践和尝试,并通过复盘总结形成自己的最佳处理方式。
来源出处1:练习并不会带来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带来完美。《关键对话》第5页
你的体会5:《教育学》中讲到语言的学习也是一层层的往上构建的,语音、词、句、文章、语法等从下往上解决,上层是构建在下一层的基础上的,如果发现上层走不动的时候就要往下层去回顾是否问题已经解决好了。这句话和本句的一个层面一个层面、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同样道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都不要贪多,要耐心一些,日拱一卒往前走,总是能够把问题克服解决的。
来源出处5:只有在单一的一个层面上对问题进行思考,才会有明确的语言,把多个层面问题放在一个层面来思考,必然是杂乱无章的。即便是为了处理多个层面的问题,也应该将其分解开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这样就会容易和明确得多。《问话的科学》第580页
@
[4队][S229]Steve-昆明
你的体会2:代入的方法是麦基一直在强调的技巧。不管是“对话”,还是创作,将自己代入别人的视角或者将自己代入角色进行创作,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这样的方式有必要在生活中刻意实践练习,增加我们自己的感知和同理。
来源出处1:问问“如果魔法”:“如果我是这个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我会说什么?”然后听听诚实的答案,因为他总是对的,你会说人话做人事。《对白》(P362)
@
[8队][S552]凯瑟琳-厦门
你的体会2:书中作者将文本与潜文本结合当成是人类本性,潜文本是在人的表面行为话语后流动的情感和意义,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说话不会那么直白,只有少数奇怪的人才会将未说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这显得僵硬、缺乏人性。2023的热播剧《狂飙》被追捧,其中的男主角张颂文更是成为男女老少追议的话题,无非是在剧中对白和演绎过程中,主人公传递的情感与观众产生了共鸣,观众通过他的表演了解了这个人物内在的情感和行为。所以说好的对白传达内在观点,传递角色真正的想法、情感、行为,让读者观众比角色更了解他内在和他自己。
来源出处2:人类本性就贯将外在行为(文本)与潜意识自我(潜文本)相互结合。《对白》第60页
@
[1队][S115]梁海波-厦门
你的体会2:《关键对话》最为关键的就是“一念之转”。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你我对他人有所期冀,有所渴求,希望对方达成我们认为对方需要达成的某种状态,若不相符,我们就会因此产生相对应的情绪。而情绪是无效的,只有情绪产生的结果是有效的,这就是情绪价值,如何让情绪对你我自己,还是对他人产生价值,不论是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给自己讲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故事”。
来源出处2: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关键对话》(第91页)
你的体会3: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如若不能提升自己,在一定范围内转圈圈,不寻求“刺激”和“创新”,那么就可能会存在跟影视剧一样,看到第一个人物出场,就知道后续的剧情了。所以要寻找自己的价值感的提升,以及对自我的成长负责,学会有料的生活,然后在把有料变成有趣的对话,有正向,有反转,不要做一个无趣的人
来源出处3:避免陈词滥调,不要总说一些说了开头就能让人猜到结尾的话。《对白》(第121页)
@
[1队][S501]林-贵州
你的体会3:最早开始写作的时候比较在意字数,会导致用较多的字表达相对字数而言较少的含义,开始训练自己标书的简约才发现其实并不容易,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含义,需要较强的抽象能力,但最后呈现的简约表述确实是最有力的。
来源出处3:有表现力的对白,最终的决定性品质是简约——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含义。《对白》第105页
@
[11队][游学]安雅-郑州
你的体会1:只有你知道要去哪里,才有可能顺利到达,对话也是一样。如果对话前目标不明确,就会让对话变得漫无目标,东拉西扯,最后问题没有解决,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每次开展对话就像是在射击比赛,即使不能每次都射中靶心得到十环的好成绩,取得预期的成绩,但你要紧盯靶心,知道自己是在比赛,目标是靶心,而不是在把玩弓箭。
来源出处1:在开始交谈时,你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什么,在谈话过程中问问自己达成什么目标。《关键对话》第37页
你的体会4:“少即是多”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对我来说,不但在说话上,在文字表达上,在设计审美上,在人际交往上,都适用于这个原则。要追求简洁有力的表达,简单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向内探索,不要被复杂的生活扰乱了情绪和节奏,热闹终究会散场,而你终究要面对真实的自己。
来源出处4:当内容重于形式,以微小的字句表达最多的意义,对白就得到最大的可信性和力量。依罗伯特.勃朗宁的著名说法“少就是多”,能砍的字就砍,尤其当砍了它之后可以增加对白之效果。简洁的对白可以给读者和观众机会,更深地看见“未说的”和“说不出口的“。当含蓄占据上风,对白就余音袅袅,几乎没有例外。《对白》第326页。
@
[8队][S765]明-聊城
我的体会2:事实即事件的真实情况。我们关键对话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话不是从事实开始,总是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我觉得你怎么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毫无说服力,而且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最终引起争执,对话的安全氛围被打破,关键对话失败。
来源出处2: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从事实谈起可以为你的对话提供安全的出发点。《关键对话》第121页
@
[5队][S401]Joyce-北京
你的体会3:在平时对话出现争执或者企图说服对方时,要注意使用平和的语调,因为平和的语调有利于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让对方安心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说服对方时,平和的语调能够让对方放下防御状态,有利于说服行为的达成。相反,有时候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并非是观点发生了根本冲突,而是有一方情绪激动,采用了高昂的语调,比如用大嗓门指责对方,激起了对方的逆反心理,于是双方开始争吵,互相比谁的嗓门更大,导致正常的沟通无法进行下去。放到《关键对话》这本书来看,平和的语调其实就是营造安全氛围的一种形式,氛围安全了,对话就能顺利沟通下去。
来源出处3:平和的语言声调是交流的基础,是取得对方信任的基础,是转变对抗心理的基础,是说服教育的基础,是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和谋略的基础。(《问话的科学》第4页)
@
[2队][S13]琳琳-郑州
你的体会5:读了三本书发现,如何最好的沟通?这是没有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目的,对话人的身份角色,对话内容来进行设计和应用。而对白中有句话是关于创作的,创作的核心不是正确答案,而是会提出最强问题。结合现在最火的chatgpt,为什么有的人觉得chatgpt很强大,足以改变世界。而有的人觉得它也就一般好用,可能文字功能强大点儿。核心就是你是否会提问,是否能提出最强问题。举个例子,我昨天用chatgpt搜索福克斯诽谤案的内容,第一次因为法规要求,ai告诉我不能给我列举相关信息。然后我就换了种提问方式,请他给我介绍些相关背景内容,或者一些针对福克斯公司的新闻报道,那马上就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问问题的能力,《关键对话》中最后应用部分,每个环节都有个要问自己的问题来检查自己是否做到,是否明白。《对白》中最后总结,也有每个部分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问话的科学》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问来获得你想要的信息。所以沟通中离不开提问这个核心。
来源出处5:《对白》第359页,创作不是学习正确答案,而是提出最强问题。
@
[6队副][S307]曾-盐城
你的体会1:很多时候不会去拒绝别人,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就是害怕冲突,不想直面关键对话。这样的逃避心态,往往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只会变成别人拿捏你的开始。相反,你从事实出发,自信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的不卑不亢,对方不仅会对重视与你的沟通,也会尊重你的想法。我觉得读书活动中一直强调的“打破小透明”是转变心态正确面对问题的很好的练习,我觉得我现在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比之前好了很多。
来源出处1:因为我们担心直接面对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这种心理让我们变成了逃避关键对话的大师。《关键对话》第2页
@
[2队][S64]会泽-荆门
你的体会1:没有看《关键对话》之前,大多数人了解别人包括自己总是会“等”,对方先开口说明或解释,似乎“谁先开口谁就输了”,如果谁都不开口,就只能凭经验去给那个人“贴标签”,当哪天这个人做了意料之外的事情,形成“归类”的思维习惯,就会对这种“异常”行为各种怀疑。现在想想,“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对方是什么想法,与其耗精力去猜,不如关注其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对我们日常社交更好,至少不会形成恶性循环,有时候坏的关系,就是猜忌开始的,即坏关系开始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的猜忌。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109页关注其行为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关注对方的行为目的。
@
[8队][S625]果妈-成都
你的体会1:学习了关键对话的技巧,在理智状态下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真正面对关键对话时,有时又不由自主地运用了习惯的沟通方式,这时就会感到有些沮丧,书中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改变是一点点发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够不断缩短觉知到自己情绪的时间,减少做出傻瓜式选择的次数,就是进步。
来源出处1:由于大部分人的对话方式都是受长期习惯影响而成的,要掌握关键对话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关键对话》第29页
@
[7队][S628]江湖怪客-东营
你的体会2:我们的情绪永远都是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的,情绪失控正是自己的原因与其他人无关。所以要想找到情绪失控的原因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时候看到孩子情绪失控,我会大声呵斥他,但是想想自己在大声呵斥的同时何尝不是也属于情绪失控呢。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绝不是仅仅是简单的控制住自己,而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技巧能力,因此在遇到情绪失控时,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改变内心的想法至关重要,这是控制情绪最直接和有效的做法,而学会这种技能会让人终身受益。
来源出处2:声明一: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地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关键对话》第91页
你的体会3:只有在约束的状态下才能做出成绩来,譬如我们在成长会,在读书活动中受虐却趋之若鹜,为什么?因为没有约束的状态下我们很多人是很难读完这些大部头的专业书籍的,尤其是跟自己的专业以及工作生活毫不相干的书籍,但是参加读书活动的一般都能完成,因为这里有约束、纪律和限制,而且还有一群同样的人和我们一起行动,所以我们就能够读下去。因此生活中,我们应该拥抱真实的生活,只有这些外加条件在,我们才能从中被激发能量,完成自己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才能够从读书活动中追求到一种精神的自由。
来源出处3:约束、纪律、限制会激发惊人的创作成就;无限制的自由,结果反而通常是懒散。《对白》第179页
@
[2队][S394]purple-上海
你的体会2:遇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指责别人择清自己,“都是TA的错”,会认为搞定那个麻烦制造者就解决了问题,其实能搞定的只有自己,“我”是 一切问题的根源。改变是痛苦的,大家都喜欢呆在舒适区。改变自己已很困难,改变别人更困难。因此需要开启元认知,向内看多审视自己。自己改变一小步,别人可能会改变一大步。
来源出处2: 《关键对话》第4章。我们喜欢审视他人,但审视的目光从来不会望向自己。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眼睛能看见一切,唯独看不见自己。我们能看到别人跟我们争辩的时候怎样夸大其词,怎样握紧了拳头,怎样唾沫横飞,却看不到自己冲对方翻白眼、摇头和轻蔑的样子。
你的体会4:作家不是有了灵感才写作,不知道怎么写和写什么的时候先开始写,把脑子中的所有想法和表达欲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然后再优化。经常会遇到坐在书桌前1小时才憋出300字作业写不下去,认为没有想法不知怎么写,不知怎么写看着时间过去越来越焦虑。。。。。最终先把脑子中所有想法,好的坏的,有的没的都写下来,写到1000字时,再删掉写的很烂的最初300字,最后完成一个题目。
来源出处4:《对白》第157页 不管一句对白多平庸,先写下来。写下每一个在你脑中一闪而过的句子。别等着你的天才突然醒过来送你一份礼物。不断地将想法从头脑中移出,做出完美选择,带入现实世界,落于纸上,那就是写作。
你的体会5: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期望别人良心发现主动承认错误是不现实的。对学生的思想家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问题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的比例很小,认为老师家长针对他而产生对抗,因此需要交流甚至是多次对话沟通,考虑对方利益,对方才有转变的可能。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期望作案人未经审讯的触动便因良心折磨而供认罪行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坦白自己的罪行,是残忍的至少是不人道的。
