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守古道,忠于福音_斯托得(重发)
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
”所有作者都提到一套从天上的启示来的教训,或称“福音”、“真道”或(较详细地称为)“一次交付上帝圣民的真道”、“真理”、“道理”、“纯正话语的规模”、“起初所听见的”、“善道”,所指的是使徒们“所传”、“传给人的”、“已托付给”教会,以致初期的基督徒“听见了”、“领受了”、“学习了”、“相信了”,能“认识”、“得着”、“持守”,靠它“坚定不移”且凭着它进入“得救”之路。新约作者们继而写信叫他“毋忘”原本讯息,要“谨记”、毋“随流失去”反要“郑重”、“站稳”、“追随”、“持守”、“住在其中”、“抓住”、“守住”这宝藏、竭力“争辩”,击退一切假教师。
这些不断叫人毋忘初衷的话,令许多现代人心里不是味儿。固守真道岂非令基督教会固步自封,令基督教信仰了无生气?应该与时并进,切勿抱残守缺,要更新思想。他们说,要灵活应变,不要迂腐。
我们的世代实在是有史以来最恶旧爱新的一代。我们的文化抗拒上一代所流传的一切(许多时候是合情合理的)讨厌传统,喜爱革新。一切带有迁腐味道的制度,一切建制的一成不变的都要摒弃。
不消说,全盘破旧是极端幼稚的事——可我们得马上补充说一味守旧也是同样不智!时间不会停滞,历史即是改变。基督徒应该走在时代的尖端,例如,在科学发明与社会公义等方面。基督教会若是死守不合时宜的歧见,捍卫既得的利益,无视社会的不公道,成为反动力量,实在是严重的卖主行为!我们应该接受严厉的批评,谦卑痛悔。
然而,基督徒不是对任何改变都来者不拒的。新约的使徒教义就不能改。我们的责任不是弃掉它,乃是守住它,不是修改它,乃是保住它的原本面貌。
也许“古老”的基督信仰真的是许多人的绊脚石,但这是一块不能移走的绊脚石。基督教的核心乃是基督本身,相伴左右的是祂的先知和使徒的见证。它所靠的是一件历史事件(耶稣的降生、人生、受死、复活、升天、赐下圣灵),以及目击者的历史见证。这一切显然都是不能更改替代的,今天是二十一世纪,但却是连于第一世纪的。耶稣基督的言行是独特而终极的。祂所拣选的使徒们,作为目击证人和特使,所传授的亦然。在祂里面,道成了肉身;在使徒论说祂的话里面,上帝的自我启示得以圆满。上帝把这个圆满的启示记载在圣经里,叫历代教会坚守不易。从这一方面看,所有基督徒都是(或应是)“保守的”,因为守着由基督与使徒传下来的真理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在其他方面——无论是社会或教会架构,事工或敬拜模式,信徒生活与宣教布道,等等——基督徒理当照着圣经的训令奋不顾身、勇于革新,按着圣经所容许的,奔放自由。
不错,基督教是古旧的,随着年月流逝,愈来愈老。可它又是新的,一天新似一天。即如约翰说的:“亲爱的弟兄啊,我写给你们的,不是一条新命令,乃是你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再者,我写给你们的,是一条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们也是真的;因为黑暗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把这番关乎那道命令的话套在整个信仰上也是相宜的。它是万古常新的。它的古旧特质,我们已谈过了。它的新鲜特质又是怎么一回事?约翰直截了当地说,其新在乎其真。真理是常新的,因它不囿于时空。再者其新在于它是属于新世代的。黑暗(那旧世代)正渐逝;真光(那新世代)已照耀出来。即是说,旧世代的,全是老化,终必消逝;新世代的,新而又新,永远长存。我们得再深究“新”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当从新认识那古旧的启示。上帝的启示显然在基督身上和使徒对基督的论述里已致圆满,可不等于我们再也没有任何新事可以学习。圣灵一直都在教导上帝的子民,没有终止。这样的事可称为光照,不称为启示。启示指的是上帝在基督里历史性的揭示;光照则是上帝在人心中赐下亮光,明白祂在基督里已成的事。上帝无意叫教会再得另外的启示,却喜悦叫她对已有的启示愈来愈明白,深而又深。其实,上帝在过往的世代一直在做这事。真理的圣灵一直锲而不舍地、一步一步,叫教会愈来愈能抓住圣经的真道,愈来愈认清其中的信仰与讯息,虽然往往要面对痛苦的冲突和争议。教会历史是一部辩论史,不断让圣经真理得以辩明,祛除诘问者、掩蔽者及背道者的一切意见,去芜存菁。这可又不等于说教会的教义陈述(信经与宣言)可与圣经教义本身等量齐观,具有不可改易的无误成分。我们务要在每一世代中以新鲜的方式展现所信。
其次,固有的信仰需有新的应用。许多时候,基督教被人视为不合时宜、无关宏旨。其实问题不在基督教的真理与原则,这一切真理与原则是千载不变的。问题出自教会。我们往往未能从新应用有关的真理去切合时需。用心研究圣经的人,常常发现它是非常入时的。如何落实其中的真理正是教牧人员的责任。讲道者必须解明经义,也须指引人如何践行。讲道其实是搭建桥梁,贯通上帝不变的圣言到达我们这万变的世界来。鉴于许多人因基督教的古旧特质而被绊跌,教会就更当把这本古老经典里真正的新鲜活力与万古常新的讯息呈现人前才对。
