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外体育素养文献分析与对比研究

李卫东,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14

李卫东,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体科学系终身教授。2004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得体育教育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双学位,以及美国体育经纪人证书。现任俄亥俄州立大学人体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情境比赛教学模式(SGTSP)”首席研发者。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法、体育课程模式。

摘要

目的:文章通过对国内外Physical Literacy(PL)、体育素养文献的回顾,分析中外体育素养文献的研究类型与研究主题等变量,找到发展和促进PL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PL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研究提供启示。方法:以“体育素养”“身体素养”和“Physical literacy”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SPORTDiscus和EBSCO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通过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32篇中文和57篇英文文献。对数据进行编码,定量数据使用Excel中的频率和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当前国内外有关体育素养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国内外均认同Whitehead的体育素养概念,但并未完全达成一致;测评工具没有展现出PL概念特征;国内外研究主要群体均为学生;国外研究类型较国内更多元,研究主题更广泛;全球纵向研究少,横向研究多。我国对体育教师PL的现状调查以及职前体育教师PL的培养似乎欠缺,加强PL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能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素养/身体素养;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课程

世纪之交以来全世界对“Physical literacy”(PL)(注:国内翻译为体育素养或身体素养)这个概念的兴趣在持续升温,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PL并不是21世纪的新词,早在19世纪,它已被提出。自1993年英国学者Margaret Whitehead基于哲学视角重新赋予PL这个词新的含义,这个概念历经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为“Physical literacy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motivation,confidence,physical competence,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o value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engagement in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life(可以被描述为通过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来认同参与身体活动的价值,并有责任地终生参与身体活动)”。PL强调的是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和持续发展状态,它已经成为衡量身体的成就和人通往成功的焦点,它是体育活动的前提,也是体育的发展目标。提高PL已被确定是人类发展的目标,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产生显著健康效益的关键机会。

中国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已有三十年,这个概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兴起而诞生。前期,学者对体育素养有着体育本土化的解读,并未提及国外概念。20世纪90年代赖天德教授首次提出之后,中国陆续展开了对体育素养的研究热潮,研究问题主要以体育素养的定义及培养路径为主。早期定义大多认同学者赖天德与余智的观点,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或是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20多年中,以Whitehead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PL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引发了各个国家学者对此概念的关注。有近10个国家在其政策或是组织中认可这个概念。PL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得到重视,体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此概念的兴趣一直在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把PL明确写入政策当中。2019年9月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全民族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50年要居于世界前列”,中国把提升人民的身体素养放在国家战略目标上。

围绕这一概念,国内外掀起研究PL的新一轮热潮。中国运动与健康科学期刊(JSHS)———于2015年出刊了关于“physical literacy”的特刊。随后,2018年和2019年,美国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TPE)做了两期“physical literacy”的特刊,分别从理论和研究数据出发,阐述了PL及其对体育工作者的实践影响。中文期刊还未有专门的特刊来介绍此概念,不过在概念辨析和国外测评工具的分析及未来展望上开展了进一步研究,至今还未有针对PL文献的中外对比研究。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PL文献的回顾,探讨PL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主题,找到发展和促进PL的研究方向,为我国PL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1.1

检索策略

本研究以“体育素养”“身体素养”在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同时选定期刊库,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SCI、EI、CSSCI,文献分类目录选定社会科学域进行检索,共获得77篇文章,收录68篇中文文献。因为有9篇来自于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这是英文期刊(纳入英文文献)。英文文献在SPORT Discus和EBSCO数据库当中的Education两个数据平台用“Physical literacy”搜索,选择英文期刊,文献类型限定在期刊,共搜索到287篇文献。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标准是,截止到2019年7月1日已出版的中、英文期刊出版物里的关于体育素养/身体素养(PL)的研究文献。重点关注研究体育素养(PL)主题的文章;搜索语言中只选择中文和英文的文章。同时为解决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通过下列排除标准:(1)在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使用“PL”“体育素养”“身体素养”“核心素养”,但在全文中并没有提及以上词语的论文;(2)只是在全文前言中使用“PL”“体育素养”“身体素养”“核心素养”,研究没有与定义相统一的论文;(3)图书章节,书评,图书简介;(4)会议报告和会议摘要,并未收录全文的;(5)期刊的前言或编首语。