@
[9队][S247]上官非-北京
你的体会2:天天幻想着我要出书,我要做公号,我要做大V…… 这些成功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没有写作习惯,就要先培养习惯,从每天写几个字开始,到每天坚持写一两千字。从开始水字数到慢慢的言之有物。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今天说我要投资,明天就能立马成为股神巴菲特,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也得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记,一根K线一根K线的去分析。只有把不熟悉的变成熟悉的,变成下意识就能分辨出来的,才真的是你的。
来源出处2:看着窗外做白日梦不是创作。……不管一句对白多平庸,先写下来。写下每一个在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句子。别等着你的天才突然醒过来送你一份礼物。《对白》第157 页
@
[执行组长][S26]小玉儿-泉州
你的体会2:无限制的自由带来的往往是懒散和毁灭,最近最深的感悟在于对零食的无节制摄入导致体重的上涨,1年的运动成果在2个月的自由饮食下彻底投降,因此,约束、纪律和限制应该贯穿生命的全周期。86岁的钟南山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地锻炼身体,他提到自己的同学不是拄着拐杖就是躺在床上,而他通过长期地锻炼依然能保持高强度地工作,依旧保持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来源出处2:约束、纪律、限制会激发惊人的创作成就;无限制的自由,结果反而通常是懒散。《对白》第179页
你的体会4:“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让我想到了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由于我们的心理资源只能处理有限的任务,因此当我们将注意资源分配在某一项目标任务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个目标任务的机会成本,这就决定了我们注定会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这也更加证明了时间的宝贵,时间意味着生命,当我们还在纠结犹豫的时候,实际上是把注意资源都分配给了情绪,而在读心理学专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情绪会产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所以,丢掉犹豫,马上行动;丢掉纠结,马上去做。有限资源理论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每天做好优先级的安排是保证一天高质量行动的前提,不要总是陷入“救火式”的工作模式,要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掌握主动权,做自己的主人。
来源出处4:“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认为:人类加工信息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注意只能在心理资源许可的范围内承担有限的任务,在人们同时面临两种或者更多种任务时,形成了系统对资源的竞争,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会根据不同的任务目标分配有限的资源,选择一定的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其他没有选中的输入信息因为资源的限制得不到加工而被放弃。《问话的科学》第253页
你的体会5:知与行的关系,我们在心理学、教育学、毛选、思想史和关键对话读书专题都有不同维度的讨论,毛选《实践论》一文中,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理论与实践就像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演进过程。实践经验是记忆经验的基础,在学习上要借助大量的实践,使大量的记忆经验储存在人的潜意识里,这也是为什么书能越看越薄、越看越快的原因,当我们长时间接触某一个领域,会积累大量该领域的知识经验,这些经验储存在潜意识里随时等着被触发进而产生积极的反应。一个第1次参加读书活动和一个已经参加10期读书活动的人,对知识的输入输出效率是不同的,经验的积累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往前的,所以不管怎样,从现在开始积累吧。
来源出处5:人们有了记忆便有了记忆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来源于行为实践的记忆,有了行为的记忆才有了认识经验,没有行为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认识经验,人们的记忆经验大量储存在人的潜意识里,一旦外来的信息刺激到了该领域,意识经验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问话的科学》第490页
@
[11队][S239]橙云-南宁
我的体会4:
和别人说事,习惯性说得透透的,生怕别人听不懂,说不明。其实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是有限的,信息不需要一下子透露,透露太多,反而没有什么兴趣,适当的透露信息保持兴趣。
来源出处4:《对白》第25页
要保持大家的兴趣,优秀作家只会一小点一小点透露故事,只放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信息。
@
[2队][S436]肉丝-嘉兴
你的体会2:自己在做挑选优秀作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是好的作业,我感觉绝大多数的作业都写得挺好的,在自己做分享时,发现自己有困难,想不出好的分享点子。就像这段话中所说的,需要不断地看好的文字,好的分享才能更好的辨别,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输出。
来源出处2:分辨真实句子和聪明句子的能力并不容易;如果不是天生,至少得积累多年,反复阅读好小说,反复观看好的影视和舞台作品。《对白》第177页
@
[4队][S93]把我叫醒-广州
你的体会2:“我想静静”有时是必要的。
之前如果我和家属闹矛盾,他拒绝沟通,表示想静静的时候,我会更生气,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冷战,是一种冷暴力。但是现在我知道,如果对方表示“想静静”,说明他们进入了沉默状态,这是丧失安全感的表现,他们这时候觉得沟通是无效的,所以拒绝沟通。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得带着好奇心去思考对方生气的原因,等对方的肾上腺素的负面影响消失以后,再营造安全氛围,重启对话,那样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如果别人说“我想静静”,别急着沟通,静静就静静,咱们利用这个空挡,先把其他任务(比如读书、学外语、家务等等)完成了,再回来解决矛盾,是完全OK的。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181页:它的正确之处是告诉我们不要忽视严重问题,但错误之处是告诫我们必须时刻坚持对话,无论对话者情绪状况如何。
@
[4队][S85]相斌-太原
你的体会1:有时候发现自己在做无用功,把很多的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仔细想想就是没有把一个真正正确的任务放在一个优先级上。仔细想想今年做的一些事情,正是因为尽管说是做了,但是它表现的并不是很完美,也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并没有刻意的强调,一致完美也就导致最后的结果,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完美的。这不仅仅是在关键对话当中,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情形发生。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5页 因为练习并不会带来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带来完美。
@
[7队][S131]秋海-福州
你的体会3:熟悉感让人舒服,但是却会限制自己追求超出已知范围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如果只追求舒服,那么就永远不会知道有哪些东西自己不知道。而且一旦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变得熟悉,它也会变得让人舒服。明明知道躺平不好,但却依然不想改变,重蹈覆辙。
来源出处3:熟悉感让人舒服。《对白》第122页
@
[12队][S597]大王-天津
你的体会5:在对话中,要说真话,可以用模糊性的语言信息,但是不能把假话当成真话,也不能把没有把握的事情说成是确定的事情。在生活中,也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不要让自己陷入被动。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通过谎言去吓唬他,如果一旦他发现你在说谎,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了。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43页,质真原则就是要求发出信息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
[5队][S443]YD-西安
你的体会1:人际沟通中首先要驾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情绪失控只会让沟通以失败收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识别、觉察自己的情绪,当情绪来临时给自己创建一个小小的“隔离空间”,让自己在里面冷静下来,用理性战胜感性。等情绪恢复正常后再继续与对方进行对话。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91页,产生负面情绪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你的体会5:很多人无奈的时候最喜欢归咎于“这都是命”,我偶尔也会有宿命论。但不管人生阶段性结果怎样,我们都要把这个过程尽力过好。如何过好?想起S老师说过的“主动出击,局部突破,持续演进。”当我们积极主动迎接生活,创造生活的时候,我们对自己是有掌控感的。当我们在繁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局部小点去突破时,我们就是在成长了。当我们持续行动,不断去实践、去改变时,我们就不再感叹命运的不公了。
来源出处5:《对白》第323页,命运是我们潜意识轮转生命方向时常用的借口。
@
[2队副][S82]彼方-长沙
你的体会1:以前和别人意见不同时,总是想争个高下,但我说话倒没别人厉害,总是会被压一头,后来慢慢地就不喜欢吵架,觉得没什么意义,也争不过人家,何必,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读《关键对话》时,就看到吵架有个坏处是对健康有影响,免疫力会比正常低,这就增加了让我不吵架的原因了。但同时,如果你要和别人理直气壮地谈,倒也不没有办法,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稳住自己的情绪,构建共同目的。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不谈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来源出处1:结果发现,争执并不能缓解长期冲突给身体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事实正相反,和那些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夫妻相比,无法正确处理关键对话的夫妻的免疫系统要虚弱得多。显然,他们得免疫系统越弱,身体健康状况就会越差。《关键对话》第14页
你的体会4:对话时知道自己正在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哪怕看书走神了,你先意识到,然后马上把自己拉回来。不断拉回的间隙越短,行动的速度越快。
来源出处4:善于改善对话技巧地人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是否还在对话框架中,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关键对话》第190页
@
[执行组长][S28]荔枝-北京
你的体会5:实话说,如果是以前,我碰到喜欢用这样模糊表达的人,会觉得这种人不爽快,有什么直接说出来不就行了,非得说的模模糊糊的,让人摸不着北。但看了这部分内容发现,这其实是说话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技巧,不让对方明确知道自己的底细,以小博大。就像面试时应聘者需要适度包装自己一样,太过于真实,机会就可能溜走。
来源出处5:模糊不是糊涂,模糊是表达的一种需要,是有意识的使用含义较为灵活的词语,其思路是清晰的,目的是明确的,语言本身也合乎逻辑。《问话的科学》第532页
@
[9队][S128]懒虫猎人-上海
你的体会1:沟通中我会比较关注自己的目的,但为对方实现目的及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其实这点很容易被自己忽视,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性子比较急总期望在对话中把自己目的达成,忽视对方也有需要达到的目的,忽视对话为彼此实现什么目标。这点提醒我后续对话不要把关注点始终放在自己身上,用自我的目标、他人的目标、双方的目标时刻提醒自己关注人。
来源出处1: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关键对话》第38页)
@
[11队][S473]Zuza-北京
你的体会2:我和我对象偶尔会闹矛盾。当我觉得是我自己有理时,我就很难主动先跟对方让步,一直等到对方让步了我才愿意重返对话。但事后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亲密关系中小吵小闹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当一方意识到这一点后,通过让步把对方拉回正常的对话,才是正确的做法。
来源出处2:你应当牺牲一点自尊心,承认自己的错误。牺牲才能换来回报,你放弃一些立场时,往往会得到更有价值的回报——健康的对话和理想的结果。《关键对话》第74页
你的体会5:俗话说得好,真金不怕火炼。但是假的金子一碰到火就现出原形。谎言也是一样,充满细节的谎言终究是假的,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识破谎言的人可能会利用说谎者的谎言配合其演戏,最后再揭穿谎言让其出丑。所以,即使是知道谎言的技巧,最好也不要撒谎。
来源出处5:细节是谎言链条上强度最弱的一环,于说谎者来说,是最容易对付的地方,而于设谎者来说,恰好就是可以利用的地方。要使对方暴露谎言,盯住其细节不放,是最好的捉谎方法。抓细节的同时,利用细节再设置谎言,引发被调查人继续说谎,来矿大谎言的范围,达到充分暴露谎言的目的。《问话的科学》第243页。
