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建筑|从吉光片羽中回望百年,开普敦公寓与它背影后的设计思潮
建筑为四层混合结构,立面竖三段划分,中部凸出,东侧一二层之间有白色凸起线条装饰,左侧有通高二到四层的长窗。方形门窗,楼梯间开圆形窗洞,本色水泥外墙,平顶。底层为附屋,楼上是住宅,每层一套,共三层。
公寓最特别的是它三棱体的外形,这只有把它放在当时的都市化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理解个中原因。1930年代的上海城区西部,已经完成了从郊区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这时留给房地产开发的只是一些由洋房和低层住宅瓜分剩余的地块了,其中不少是街道转角,显然,那些既发挥每寸土地价值又在限制中合理布局的方案才会得到开发商们的首肯。
公寓看似熨斗样的建筑形态无疑就是这种历史时期的产物。然而,建筑师却用巧妙的设计使这幢有限空间里的普通住宅生气勃勃。这里有不少欧洲192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建筑形式的影响,也有流线型风格的特征,其特殊形体与简洁细部关联清晰,特别是公寓楼锐角转角的弧形处理,以细小的转角窗点缀、又与沿街立面的窗形走势连贯,使整幢建筑看似正在行走的船只,这今日看来都简练动感的造型,在那个摩登时代必定是建筑师格外自由大胆的尝试了。
弧形处理的转角与游船式圆窗
这幢公寓的第一任用户和拥有者是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英国公和洋行。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寓一度为伪复兴银行行址。伪复兴银行于1942年成立于汪伪时的上海,主要承办货币兑换、存放款及汇兑业务。日本投降后该行停业。1944年,该建筑转属中大银行,是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筹划设立的华中地区经济统制机构。
开普敦公寓解放前不单是公和洋行和后来敌伪银行的办事机构,也居住着许多银行中高层的职员。解放后公寓收归国有,现仍作为民居使用。
公和洋行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外滩上的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照片
20世纪初,随着上海经济发展的狂飙与其远东第一城市地位的确定,上海进入了一段中西合璧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上海建筑行业的繁荣汇聚了一批中外优秀建筑师与设计所,涌现了众多至今仍代表上海城市风貌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及至1928年,上海注册登记的外籍建筑设计机构已达50余家,较为著名的便有马礼逊洋行、通和洋行、倍高洋行、新瑞和洋行、马海洋行、邬达克洋行、赉安洋行等。
外滩建筑群落中公和洋行的作品占据半数
作为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的外籍建筑设计机构,上海外滩建筑群落中便有约10座是他们的手笔,几乎占据了外滩建筑总数的一半。其中汇丰银行大楼、江海关大楼、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大楼堪称传世经典,均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历史建筑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丰银行大楼
上海海关大楼(原江海关大楼)
除外滩上的作品外,公和洋行的主要作品还有:渣打银行、永安公司、贝当公寓、犹太会堂以及修道院公寓等,它们无一不成为当年城市空间里的地标,也是今天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建筑遗产。
公和洋行位于衡复风貌区重要作品:
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原名修道院公寓)
在上海运作的20余年间,公和洋行致力新艺术新形势的探索,积极引入西方新建筑设计思潮。他们的作品风格从最初的新古典主义到ART DECO,再到现代式,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发展的缩影,映射出近代上海建筑风格变迁。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