1.3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

对下载论文进行反复阅读,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使用搜索原则和排除标准,删除了144篇英文。为了将个体研究的主观偏倚降到最低,遵循以下原则:(1)只有当资料属于PL的定义、概念相关联时,才以归纳的方式提取和分析数据;(2)为了提高选择的可靠性,二位作者独立审核并选择适用的论文进行审稿,二位作者就是否符合纳入标准达成共识;如未达成共识,则反复多次进行沟通直至最终达成一致。(3)所有的过程记录下来,所有文献被分类归档,作者经讨论后达到100%达成共识。

本研究共纳入89篇文献,研究的中文文献共有32篇,英文文献共有57篇———其中包含来自于JSHS和JTPE3份关于PL特刊中的28篇文献与其余29篇文献。对这89篇相关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根据文献的研究类型共划分为以下几类:(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3)混合研究;(4)评述/综述类研究。

1.4

文献数据信息提取过程

为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第三作者在第一作者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个EXCEL文档,随后作者们进行了语音会议,讨论最初编码模板的组成部分,为中、英文不同文献建立了两张表单。表单当中首先确认文献的研究类型及分类问题,根据会议作者达成一致,确认4类研究类型。再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分别对研究主题、研究变量、研究人群、研究方法进行编码。在对定量研究中的变量进行英文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时,作者们有4篇英文文献发现信息不一致,作者之间达成了93%的一致性,后利用电子邮件和即时聊天工具讨论,并达成共识。为了保证后续研究主题的可靠性,对其它主题都各自进行数据编码,对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在完成编码过程中,作者们讨论了所有的差异点,并对编码进行了细化,全体编码人员达成了100%的一致。

1.5

最终文献信息编码统计及数据分类汇总分析

每一篇文献首先进行研究类型编码统计。然后在研究类型分类基础之上再进行分类编码。对定性类文献按照定性研究方法、PL概念、概念特征与维度、研究人群、研究主题分别列出各自内容;定量类文献根据研究主题,研究人群,研究变量,研究方法列出内容并进行归类,再对研究方法及因变量类型进一步编码。混合类文献则列出研究人群,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变量,并对因变量进行编码。其他类文献把每篇文献的研究主题列出来,然后进行分类编码。编码采用编号记录。每个编码都进行数量汇总,并对其进行频率和百分比计算。所有分析通过EXCEL进行。

2

研究结果

本文纳入研究的89篇文章,根据文献的研究类型进行分析,中文32篇文献,有混合类1篇、定量类8篇与评述类23篇,无定性类研究与综述类研究。英文57篇文献有定性类、定量类、混合类和评述/综述类文章。

2.1

定性研究

定性类研究共14篇文献(含混合类研究4篇),其中中文文献只有1篇混合类研究包含在内,其他全部是英文文献,占英文文献总量的23%。每一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分别采用了访谈,反思笔记,开放式问卷,叙事体验,案例法,课堂观察以及专家法等。研究人群包括有体育领域的专家和体育从业人员,小学教师以及儿童青少年,其中有一篇研究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从研究主题来看,大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各类人群对体育素养的概念理解与应用(38%);第二类是各种课程模式或是教学方法对体育素养的促进(31%);第三类是对体育素养主题的文献综述(23%)。

2.2

定量研究

定量类研究共有24篇。其中中文文献有9篇(含混合类研究1篇),英文文献有15篇(含混合类研究3篇)。从研究人群来看,中文文献中78%的研究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学生群体。其它人群包括城市居民以及中小学生家长。英文文献中研究人群只有关于幼儿、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其中有2篇特殊人群的文章。国内大部分用的研究方法是描述性统计,占67%(6篇);有33%(3篇)做相关性研究,还有10%(1篇)是混合性研究,尚无实验干预研究。英文文献中有60%(9篇)采用相关性研究方法,20%(3篇)采用实验干预方法,20%(3篇)采用混合性研究。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67%(6篇)的文章是对体育素养进行现状调查,33%(3篇)对体育素养的特征及测评进行研究,还有1篇校园足球与体育素养的关系研究。英文文献80%(12篇)的研究主题是关于体育素养评估及不同课程模式促进体育素养的研究。剩余20%(3篇)中,1篇研究体育素养的环境维度,1篇调查小学生的体育素养,还有1篇是对体育素养测量文献的综述。