@
[6队][S741]Alex-温州
你的体会4: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就像有些朋友在朋友圈里展示的鲜花美景,让你觉得人家的生活岁月静好,但实际上他的生活中也有一地鸡毛。所以单单凭某一件事或某一个角度来判断某人某事是不客观的。
来源出处4:表面所见未必为真《对白》第57页
你的体会5:同样一个意思,换一个表达也许就给人天差地别的感受。比如说“我不会加班处理你的事情”,这句话让对方觉得你工作不积极,不重视对方的事情;但是换一种表达:“我五点下班,但是我明天一上班就会优先处理你的事情”,这句话让对方觉得你工作积极,很重视他。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我们的遣词造句会反应我们的个人品质和性格,怎样让对方听得舒服,让对方觉得我们是一个易相处的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出处5:词汇和语法就像角色的衣服,从内到外打扮着他。《对白》第202页
@
[12队副][S308]瘦成闪电-北京
你的体会3:不仅写作上面语言要有表现力,鲜活生动。在生活中,做事上面也要有自己的行动模式,而且是可以实践并且能够验证的,而不是人云亦云,追风模仿被他人控制。生活中充斥着大量好为人师或者教你变帅变富的套路,比如某抖。全是模仿热点视频,并不能打给他人深刻的印象,不需1秒就被划走,这样的模仿没有生命力也很难长期保持热度。李子柒因为打官司很久没有发布视频,许多人看到机会纷纷模仿但终究无法超越。因为他们模仿的是李子柒,而不是表达自己。再比如许多读书会模仿S的读书共读形式,因为缺乏S的强大内核,无法驱动参与读书者的行为使得改变发生,感觉没啥用自然但很难持续下去。
来源出处3:避免语言干巴巴的8种方式之记得别模仿人生,要表达人生。《对白》P133
@
[8队长][S21]潇潇荷-郑州
你的体会1:对话时,先解决情绪问题,再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这一点感触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人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做决定的冲动越强烈,最后的结果也越容易让自己后悔,越用力,越出错。
看到小朋友题目没写对,大人一时脑热,把小朋友拎过来骂了一顿。大人的本意是,骂了人之后小朋友答题时能认真点,结果是小朋友看到题目更“幽怨”了,只想写完作业快点逃跑,错得更多。
情绪低落时,买了东西想安抚自己。事后觉得是“冲动购物”,迎来了新一轮的情绪低落。
对话时,先解决情绪问题,再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成为一种挑战自我的经历,从中发现乐趣。我们可以做一个记录,花了多久,用了什么方式,让情绪快速平复下来了,下一次可以如何更快。先练习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再尝试解决别人的情绪问题。沟通的双方,一方平复了,另一方也不会蹦太高。
来源出处1:面对充满挑战的关键对话时,你的智力水平跟一只恒河猴差不了多少。《关键对话》第4页
@
[11队][S291]陶陶-宁波
你的体会3:纷繁复杂的世事,没有回头路、没有后悔药的人生,即兴发挥如何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沉着稳定?好好地体验每一次的经历,复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他人和书上获取更多的经验和体验,这许多的经验成为洞悉人生、世事的基础。人生没有剧本,无法预料会遇到怎样的人、事和世事,依循着累积过往的体验和经验,过往的体验和经验越丰富,遇事便越不会慌张,沉着应对。
来源出处3:我们每踏出重要的一步,周遭的世界就会有所反应——只不过计划从来不会跟我们预料的一样。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周遭,都会有反应是我们想象不到也预料不到的。毕竟,面对人生的重大时刻,不管我们再怎么预演,等那一刻真的到来时,从来不会跟我们想的、要的、计划的一样。人生的舞台就是从头到尾都要即兴发挥,无休无止。《对白》第141页
@
[4队][S542]米米-西安
你的体会3:“少就是多”其实我觉得可以对应到“大道至简”、“断舍离”,无论是写东西或对话沟通,冗长的文字和语言都会让人看了扎耳挠腮,苦不堪言。人与生俱来就喜欢做加法,房子越大越好,衣服越多越好,其实聪明的人,更懂得做减法,生活中,少即是多,学习断舍离,减少囤积,我们会少些负担(定期去清理生活中各种不需要的东西,没用的东西);领域中,少即是多,发挥匠人精神,它会更有价值(自己喜欢的兴趣或领域,不妨试着只专注一个),“少即是多,简即是福”,放弃不易,但我们可以轻装上阵,享受简单的生活。
来源出处3:依罗伯特.勃朗宁的著名说话“少就是多”,能砍的字就砍,尤其当砍了它可以增对白之效果。《对白》第326页
@
[8队][S434]kk-北京
你的体会3:无论是对话也好还是写作也好,要懂得留白,不要把想说的想写的东西百分百地全盘托出,会使听众和读者失去兴趣。而当我们刻意隐去一些信息,听众和读者则会顺着思路去思考、去深究,去被吸引着想继续听下去。
来源出处3:精简有致的对白,往往含蓄令读者/观众想要更多;厚重沉缓的说辞,绝不含蓄,反而会让人丧失兴趣。(《对白》第107页)
@
[1队副][S44]贤晟-长春
你的体会5:我们不得不面对外界的评价与反馈,而且可能还可能是严厉、负面的评价,我们可能会感觉到生气、愤怒或者想要摆脱、逃避,而其实这种感受,是自己因为“觉得安全感或价值感”遭到了威胁,实际对话当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反馈,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对于这种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威胁,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是我们可能放大了这种威胁,当我们足够有安全感和价值存在感,我们可以去分析对方的评价,是否客观合理,我们可以正向吸纳反馈,去调整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保持好奇,去思考他们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这些都可以让自己明白,其实面对别人的负面反馈评价,都无法撬动自我的安全感,以及磨灭自我价值,自尊自爱与自信,不应该因为外界的一句话而动摇。
来源出处5:《关键对话第3版》第212页 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安全感和价值感,当我们自认为受到了反馈的威胁,才会受到伤害。
@
[8队][S310]深夜瞎想-贵阳
你的体会3:自反性冲突。发现自己常常因“自反性冲突”陷入“内耗”。在一些并不重要的小事上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过度的犹豫带来焦虑和自我攻击。最常见的情形,就是过多考虑和揣测他人的感受。在“照顾他人”和“坚持自己”之间摇摆不定。当因为照顾他人委屈自己,而对方并不领情,就会觉得很郁闷。当坚持自己而让对方不快,又觉得过意不去。通过思考,认为原因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不清晰。决定将“做好自己”放在第一位。通过坦诚沟通和“关键对话”来争取对方的理解就好,不必想太多。
来源出处3:《对白》第314页,自反性冲突指的是当角色努力解决一个长久的难题,却反弹回到自己身上导致的内在战争 。有时我们安慰自己。更多时候我们内在的自我会攻击自己的对立面。
@
[10队][S629]明知常-郑州
你的体会5:自我心理强制其实就是掉入别人的框架陷阱,当自己出现这种状态时,不要情绪上头,停下来,缓一缓,跳出框架,想清楚再说,比如问你要一个蛋还是两个蛋,回答不要。
来源出处5:自我心理强制是指心理活动行为被限制控制的状态,是在客观信息条件影响下,自我心理产生的不协调状态,是心理活动行为的滞怠表现。《问话的科学》第493页
@
[3队][S687]火花-上海
你的体会2:对话并不仅仅是内容的交流,它涉及信息的编码、发送、接收、转化等过程,这些都涉及对话的主体,即对话双方的人的因素。对方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判断将直接导致内容的接收与转化情况,所以我所说的内容并不能100%拷贝到对方心中,有这样的预设才能真正接受既关注内容又关注氛围的对话本质。可见,让对方清楚地知道我的看法,真的是一种能力!
来源出处2:当情况变得棘手时,我既要观察对话内容(即讨论的主题),又要观察对话气氛(即参加者的反应),我必须同时关注内容和原因。《关键对话》(第46页)
你的体会3:要认真说话,不能随便说说。即使工作和生活中某些时候我们说的话不被重视,也不能成为我们不认真、无所谓的理由。如果长时间对的自己发声不重视,则会有认知失调或者错误预设,这也是自己每个说出来的字或想的词,由自己的某个方面接收所产生的影响。
来源出处3:每个说出来的字或想的词,总有人、事,或自己的某个面在接收。《对白》(P58)
@
[4队][S216]阿U-柳州
你的体会3:作为一个致力于持续日更写作的长期主义者,有时候我总是担心没有写作的素材,但是看了《对白》这本书之后,我对写作有了新的理解,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皆可输入,我要做的就是做个有心人,提高自身的觉察力,将脑中闪过的想法写下来,将遇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写下来,将读书后的收获与感悟写下来,只有通过写下来,那些想法、思绪、感悟才能走进现实,写下来也就是我们输出的过程,正好也是持续输出,持续成长的初衷。
来源出处3:《对白》第157页 看着窗外做白日梦不是创作,美学选择唯有落到纸上才有生命。不管一句对白多平庸,先写下来,写下每一个在脑中一闪而过的句子,别等着你的天才突然醒过来送你一份礼物,不断地将想法从脑中移出,做出完美选择,带入现实世界,落于纸上。那就是写作。
@
[6队][S431]小Y-广州
你的体会2:在每件事上都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约束,没有纪律,人就容易变得懒散,而这个懒散,很容易给自己重复懒散的借口,内心想着自己很厉害,只是不够勤奋,事实上,懒散就是原因,自己没有获得更多的东西,就是因为没约束,也没纪律,就像晨读这样,如果没有规定日毕,相信有不少人也会拖到周末完成。但有日毕的存在,好像自己每天又能挤出来一点时间,约束才能使人进步。
来源出处2:约束、纪律、限制会激发惊人的创作成就;无限制的自由,结果反而通常是懒散。如果你选择一条容易、无纪律、不苛求你发展才华的路,结果会陷入按部就班的平庸无趣。相反,如果你选择遵从需要达到大师级熟练度才能掌握的艰难技术,则你的才华会扎实建立,你的想象力会积到最后一举爆发。《对白》第179页
@
[11队][S531]Mig-北京
你的体会2:自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以前也有对别人说话挑错的毛病。甚至有一种指出别人错误能显示自己正确的“优越感”。现在想一想,很多事是无所谓对还是错的,没必要较真,更没必要“教育”别人。
来源出处2:无论别人提出怎样的观点(基于事实和想法),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挑错。只要找到任何细微差异,我们都会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关键对话》第152页
你的体会5:想起以前曾看过一个卖茶鸡蛋的营销案例,就是你去买早餐,如果没点鸡蛋,店家会接口问你“要几个鸡蛋”,大多数人都会回答 1 个或 2 个,很少有人会直接拒绝说不要。以前看时不懂为何会这样,现在算是明白了,这里其实就是用的预设前提的技巧。店家不直接问你要不要鸡蛋?因为问你要不要,你可能会选择“不要”,而直接预设你会买蛋并问你买几个,大多数人会顺着这个问题,思考是我要买几个鸡蛋呢?通常没有人会想要 0 个蛋,或跳出当前问题说我不要鸡蛋(这不合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所以很多人本来不要鸡蛋的或在可要可不要之间就选择了要1个鸡蛋。
来源出处5:隐含前提的妙处在于被隐含的前提是被肯定的前提、被假设的前提。隐含的方法是肯定一个前提,然后跨过去问。《问话的科学》第40页
@
[2队][S698]一言-杭州
你的体会2:在生活和工作中,指出别人的问题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问题很难。包括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偷懒和放水的问题,向内开刀太难了。但是,在处理问题和关键对话时,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认,就能让问题顺利解决。这里所说的承认错误不是生气的状态下说发泄的话(傻瓜式操作),而是就事论事,不要就人论事。
来源出处2:要从自我入手,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规定别人怎么做。在讨论信任问题的时,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就人论事。《关键对话》第174-175页
@
[6队长][S163]苏罗-昆明
我的体会:人格首先是天生的,但也有自制力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那种""没办法,爹妈生的""、性格形成怪原生家庭也都是在甩锅,自己躺平不努力怪别人,别人可不背这个锅,可能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不代表不会成功。
来源出处:人格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它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为条件发展而成的。犯罪人格心理主要来源于自我控制力差,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问话的科学》P444)
@
[10队][S176]Living-上海
你的体会5:以前在对话中发现谎言会急不可待的寻找证据拆穿对方的谎言。但《问话的科学》中提到的“导谎”能够解决我的问题。首先是心态上,要有耐心,让谎言在发展一会,而不是急着拆穿,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线索暴露谎言。其次,在设置证据的时候要么就是完全虚构,要么就是足够客观比如无法更改的天气、场景、事件。而我在心态上就是着急的,就失去了谎言继续发展可能暴露更多问题的机会。另外选择的证据也客观性不足,有些模棱两可。一旦对方否认证据的时候,我就会变的无技可施了。以前也读到过非常巧妙的揭露对方谎言的例子,但没有仔细的分析过其背后的逻辑。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397页
谎言的天敌,在细节问题上,只要让其重复几遍,供述的矛盾就会暴露。在“谈话”谋略的运用方法上,为了直接证明被调查人的谎言,常常选择“导谎”的方法,设置一个谎言并且将这个谎言加人被调查人的谎言中进行发展,就能够充分暴露被调查人的谎言。“谈话”中的谎言识别力求环环相扣,相互衔接。
@
@[7队][游学]icy-深圳
你的体会1:在未读此本书之前,从未意识到这是一种“傻瓜式选择”,自以为是一个不会制造冲突麻烦的“正确选择”。正如书中的第5页,就指出我这种心理的更根本的原因是,“实际情况是,我们被关键冲突问题难倒了”,这是我不会处理和害怕冲突的借口。并且没有意识到我面临的处境是一个关键对话,何论正确应对关键对话,运用对话技巧。
来源出处1:面对关键对话时出现的心理,认为要么道出良药苦口的事实激怒对方,要么为了保全面子违心地接受错误的决定。其实,这种“傻瓜式选择”早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就已经深深植入了我们的意识之中。——《关键对话》第20页
@
[1队][S150]踏雪飞鸿-北京
