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点心大PK | 你pick 鲜肉月饼 or 莲蓉月饼?
近几年,上海出现了不少的出品精致的港式茶餐厅,“广府饮食文化”及“香港饮食文化”渐渐被上海市民接受。尤其在一些发达的商业圈,也出现了很多“网红茶餐厅/冰室”。而在不少“老上海”的记忆中,上海茶室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致的点心和各类饭食都吸引着客人的味蕾。
△ 上海陕西南路小龙凤餐室
香港茶餐厅与上海的茶室都起源于20世纪中叶,二者的兴衰在发展和经营的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香港点心和上海点心在取材、制作工艺以及使用场合还是由于多重因素的锤炼而有所不同。
△ 上海思南路查餐厅
上海茶室的兴衰
说起魔都,不得不提起上海的“海派文化”,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应该就属于上海的国际化和海纳百川。从1937年上海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时间,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租借地,休闲娱乐愈趋多元化,饮食消费日趋高档化、舒适化,茶室和饮茶文化也曾在上海兴盛一时。当时上海的茶室并不以售茶为主,点心和各类精致的食品和饭食才是吸引客人的关键。
△ 上海老茶室
上海茶室点心的供应方式较为特别,各种甜咸点心装在瓷盆里,由服务员用车子推送到桌边来,听任客人选取。伙计们眼看四方,耳听八方,身手敏捷。在服务员的雇用中,女招待已较为常见,茶室中的女招待被称为“茶花女”。自此,上海茶室便成为博采众长、中西合璧的经营型的公共场所。听起来跟香港上世纪初产生的冰室、茶餐厅非常类似,但是因为时局正值抗战,因此上海的这种“饮茶”文化被称为救亡中的茶室休闲,常常被人挖苦讽刺久而久之这种形式也就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上海人爱吃点心的习惯却被实实在在地保留了下来。
△ “海派”点心
香港点心VS上海点心
香港不限食物的出处,弹性引入英式、俄式等各地的菜式,加以保留或调整,并善于就地取材,茶餐厅以香港常见的材料与中式的烹饪方法处理各地食材,照顾香港人的口味并带出新意。同时,选用快餐材料与变更烹饪方法来降低成本,以迎合香港人的快节奏生活。茶餐厅的大胆创新还体现在物尽其用与精打细算,以廉价的方式,使菜式为大众所接受。
而上海人的点心则更多是考虑到食材的出处和获取的难易性,比如江南地区生产水稻,就形成了上海人比较喜欢吃软、糯、甜的点心的饮食习惯。另外上海人吃点心也讲究其中的“意义”,在特定的节日制作、食用特定的点心也是长久以来一贯保留的一种饮食习惯,总的来说,上海点心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较为精细复杂;应节适令,因时更变。
“中西合璧”的港式点心
01/奄列
即Omelette煎蛋卷于香港的音译。西式奄列多以干酪、蔬菜、火腿作馅料,茶餐厅沿用火腿以外,喜用快餐的香肠与午餐肉,食材方便储存和易于烹调,部分茶餐厅选择就地取材,用上粤式叉烧,能迎合港人口味,亦可物尽其用。
02/意粉
意大利面可配各款食材与酱料,茶餐厅有所仿效,以番茄汁作酱料,不会像西餐厅那样使用新鲜番茄配合汤底等自助熬制番茄汁,目的是符合茶餐厅的定位:成本低、速度快。
03/法兰西多士
在香港简称作西多士或西多。西式的做法是把面包沾上蛋浆,然后煎煮两面成金黄,上面放鲜果、牛油、果酱等配料。茶餐厅的版本是面包裹上蛋浆后炸成金黄,能缩短制作时间。港式西多士大多配以牛油和糖浆,部分茶餐厅在两块面包中间涂上花生酱,味道丰富。
04/菠萝包
茶餐厅著名的菠萝包,坊间大多流传源于俄罗斯面包,经面点师改良,加上一层酥皮,为面包增添味道与层次,酥皮的裂纹与菠萝相近,故称作菠萝包。其后茶餐厅将菠萝包进一步发挥,取牛油吐司的概念,将牛油夹于菠萝包之中,简称菠萝油,为茶餐厅始创,亦成为其标志。
05/鸡尾包