定量文献中有9篇文章(中文2篇,英文7篇)涉及因变量的研究,因变量的种类共有14种,其中8篇文章(89%)把社会心理、动机、情绪、认知和情感变量和运动技能变量作为研究变量,关于体育活动及运动的相关知识、身体活动及体适能变量均有5篇文章(56%),有4篇文章(44%)选择体育素养,还有2篇文章(22%)选择学习时间,分别各有1篇文章(11%)把生理指标、学业成绩和认知检测以及不属于前面13种种类的变量作为因变量。

2.3

混合类研究

混合类研究中文文献只有1篇,英文文献有3篇,占总体研究的4.5%,中文文献是用多种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对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进行验证研究,英文文献中2篇采用主题归纳与定量的方式对体育素养的文献进行分析;另一篇用游戏方法对儿童的体育素养进行干预。

2.4

评述/综述类研究

评述/综述类研究,中文文献23篇,英文文献32篇,占总体文献的62%。中文没有综述类文献,英文文献中有13篇文献综述。评述/综述类文章中关于体育素养的培养与促进主题的研究最多(25%)(15篇),主要是对体育素养的现状及如何改进进行分析;其次是关于体育素养的评估(12篇),占22%,体育素养评估中,国内文献大部分是分析加拿大的测评工具,国外文献还有对评估工具的综述与批判。体育素养的概念占20%(11篇),概念中还涵盖了特征(或维度)研究的2篇文献。研究体育教育与体育素养的主题占20%(11篇),其中绝大多数是综述类文章,这部分未有中国学者的文献;以哲学基础和体育素养发展为主题的文章最少,分别有4篇和2篇;在体育素养的未来发展中,国外文献探讨公共卫生政策对体育素养的促进与发展,国内没有学者进行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发现,当前国内外有关体育素养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体现了体育素养作为当前研究热点的时代性;国内外研究焦点并不完全一致,国外研究焦点从体育素养的理论基础和概念辨析转换到实证运用上;国内依然停留在对其概念内涵及外延的解释上。从研究类型来看,国外研究的类型比国内更多元。英文文献中,相对于定量研究,研究者更倾向于在定性研究中表明自己的对概念的哲学立场,定量研究更易证明PL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英文文献在干预评估研究方面成果较国内多,国内对体育素养的干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亟待提升。

3.1

定性研究

对体育素养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多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协作讨论、专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用多种方式对PL进行研究。

3.1.1 研究主题

结果显示PL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与PL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相关,二是与学校体育课程相关。这可能与研究使用的方法相关,这种非实验性设计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研究者获得更深入的反馈来衡量研究问题。

对PL的理解通过访谈、分组讨论、案例能更清晰地呈现个体的思维。但结果显示体育骨干教师对PL概念是迷惑的,他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当前PL的概念,大部分对PL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身体层面。我国有着庞大的体育教师和体育从业者队伍,这群专业人员对PL理解与认知决定了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为此,了解国内体育从业人员体育素养知识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干预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学校体育课程是儿童、青少年发展PL最常见的环境。用不同的课程来发展和促进PL也是研究的重点。新的课程模式建议体育教师要跨越学科去规划课程活动,打破体育教育即体育技术的主导范式。无论是哪种课程模式,结论都是对PL有促进作用。而目前关于PL的课程研究国内还处于空白阶段,后续研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1.2 研究人群与方法