你的体会2: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对话是否还处在对话框架中,也就是对话氛围是否安全,确实能够给自己的对话带来不小进步。关于关键对话的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但这一点还记得。昨天给房东交流发票问题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之后,发现他的脸色由白变红,声调变高,感觉到他的情绪要上来了,于是先递给他一杯水,缓解了一下情绪,在这个过程,我又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来说同一件事情,房东相对比较容易接受我所说的事情。
来源出处2:第一个能带来重要变化的法宝是注意观察。它指的是,善于改善对话技巧的人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是否还在对话框架中,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关键对话》第190页
你的体会3:压力山大的时候,越能看清人性。有的人在业绩压力比较大的时候,采取非法手段取得业绩;有的人坚守底线,即便没有完成也问心无愧。多观察记录自己在比较大的压力下,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情况。当自己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大概率就是压力比较大了,需要疏导。比如当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经常会折腾我的电脑系统,把系统搞坏了,然后再进行修复,每成功修复一次,我的心理压力就能够得到舒缓。反过来,当我想要折腾电脑系统的时候,那大概率我的压力比较大了。此外,要时不时进行压力测试,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来源出处3:角色的真正内在,往往只出现在压力之下,他选择行动以追求一个足以定义生命的欲望之时。压力越大,角色的行动决定越发彰显他的隐藏自我,直到压力达到极值,促使他做出最后抉择,暴露出他最原始深层的自我。《对白》第055页
@
[7队副][S318]石榴–铁岭
你的体会1:自己之前对事情的处理都方式被情绪所左右,只要情绪一上头,就会不管不顾一条路走到黑。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的思考方式是有问题的,看到问题后,直接形成负面感受,做出相应对策,使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等事后复盘的时候,知道这套流程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但自己在《关键对话》中这本书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主观臆断”阶段出了问题,缺乏判断,导致事情走向跑偏。运用行为方式模型去思考问题之后,自己对那些“上头”的事情不在那么极端,而是能够以理性的心态去面对、处理、解决。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95页。行为方式模型;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
@
[6队][S651]ego-佛山
我的体会1:我身边有一对夫妻朋友,婚姻关系从恩爱有加变得异常紧张,他们只是片面地把原因归咎在原生家庭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上,认为是不可逆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方式出了很大问题。我曾经给自己的夫妻关系中也放进了“性格不合,价值观不相符”的圈子里,一直走不出来,真的很难受。看了书上的这个观点,才意识到我们的沟通方式很不健康,在讨论一些重要事情,大家观点不一致时,我在心里不认同他,语言上攻击他的观点,最后让事情更糟糕,影响了自己的积极生活状态。而现在,在读完这本书的第三个月后,我们已经开展了至少五次比较深入的关键对话,就我们双方的沟通态度和方式进行坦诚讨论,并且以前的针锋相对慢慢过渡到现在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在摸索合适的沟通方式,同时也真心尊重对方的意见,在某些地方能达成共识。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13页【对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而言,每个人都会有和他人不同的看法,但并不是每对情侣都会因此分手,真正造成这种结果的是他们讨论问题的方式!】
我的体会2:当我今天重新做一次书本中《压力应对方式测试》发现,现在的选项结果跟当时看书的时候做的结果,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过去两个多月,我一直没有忘记用书中学到的观点,按照我的理解对过去失败的对话和个人不妥当的地方做剖析,我告诉自己一定可以改变原来的负面沟通方式的,我已经对过去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有所改变。目前在进行关键对话的时候,我能跳出来看这个对话,非常注意对情绪的把控和安全气氛的观察、保护,并不执着于当前的对话结果是否成功,而是更在乎更长远的目标。总的来说,我非常满意自己目前的转变。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57-61页的《压力应对方式测试》
我的体会3: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自从认识了这个观点后,我开始让自己在下判断或结论时,多注意是否有从陈述事实开始。再往深一层做,我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判断。在教导孩子时,我也会先陈述事实,他们会更加容易接受我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能影响到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好地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来源出处3:《关键对话》第121页【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
我的体会4:这一期读书会接近尾声,回头翻了一下自己的作业,我发现【约束、纪律、限制】是好东西。我总是想,让我自己一个人读书,我很怀疑能否坚持下来,会不会水作业,也不会有复盘这一个环节,因为做这些事我没有任何限制,我可以不写,我可以随便写,我可以不总结,每人能管我,但结果也很水。如今,我跟大家一起坚持60多天的打卡读书思考,输出了7万字的思考,原因就是我遵守了规则。限制,让我想办法腾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读书思考上。纪律,要求我做好全面日毕、全面分享、全面复盘。约束,让我认真对待每天的作业,多延伸思考,并不是做做形式。读书活动期间,我推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我对自己的时间重新做分配,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做预判并寻求解决办法,向优秀的队友学习,更多行动和思考。
@
[9队][S479]Nancy-中山
你的体会1:对话其实是需要控制的,也是能够控制的,情绪起伏是必然的,但是关注对话目的本身,就能让我们保持冷静,改善情绪,这样才能达到共赢。有一次在跟队友吵架之前我学着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件事情吵起来,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的情绪波动是因为他讲的话戳到了真相,让我恼羞成怒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就知道是情绪和恼羞成怒让我不高兴,而不是这件事本身,想清楚这些以后就吵不起来了。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31页,审视自我的意义:我们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镜中的自己。对话高手总是能做到从心开始,能够明确目的和动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这个目的都不会动摇。
我的体会4: 这是对编剧的一种幽默的批判,但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一下,不要把全部的知识点给到学生,需要让他们学到,而不是听到。当然会比较耗时,但效果可能会更好。以后写剧评也可以写“编剧把所有内容都写在了鼻子上。”
所以这学期我又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多练及时反馈,把课堂更多的时间交由学生来回答问题。不要害怕,把时间给他们回答的很慢,因为这才是学习的正确规律,如果我把答案写在我脸上,会让他们犯懒不愿意自己去思考,这样学到的反而更少。
来源出处4:写在鼻子上是指把角色所有的所思所想,最深感情直接、全盘写下,让角色大声地念出来。(《对白》第136页)
我的体会5:在跟别人对话的时候要注意无声语言,比如三个人走在一起,哪两个人关系好一些其实是能看出来的,说话说给谁听,身体姿态就会倾斜向对方。在家里面跟家人交流,也要关注家人的神态与身体语言。
除此之外,在工作当中也要多关注学生的无声语言,以前我的带教师傅说,我在讲课时总是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容,对学生的关注度是不够的,需要我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学生,是否动笔,是否记东西,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从而知道课堂的收视率,学完这一部分内容,我突然理解了,他跟我讲的确实是真理,在课堂上他们的这些表现,才是大家评价我这节课的真实状况的依据。
来源出处5: 无声语言的效果要远超有声语言。主要是人的身体语言表现,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无声运动与触摸、无声姿态与外表之间的空间距离(《问话的科学》第9页)
@
[4队][S179]^yl^-云南昆明
你的体会1:最近两天深有体会,自己在工作上对他人的成见,导致了自己工作上一直处于懒散的状态。直到今天有件事需要让他帮忙问下,而他也对我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小人之见。一直以来,自己总觉得自己还可以,能力也不错,在工作中对别人总是有一种清高的感觉,有时候甚至看不起别人。今天回想起整件事的发生过程,联系到过往的种种,突然觉得是自己没有学会尊重人,尤其是觉得别人能力不如自己时,内心中生出孤傲和清高,对于他人跟自己说的事总是一直挂起、不理不睬。这种不理不睬、将事情挂起的做事风格,导致了在工作中自己一直没能主动去做,而自己还没有认识到事情的根源原来就在于自己没能好好的尊重他人。通过今天的事,再看到这句话的感受和我最开始看书的感受完全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好好运用书中的知识,没能结合实际。
来源出处1:你能尊重不愿尊重的人吗?《关键对话》第70页
你的体会5:通俗剧的“问题”在于缺乏动机,有点类似于生活中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一样。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如此“通俗”,在于自己活在世上缺乏目标和方向,自己只是为了活着,就是简单的为了活着。这种活着和平常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让生活活得有动力一些,活得有目标一些,不再如陀螺一般每日原地打转。戏剧的各种类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各种表现形式,有的成为舞台上的人有的成为电视里的人,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下尽情的发挥表演,而反过来再看看,自己既是观众,同时又是别人眼中的那个“演员”,既然如此,不如尽情发挥吧。
来源出处5:通俗剧的问题,不是过度表达,而是缺乏动机。《对白》第118页
@
[10队][S366]清霜-深圳
你的体会2:“问题不在于如何玩游戏,而在于游戏如何玩你”,这来自于本书的第六章“控制想法”。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章,因为这一章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感受是由我们的想法创造的,你的所见所闻通过主观臆断会形成感受反馈给自己。如果是积极的臆断则会让心情愉悦,如果是消极的臆断则会情绪受伤。有时候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如果已经产生了不好的感受时,你应该采取行为方式模型往前反推找到形成想法的依据。尝试把想法和事实分开来看,看看是否一定就是因果关系。是否有因为不客观而造成的思维偏差。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式,控制直线的想法,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途径。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90页
@
[10队][S737]月饼-深圳
你的体会3:我们部门的组织架构要经过两层管理。有一次我有事要请一个下午的假。当时走得很急,走之前先跟直属领导说了,并告知团队小伙伴,然后提交请假申请。因为大领导在出差,我想着她在出差,我已经知会了直属领导有关我手上的工作已经完成,就等下班了发个信息给她。想着应该没什么问题。结果第二天到公司了我听说大领导回来了,然后我发现我的假条被拒绝。后来HR还找我谈话,大领导跟HR说我不尊重她,请假很随意。当时轰隆一声,良久才回过神吧。实际上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尽己所能的保留该有的尊重。
来源出处3:尊重感就像空气,当它存在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但是,当你把它拿走,人们脑袋里面想的就只有尊重。因此,一旦人们在对话中感到不受尊重,关于初始目的的讨论马上便会终止,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出于自尊的高度防御。《关键对话》第五章第69页
@
[5队][S11]杨杨杨-广州
你的体会1: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拥有自己的观点,我们读书、我们旅行、我们行动、我们思考,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观点以致世界观,但要了解世界上可能同时存在N多种观点,如此我们才得以保留多样性,多样性也是一种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保护这样的多样性,自信地表达但是不绝对化。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135页 放弃你的强硬立场和绝对化的表达,但是不要放弃你的观点。你当然可以拥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调整好表达策略就好。
你的体会5:给了我一个启发,除了我们常常观察的脸部表情跟手部动作以外,可以分一些精力跟时间观察一下日常相处的人的脚步活动。
①恐惧紧张:双脚回收
②意识到对自己不利:脚尖用力顶地
