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版刊文丨山海“链”,“链”山海——浙江出台行动计划,力推产业链山海协作,山区县迎来新机遇
❖
浙江出台行动计划,力推产业链山海协作,山区县迎来新机遇
山海“链”,“链”山海
浙江“山”与“海”的故事,起于本世纪之初全省范围内一场区域合作举措——山海协作。20多年来,山海协奏曲从未间断。
当前,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加聚焦产业链深度合作。日前,《浙江省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根据《行动计划》,到2023年,协助山区26县招引重点产业链项目100个以上,培育新上规企业500家;到2025年,分别达到200个以上和2300家。
从“山”“海”携手,到共建产业链,拥有一大批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浙江,有基础更有挑战。如何推进、促成产业链山海协作?最近,记者走进部分山区26县调研。
“山”呼“海”应
山乡来了“龙头”
“山”“海”共生
携手筑牢产业链
“海”誓“山”盟
契合的才是最好
❖
观 点
山区26县机会来了
浙江山区26县,机会来了!
根据产业雁阵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规律、都市圈城市化规律,随着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功能优化升级、空间战略重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反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时机就成熟了。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长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固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7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优势、区域合作基础。但在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协作优势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必要深入推进与山区26县的产业链合作。
要素反哺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之前,发达国家、长三角中心城市对山区26县的优质人才、优势企业等呈现虹吸效应。如今,在共同富裕、“专精特新”发展的进程中,山区26县侨商回归创业动力在增强,对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在增强,迎来了产业链合作的机遇。如青田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已经吸引大批华侨回归创业;阿里、杭萧钢构、宝业等大企业到丽水等地布局产业链,爱玛科技在青田布局打造智慧出行全产业链。这种模式在德国也十分普遍,在德国的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的小镇里,都有西门子、奥迪等大企业布局的产业链项目。
创新协调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都市圈的创新资源不断向山区26县转移转化。如莲都区乾麟科技专注电机研发30余年,近年来通过与浙大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在高功率密度扭矩电机领域取得70多项专利、9项软著,多项成果实现国际领跑、并跑;衢州市在上海建立孵化基地、在杭州建立海创园,探索“上海孵化一衢州生产”“研发在杭州,制造在衢州”等模式。
当然,山区26县产业追赶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尤其当下,山区26县也普遍面临能耗双控的巨大压力。山区26县还要蹚出一条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山区26县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 于晓飞
来源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责编 | 朱琼瑜
编辑 | 吴夏晰
往期 · 推荐
◆浙江日报整版刊文 | 探秘浙江三项新晋国际首台(套)装备——浙产装备的“尖子生”,有何绝招
◆浙江日报专版刊文丨绍兴:传统制造“老树”怎样发“新枝”——瞄准数字化转型求变 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已逾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