Whitehead认为PL是特定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呈现的不同状态。研究儿童对体育素养的理解或要了解体育素养的现状,定性测量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儿童可能每天的想法都在发生改变,个人在学校环境下的发展是动态的,定性收集的是非常个性化的数据,也是一种非比较性的经验。儿童青少年的想法与感受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关键,小组讨论是否会让大家表达“一致想法”;儿童通过座谈、访谈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理解;录像、开放式问卷是否会引起他们的其他反应,能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这种评价要从纵向上对数据多次进行采集与分析,形成一个连贯的、全面的评价机制。才能加深我们对各个阶段PL的理解,能比较完整看到个人PL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各个阶段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从横向研究来看,研究人群包含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阶层。调查结果显示除儿童青少年以外,国外研究人群还涵盖了体育从业人员,包括研究者、体育教师、体育骨干等。研究人群多样,但在PL的概念描述和评估方法的理解上,文献大部分还是关于身体层面的。这并不是说是错误的,只能说还不够全面,体育素养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能力,它还包括嵌入在身体当中的感知、经验、判断、记忆、决策,是贯穿生命历程不断变化的结构。

3.2

定量研究

在定量研究中PL测评工具的结构验证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把理想中的PL概念转变成一个可测量的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概念的完整性很容易丢失。但定量研究的优势在于数据能最直接的呈现出结果,也最易于证明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3.2.1 研究人群

中文文献研究的大部分是学生群体,英文文献针对的群体都是儿童青少年。一方面,在学校环境对PL进行调查是比较容易的,研究人群每天固定时间呆在固定地点,相对集中,容易调查与追踪;另一方面,关注PL的早期发展确实是建立身体活动习惯的基础时期,PL的提高与促进不可避免地需要学校体育做贡献。但对PL的关注与研究应不仅仅局限于在学龄儿童青少年,应该覆盖全部年龄段,因为PL宗旨是促进人们终身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贯通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英文文献中的少数民族和残疾儿童,这确实是国内研究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建议我国学者应全面考虑不同群体。

除学校环境外,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角色在体育能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家长的体育素养是值得被重视的。调查显示不同家庭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收入的家长的体育素养确实存在差异,但遗憾的是报告并未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其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影响,父母的参与和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的关系可能是未来研究的问题。

3.2.2 研究主题

国内文献早期调查不同群体的体育素养现状,近几年开始迈入实证研究和测评工具验证;英文文献主要是对不同的PL测评工具进行验证以及分析不同课程对体育素养的干预实验。

国内外测评工具的验证结果都表明各自的测评工具可以对青少年的PL进行有效测评,但各自都有其局限性。PLAYfun这项工具对于运动能力测量显示出良好的信效度,但这只测量运动技能,其它领域并未能进行评价。这似乎割裂了PL的整体概念。国内的测评验证报告了在PL概念的理解上及前人文献基础上制定了各个测量指标,但有些指标并未有好的测量方式,如体育精神、体育意识这两个指标能否直接用问卷的形式就能测量?如果可以,有没有次维度?从测评理论来讲,其效度和敏感度能否被反应出来?这并未报告。

另一个研究主题是用“课程模式”来进行干预,用了加拿大的三大测评工具(PL、CAPL、PLAY),结果显示这些不同的课程均可以促进儿童PL的发展。虽然国外学者开发了多种课程模式用来给予教育工作者借鉴并使用,但这些课程是否真正能体现出PL的整体要求?每个课程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内容,单一课程设计是否能反映出PL的所有维度?测评工具的选择是随机选择还是根据该课程模式和WhiteheadPL概念和理论有针对的选择?文献中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数值上的进步或总分上的提高就一定代表着PL的提升吗?用课程来推动PL的提升是一个好的主意,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需要研究者们与教育工作者们齐心协力,发展PL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快速地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

3.2.3 研究变量与方法

中文的研究变量设计来源于文献基础,英文中的研究变量大多来源于Whitehead的定义及其哲学立场。Whitehead一直强调PL是一个整体,并能贯穿个体一生,想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转换成一个个确切的研究变量并不太容易。研究者的常规测量方法是从定义中提取操作定义,然后分析各个指标维度来评价PL。

