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双城记|怎样联手管空气?重庆怎样建实验室?这场专题采访有回应

重庆发布 2023-03-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方面,目前都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接下来还有哪些新的谋划?科技创新如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如何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能力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3月8日,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就围绕“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主题,接受了市内外媒体的专题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 共抓生态保护,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


余国东 受访者供图


2020年以来,重庆携手四川强化“上游意识”、共担“上游责任”,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大格局,累计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近100项,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成势见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筑牢。


两地围绕生态修复强协作。包括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两省市提前完成1.5万余艘渔船、近2.7万名渔民退捕上岸。联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80余万亩,协同生态修复长江干支流沿岸废弃矿山7000余公顷。


两地围绕环境保护聚合力。包括协同立法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投资20余亿元在铜钵河、琼江等跨界河流实施110余个治理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等。


同时,两地还围绕绿色发展谋共赢。包括共同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协同推动区域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共建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县14个等等。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相关工作走深走实:


●共商环境管理,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协作样板。包括加强跨界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会商,联合开展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川渝高竹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深化司法协作,加强交界水域禁捕联合执法监管,协同防范和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销售违法犯罪行为等。


●共抓生态保护,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包括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推进江河水系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川渝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共同推进嘉陵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


●共治跨界污染,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深化跨界水体协同保护,深入推进“联合河长制”,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推进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体联动,联合实施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和治霾科技攻关,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深化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重庆“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等。


●共推绿色发展,全面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包括持续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联动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和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委书记,兼外国专家局局长 明炬

◆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明炬 受访者供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离不开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目前,重庆正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支撑,是形成有辨识度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我们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立足“国家所需、重庆所能”,打造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争取在全国创新版图有一席之地。以实验室体系为战略支撑,凝聚创新策源核心力量,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集中力量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和策源地。


●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聚焦关键,加快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融合创新,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尤其是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高地。


我们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行动,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鼓励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研究,支持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有组织创新能力水平,加快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集聚创新制胜优势力量。未来五年,我们把“双倍增”行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各类机构竞相发力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高质量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构建“点、线、网、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格局,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加快川渝协同创新,加强双核创新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川渝协同创新的战略使命。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要聚焦重点、聚焦共性、聚焦共赢,同下一盘棋,共绘一张图,办好自己的事情、抓好合作的事情,双核联动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我们将共同举办好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体推进国家成渝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高效协同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以“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为样板的毗邻地区协同创新示范区,构建区域贯通、要素畅通、功能融通的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让川渝协同创新合作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化。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抓创新,生态是核心,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土壤条件。我们努力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紧紧围绕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激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水平与效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动,绘制海外人才地图,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加快集聚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实施新时代科学普及行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 董洪川

◆ 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能力


董洪川 受访者供图


2022年7月川渝两地共同印发《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推动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一环的语言服务和翻译,在促进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国际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深入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语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不可或缺。


通过调研成渝地区语言服务行业现状后,我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语言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由国家部委部门协同管理,在成渝地区建立一批语言服务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并在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由商务部等部门牵头、成渝两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翻译技术革新与研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语言服务行业监管机制。


推进专业建设,完善成渝经济圈翻译人才培养布局。包括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上给予支持,鼓励成渝经济圈高校开展翻译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成渝地区在国家新开放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开展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要的关键语种布局等。


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区域性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协同机制。由国家部委牵头在成渝经济圈建设区域性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形成成渝两地政产学研协同工作机制,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语言服务研究项目和语言服务翻译工作,开展区域性语言服务行业研究,制定成渝地区语言服务行业规范,定期发布成渝地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和智库研究报告成果;成渝两地语言服务行业协会、翻译类学术组织、翻译人才培养院校加强协同联动,通过建立“成渝经济圈翻译教育联盟”等方式在顶层设计、行业研究、翻译服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大家都在看



两会·记者会|如何加快推进“一号工程”?代表们这样建言献策


两会·当春乃发声|乡村振兴、医疗、养老……代表委员这样说


全球直播!奔腾川渝,联通世界!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封面图:重庆城市影像师张坤琨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