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映|《但丁密码》:搞毛!原著里的好东西电影都改没了!

2016-11-04 Eira 葡萄槽电影
—《但丁密码》—热映区
导演: 朗·霍华德
编剧: 大卫·凯普 / 丹·布朗
主演: 汤姆·汉克斯 / 菲丽希缇·琼斯 / 本·福斯特 /奥玛·赛 / 伊尔凡·可汗 / 更多...
类型: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匈牙利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10-28(中国大陆/美国)
片长: 122分钟

搞毛!原著里的好东西电影都改没了!文 | Eira
本文为读者投稿,非常精彩的原著向分析!欢迎更多有兴趣的读者私信主页君投稿 :)


注:本文涉及对电影、原著的大量剧透,请介意的读者(尤其是原著读者)谨慎阅读!

(想阅读英文原著的读者请给公众号发送消息“infernoPDF”)


这篇“影评”实际上大部分篇幅在介绍/回顾原著……主要是因为笔者认为,电影固然有精彩之处,但是把原著中最有看点的部分都删改了,总觉得不把原著的好处说出来不解一口气,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整个影片,如果不考虑原著来说,应该是一部合格的“好莱坞大片”式电影:吸引眼球的优秀卡司、抓人的剧情、对声光的极致应用、Hans Zimmer的配乐、关键时刻剧情反转、高潮部分的打斗戏等等,只不过没有太多亮点而已。但是对一个热爱原著的观众来说,大概就有些失望了。

 


不过我们还是先来夸一夸电影的亮点吧。不得不说,影片最开始的时候为了表现Langdon失忆的晕晕乎乎,用摇晃的镜头、不聚焦的画面、刺耳的声音甚至是噪音还原第一视角的感受,这一点对于观众来说还是很身临其境的。丹·布朗的小说通常都会涉及各种历史建筑或文化地标,电影中对他们的呈现也是尽量还原了原著中用文字表现出的恢宏与震撼,再加上Hans Zimmer的配乐,也可称得上是一种视听享受。


从笔者的个人观影体验来讲,值得夸赞的地方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下面开始正式评(吐)论(槽)。



首先,这个译名就让人很摸不着头脑。原著和英文片名都为Inferno,直译地狱,主要指但丁《神曲》中地狱一篇,其实还暗指了书/电影中埋藏线索的《神曲》地狱篇和预言的恶疾遍布的地狱景象。改成《但丁密码》虽然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总感觉缺了一点东西,而且为什么好像在向《达芬奇密码》贴近呢??


那么这部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究竟和但丁和他的《地狱》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最明显的一点是,《地狱》作为一条线索引导着主角一行人的解密。主角们在但丁的死亡面具背面发现的诗句,其实就是仿照神曲的格式所写。电影/原著中经常提及的一句话,“地狱中最黑暗的地方是留给那些在道德危机中无动于衷的人的”,也是摘自《地狱篇》。


另外还有和主题人口过剩相关的一点,但丁的《神曲》是文艺复兴开端的一部作品。小说中也提到,有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的黑死病削减了欧洲人口,从而带来了食物和资源的相对丰盛,为文艺复兴的开始有着贡献。Zobrist在他留给世人的录像中也提到,黑死病过后带来的是重生。死亡过后即是新生。上帝告示我们,若想到达天堂,必先经过地狱。这种解读对原著的结局也是一种揭示。



然后谈一谈对角色和剧情的处理吧。当时刚发布预告片的时候,最令笔者失望的一点就是女主角Sienna居然没有延续原著中金发马尾的形象。观看完整部电影后,感觉把两个女性角色的形象简单化了。虽然还没有到平面化的地步,但让笔者观影时还是觉得十分不舒服。


在丹·布朗的原著中,对两位女性角色的描写笔者认为已经是十分立体丰满了。不只是这两位女性角色,丹·布朗的小说,尤其是Langdon教授的这四部,总是能把每个人物都描绘得生动形象,这大概也和他的POV(point of view,变更人物视角)的写作手法有关吧。有一些即使是过场的小人物也会出现自己的心理描写,这个人一下地就鲜活了起来。


我们从电影的女配角Dr. Elizabeth Sinskey说起。Sinskey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席,在电影中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一小队人去追寻失忆的Langdon以及组织反派Zoberist释放他的病毒。

 

这本是一个专注于事业的职业女性的形象,的确在影片中也表现出了果断与决心,但是笔者搞不懂的一点是:一个好好的强大独立的女性,虽然在影片中的确有一点简单,为什么非要给她编出一段感情戏呢?!其实Sinskey与Langdon的一段温馨感情在原著里压根没有呀,他们两个人在故事发生前四天才第一次见面。笔者不知道编剧是想给四部书来也没一个稳定对象的Langdon教授找一个对象、还是觉得影片中爱情元素不够要硬塞一些、还是因为Sinskey花那么大功夫追Langdon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还是笔者自己想多了而已,反正个人感觉这一段感情戏莫名其妙,删了也没什么不可以,有卿卿我我的时间还不如用来丰满两位女性角色的形象。