首先,研究变量来源于明确的理论定义,然后发展到操作定义。但PL的概念在国内并未完全形成一致,这造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解释,导致不同的操作内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变量。国外相对较好,研究者们都在Whitehead基础上进行解释。但各个国家和组织的概念还是有所区别。如澳大利亚用4项陈述代替一个概念,因此他们的研究变量基本反映的是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能力。

其次,PL的概念来源于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因此,在对其概念分析之时应着重说明其理论基础,但绝大多数定量研究并未表明其理论立场,这导致研究变量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在一项对高职学生进行的体育素养现状调查中,用统计是否正式上过体育课、学习过多少体育项目以及最喜爱的体育项目的调查来解释体育素养,这是否太过于狭隘了,这样的研究变量是否能代表PL?另外,在英文文献中,有用FMS(基本运动技能)来评估PL,这可能与PL的整体概念不相吻合,用运动技能来完全代表PL,忽略了身心一体。在调查动机与知识时,在教室里进行笔和纸的问卷书写能否反映出PL概念在哲学理论上的立场?

最后,选择这些研究变量的方法在实证研究中是否一定规范?测评一个具体的概念至少要从信、效度进行评估,国内部分文献根本没有报告其指标选择的来源,也没报告指标的信效度。有些指标报告了信效度,但测试方法是否能真正反映其敏感性?如中文文献中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这两个变量,这样的抽象概念用问卷来测评是否能真正体现出研究者所想要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更多方法学上的知识需要得到解决。

3.3

混合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混合研究较少。3篇英文文献,1篇用实验干预方法讨论游戏课程对PL的促进作用,1篇用主题归纳方法讨论如何测量体育素养。文献发现目前未有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来测量体育素养。定性方法更易于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进行测量,极少用于身体能力部分的测量;定量方法更容易进行,整体实验研究的时间成本更优于定性研究,但测量偏离了概念的整体性,并且绝大部分测量没有说明其概念与理论基础。混合性研究似乎能弥补以上问题,用定量研究来测量身体能力部分,用定性研究来测量其它领域。但事实上这样的测量方式还是割裂了体育素养的整体性。研究者们对PL的概念绝大部分建立在Whitehead的概念基础之上,这表明大家都赞同Whitehead的概念,研究也基于其理论,但从量化研究中的测评文献来看,并不如此。测量类文献从研究主题来看体现出以运动技能为主测评;从研究变量来看体现出PL被分割为不同维度的测评。在人生的旅程中,人类的体育素养是一种整体的体验,一个方面的变化可能同时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人在环境与互动中学习,并在这种互动中提升了自己;因为环境没有完全一致的,所有的学习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代表着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体验世界,都能获得独特的经验。不管是环境变量、身体变量、还是认知变量等都是一个整体,可能因其它方面而发生改变,分开测量这些指标似乎只是为了测量和评估的目的,而不是真正去认识或是评价PL。PL之旅是为了追求一个目标的过程,这取决于个体自身的参与进展与经验累积。但对PL的测量似乎显示这只是一个结果。以上这些均违背了Whitehead的概念。对PL进行定义时,Whitehead是站在一个整体的立场上,PL的概念在实验中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同的因素来测量,是不是完全符合其概念的整体性,这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商榷。为了客观地判断PL,测量这些依据概念而分析出来的不同的因素的确为评估PL提供了证据,但这些评估是否真的是在评价PL,需要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篇英文文献利用文本分析工具(Leximancer)进行研究主题抓取,结果显示与体育素养最紧密相关的词频除了physical与literacy以外排在前五位的词分别是:“教育”(education)、“活动”(activity)、“健身”(fitness)、“健康”(health)、“概念”(concept)。“教育”这个词虽然并未直接出现在体育素养的定义当中,但确实与体育素养密不可分。一个重要的证据是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描述由“physically educated”转换到“physical literacy”。无论用哪个词来描述体育课程的目的,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与体育课程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使用了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也并未改变体育课和学生的学习内容,体育素养并未在课程中被教授。引入“体育素养”概念似乎只是一种“潮流”,它并未改变现有体育模式,从业者的教学和内容取向并未有什么不同。“体育素养”这个词无论在国内外,都不是新近被创造出来的,它的出现是因为被学者重新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解读改变的不仅仅是概念,还应该刷新所有体育从业者对体育的认知。这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文献的文章,用数据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更直观地告诉读者,体育从业者在接触了新概念之后,依然还未“跳出”传统体育的视野。

