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班排课、自主招生,新高考项目观察与预测

堆栈资本 芥末堆看教育 2018-10-28

芥末堆看教育

公众号ID:jiemoedu

关注


作者|堆栈资本

排版|空  缺


再过6天,就是高考。


高考,被认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考试。高考政策的任何细微变化,都牵动着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心。“不分文理”、“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新高考关键词,在每个学校、班级和家庭里反复地被提及。


新高考改革


2014年9月,浙江和上海启动新高考,成为试点;2017年秋季,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启动新高考;2018年,也就是今年9月,预计将有广东、福建、河北等19个省启动高考改革。


新高考启动意味着学生将不再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而是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从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门(浙江还可选择技术)作为高考科目。有消息称,今年预计启动的省份当中,部分将会因未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而推迟进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启动新高考,相关政策和实践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将重点讨论走班排课和自主招生两个细分领域,从资本的角度分析四大问题: 1.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需求的变化;2. 行业在进行着哪些不同的尝试;3. 如何选择产品、判断趋势;4. 还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看好哪些模式?



走班排课


01

新高考带来的需求变化


考试科目从原来的文理2选1变成了“6选3”,选科的组合最多可出现20种。这就需要打乱以往固定的行政班,根据学生选考科目的不同组合,采用走班教学。


上海(左)与北京(右)高考改革方案


如何合理匹配有限的教师和教室资源,100%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是学校不得不解的一道算法题。相比于人工排课,排课系统可以给出更多的合理方案,后期调整的空间更大,用时也更少,从而提高教务效率。


02

行业进行了哪些不同的尝试?


操作流程类似,设置参数 + 限定条件


在操作流程上,走班排课系统还是比较类似的。在收集了学生选科数据的基础上,学校要输入教师、教室、科目课时数、班级人数等参数,并且给出排课的限定条件。


限定条件因学校而异,常见的包括100%满足学生的选科意愿、零自习人数、行政班固定+选考科目走班、分班后男女生人数+学习成绩均匀分布等。


系统会根据设置的参数和限定条件,生成若干种推荐的走班方案。排课人员可综合比较优劣势,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推广方式:自下而上 vs 自上而下


在推广方式上,大部分公司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径,即通过渠道或者地推,把产品销售给学校,进而在某个省份或区域占领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在浙江,就可以看到多家排课产品在市场机制下争夺占有率的场面。


另一种推广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即通过教育局、省教育厅、市教委等政府机关,敦促区域内的学校采购和使用特定的产品。目前只有个别地区进行了区域内的统一采购。 


03

如何选择走班排课产品?


当问到各家排课系统的优势时,我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算法好”。然而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立体模型”“动态模型”到底比一般模型多解决了哪些问题。


在无法说明算法优势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用结果说话——


现场PK法


  1. 老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列出排课的限定条件清单。随着限定条件的增加,有些系统将无法生成排课方案,从而被PK出局。


  2. 如果加入某一同样条件时,所有系统都无法生成方案,则选择能够反馈出相互矛盾条件的系统。这个功能可以在无解时帮助老师重新考虑优先设置什么条件。


  3.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也应当考虑生成的课表是否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和教务。比如,能否保证老师统一的教研备课时间、系统能否做到老师之间的灵活调课、某个学生选科的变动对其他学生的影响能否控制到最低等等。

“多数决原则”随大流


在进行选举或通过议案时,一般做法是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决策依据,这被称为“多数决原则”(俗称“少数服从多数”)。在选择走班排课系统时,也可以考虑那些合作学校数量较多的产品。因为合作学校的数量越多,意味着系统接触到学校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越多,从而可以更大概率地满足某个新学校的排课需求。


04

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未来发展


走班排课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频率低,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只会使用一次,这就意味着走班排课只能作为切入点,未来公司需要做更多的延展性需求。目前针对走班排课已有不少的解决方案,延展性需求还在探索中,包括下面4个方向。


  • 选科选课: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学生的成绩和兴趣,用统计学的结果来指导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选科选课也跟生涯规划有交集,比如学校可以举办讲座,介绍大学的专业设置;或者发放测评性格和职业的问卷,辅助学生决策等。


