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
日本军队在东北掠夺的物资
回顾华师百廿历史
无数先烈前仆后继 顽强作战
经历抗战岁月 克服艰难险阻
最终迎来胜利
华中师范大学是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院校的多元结合体。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武汉形势严峻,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都被迫西迁。 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至喜洲,学校才迁回武昌。
1938年,武汉局势紧张,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到了湖北宜昌的小溪塔,之后武汉沦陷,学校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又迁到重庆市南崖米市街。1939年,学校在重庆租借场地,筹建临时的校部校舍,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在重庆开始了新的办学历程。
中华大学在重庆时的教学楼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拉开帷幕,陈时当时任武昌中华大学校长。在抗战烽火中,他率领武昌中华大学师生流寓重庆,走过了一段自强不息的岁月。
中华大学在重庆的临时校址,选定在重庆南岸下龙门浩的禹王庙。禹王庙坐落在涂山之下,依山而建,形势险峻。庙门前为米市街,有窄巷相连。
在民族危亡之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本应平静的校园也无法置身事外。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等都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校园里的师生不仅在学术上继续深耕细作,更是时刻关注着时局,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号。
在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里,留存着一些战争时期留下的珍贵材料。从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在纷飞的战火之中,我校师生的心忧国运、共克时艰的赤子之心。
抗战初期我校校园里流传的《告农人书》
在这些宣传单和报纸中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学生们奔走呼号的身影,深切感受到当年国人的愤慨,感受到中华儿女希望全民族能够联合起来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东三省的强烈愿望。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先后迁离武汉,华中大学西迁至喜洲,中华大学西迁至重庆。战火中离开故土使得办学环境恶化,但我校师生依然时刻关注着时局,心系祖国抗战大业、国家危亡。我校校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为国奔走的仁人志士。比如陈文书,就曾身赴前线,积极参与到了南京难民的救助工作中。
1945年8月14日,抗日战争结束。中华大学开始积极筹备复校工作。中华大学的复校,由准备到回迁开学,耗时近1年。
在动迁之前,中华大学于1946年6月举行了第五十五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所以随校回汉的学生只有三个年级,总数为368人。加上返汉的教职员工及家属,回迁的总人数大体在500人左右。
1946年9月,中华大学于武昌粮道街原址举行了新学年的开学典礼。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激人奋起。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人的我们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校史上的今天
强烈推荐
▼贺百廿华诞,全球伙伴送来第一波祝福!▼
栉风沐雨 春华秋实
纵隔山海 心脉相连
华中师范大学喜迎120周年华诞
全球合作伙伴遥送祝福
共叙情谊 共襄盛举 共话未来
▼百年物理百年砥砺,知所从来赓续璀璨华章!▼
新时代物院人
将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坚持躬耕教坛、培根铸魂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接续奋进
扬帆远航
华中师大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王庄奕 季程程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责任编辑:毛国樨审校:秦恒 钟文锐
投稿邮箱:rmt@ccnu.edu.cn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