国内的混合研究是对测评指标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了体育素养特征的三级指标。信、效度一直是测量的核心,通常来讲,对PL进行信、效度检验,往往选择专家作为其信度来源,学生作为其测评PL证据的支持。专家们是否一定是研究PL领域的专家,对研究的概念是否有很深刻的理解?PL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目前我国还处于“争鸣”阶段,测评体系的建立依靠研究者所选择的专家最后直接关系影响其结构与研究变量。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对指标构成的数据支持,不同年龄段(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用同一种方法来反复测量,是否能提供有效可信的证据。从小学到大学,研究人群的指标完全一致,用这种测评系统是否意味着从小学阶段开始,他们就已经具备了体育素养的能力;年龄的增加是否意味着体育素养的促进与发展只是测评系统分数的提高。

PL概念的整体性和研究人的复杂性导致研究的难度增加,虽然混合研究能够让不同的资料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变量间的关系和研究者的视角能够全面诠释概念理论,但这需要严格的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研究范式也需要充分的思考。

3.4

评述/综述类研究

这类研究在所有文献当中最多,PL一直是研究热点,受关注度比较高,才会保持研究热潮。由此看出,PL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们对概念具有不同理解,这也反应了研究初期阶段的特性。但这种探索性思考缺乏必要的实证支持。因此,对概念的统一理解有助于今后的实证支撑和国内外对比。这些评述类研究形成的主题可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假设理论,成为实证的调查区域。而综述类文章则是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整理,是对此类研究方向及其过程发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国内研究暂时还未有综述类文献。

3.4.1 综述类研究

在学校环境下如何发展PL是国外文献研究重点。因为,学校环境是影响每个孩子健康行为的地方之一。结果显示,体育教师的决策和良好的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体育素养有促进作用;Sport Education(运动教育)课程模式能充分展现PL的各个维度;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但重点是体育课程的质量不高。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PL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和信仰直接影响学生,学校体育是中坚力量。因此,从事体育教育的专业人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匹配现有的发展理念,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未来体育教师是否能充分理解体育素养的概念,并能在未来课堂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这取决于师范生专业培养的方向与目标。职前教师的专业培养需要挑战现有体育师范生的培养理念和体系,因为“体育教育即运动即技术”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何使用专业知识作为体育素养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对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教师创建的有效教学内容将确保学习者有机会走向体育素养之旅,提倡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体育素养来进行改革,这是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的关键点。国内文献缺乏此类体育素养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这或许将影响我国体育素养的发展进程。

3.4.2 评述类研究

在评述类研究中,有关如何培养PL的文献最多(33%)。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培育个体的体育素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但是就目前的知识体系和理解基础而言,这些研究还不够充分系统,缺乏全面的“整合思维”。从宏观来看,制度似乎影响着PL的培养及评估,北美的3种制度模式(加拿大的多机构合作,美国SHAPE的单一机构以及美国ASPEN的推广模式)其定义特征及评估方式各不相同;从中观来看,学校以有特色体育课程为主导,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开展路径;从微观来看,PL的定义及特征形成培养指标体系。如何培育PL似乎主要依赖于学校,以学校体育课程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首先要确立与PL概念相一致的教学实践原则,但似乎还没有合适的方法让体育从业者将PL融入到体育课程中,这需要研究者们(专家)能与实践者们(教师)共同完成,让实践能体现理论价值,让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另一类研究最多的议题是关于体育素养的测评工具和概念解析。PL概念的评估应致力于实现PL定义的目标和其目标的实现,因此,发展测量工具的前提是对概念的明确与辨析。体育素养概念在中国的发端是从素质教育观发展而来,早期学者对体育素养有着本土化的解读,并未提及国外概念。国内自2015年以来,每年都有一篇关于体育素养的概念及内涵的文章。概念多引用自Whitehead、国际素养协会、美国SHAPE、加拿大等组织。国内文献把PL翻译为体育素养或身体素养,这里的体育素养似乎直接覆盖了之前的概念,二者概念进行重合。不管国内是翻译成“体育素养”还是“身体素养”,研究的关注点都在于解读此概念对人的促进作用,大家达成的共识是如何把体育素养作为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议题。从外文文献来看,目前已知共有7个主要团队正在努力促进PL的发展,这7个团队均有自己的组织和定义,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关于PL概念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文献中也有提及其它国家正在开展研究,但并没有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和开发。PL概念全球未达成一致性的理解。在诸多概念中,提及最多,最被广泛接受的是Whitehead的概念。