对于Dr. Elizabeth Sinskey的过去,电影中仅仅一句带过Zobrist曾去找过Sinskey,与她谈关于如何控制人类人口的问题,但原著中对这一段小小地花了一些笔墨。Sinskey小的时候患有哮喘,因为当时的医学水平并不够发达,她只能依靠一种类固醇激素治疗自己的病症,其副作用为她永远无法生育。Sinskey一生都无法摆脱这种空洞。她对自己的未婚夫隐瞒了这个事实,导致未婚夫最终离她而去,只给她留下一个阿斯克勒庇俄斯权杖的护身符吊坠。Sinskey从此投身于医学事业中。在Zobrist去找她的时候,也曾质问过她:世界健康组织的宗旨应是保护人类,然而按照人口增长速度,总有一天人类会陷于疾病、饥荒、战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做些什么吗?Sinskey也曾有过一瞬间的动摇,她甚至庆幸自己无法生育,这样就不用把一个无辜的婴儿带到一个未知的未来中。但她最终还是果断地拒绝了Zobrist看似荒诞的请求。整个故事下来,Sinskey给读者们的印象是一个尽职尽责、做事果断又通情达理的领导,这样不也是挺好吗,为什么要加一个爱情故事……


不过既然讲到了这一点,笔者想说一句:现今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邦女郎那种存在只是为了丰富男性角色形象或者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地位了。女性角色(如果不是龙套之类)在电影中的存在,可以只是为了塑造一个或温柔或坚强,或有能力或有自我情感的真实形象。


比如新《星际迷航》系列电影中的Uhura,当然不可否认她也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但前两部中大部分银幕时间她貌似都是在谈恋爱,一大半的对话或行为几乎都是为了帮助塑造Spock的形象(笔者对这个系列电影没有任何误解啊,星际迷航爱的深沉啊)。但第三部中,我们真正看到了Uhura作为一名通讯官的一面,睿智果敢



有一个贝克德尔测验,即在一部电影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她们交谈过且内容不涉及男性,以此检验虚构作品中是否对女性存在偏见。笔者扯远了……不过就是想说明,如果仅仅是为了丰富一个女性形象而给她编了一个和男主的爱情故事,一些观众大概是没那么爱看的……(不过笔者的妈妈也说了,也许编剧正想通过爱情故事赚一赚票房呢)


对女主角Sienna的简化,笔者感觉是仅次于结局改动最不尽如人意的一点了。读原著时,Sienna出场时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她的金发马尾,在整部小说紧迫压抑气氛下有了那么一丝年轻的活力,电影没能还原这一点还是有一些失望的……关于Sienna的形象和动机,电影中虽然也提到了她过人的智力和成就,但是似乎她从影片中部开始“背叛”男主、自始至终决心要帮助反派Zobrist的原因只是对他的事业的信仰和对他的爱与付出,而没有展现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对于一部好莱坞动作电影来说这就够了,但对于这部由丹布朗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应该还是有提升空间。



不过,Felicity Jones对这个角色的诠释还是很到位的,把Sienna的聪慧、勇敢、以及提及Zobrist时恰到好处的反应都如实地展现在了屏幕上

 

女主角Sienna的故事其实更加复杂,被编剧舍弃了实在可惜。电影中也讲过,Sienna是一位智商208的天才,从小就展现出超凡的学习能力。但这样过人的智力不可避免地就会带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Sienna发现没人能理解她,仅在7岁就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医师告诉她,你可以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转移到世界,把你的智力用到他处,也许这样就能缓解你的孤独和抑郁。于是她开始投身于公益活动,奔走于各个慈善组织之间。人们告诉她:慢下来呀,你又不可能拯救全世界。她一笑而过。

 

一次机会把她带到了马尼拉,她本以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里的人民。但她发现这个人口过剩的地方充满了贫穷、饥饿、污染、甚至儿童性奴交易。年轻的Sienna害怕了,她意识到,这是人间地狱,她无法拯救世界。她开始逃跑,但被人截住险些被强奸。回到家中的她抑郁症复发,开始脱发,最终只能全部剃掉,戴上金色马尾假发面对世界。在马尼拉的经历已经让她对人口过剩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的Sienna认识了Zobrist,一个同样聪慧的天才,告诉她,其实你还是能拯救世界的。还处在一个可塑性极强的Sienna,面对一个温柔、理解爱护她、再次给她带来使命感的天才,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人和他的事业。书中写到:“我找到了爱。我愿意随它走到天涯海角。”在这样的角色背景下一看,是不是她的动机就合理了很多呢?