③脚尖运动的方向是感兴趣的方向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603页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身上,信息系统最丰富的是人的头部和手,因为它们的机体感觉区的投射面基比较大,接收的信息也比较快。而脚接收到大脑的信息时间长,潜意识引发的变化也相对少,也正因如此,脚能真实地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
@
[3队][S483]Mai麦子-北京
你的体会3:不写作既不神圣也不可怕,就是把你脑海中的句子或者想法写出来,不要纠结在这一句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我的想法,不要迟疑于是否还有更完美的词语,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从脑子里搬出来,甚至可以说是压榨出来,然后再修改,一遍一遍地比较和修改。在S的写作课上习得了修改的妙处,我现在写工作汇报,也会先写,不要用是否有成形的思路去判断,先写,写着写着可能思路就清晰了。对下属的汇报要求也是先写,然后提意见修改,一般改到第三遍就能满足要求。写作是认识自己、保持独立思考、重塑自己的好方法。
来源出处3:看着窗外做白日梦不是创作。美学选择唯有落在纸上才有生命。不管依据对白多平庸,先写下来。写下每一个在你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句子。别等着你的天才突然醒过来送你一份礼物。不断地将想法从头脑中移出,做出完美选择,带入现实世界,落于纸上。那就是写作。《对白》第157页
@
[6队][S121]小居-台州
你的体会1: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往往会觉得是因为身边的噪音,别人的语言态度影响了自己。但实际上是,我们看到周围的环境做出了主观臆测,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然后产生某种行为。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不想要产生情绪波动或者是负面情绪,就没有人可以影响我们。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91页,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管你多么振振有词的指责别人,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
你的体会2:与他人进行对话的时候,要以多描述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应该从事实出发,一步一步的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对他人提问的时候,更是应该从事实出发避免误会。单纯从想法或评价出发会导致对话失去安全感。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121页,从事实谈起,可以为你的对话提供安全的出发点。由于具备高度的客观性,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
你的体会4:读小说的时候碰到糟糕的小说,可以尝试着自己改写或续写。在生活中遇到难搞的人或事,可以试着将自己带入相同的处境将会怎么解决,这样就会少一点烦躁多一点淡定。
来源出处4:对白,第356页,如果你读了一本很糟的剧本或小说,先别骂作者或者把书丢掉,尝试进行改写,挖掉他写的字补上你的改写坏对白是我所知道的训练技能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
[9队][S27]Yao-北京
你的体会2:等等等。凡事等三秒再行动,等三秒再说话。虽然很难,但经过大脑沉淀后,会减少说出那些收不回的后悔话,会避免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来源出处2:只要能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让你的大脑学会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处理更复杂的问题,你就能跳出这种错误的心理模式《关键对话》第41页
@
[10队][S167]飞流-大连
你的体会1:终于知道该怎样描写人物或者事物了,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语言很匮乏,明明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就很枯燥,小时候也有过写小说的想法,刚开始写就发现自己写的内容很直白,自己看着都觉得尴尬,改进的话需要增加自己的词汇,然后以影像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来源出处1:比如怎么描写一个女孩吧,直接抓取闹钟字句,写下来就是“我的表妹,朱迪”。但用心写,尝试把它的亮点写出——那双艾丽丝蓝的双眸,笑起来弯弯的,几近亚洲人眼睛的形状——在你的词汇库里努力寻找字眼将她的影响精准传给读者。集中精神,为观众的眼和耳、为读者内在的眼和耳生动刻画。《对白》第178页
@
[1队][S12]诗意或失忆-太原
你的体会2:对比法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误会,是否定那些让人感觉不被尊重或者容易引起误会的部分,肯定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目的。但不要出现道歉的行为,道歉意味着否定自己之前所说的话,这样做会使对方认为自己话语充满矛盾,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反而会弄巧成拙。
来源出处2:对比说明和道歉并不是一回事。《关键对话》第77页
你的体会4:说话做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要将自己都不喜欢或者不确认的信息传递出去,要做就要全力以赴,呈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来源出处4:丢掉剩下的,没有人需要看到你的次选。《对白》第122页
@
[9队][S32]AQ-珠海
你的体会5:有对抗的余地,让我想到DDL。每次完成各类任务或作业总是卡着DDL,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还有时间,还有余地。所以破解的办法在于自设DDL,或者说给自己提要求,尽早完成,早完成早享福。
来源出处5:这里的对抗条件在于被问话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没有暴露或者还没有完全暴露,还有对抗的余地。(《问话的科学》第127页)。
@
[10队][S515]亚拉-太原
我的体会2:曾经经常陷入三种小聪明之中。现在再遇到沉默与暴力,就可以做出新的理解——这是对方(或自己)失去安全感的信号,同时就能放弃对别人的恶意的揣测、放弃自己的受害者身份,也能让自己重新获得对现状的掌控的信心与勇气,这样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需要解决的“安全感缺失”的问题,而不是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处理之后,我跟妈妈的关系也少了很多抹眼泪的情况,我们俩现在的相处,就变得非常舒服。
来源出处2:对沉默和暴力作出新的理解,将它们视为对方失去安全感的信号。《关键对话》第51页
@
[7队][S130]邱海华-南通
你的体会5:不要干坏事。
问话的科学整本书读完,像是进行了一次合规警示教育,让我们要守住合规合法的底线。如果做了违纪违法的事项,没人能扛得过讯问的大关。即使你不说,无声语言也会说出一切。所以千万不要干坏事,干坏事必被逮。
来源出处5:弗洛伊德学说认为:没人能保守他的秘密,虽然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手指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渗出他的背叛。《问话的科学》第600页
@
@[1队][S351]卖萌-北京
你的体会3:人人都想要自由,但是绝对的自由是绝对的坏处。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就拿参加读书小组来说,提前读时给自己设置了每日进度和所需时间,要比“每天有空时就看书”要完成的效率高;参加大群和小队的提前读更是如此,因为有外部约束、打卡的纪律和惩罚措施的限制。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想,就没有每天写作业时根据题目的限制来思考来的深入。写题目时制定好答题框架就要比随便回答要更加系统、全面。约束、纪律、限制,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它决定了你要从哪里拔地而起,决定了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何处。没有约束、纪律、限制的努力,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努力的成效就在于如何给自己设限,可以将之用在计划的制定、在字数限制下改写文章、在时间限制下完成作业。
来源出处3:约束、纪律、限制会激发惊人的创作成就;无限制的自由,结果反而通常是懒散。《对白》第179页
@
[5队][S744]雯雯-上海
你的体会5:对于事物要做深入的分析,比如工作中了解同行业竞争平台的逻辑和玩法,再比如一个新生的事物火起来了,要去分析随着这一事物的出现,未来社会上会有哪些改变,是否能调整自己的步伐,同时仔细观察了解新事物的特性是什么,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来源出处5:调查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采取消极的态度,对事物内部发展的因果关系不做积极的判断、推理,对事物发展的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做综合的分析,这种消极的主观因素,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逻辑思维。《问话的科学》第254页
@
[6队][S311]Ella-深圳
你的体会1:我不爱接话,必须要接话的时候,别人说上一句,我在琢磨下一句,特别是面对上级或者长辈的时候。有了面部表情这个工具,再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会认真观察ta的面部表情,如果眼睛向右转,表示在思考问题,如果眼睛向左转,是在撒谎等。面部表情也在传递对方最真实的情绪,从对方的表情里可以感受到对方情绪的变化,有了共情和理解,接话对我来说不再像是烫手山芋。没有排斥沟通的心理,我好像只是在几天之内从被动的接话,转向愿意主动沟通,工作中也更愿意采用打电话沟通的方式,而不是发邮件了。
来源出处1: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问话的科学》第231页
@
[7队副][S267]艺星-成都
你的体会3: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可以说关系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双方都有一定的问题。只有先认识这一点,让自己从像一个聚光手电筒一样,到也回头看看自己哪里不对。通过全面了解,包括对方和自己,看穿问题本质,不是指责而是包容失败,可能才是对于一段失败关系最好的处理方法。
来源出处3:失败的关系是相互的。没人无过错,也没有人应承担全部过错。《对白》第348页
@
[9队][S603]阿婷-深圳
你的体会1:当我跟孩子奶奶在育儿上产生了分歧的时候,我会换个角度来想,孩子奶奶也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大家想法有点不一样,在更高层面上来寻找共同目的,就能够发现我们两个人其实是同一阵线的队友,更应该互相协作,也更能理解对方的一些做法,进而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
来源出处1:我们发现对话陷入僵局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实现的是一个目标,而对方希望实现的是另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因为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的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当感到对方和你的目的不一致时,应当暂停充满争议的对话内容,关注对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然后努力创建共同目的。《关键对话》第81页
@
[3队][S619]晴-合肥
我的体会1: 不会再惧怕双方目标不一致的对谈。曾经我以为,两方目标不一致,如果想要谈合作必有一方需要妥协,而我一直以来不那么强势的性格可能会是妥协的一方。但其实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背景、立场、利益诉求,本来就不会有100%相同的目标。我们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核心目标,寻找双方目标的共同部分,通过关键对话的技巧,协商、妥协尽量靠近期望目标即可。
来源出处1: 我们总是把期望目标和实际目标等同起来。实际上期望目标是一种策略,策略带来的结果才是实际目的。(关键对话第5章,第81页)
@
[4队][S175]沧海-广西崇左
你的体会5:我总是习惯于顺向思维,拟解决问题时采用顺向思维若没有好的方式,我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傻瓜式选择,现在开始尝试采用逆向思维思考,着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反而思路拓宽了。
来源出处5: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问话的科学》第569页
@
[4队][S577]吴大有-石家庄
你的体会1:只有截止时间才是行动指南,不要永远是之上谈兵。2023年,我给自己立了很多flag,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在成长会的读书作业和交易小组作业,因为有了截止时间才有了不得不行动的推动力。接下来,针对自己定的目标,也要学以致用,制定截止时间,一步步完成任务。畅想未来很美好,只有行动才能实现,只有设置了截至时间,行动才会出现。不要相信自己的主动性,但要相信截止时间的推动力。
来源出处1:未设定截止时间的目标并非目标,它们只是行动方向而已。《关键对话》第165页
@
[8队][游学]查理-厦门
体会1:我们总希望在生活中改变他人,好像只要别人改变了,自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孩子如果乖一点,我就省心了。(忽略了自己养育的责任);再比如,领导如果人性化一点,我就不用加班了。(忽略了自己低效的客观原因)。这其实是一种逃避的心态。我们常常会责备他人,却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总是抱怨事与愿违,却不愿意看看自己,想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蠢事情”。审视自我、控制自己、改变自己,是把对话乃至生活、工作推向双赢的基础。
来源出处1:记住,你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人只有自己。《关键对话》第43页
@
[5队][S165]Safer-广州
你的体会1:读了三本书后,我突然发现,最难理解的是我自己的想法,最难的是和自己相处,最难的是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前总想从外界获取支持,获取“救赎”方式,总想求助于他人,总想让别人理解我的处境。但真实情况是,我自己都不能直面真实的自己,别人看到的、听到的,又怎么可能是真实的我呢?别人又怎么可能真正理解我呢?