国内外对PL概念的理解均认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个体,全人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是一致的。但在全面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国外的文献从其起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特征、属性、外延与内涵上分析地更为透彻。国内近几年对PL概念的解读多建立在外文文献基础之上,解读PL的概念要结合我国国情。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挖掘出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结合体育学科在当下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发展契机的新时势背景;围绕PL的概念理解与探讨需要从我国历史背景和当今时代发展战略出发。

从Whitehead概念特征来看,其著作中用了六项属性来描述其概念,涉及到身体的能力、情感的表述、社会的适应、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中文文献用24个词汇表述体育素养的特征。知识和体育意识以及体育技能(运动技能)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证明这三项特征获得大多数研究的认可。文献中知识是个体对体育相关概念了解程度的反映,这为个体知道在体育实践中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怎么做提供基础。体育意识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实践整体的反映。体育技能与运动能力其实都代表着身体在运动中展现出来的活动能力,与Whitehead所提的身体活动是同类意思。掌握了体育技能似乎就代表着身体的能力被认可,体育技能在国内外一直被作为评估体育教育的重要标准,但唯技能论导致PL概念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被忽视。国外对PL定义的维度分析在不同国家和组织中认定的也并不相同,主流观点是从身体能力、认知、情感三大维度来理解。其它国家专家在这三大基础之上加入其它维度特征。PL所有维度中,知识和理解是被特别强调的元素,因为这被认为是成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承担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责任。对比国内外的概念特征,不同的个人与组织在定义“Physical literacy”时使用了不同的特征和描述。体育品德和体育道德在中国被纳入概念特征研究之中,但道德教育在国外并不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国外列出的培养完整的人(Develop whole person)与环境互动(Interact with the environment)等特征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个体在其个人发展路径中能力的体现,展现了PL的学习旅程是贯穿始终的,也体现了国外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个体的PL。但Whitehead提出每一种属性都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能力,每一种概念解释都可以被接受,因此,我们会有无数种能力,每一种都有其存在价值。

而从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一篇专门解读体育素养理论基础的文章,从学科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体育素养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一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没有理论构建也就没有办法用理论去解释概念,研究者对体育素养的理论基础没有基本的了解,就很容易过分简化体育素养,错过其理论的精髓。国外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元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出发,解读哲学基础对实践的启示。因为精神与肉体是一体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都需要接受教育,意味着教育者们应该了解个体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实现体育素养,要真正实现其价值首要就是统一其理论基础,在学校中打破二元论指导下的国家课程体系,体育素养为体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基础,要在实践中完成体育教育的意义,那么对此的评估就不应该是以达到某个标准为基础。国外文献分析着重在于阐述关系,解读问题,促进体育素养在实践中的操作。国内更多呈现出理论体系,概念分析来自于其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和解释,大部分基于教育学观的观点,未说明其实践特性。