  • 生涯规划:除了选科选课相关的信息,生涯规划还有其他的做法。目前市面上的解决方案,常见的有三种:(1)传统测评及其二次研发。知名度较高的测试有MBTI和Holland霍兰德,可以测出性格和适合从事的职业。在此基础上,志愿填报工具APP会加上职业与大学专业的关联,从而完成“测评-性格职业-报考大学”的环节。(2)体验式课程+师资输出。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切身感受某个职业是做什么的,以及自己是否喜欢这类工作。这类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往往会采用线下派师或者线上授课的方式,保证课程的质量。(3)公立校教师培训。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中老师意识到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不仅是心理老师需要开设职业规划的课程,班主任和学科老师也需要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选科选校决策。


  • 套教务:每个选考科目的班级会增加任课老师的教务负担。以地理3班为例,老师需要给地理3班的每个同学安排座位、每节课查考勤、课后布置作业时需要通知到散落在各行政班的学生、课前收作业也要从各行政班收齐……教务系统也许能够帮助老师,但是相比现有的手动解决方案,效率并不会大幅提高。


  • 学业监测: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数据,生成学情分析的统计报告,为学校展示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为学生提供个人成绩排名和错题分析。特别是区域联考或者模拟考试的数据,能够辅助学生的志愿填报,也能够在高考前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目前走班排课还处于抢占市场的窗口期,后续延展性需求并没有成熟。现阶段,走班排课方案的定价大多在10万元左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供给将会增加,竞争也会加强,价格呈现走低的趋势。哪家可以生存下去,取决于能否辨明真需求和伪需求,并且尽快验证和跑通后续的业务模式。


现阶段,个人比较看好的模式有:(1)基于学情分析的选科选课项目;(2)能够规模化、效果可量化的生涯规划项目。


自主招生


01

新高考带来的需求与变化


在浙江和上海,为了减少学生“每分必争”的情况,选考科目采用了等级制赋分。以上海为例,上海在等级性考试结束后,会按照固定比例将分数划分11个等级,然后再根据等级对应的分数(每个等级差3分),换算成最终的高考分数。换算之后,上海每科选考成绩最低是40分(合格性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最高是70分。


采用等级制赋分的方式,无疑会出现“低分拉高”、“高分拉低”的情况,学生不仅要看自己的分数,也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分数,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作为学校,录取难度增加了。不仅因为选考等级赋分增加了同分的学生数量,还因为“同分不同质”,即同样分数背后的不同选科反映了学生的差异化能力。另外,数学不分文理科也使得高分段学生的区分度降低。


上海等级性考试


对高校来说,分数的区分意义降低,清华北大和C9名校更依赖自主招生筛选自己的学生;对高中校长来说,他们担心新高考会减少自己的清北学生,因此也更加重视自主招生。


以清北在浙江省的招生情况为例,2017年清北录取350余人,减去保送生、各种计划、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和特长生,裸分录取的人数大约27人,占比不足8%。


从自主招生的报考人数也能看出需求的增长趋势,2016年自主招生报名人数50万,2017年60万,2018年82万。据业内人士估计,参培率在8%~15%之间。


02

行业在进行哪些不同的尝试?


自主招生培训针对6月中下旬各高校的笔试和面试,内容包括背景提升、材料申报、笔试真题和面试技巧等。背景提升中,包括学科竞赛培训、科研作品,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对于从事自主招生业务的企业来说,获客(市场)和教研(产品)缺一不可。


获客:B端获客和C端招生,B端以公立校为主


自主招生面向的群体主要是每个省前20名的学校,假设每所学校采购费用50万,市场规模可以达到3亿左右。这种公立校采购模式的好处在于课程质量得到严格把关,弊端在于天花板低。同时,如何处理与渠道和学校的关系,也是绕不开的问题。


C端招生则主要依靠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或QQ群,通过分享资料和资讯,转化用户。按照80万自主招生报名人数、10%的参培率、1万元客单价计算,市场规模可达8亿元。未来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参培率的提升。C端招生的关键是口碑和信赖。


C端招生往往不是独立进行的,产生信赖的最快方法,是学校老师的推荐或背书,也就是2B2C的模式。具体做法是,进入学校办讲座,分享如何选择科目、准备自主招生和填报志愿,进而建立社群,开展后续运营。不过,学校老师向学生推荐有偿课外辅导,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教研及效果:师资和教研标准化略有差别,关键看效果