在面对冲突、面对关键对话时,为什么会产生激烈的情绪?情绪来自于我们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绪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他人或者客观环境本身是不能够强加情绪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因此,只有我们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控制情绪。改变我们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控制我们自己的想法,才能够控制住情绪。
在审讯场景下,为什么执法人员本身会枉顾法律,出现刑讯逼供的极端做法呢?是办案人员的消极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情绪发展不断受到被问话人的对抗和阻碍的时候,积累成强大的心理压力爆发出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很难让他人帮助我们舒解情绪,最终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主动调整。不要试图改变别人或者期待别人改变我们,不要把期望放在外界,真正要好好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真正要调整的是我们自己,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31页。很多情况下,其实我们正是给自己带来烦恼的元凶之一......正如我们认为别人应该做出改变一样,实际上我们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镜子中的自己。
@
[9队副][S37]梧枝-重庆
体会3:观点越强硬,使用绝对化字眼,就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控制欲,而谁都想要自己做主,两者之间控制权利的争夺会让双方忽视掉原对话内容。对于他人的行为、做法,其他人只有建议权,没有控制的权利。老公近两年经常说我总是在命令他做事情,我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并不在意,认为他是没事找事。但后来发现他的情绪积累后,会在其他事情上抵制我的提议,比如带小孩去公园玩他不同意等。等到读了《关键对话》以及结合近期发生的事情后,我发现自己说话比较硬,说话间比较少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越是关系亲密越如此;在意识到这一点后,采取比之前更加密集地频率监控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言,当然肯定还存在思维盲区,这可以及时求助其他人,或者在说话完后观察其他人的反应(沉默或暴力或安全)。
出处3:对话的讽刺之处在于,在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时,你越表现得强硬、正确,对方就越感觉你充满敌意。其实,动不动就用绝对化字眼和夸张表达并不会增加你的影响力,反而会削弱观点的分量。(《关键对话》第127页)
体会5:当某个问题反复出现时,就需要警醒是否是模式问题,无论自己或他人的问题。比如自己“控制”的问题上,表面行为是经常打断他人说话、经常使用绝对性字眼、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或使用指令性的语言。但行为下的想法存在“不知道什么才算真正的尊重”、“习惯性忽视他人想法”、“不愿意下功夫认真沟通”等问题,需要慢慢地改变,每次事情上多梳理。
出处5:学会关注模式问题。(《关键对话》180页)
@
[4队][S325]Julian-深圳
3)p69 控制想法: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这个观点的核心是,学会管理情绪,从而掌控关键对话,情绪管理能力可以说是情商的本质。通过对个人感受施加影响,你可以让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运用关键对话的相关技巧。产生负面情绪后,只有两个选择,如果你无法驾驭它,就会成为它的俘虏。
收获与论述:为了将关键对话进行下去,顺利达成目的,就必须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在和对方冲突过程中也要这么做。回到前边提到的我和同事之间的关键对话,当我告诉对方需要当晚加班输出材料的时候,他直接火冒三丈,开始愤怒,并说出了很多出言不逊的话,当时把我也给激怒了,我也开始发飙回
@
[5队][S314]小蓝-安徽
你的体会5:当对话时对方不配合,另外一方就会表现出粗暴的一面,就会采用体罚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容易让我让我想起公公婆婆在平时面对孩子哭闹的情况,每次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恼怒生气的情绪,然后就开始采用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婆婆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权威,她一直都觉得这种解决方式见效快,效果好。如今我是明白了,这种解决方式其实就是解决她自己内心的不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来源出处5:问话人认为被问话人不老实、不讲实话,产生了心理冲突与心理失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抑,在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压抑情绪就会被激发,为了平息这种被激发的怒气,就会用体罚、棍棒向被问话人展示自己代表的国家法律的权威。《问话的科学》第676页
@
[4队][S276]carmen-阳江
你的体会3:透过文本读懂潜文本。《对白》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文本和潜文本。之前与人交流时,根本听不懂对方的潜文本,可能有时感觉到别人话里有话,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没有潜文本这个概念,大多时候只是听懂表面的含义。在工作中,读懂潜文本真的很重要。比如,老板说报价多少自己控制,不亏本就行了。亏本是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员工和老板对于亏本的标准是不一定一样的,因为大家的前提条件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就表面文本单纯的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报价,要跟老板确认一个具体明确的标准。
来源出处3:《对白》第58页
@
[11队长][S112]Cindy秋香-襄阳
你的体会2:关键看你怎么想。
就在疫情放开前几个月,我家先生接手了一家乡镇快递驿站小店,且在接手的首月就新增了一家快递。原有的人员无法应对增量的工作量,加上疫情放开那一段,12月中下旬的时候,当时几乎没有人能上班了,同事们不是自己生病发烧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家人处于发烧状态需要照顾,而快递是非常讲究时效的,一天没有人送快递就会有滞留,当时差不多积压了5天。没办法,我只能亲自上阵去派送,尽管我也鼻子塞嗓子哑,但是只要不发烧就得干。幸好我们是小小乡镇,除去自取的也就1000多个件需要派送,我坚持两天后,娃爸就找到了两位兼职员工来协助派送。但他们只是兼职,而我就这样干着干着成了店里的全职快递员。对于我送快递这件事,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
知道我是谁的人,会说,“你怎么还亲自送?”或者说“叫是我,我就在家指挥”,或者说“你这体验生活还没体验够?”,又或者说“你是为了减肥才送快递的吧?”
而不知道我是谁的人,会说,“你这挺辛苦的呀!天天都要送,没有休息的。”或者说,“你们一个月工资很高吧?”
而我是怎么想呢?首先,我不会认为,做老板就是纯粹坐在家里指挥的。如果对具体工作尤其是实际工作细节不了解,是没有办法好好指挥的。其次,我发现,作为一个外地人,想要熟悉一个乡镇,送快递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通过送快递,你会知道哪家人和哪家人是亲戚,这家人和左邻关系好还是跟右邻关系好,这家人孩子多大,在哪里上学或者工作,这家人在哪里上班,一般什么时候在家,什么时候在上班的地方,哪一家店新换了租客,同一个门面,房东是谁?租客是谁?第三,还能够通过送快递了解大家的消费习惯。比如,习惯用拼多多还是用淘宝还是得物或者是唯品会等等。第四,确实能减肥啊,每天1万多步呢!送快递3个月,体重下降近5公斤呢!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能够与每一位收件人直接接触,几乎每天或者最多隔几天就能跟各位见面、打电话,就这样天天打交道,很快就熟悉了。我从一个完全听我婆婆讲街上故事的外地人变成了也可以给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婆婆讲讲街上发生的故事了。这样我既能熟悉地方,也熟悉人,一来二去,还能让对方熟悉我。所以,为什么我要亲自送快递,这好处有点多,就像我们要亲自写作业、亲自看书、亲自生娃、亲自带娃养娃一样,好处太多,关键看你怎么想。
来源出处2:世事本无好坏,皆因思想使然。——威廉·莎士比亚 《关键对话》第95页
你的体会4:这在我练习新概念的时候就有类似的体会。只要我稍微紧张着急,我读的就会磕巴,一旦我放松且心情舒畅,我就能读得不紧不慢,还能语调好听。同样,我平时在微信语音里跟人互动时,我也发现,当我一心二用或者在思考的时候,我发的语音通常慢而且会有停顿,当我快速反应的时候,我发的语音会短促且声音大所谓听话听音,从我说话的语音语调完全可以听出我当时的情绪状态。
来源出处4: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一个人说话的音调中能够相当准确地判断出他的情绪状态或内在感受。比如,激动时声音高且尖,语速快,音域高低起伏较大,带有颤音。悲哀时声音低沉,语速慢,音域高低起伏较小,有间断。通过音调的变化还能辨别出欣喜、愉快、感叹、烦闷、惊讶、恐惧、愤怒、厌恶等。正常人的情绪变化在上的反映是极难加以掩饰的。《问话的科学》第84-85页
你的体会5: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会有这样那样的偏见。这些偏见,有可能是以貌取人,亦可能是俗语所说的势利眼。比如我曾经给一位收件人送快递,他给我的感觉是可能智力方面有障碍的人,经常是追着我的快递车拿快递,我猜他是看了物流进度在路边等着。有一次他没在路边等,我只好打电话请他出来取,电话那边他有点说不清楚,他家人接过电话告诉我可以放在路边的一家家具店里。我发现我在给店家描述快递主人时,刻意避开了用某个词来描述,而是说“就是那位经常追着我的车拿快递的男孩子”,你应该知道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在小镇上的缘故,我平常可以看见很多生理上有残缺或者是其他障碍的人,但是除了那些能看得见的不同,更多的是相同,比如身材矮小如孩童,却有一手修手机的好技艺;或者是正在接小孩放学,脸上带着妈妈笑;又或者是热情友善地帮我把小院内其他不在家暂时不方便收快递的邻居家的快递收了;还看到一位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的大哥自行车骑得比我还好。我想,看上去形体虽有残缺,但是他们的人格却是完整的。我们不能忽视,必须尊重。
来源出处5:审讯人员虽然面对的是犯罪嫌疑人,但是犯罪嫌疑人也有人格尊严,如果审讯人员不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就可能导致恶果。《问话的科学》第468页
@
[8队][S712]福子-北京
体会2:以前我误将观点当事实,常常因为别人一句论点就情绪波动。当发现事实和观点是两回事后,一下子从混沌、纠结状态里变得清晰轻松。最近一个月多运用事实先行、观点随后的沟通方法,发现很容易让别人听进去自己想说的,同时自己也越来越愿意表达,比如最近小组学习,和其他同学因为观点有些冲突,当时被别人打断否定我心里是很不爽的,下意识反应是受害者心态(宝宝委屈不想聊了),但当我深呼吸慢慢放松时,发现只是观点不同,而不是针对我这个人。我就换了一个角度来陈述(先列出社会事实,再提出自己的困惑),发现有人听进去给出了积极回应,心里很有成就感。回家路上也发现第一次表达其实自己是带着自以为是的心态说出来的,并没有去关注安全氛围,似乎想刺激大家,结果就被大家刺激了。另外最近看很多新闻报道和老师的课,也开始刻意区分事实和观点,发现不容易被带动。
出处2:《关键对话》P121 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也是醉具说服力的内容和最不回令人反感的内容。
体会3:以前学习的时候喜欢摘抄些好词好句好观点,来为自己说话加点料。后来进入社交后发现,如果总是带着他人的印记去沟通表达,自己的形象是很模糊的。想起S老师说的话,很多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规规矩矩的他人语言后,觉得说的是自己。我也开始观察自己的表达,因为害怕被评论,所以经过多年刻意训练说冠冕不出错的话,也让自己被别人记不住。想想影视剧或者身边的同学,那些个性鲜明的人都是敢于真实表达自己的,比如《显微镜下的大明》帅家默就是因为说真话、对数字真实的执拗能让人印象深刻,而满口正经的范老却引不起人太多兴趣(除了推动剧情作用)。最近观察职场也发现那些表现突出的人,一般说话也是有特点的,和他本人是相称的;慢慢学习真实表达自己吧,毕竟这是仅有一次的人生。
出处3:《对白》P133要用最少最真实的字眼表达最多的含义,不要模仿人生,而要表达人生。
体会4:以前看电影或电视剧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台词会很戳人,现在明白是借着说出口的(外在的有声或无声语言)来激发未说或不可说的部分。生活中与人交往其实也是潜意识和情感层面在交流和起作用,所以不能只看表面,说出口的话语、行为动作都传递着对方的需求和目的。训练眼力、耳力和感知力,除了听对方说出的话,也多观察对方的姿势、表情、行动、语气、语调等外显行为,这部分也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感觉和内在想法的切入口。最近和人沟通的时候,都会想对方背后的潜文本是什么,虽然效果还不太好,但是有时候观察到一点蛛丝马迹还是挺有意思的。
出处4:P136俗话说“表面所见未必为真”,表面是眼见耳闻,所说所做。但真正的生活中,情感思想都在表面所说所做的内里与下面。P57我们从来不是因为饿才去吃冰激凌的,如同所有行为一样,这个行为之下存在着意识或潜意识的行动
@
[12队副][S202]吴风静-北京
我的体会1:共同目的的重要性。
对话实际上就是一种行动,而所有的行动都是由内在的动机驱动,向着某个目标行动时,那么对话中,只有双方的目的都不是“伤害对方”,才有可能开启平等、合理、有效的沟通。
只有对双方都有利的目的,才能开启一段对话——因为只有当对方觉得这是共赢的对话而非单方的欺压时,对方才会感觉到安全感,才会愿意开启这一段对话。所以归根结底,“对话”的起点应该是共同目的,基于共同目的,对话双方才能做到彼此尊重、才能构建安全感。
来源出处1:
《关键对话》(第67-68页)
关键对话会出错并不是因为对方不喜欢对话的内容,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对话内容表明你有不轨的意图。……因此安全感的第一个条件是共同目的。让对方感到你们在对话中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感到你关心他们的目标、利益和价值。……共同目的并非一种技巧,要想顺利完成关键对话,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对方的利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对白》(第3页)
所有言辞均是内在行动的外在实现。所有说话都是回应需求,带着目的,事实行动。
我的体会5:
对话是一种满足需求的行动,是动态推进的路径。