把Whitehead的概念转换成一种可测量的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测评工具的开发基础应是其概念理论。现有的评估工具大部分偏离了Whitehead的概念。第一,加拿大评估工具的年龄局限性。毫无疑问加拿大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在体育素养测评工具上进步最大的国家,国内6篇文献中有5篇分析的是加拿大的三大测评工具。这三大测量工具都被用于评估学生的体育素养,一方面,体育教师面临着区别这些工具并选择适合使用的工具,但并没有相关研究进行必要指导;另一方面,三大测量工具的使用人群基本限制在初生中及以下,各个学段教育本应是系统而连贯的学习,评价体系也该一以贯之。第二,美国SHAPE的目标评估的不适当性。目前来看,美国并没有对应的测评工具,只是把每个学年段需达到的目标作为其评估指标,即利用学年标准来进行评价。但Whitehead倾向于对个人旅程进行个性化、发展性的自我评估,并不与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第三,其它评估的片面性。除加拿大针对PL开发的工具外,英国利用手机APP帮助测量(Start to move),英格兰利用问卷来进行调查,大部分国家的测评是对定义里的每个要素进行判断和评价,测量工具利用各部分评估,最终得出总分。这种评价似乎割裂了Whitehead概念的整体性。

现阶段,各国对测评的研究多种多样,但并未达成共识,各国不同组织对测量指标都有自己的理解。Whitehead也强调过PL概念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概念需要证据为基础的研究和实证来进行积累经验,发展测量工具可能需要多种方法,但前提是研究要有明确的重点,至少在形成测量体系前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解释。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这篇文献综述着重分析了体育素养(PL)的研究类型及研究主题。过去的十几年PL是体育的热点,总体来看,国外的研究较国内多,英文文献写作明显比中文呈现出更多样化,各种研究类型都有,国内研究有提升空间。

(1)从研究类型来看,国外研究的类型比国内更多元。国外大量采用实证研究和干预研究,这是国内欠缺的部分。实证研究并非只局限于量化的数据,定性测量比较符合评价PL的整体概念。因此,对PL概念的解释和理解,国外文献更倾向于用定性的研究来进行。

(2)从研究变量来看,国外总结的14类变量中,国内研究只占到其中一半,国内这部分的研究成果数量少、变量少,方法弱,需加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从研究的人群结构来看,国内外的主体人群均是学生,但国内暂未有对特殊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受特殊教育学生)的研究。Whitehead概念明确强调了PL是个体一生的旅程,除学生群体外,其他人群也需要覆盖。

(4)从研究主题看,国内外研究焦点不太一样。国内这几年以分析国外概念与测评工具为主,对我国PL的实证研究及相关关系研究较缺乏。国外从概念理论进入哲学基础解读,再由工具开发到实证分析,最后由实证分析转到实践的批判。无论国内外,概念与内涵外延均未达成一致;测评前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的解释。工具的研究显现出与概念定义的不相一致性。

(5)从研究方式来看,横向研究较多,但跨文化的研究还需要继续丰富,纵向研究较少有人在做。

(6)从研究作者国家来看,英文文献主要是加拿大、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四国的学者占据。其中,关于测评类文献加拿大学者贡献最多,英国学者研究类型与研究主题最为广泛。中国未参与到国际学者合作中,没有英文文献。

4.2

启示

(1)我国PL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者可以扩展研究类型的多样性,加强研究方法的规范性。

(2)测评工具的开发基础是其概念理论。在我国开发PL测评工具之前,学者们需要先对概念达成共识。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和政治制度不一致,对概念的理解也不会完全相同。国外的测评工具并未完全体现Whitehead的整体概念,国内研究者们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从研究文献的人群结构来看,国内研究忽略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体育教师们。无论是现在的体育教师还是职前体育教师,都需要了解其对PL的理解和应用。

(4)未来PL的研究热点除大家认同的测评工具之外,还有如何培养职前体育教师的PL,也就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的转型。既然全球都认同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是体育教育的目标,那作为政策的实施者们更应被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

(5)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开发促进PL课程似乎也需要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因为在学校中培育PL是学者们达成的共识,学校课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们PL的发展。

总体而言,希望未来对PL的研究能扩大研究人群及研究主题,丰富研究类型,加强研究方法,为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提供更好地视野;能进一步为我国的学校体育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编辑丨魏珂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