其三,古老的信仰需要被人从新体验。历史的耶稣正是信仰的基督,是我们所认识、爱慕、信靠、顺服的那一位。凡是新鲜经历了基督拯救大能的基督徒都能说:“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上帝的话。”事实上,所有古旧的东西都要刷新才可保新。旧银器如此,老朋友如是,记忆、立志如是,古旧的真理也如是。
每一位基督徒都明白灵命是可以停滞不前的。我们在基督里的产业必须一再从新理解、欣赏,才可把古老的信仰再次体验,传给人的时候也才有新意。正如科西斯(P.T Forsyth)说的,传道者“所讲的真理必须是亲身体会,却不是指空前绝后。你得明白标奇立异与新鲜活泼是不同的。传道人的原创力不在于绝对创新,乃在于鲜活,能用于己身,切合时需地善用教会的永恒资产,那自基督而来、万古常新的托付”。
教会历史一再蒙上污点皆因在其信仰的旧与新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有时候,她因守了信仰,却适应不了新的时局,亦有时候,为求投进新世界而失去固有信仰的纯正。思考过如何从新掌握及应用古旧的信仰之后,我们还是要一再强调,无论耗费多少力气去叫现代世界明白所传的,我们仍然要效忠那古老、原本的使徒信仰。
真正的改革运动总是要回归新约为我们所展示之模式。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蒙神怜悯,当时所进行的是激进的改革,要把中古世纪的添加与腐败连根拔起。改教者相当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既不破旧也不立新,而是按上帝的圣言改革教会,使之恢复原貌。正如十七纪初的兰塞洛特•安德鲁斯说的,“我们是修复者,不是创新者”。
饶有兴味的是,这些回归新约真理的努力,竟然被反对者斥为危险的创新行动。他们当然矢口否认,坚称反对者才是创新的。所以,马丁路德总结道:“我们所传的不是新道理,乃是复述并建立固有的真道,即使徒们和我们以前虔敬的教师们所传的。”英国改教者的声音也是同样清晰,晓•拉添玛高呼:“你们说这是新的道理,我现在告诉你们,这才是本来的道理。”
时至今日,何者为旧,何者为新,仍然争论不休,忠于福音的人不会放过什么“新改革”、“新神学”、“新道德”甚至“新基督教”,因为这一切一如其名——是新的!它们并非忠于一世纪基督信仰的合理诠释,而是偏离重点的言论,完全是新世代的新发明。
忠于福音的人虽然明白历史信仰需要新的论述、新诠释,但他们坚持始终效忠于它。现代世界需要的是用它的文字、语言、思想形式去翻译的福音,只此而已。是翻译不是全新撰写。我们所求的是忠实地把原文翻作别种语言而已。
因此,对忠于福音者意图引入新创宗教的指控是错的。我们旨在恢复原本的基督教——即新约的基督教。曾经有人批评布道家葛培理,说他“使教会倒退了50年”。他反驳说,“这个当然,其实我有点失望,我倒想叫她再往后多退一千年。”其实,两千年会更好!
忠于福音,亦即是不离根基
“忠于福音”的神学如果等于忠于圣经的神学,所指的当然含有“正本清源”、不离基本之意。可我对“基要”一词有戒心,因为社会人士对这词抱有太负面的联想,视为原教旨主义。然而,正本清源、忠于“根本”的“圣经的基督教”是极为需要重视的。
基要派信徒通常被人视为对圣经持有畸形信念。“他们相信圣经每一个字都是照着字面解释的”,人们如是说,或者说类似的话。没错,忠于福音者的确相信圣经是从上帝而来,是默示而来(虽然他们认定有些经文是比喻,而且上帝没有叫人“逐字誊录”下来)。但他们的基本信仰的确包括圣经权威一项,且与其他重要教义——包括上帝、基督、圣灵、罪、救恩、教会、圣礼、敬拜、道德、布道、死亡、来生等一一并列。
忠于福音者不能因为眼见基本信仰正面临冲击而无法回避争议,就跑到孤岛去逍遥自在。不论堂会或个人都不能避开激辩的痛苦,总要为着有关课题作出决定。规避争议其实即是背弃召命,没有尽上追随耶稣基督的责任。
然而,忠于福音者对基要信仰的坚持有两方面要解释一下。
第一,我们并不期待所有基督徒完全接受我们体系内的每一点细节。我们所坚持的乃是圣经明确说明了的。我们也明白圣经并未就所有课题说个一清二楚。水礼形式、教牧职事、敬拜形式等事都不应被视为基要的事。其实,举凡同样敬虔、同样谦卑、同样笃信圣经、用功研经的教会或信徒,就某事得出不同结论,该事就当被放在次要而不是首要地位上。我们不应为次要的事执拗,应该尊重别人的诚信与诠释。十七世纪初的鲁柏德•米尔丹尼乌斯的格言是最好的指引:“主要的事当合一,次要的事宜自决;一切的事存爱心。”
第二,基要真理要坚持,但表达形式毋须固执。例如,我们不能以“回到改教时代去”为忠于福音者的唯一口号。改教者的虔敬、学养与勇气虽然配得景仰;上帝在他们身上所施的恩,透过他们所成的,固然值得感恩,但我们不会盲目崇拜他们。我们不信他们是无误的。我们渴望“回到改教时代”,只因为我们相信“回归圣经”时,我们的一般神学立场会与改教者相近而已。这原则也适用于任何福音派神学体系。系统神学是大有价值的,可我们知道圣经真理本身要比任何把它系统化的功夫更伟大。
本文来源:选自《为道争辩》,陈恩明译,福音证主协会,标题另加。
题图摘自网络
------------ 延伸阅读------------
文末广告为腾讯随机展示,请勿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