从局部的、具体的活动来看,对话是对话双方构建共享信息库、达成共同目的、促使共同决策的动态过程,但是从更加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看,尤其是站在对话中单方的立场来看,对话就是一种满足内在深层欲望的行动,是其内在动机的鲜明体现——所以对话也是意志的较量,共同目标的实现中,总有一方是更加妥协的。
所以推动对话进行的意志、目的、利益,实际上是潜意识、超意图在行动中的展示,是内在欲望和需求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除了表面的对话目的,容易解读的潜文本之外,我们更应该透过对话来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内在生命追求,看到人生的整个轨迹是如何在文字的组合中呈现出来的。而这些语言文字构成的逻辑链条,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考和想法。
因为这么想才会这么说的,因为这么说了所以更会这么想。要认识文字的魔力,也要警惕被文字束缚内心的真实自我。
来源出处5:
《对白》(第362页)
你越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性奥秘,就越能理解别人的人性和他们表达的独特方式。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成为很多人。你可以创造他们,表演他们,说他们的话。
《问话的科学》(第499页)
人是因为寻求需要而产生了内在动机,这种动机通过语言和形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结果又促使新的需求产生。
@
[12队][S66]二啵-石家庄
你的体会1: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之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关注点都在情绪输出,发生的事多不合理,多让人头疼,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现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下意识开始出方案,领导请示您一件事,有个问题是这样的,我觉得可以123,或者456,您觉得呢。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109页 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你的体会2:营造安全氛围,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了解对话无法进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在对话的过程中保持镇定,记得自己想达成什么目的,同事遇到困难向我求助,已经感受到她在不停的释放情绪,同仇敌忾两句,往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今晚本应该发给b的东西发给了a,怎么办啊,发东西的同事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事都交代不了,我:对啊,回去我骂他,那a走了吗,没走的话快些要回来;同事:上次发东西就告诉他发的时候按照名单来,不要代领,这次为什么又错了,我:那a走了吗,没走的话,快拿东西换一下,重复两次,同事:我去找a换那a能高兴吗,我:拿到自己该拿的东西才对啊,为什么不能要回来,快去要,同事要回来之后说,a不太高兴呢,我:办公室有好吃的零食给a拿一些吧,确实是我们做错了,也不能让人太不高兴。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140页 好奇
你的体会3:激烈的争吵会刺激对话双方,导致双方神经紧张,逐渐失去安全氛围,所以对话的时候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察觉到对话的氛围偏离主体,不是谁说话声音大谁就有道理。
来源出处3:《问话的科学》第5页
你的体会4:相互对抗的意志行为过程的执行阶段,也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不仅是对话的时候意志对抗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有着这个过程,我们只有克服内心的恐惧,抵制外界的诱惑,才能达到最终的胜利。
来源出处4:《问话的科学》第67页
你的体会5:对于对话语言的分析,要逐字逐句分析,对于语句中没有提前获取过的信息,紧追不舍,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自己不想暴露的部分,也要注意减少预设,比如对话的时候说到自己的情况,修饰语句越多,暴露的信息就越多。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27页
@
[10队][S369]墨紫-南宁
你的体会3:对白得下功夫,不断从细节去打磨,细小到一句话里面一个词用哪个,而对话也是需要不断去练习的,只用通过不断练习和打磨我们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对话能力。比如,我们每次和外方开会之前,我会先用口述一遍英文,然后把口述内容放到ChatGPT来检查语法是否有误,然后让它建议更好的表达方式,然后我需要把这些新的也就是更好的表达方式背下来,在会议中去用,通过这种打磨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
来源出处3:《对白》第179页 创造限制原理
@
[10队][S525]emily-东莞
你的体会5:近段时间我与队友的沟通出现了和谐的苗头,以前,他的态度暴躁,说话总喜欢用质问的语气说事情,而我则畏惧他的强势,总是采用傻瓜式选择的方式来应对,要么激烈反抗,要么沉默不语。分析了队友的通情性势能,我发觉他并不是也想以这种态度对待家人,他也想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我之前虽然知道他的一些优势和缺点,但并没有真正地去分析他到底需要什么,而总是想着他不能给予我的需求。所以,当我明白了他的需要,他真正在意的事情之后,我不再让自己退缩,也不再惧怕,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觉得他说得不对的地方,我以前不敢反驳,怕自己没能量,表达水平不行,因为总是会被他几句话就驳得哑口无言。现在我就直接说出来,几次驳得他也哑口无言,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这期读书活动真香。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222页:人性的弱点是通情性势能建立的基础,被调查人总有担心的事,他总有牵挂的人和顾忌的利益。关键是谈话人员找准通情的目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2队][S157]盈蓝-香港
你的体会4:《问话的科学》中的这句“勿轻信”与《对白》中的“不可说”“潜文本”,简直是前后呼应。因为有了每个人的“不可说”(体会3中提到压力下才有最里层的选择),其深藏的动机,所以在与人沟通上时,就有了“潜文本”,又如何可以“轻信”。当然此处的“轻信”不是全盘的否定和不接受。而是在听对方讲话时,一定要加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必然有其自身的动机和目的。
来源出处4:《问话的科学》第118页问话人在问话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问话成败的关键。问话人的轻信导致问话失败原因是:以自己的认识衡量被问话人,以“君子置信度小人之腹”,对被问话人的辩解信以为真,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深追细究,致使问话失败。
@
[7队][S773]橙子-长沙
你的体会3:老实说,这本书是我之前是觉得跨界最远的一本,一个教写剧本的书,我能收获什么?后来看完了,发现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因为作者在介绍怎么塑造人物角色和场景的时候,也是在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审视自己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比如,关键对话里谈到的要善于建立共享观点库,在对白里设计人物的时候,则会告诉你,一个人说话是有潜文本的,有已说、未说和不可说。我也模模糊糊的意识到,有时候我说出来的话里也有可能隐含着我没说的,以及不可说的内容,这就对应上了对白里的那些描述。观察到自己后,才能理解,别人说话也会有这三层意思需要我们去揣摩。比如古代中国的“厚黑学”,强调话里有话,不可以讲太清楚,否则就是把人当傻瓜。有好多思想都是冲突的,比如关键对话里的坦诚相见,对白里的潜文本,到现在,我只能用马哲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解释这些情况了。
来源出处3:已说、未说、不可说《对白》(第53页)
@
[9队][S659]Dana酱-东京
你的体会5:通过戴高帽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超我意识,提高其人格水平。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想要让对方更好的完成沟通,其实可以多给对方戴高帽,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者是僵局的时候。多讲对方的闪光点,把对方从情绪失控的状态当中拉回来。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517页
@
[10队副][S181]1307-重庆
我的体会2:我知道自己有沉默的倾向,但是没有想到还有暴力倾向。原来我的很多做法是带着暴力式的。
我一般应对压力,首先是默默承受,能解决的就自己想办法解决,能做的事就尽量多做,很少抱怨也发泄。然后是反抗,也不知道是有力的反抗还是无力的反抗,反正就是反抗。有几次是超过了我的忍耐限度,跟上级部门跟同事都吵起来过。当时觉得自己特别委屈,怎么全世界都欺负我。不过理性的想一想,应该也没有那么夸张,只是从前堆积了很多情绪,在一个事件的触发下集中爆发出来,可能会显得有些奇怪吧。
对于那几次争吵,现在其实也没有完全看明白当时是怎么一个状况,我为什么会这样,对方对我的看法会是什么,我又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看来在压力应对上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
第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就是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不要放在心里。避免有情绪由少积多,事情由小放大。
第二个就是多多学习体会。观察接触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学习走出非此即彼的傻瓜式选择。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57-61页
@
[6队副][S154]邹小shu-福州
你的体会2:我以前经常会忘记自己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喜欢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总觉得是对方的错,自己并没有错,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对方是麻烦制造者,却忘记了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喜欢冷嘲热讽对方,而且总觉得是对方在伤害自己。现在的我能够冷静平静的思考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审视自己太重要了,改变从自我开始,客观分析与表达,时刻记得自己的目标和目的,自信大方的与对方交流,再也没有让自己伤害自己了,感觉自己内心有力量了,更自信了,内心成长了。
来源出处2:这就是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行为本自是错误的,而是我们的动机有问题人即我们常常弄错要面对的目标。《关键对话》第31页
@
[5队][S410]Tina-汕头
你的体会1:关注情绪,是识别关键对话的重要信号。当情绪逐渐失控,此时已经偏离轨道,若不及时刹车,很容易出事故。如果关注情绪,我们的身体常常是最佳的信号灯。最近有一次对话我就处理得不是很好,有天晚上加班,我本身已经相当困乏,头昏沉沉的,领导还找我谈事情,一直在问参加活动的各种细节,我按照他的意思去确认了,但后面又质疑我的方式不对,总之我感觉那天晚上他一直在跟纠缠各种细节,我本来就很累,后面当听到他的质疑,我真的发脾气,表现为提高嗓门说话,语气比较激动,身体前倾,一副干架的样子,当我意识到的时候,话都说出口了,后面回到工位重新把工作处理完后,恢复冷静,我再去找领导谈话,并以刚才的失态向他表示抱歉,然后重述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来源出处1:情绪也是很好的指示器,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后退、放慢节奏,让大脑回归理性思考。《关键对话》第48页
@
[9队][S672]Emily-深圳
我的体会1: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过了。有些时候,对某个行为/问题,没有得到他人的任何反馈,这只是我传递了信息、我的观点或者情感而已,这叫做没有沟通。反过来也一样。当再次出现此问题时,“上次已经说过了”让我认为已经沟通过,却又出现同样的问题,认为是老问题再犯了,事实是并未沟通过,问题还在最开始的地方。当我认为是老问题再犯时,会产生怎么就解决不掉的想法,会对自己或者他人作出不恰当的反馈。这种反馈对己对他人都不利,这是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可以改变并控制它。
来源出处1: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关键对话》第 01页
控制想法的构思及技巧。《关键对话》第97~110页。
@
[5队][游学]橘猫-深圳
你的体会4:最近在学习chatgpt,一开始的时候瞎问,没想到chatgpt给出的答案就很百度百科,偶尔一天看到一博主讲到chatgpt也是可以调教的,首先得给出你的指令,然后输出你想要的框架,结果一测试,chatgpt的回答简直要惊呆我,我在依赖它给我提供答案的时候,它也在反过来调教我要如何提问题。
来源出处4:《对白》第359页:创作不是学习正确答案,而是提出最强问题。
@
[6队][S58]刘宝钱-深圳
你的体会2: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这个是面对关键对话时很难坚守的一个点。其实当两个人因为一件事情讨论或者争论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观点之间的交流转换成面子问题,转换成一种敌对的、零和的关系。在工作生活中,一个能够就事论事讲道理的人,是一个豁达的智慧的人。不要动不动非对即错,错了就是没面子,因为和对方观点不一就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这样的行为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在生活工作中筛选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些见风使舵,不关注问题本身只做面子工作的人。
来源出处2: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能搞定‘麻烦制造者’,一切都会好起来。”实际上,正是这种错误的念头在阻止我们利用对话解决问题。《关键对话》第52页