 


【以下涉及原著除大结局外所有剧情剧透,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话,还是先去感受一下原著吧】

但是女主角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下面开始笔者带你走剧情环节)Zobrist的运动已经引起了WHO的警觉,他不得不选择从世界上“消失”。Sienna帮他联络了“公会”这一组织(就是电影里那艘大船)。Zobrist得到了庇护、资源等等,但同时他也要求不让Sienna知道自己的行踪,给Sienna留下一封信,详细告诉她自己设计了怎样的一种病毒,将在何时以何种形式散布。他还要求“公会”在病毒释放之日向世界播放一部短片,同时将自己银行保险柜里的一个密钥(就是电影里那个迷你投影仪)交给Sinskey,让她追寻自己的脚步到达病毒释放之地却无法制止病毒的传播。

 

但是这个计划没能顺利执行,Sinskey带领的小队在病毒释放日前一周在佛罗伦萨找到了Zobrist,在追捕中Zobrist被追上高塔,选择了一跃而下。而Sienna在读了信后发觉Zobrist的病毒太危险,想要找到他劝他放弃、摧毁病毒,恰好也在同一时间来到了佛罗伦萨,然而只来得及看到自己的爱人在面前自杀。Sinskey提前发现了投影仪,叫来符号学专家男主Langdon来帮助她解密。Sienna不想让病毒落入政府手中,去找“公会”的头头“教主”(就是电影里的西姆斯,笔者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哪里来的),他们一起联手通过药物让Langdon失忆,从而通过他的帮助比WHO先确定病毒的安全。但这时其实“教主”既不知道Zobrist藏的东西是病毒,也不知道Sienna的真实意图。然后大概就是电影中的情节了。

 

原著中“教主”这个人的形象其实是很有趣的。因为他始终都没有一个姓名,所以一直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他始终都在强调着“公会”的第一原则是忠于客户,不泄露客户的机密。然而在他真正发现Zobrist是想要把一种病毒释放到世界中时,他的良心也动摇了,最终选择与WHO合作阻止病毒的泄露。



【以下涉及终极剧透!没有读过原著的读者,笔者强烈建议你们去读一读原著啊!真的很好看啊!】

说实话,原著中让笔者最为震撼的有两处。其中一处是女主角Sienna真实身份和意图的展现。因为在前文中有一处Langdon,Sienna和另一位声称是WHO官员事实是“公会”下一员工一起坐在前往威尼斯的火车上。丹布朗的种种描写让人以为这位员工是Zobrist的学徒。接下来是一段第一人称的回忆,回忆这个学徒是如何第一次见到Zobrist并坠入爱河的。然而后来这段回忆第二次出现,笔者才发现原来学徒是Sienna,而且会议中各种细节和她的过往一一对应,有一种啊!恍然大悟的惊奇感(当然也可能是笔者脑回路比较直没看出来伏笔)。

 

另一处大概就是最后的结局了。(没读过原著的读者真的要往下看吗?)结局是:Langdon一行人到达病毒释放地,发现病毒已经被释放了,而且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已经理论上传染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Zobrist所计划的病毒释放日实际上是理论上来讲病毒散布到全世界之日。这一点赶去摧毁病毒的Sianna也没能料到。然而这个病毒并不是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一样,而是一种可以改变某段基因的“病毒”,感染的每三个人中,有一人会失去生育能力。这样在不杀害一个人的情况下控制全球人口。Sienna之所以不想让病毒传播/落入他人手中,是因为她认为这种病毒的技术过于超前,害怕政府或其他机构会利用这种技术做坏事。最终Sinskey坦然接受了这个结局,Sienna去了WHO帮忙对病毒及其技术做进一步研究,“教主”被逮捕,Langdon大概回到了哈佛。



这样的结局是笔者在阅读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的。丹布朗的小说的一大亮点就是各种剧情的反转和气氛的渲染。在结局部分,从揭示病毒已经释放,到发现它的感染范围一步步扩大,这种无力感似乎能透过纸面直击读者的心灵。剧情中各种大大小小的转折,虽然有时不免落入俗套,但也正是这种解密小说的魅力所在。而作为原著改编的电影,当然有其形式的局限性,但丢失了这么多的可挖掘之处,大概可以算是一处败笔吧。笔者不知道为什么电影没有采用原著的结局,而是改成了“大团圆”,可能是为了政治正确性,也可能是为了避免舆论争议,总之,个人来讲很失望……

 

书中和电影中都提到:如果有一个开关,按下会让全球一半的人口死亡,不按的话人类会在一百年内灭亡。丹布朗向我们展示的不是该不该按下这个按钮,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开关已经被摁下,我们该如何应对?但是电影没有这层深度,令人遗憾。



近期文章

美剧|《西部世界》:人类血泪史的前奏便是机器人的《圣经》

BBC新世纪百佳丨《隐藏摄像机》:在这里,生活像冰川,人像冰川,暴力也像冰川

热映|《驴得水》:请问你还记得什么叫“喜剧”吗?

热映|《魔发精灵》:梦工厂“丑萌大法”的又一次胜利

审美 |《西部世界》女星蕾切尔·伍德《InStyle》10月刊

喜欢这一篇内容吗?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微信号:funnygrape 吃葡萄不吐葡萄槽>我们是一群电影爱好者,及时为你带来最新的资讯、电影测评。

如果想加入我们这个Family或是投稿的话直接在公众号里联系就好啦~!小编会尽快与你取得联系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