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员简介(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名单已于2021年1月发布,为使广大专家和读者进一步认识我刊各位青年编委,我们本期将继续为大家介绍青编大家庭的各位专家(按音序),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关心!



尹志华(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人才计划。担任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协会(ICSPAH)会员兼华东分会秘书,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协会(SHAPE America)会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秘书、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兼秘书、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审查指标研制组专家、上海市普通高中教材编制指导委员会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和校级等各类课题19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体育专项重点课题1项(2016年),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1项(2016年),上海市教委学校体育科研一般项目1项(2018年)和青年项目1项(2016年),骨干参与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20余篇,其中在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等SCI和SSCI期刊和《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AERA、SHAPE、AIESEP、ICSPAH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译各类著作或教材19部;参与3项软件开发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和二等奖(第一)、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五)、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等各类奖励40多项,并入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2018年体育学研究高影响力作者排行榜。

研究方向:体育教师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


于亮(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书记。第二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冰壶协会裁判员委员会委员,UBC访问学者,中法国际冰雪项目骨干班成员。世界冰壶联合会(WCF)国际技术官员和指派裁判员、冰壶项目国家级裁判员。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运动生理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团队成员,北京体育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霍英东青年基金1项,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课题1项,北京市青年骨干计划课题1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与科技服务2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冬奥国家重点项目2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CSSCI、CSCD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与骨骼肌》等教材和著作十余部,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三等奖。

研究方向:高水平运动表现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足球、冰壶、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科技攻关与体能训练。


袁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法律研修学者,荣获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法律研修成果奖”;入首批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Randle Edwards Fellow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重点课题1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2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体育学)、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体育学)子课题负责人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个人译著1部,先后在《体育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行政法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研究方向:体育法学、高等教育、法律职业。


张林玲(博士,副教授)

现任四川省产学研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休闲体育专业学组常务理事。

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作为主研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编专著与教材5部。获得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曾被公派至丹麦葛莱体育学院进行学习交流。

研究方向:体育旅游、体育管理。


张震(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促进会体育文化与产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1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季浏教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曾在《世界哲学》《体育科学》《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与文化》等权威和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中华武术通史(第一卷)》。

研究方向:体育哲学、中国哲学。


赵富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北省社科联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国培计划项目库体育与健康教育培训专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培训专家,湖北省“荆楚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团队专家,省级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坊顾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中心专家。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美国乔治亚大学体育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项目主持人,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主持人。

近5年来,主持与完成省部级课题11项,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获批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人大资料复印转载4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获国家级体育教学发明专利2项。

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育学。


赵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欧盟伊拉斯谟项目资助赴意大利米兰大学研究罗马法。兼任European Legal Roots、Milan Law Review、《体育与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外刊物编委或青年编委。兼任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法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法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法学会海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咨询专家、江苏省国际商会法律顾问、苏州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顾问、苏州市相城区人大常委会专家咨询顾问、苏州、镇江、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足改办、江苏省、中国法学会项目多项。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学核心期刊和《中外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东方法学》等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苏州大学周氏教学科研成果奖等多项。

研究方向:体育法,民商法。

更多阅读: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员简介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员简介(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会成员简介(三)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编辑丨魏珂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