你的体会3:对白中的这段话,其实是写作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别想太多,先写,写出来再完善,这个其实S老师也讲过的,就是如果你不会写,那就写你不会写,写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不会写,只要写就能写出来。这也让我联想到写作、英语和编程是自己刚开始鸡血的时候想要学习的三个方向,但是都在完美主义和偷懒的本质中刚起步就停止了。对于写作的认识,自己起初是变现、把自己表达出来之类的,其实这个想法和动机一开始就“长歪了”。后来慢慢认清自己,接受现实之后,对一些想法进行了纠正,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关注写作对于自己思考的梳理,情绪的感知,方式方法的总结等。行动起来,错了就错了,错了改,不要完美主义,不要贪。
来源出处3:要写出新鲜原创的对白,得把标准定得高一点,千万别妥协于显而易见之选。的确,千万别一开始就妥协。先把想到的第一个词写下来,再即兴写其他的,实验式地多写一些,疯狂一点,挥洒出你所有的天分,创造尽可能多的词语选择。《对白》第122页
@
[11队][S326]巫巫-成都
你的体会4:这样的行为模式,人是在一瞬间形成的,当观察到事实时立刻就会对此做出反应。我们若不缓口气思考复盘一下,是不会觉察到我们把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情绪混淆了。比如,男朋友回家随地乱扔袜子,令我生气了。这个反应,错不在对方,而是我把“丢袜子”的事实解读为“他不珍惜我的家务劳动成果”这个评判,进而产生他不“尊重”我,他“忽视”了我这样的感受,最后产生生气的举动。如果能构思出不一样的情节——”他乱丢袜子是因为上班一天太累了的下意识放松行为,只要我提醒他一下他就会放到脏衣娄里。”我便能转化愤怒为关心。通过重新思考和解读,我让自己平静下来了。
来源出处4:所见所闻产生主观臆断,进而形成感受,最后产生行为。《关键对话》第96页。
@
[7队][S146]习习-青岛
你的体会2:年轻的时候,应把尽多的时间用来多看科学知识和史学作品,但要少看以虚构为主的文学作品。因为科学知识可以极大的建立起个人修养的文化基底,在这个基底上再阅读文学则可以为修养的边界进行润色与锁色。这很重要,我做植物景观的,我是真的希望我的顾客朋友到我的地盘,可以看着我的植物哪怕仅仅说出这个是木本植物,那个是草本植物的简单分类,而不是只是这个植物、那个植物的统称。心智的打开需要人与知识交友的深深因缘。
来源出处2:物体和行动的命名越准确,代表心智越高。《对白》第181页
@
[7队][S650]安然-广州
我的体会1:当我们因为一件事而感到困惑时,你是不是也习惯性的找他人的错误,如果让你列出3条造成某事失败的原因,估计有两条会是指责他人或者客观条件的内容。就像是失败了从来不找自身原因一样,这就是一般人的认知局限性。什么时候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那便是你突破格局的时候。因为现实是,别人和客观原因是改变不了的,而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来源出处1:我们喜欢审视他人,但审视的目光从来不会望向自己。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眼睛能看见一切,唯独看不见自己。我们能看到别人跟我们争辩的时候怎样夸大其词,怎样握紧了拳头,怎样唾沫横飞,却看不到自己冲对方翻白眼、摇头和轻蔑的样子。《关键对话》3版 第53页
@
[2队][S348]阿果-上海
你的体会1:这句话让我明确意识到对话的目标不是赢过对方,而是做到让双方都能愿意公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以往的对话中,我会在自己情绪的控制下想要赢过对方(无论是暴力or沉默),只能接收到对方的情绪,而不能关注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情绪控制下,我不仅想在情绪上赢过对方,也想在观点上赢过对方,完全违背的关键对话的初衷。而通过学习,我能意识到我的目标是什么,并且通过书本中的方法消解情绪,将注意力拉到正确的锚点。此外,这一点在思维上也有很大的启发,我意识到行动要以终为始,而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驱动。也就是目标导向。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需要在生活中加强锻炼。
来源出处1:成功的对话关键在于双方愿意公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关键对话》第21页)
你的体会4:
我以往讲话喜欢把话讲明白,甚至直接讲底层逻辑,也喜欢让别人把话讲明白,不喜欢猜测。这样的习惯源自于避免工作中出现信息不对称而返工的情况,但是后来再往上到更高职务,忽然发现大家讲话都“说半截,留半截”,以至于无法理解也无法适应。现在明白了,话不说满以留可操作的空间。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说,越往下越精确,越往上越模糊,到最上层就是战略方向的事情了,不能事无巨细,大事上果断明确定基调定方向即可。因此相应的,语言上也需要留有空间,同时还能塑造形象。
来源出处4:说“半截话”,另半截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让听话人自己填充和理解,留半截话含义则远远超过了“半截话”的意思范围,也是留给听话者对下半截没有说出来的话发挥的余地,这种表达方法的效果有时是一句完整的话所无法达到的。《问话的科学》P41
@
[执行组长][S8]titi-武汉
你的体会1:越是希望说服对方,越不能只看着自己的目标。只有对双方都有利,对话才能继续。如果双方都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视对方的需求,那么对话难以继续,很可能谈崩。只有跳出当前的“小”问题,在更高层面寻找对双方都有利的目标,才能让对话继续,让双方的目标都有达成的可能。对话有点像求最大公约数,从现有的小范围里捞东西;而寻找对双方意义更大的共同目标,则像求最小公倍数,在更大的池子里找对双方都有利的东西。大目标可以包容小目标,顺便把意义也扩大、升级了。
来源出处1:拓展视野,关注范围更广阔的目的;寻找的是对双方更有意义或回报更大的目标,而不是会让你们产生争执的目标。——《关键对话》第82页
@
[12队副][S287]Fresh-广州
体会2:情绪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以前我哪怕当下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并且理智告诉自己动气也没有用,但没有办法克制。《关键对话》中关于控制情绪的章节里提到从他人的行动到自己产生情绪,中间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自己如何理解对方的行为,并生成情绪,如果我们把对方想成大恶人,把自己想成受害者,就会有很多消极情绪。以前我看学生午读时总是觉得他们老爱说话,没有纪律意识,对自己学习不负责,但现在我心态平稳了很多,先是理解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确有很多感兴趣的东西,不容易进入心流,也没那么早意识到学习的好处,然后带着一种科研的眼光去看,积极地找方法,能减少情绪化,给出的方案也因为情绪可控而更容易迭代,不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121页
@
[4队][S666]东青-武汉
你的体会1:人们沟通最大的问题,是想当然默认为已经沟通了。这句话简明扼要的点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沟通与对话问题的两大情况之一,一种就是想当然地默认为对方具备全息视角,完全获悉和了解我们的想法与认知,因此争吵和赌气的双方会觉得自己多么委屈,对方多么不解人意或者无理取闹,从而加重了双方的矛盾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生活是需要无数次的沟通行为来让不同个体间的信息和观点定期性地互通,如果说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处理器,那么对话和沟通就是让各个处理器进行信息共享和共同决策的桥梁,生活中也因此充满着许多关键时刻,其中就有危险性高、双方情绪激动、双方观点不一的关键对话。我们需要主动去发掘和掌控这些关键时刻和关键对话,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掌控感且越来越通畅。
来源出处1:《关键对话》第1页
@
[1队][S477]Kiki-北京
你的体会2:“口误”的减少,重点是修心,而非用技巧掩盖。无论是轻松的场合,还是有应对压力的场合,可以提前打腹稿,做准备,尽量真诚地从心出发,不要太过冲动,无意识地陷入“暴力对抗”或者“逃避”的傻瓜陷阱。
来源出处2:《问话的科学》第273页 语言的“口误”是不希望说出来的话,通过意识经验的惯性流露了出来 《关键对话》第51-55页
@
[1队][S725]尤未了-惠州
你的体会2:情绪化之后向内找原因,理清哪些是事实,而哪些是想法。就比如今晚我收到父亲的微信私聊,他转发给我亲戚分享的招聘信息(老家事业单位招聘),当下情绪是起伏的(为啥同辈的亲戚不直接发给我?我爸难道最近是很想我回家工作?离他们近些?他又觉得我在外漂?......),但很察觉到自己是在臆想,冷静了不少,等下一个个表格打开来看看呗,这有啥。
来源出处2:《关键对话》第91页: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气愤。
@
[1队][S387]Helen-湘西
你的体会2:中国人一贯重视和追求含蓄之美,但是含蓄之美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美?为什么大家觉得讲话隐晦一点是一种美?仅仅只是因为含蓄留给了大家想象的自由的吗?那为什么有些人说半截子话让人想要抓狂?我想高语境文化能够比较好的说明含蓄为什么美。含蓄的前提是彼此能够理解,而不是故弄玄虚的、令人猜不透的藏尾。而这种彼此理解前提之下的藏尾是基于对彼此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经验的认同,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对陌生人的隔绝,让对话的双方有种私密约定的亲密。而这种隔绝他人的仅仅属于对话双方的智力、情商相当的亲密,才是含蓄之美的真正所在。
来源出处2:(第326页)当含蓄占据上风,对白就余音袅袅,几乎没有例外。
@
[9队][S399]定红-舟山
我的体会3:意识到控制内心想法的重要性,开始三思而后言。读书以来,我能感受到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说话前过脑子了,某些话冲口而出的时候会换一句更好的话说。比如,当我看到儿子写字又开始开小差,坐在那发呆,我第一感觉就是愤怒,接着就是想训斥他,让他赶紧投入写字中,但转念一想,我这样批评他,他肯定会有抵触情绪,他还得花时间消化我的情绪,我还是换种方式提醒他,于是调整语气、面部表情,微笑着对他说:“儿子你在想啥呢?这么入神。”他笑笑没说话,意识到我这是在提醒他,开始写字。因为我说话方式和内容的改变,熄灭了无数次类似的拉锯战,也改善了我和家人的关系。
来源出处3:行为方式模型:所见所闻——主观臆断——形成感受——展开行为。我们首先观察到事实,然后在脑中构思情节,接下来产生感受。因为有能力主观臆断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这就表面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表现。《关键对话》第95页
@
[11队][S456]星夜-深圳
我的体会5: 当你觉得有句话不吐不快,当你觉得情绪波动了,当你觉得什么事情不说不行了,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被“心理限制”了。学会说话谨慎一点,不要口无遮拦,懂点套路可以更好的生存。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94页
@
[10队][S395]笛耳耳-深圳
你的体会4:不是演员,也可以练习表演。
表演是对人生的复盘。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脑海中重演,思考自己当初怎样做才是最好的。这样,既回顾了自己和对方当时状态、想法和行动,又总结了经验和得失以便今后更好的应对。表演促使自我觉知。通过对故事人物的探索和挖掘,我们也会更加深刻地觉察自己、审视自己。人生的旅行,就是不断的认识自我,不断地自我觉知。表演让人更加理解人性。当我们不断不断地观察世间众生的言行举止,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复杂,就会对别人的人性、说出的话、做出的行动有了更多的知晓和理解。
来源出处4:《对白》第353页
@
[1队][S332]ZT-杭州
体会5:学习中人需要一定的联想,帮助自己梳理知识结构,将知识结构进行串联,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利用到生活工作中,给予相应的指导,这也需要思维品质的锻炼,丰富词汇、针对情境迅速建立合适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达,且注意角度、层次展现策略性,例如跨越前提即为潜文本表达方式,三本书中的知识连贯还有很多可以做。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587页
@
[9队][S592]比木愚-宿迁
你的体会3:兴奋状态,潜意识会比开口说话要快,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嘴。所谓“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因此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尽量让别人更兴奋一些,更能获得意外的信息。尤其是喝酒的时候,所以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就是在兴奋的时候,大脑对自己的控制不足,信息会不断地向外涌。
来源出处3:同时当人们处于潜意识的兴奋状态的时候,潜意识支配的语言就有先说话后意识的特点,在讯问活动中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是口误(《问话的科学》第559页)
@
[1队副][S386]颜丽-无锡
你的体会4:以前跟领导汇报工作,会被打断。一开始只觉得铺垫过长或者是领导不喜欢我,归因为自己情商低不会见人说人话。现在看来是把叙述性文学对白和日常戏剧性的对白应用领域混淆,语言如何从文学变成销售话术并没有人告诉我。领导想要的是汇报工作中简短的关键词,而非一堆客观描述叙述。比如,在楼下碰到一个人想学英语,只需要报汇报他的基本信息,年龄,学历,从事工作,经济条件即可,没必要从在哪里看见的这个人一路上聊了什么,从哪里过来开始,工作场景下不关心与成交无关的其他信息。
来源出处4:
对白实现其行动的方式有二:戏剧性的或者叙述性的。戏剧性是指在场景中被表达出来的对白,每句话都指向特殊意志的行动,也在场景中造成反应。叙述性对白一直在场景外说话。叙述话语并非独白,而是角色的口语行动对着读者观众或自己说出的对白。《对白》第5页
@
@[6队][S45]小艺-上海
你的体会5:证据确凿的时候人们放弃抵抗是有一定的心理基础,这就是以心理限制为条件的。当人们的思维被强制性的限制和制约,就会丧失掉思维的发散性。所以当一个人进入类似牛角尖的时候状态的时候,就需要转移注意力,摆脱掉心理限制的状态。
来源出处5:犯罪嫌疑人在事实和证据面前都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而且占有很大的必然性。《问话的科学》第484页
@
[1队][游学]lxq-天津
你的体会5:即使在询问这种特别的场景中运用关键对话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它的本质我觉得就是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即使已经成为犯罪嫌疑人,那只是他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从人格从社会长期的规范教化看,他还是有相好的一面的,因此不要否定全部,这样容易让他情绪对抗,不利于供述行为的发生,因此对自己生活工作的指导在于不要否定对方,要充分给人已自尊,平等的交流。
来源出处5:《问话的科学》第642页
近期活动
1、ScalersTalk 成长会 2023开放报名,参见《大量读写,持续改变——S成长会2023报名启动》。
↓ 个人微信fscal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