跟随英式的饮食风气,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面包店,不少茶餐厅设有烘焙的位置,提供新鲜包点,当时经济环境仍未改善,为减少浪费,食肆店将卖剩的面包加入砂糖,制成馅料再做面包,因而衍生出鸡尾包。鸡尾包一名来自鸡尾酒的cocktail,鸡尾酒将不同的酒、果汁等材料混合,制作过程与鸡尾包相近,因此取名鸡尾。随后香港生活环境日渐改善,食店弃用卖剩的面包作馅料,改以牛油、砂糖、椰丝等材料制作鸡尾包。
“精致传统”的海派点心
01/生煎包
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及广东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简称为生煎,由于上海人习惯称“包子”为“馒头”,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称生煎馒头。特点:皮酥、汁浓、肉香、精巧。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馆在供应茶水之余,兼营生煎馒头。后来,人们在不品茶的时候,也想以“茶点心”作为快餐,代替正餐。顺应人们的饮食需求,生煎包子走出茶馆,成了“街头小吃”。
02/小笼包
别称小笼馒头,在苏南、上海、浙江一带习惯叫做小笼馒头,四川叫做小笼包子,一个蒸笼里有10个包子,10个包子为一笼,它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南宋时在江南承传、发展和演变而成。小笼包是常州、无锡、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嘉兴、芜湖、徽州、嵊州等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笼同样历史悠久,享誉中外。
03/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时节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时令食品。
04/鲜肉月饼
江浙沪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苏式月饼的一种,中秋节节令食品。顾名思义,馅完全是由一大团鲜肉(猪肉)组成,皮脆而粉,又潜伏着几分韧,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其间,可谓一绝。
04/八宝饭
宁波的传统名点,腊八节食品。由糯米、豆沙、枣泥、果脯、莲心、米仁、桂圆、白糖、猪板油等原料配合制成。糯米补中益气,豇豆有“补肾豆”之称;枣泥有调和百药之功效,对人的健康长寿极有裨益;莲心有强心作用,米仁有健脾补肺的功效,桂圆则是人所共知具有补中益气作用。
05/大馄饨
上海大馄饨是一道经典的本帮菜。馄饨的形状很多,有元宝状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筒形或者半圆形。大馄饨的馅料有瘦肉、菜心等等,馄饨皮嫩滑、有弹性。大馄饨制作起来也十分简单,一张四方的皮子对角平铺在桌子上,用筷子挑适量的菜肉,先包上一角,再翻上两边,最后在另一角上沾点水,包起,搭牢,一只漂漂亮亮的大馄饨就包好。
06/粢饭糕
粢饭糕是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的传统早点,形状为长方形,厚约三四分,像一副没拆封的扑克牌。上海传统早餐以“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而闻名,据另一种说法,是将粢饭糕取代粢饭排入“四大金刚”之列,可见其在上海的受欢迎程度,粢饭糕为干货一般配豆浆享用。
上海与香港都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国际大都会,在“吃点心”这件事上两个城市可谓是“不谋而合”。身在上海的你喜欢吃港式点心吗?身在香港的你是否也尝过海派糕点?
▼▲▼▲▼
港你知全体同仁祝各位:
“双节”快乐!
阖家安康!
这样学粤语,难道不香吗?
粤歌 | 你听过“酷儿”吗?
係你喇!
— — — — — — — — — — — —
高级课程顾问|Joyce-Tsui
全国热线:400-833-8323
微信ID:gangnizhi852
想学粤语?
长按二维码加课程顾问
▲ 喜欢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