自主招生笔试的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授课老师大多是有过竞赛经验的清北学生,还有少数竞赛教练。在这个领域,高校教授、金牌教练是比较稀缺的资源。


教研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题目的解法和讲解方式上,直播+回放的形式也有助于沉淀教研内容。


教研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习效果上,评价的维度包括初审通过人数、复试获得降分人数等。降分人数中,清北降分人数、以及获得大幅度降分的人数,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


03

自主招生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


2015年,自主招生的时间调整到了高考之后,出分之前,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需要先专心准备高考,再准备自主招生。


业内人士也认为,未来的主流依然是高考,自主招生只是增加了一条录取路径。相比于高考,自主招生的评价过程更加主观和不透明,因此政策一直将自主招生的名额控制在5%以内,入围名单控制在10%以内。


也有观点认为,自主招生未来会被其他的招生政策替代。新高考下,浙江省在进行“三位一体”多元录取政策的试验,允许高校将学业考试成绩、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和高考成绩,按照一定的加权比例计算总分。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也就是特殊才能测评,类似自主招生评价,目前占到30%左右的比重。如果“三位一体”全面铺开,自主招生政策将不会单独存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主招生是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相比于高考,自主招生更加重视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有助于培养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即使未来自主招生政策收紧,或者新的招生政策取代了自主招生,背后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逻辑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04

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未来发展


要突破固有模式,实现规模化


自主招生培训最常见的形式,是利用假期开展线下集训营。这带来两个问题,1. 只能抢占到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导致学习效果可能是学校和多家机构联合培养的结果;2. 租借场地对参培学生数量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现有机构进行了线上化尝试。将不同课程的题目和知识点进行模块化,通过直播课和录播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按计划学习。由于培训周期的拉长,机构需要考虑如何长线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也要尽量与高考备考进度相协调。


在线的模式目前还在试水,包括双师课堂的形式,今年高考后可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要考虑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化


自主招生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评价机制更加多元化,自主招生的形式或许会发生变化,届时需要现有机构根据政策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时而动。


可以预见的政策变化包括: 1. 限制公立学校老师在校外进行有偿培训;2. 限制学校老师建议学生参加课外有偿培训;3. 限制高校自主招生名额;4. 推广多元招生机制,取代自主招生。


近两年来,自主招生受到政策影响,整个行业规模呈现增长的趋势。现阶段,B端产品售价在10万~20万左右,C端客单价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目前市场上,传统线下集训和新兴线上课程并存。如果线上学习效果得到验证,未来的三到五年,线上课程的优势将超过线下。同时,自主招生机构需要对政策保持敏感度,以便随时调整战略,保证机构的存活和发展。


个人认为,未来的头部自主招生机构应该具备以下特质:(1)学习效果得到验证;(2)全职教师团队授课,标准化教研;(3)获客主要依靠口碑和转介绍;(4)模式可以规模化复制。


结语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解释三点。


第一,除了走班排课(从0到1的需求)和自主招生(从1到多的需求),新高考还带来了其他的需求。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没有进行详尽的叙述。比如,学校需要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志愿填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选科不同也会引起高考培优的需求变化等等。


第二,走班排课、自主招生、生涯规划、志愿填报、综合素质评价等细分领域是相互联系的。比如,1.“生涯规划+自主招生+志愿填报”的场景:学生在高一就有明确的目标,想要报考A大学的a专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该学生在高一进行选科,自主招生可以帮他在高二有针对性地提升背景,高三时他可以按照计划填报志愿,并在高考后参加A大学的自主招生。 2.“走班排课+教学教务+综合评价”的SaaS系统:在走班排课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系统收集考勤(德育)、作业和考试(智力)、文体活动(体育&美术),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的数据,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的报告。



第三,本文中提到的行业尝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均是基于真实项目的信息。笔者本着不透露项目名称和数据的原则,对所有信息进行了脱敏处理,希望广大读者理解。


堆栈资本隶属于芥末堆,专注教育领域产业投资。如果您是教育行业的创业者,在做新高考相关的业务,堆栈资本在寻找优质的项目标的,欢迎写信到yin.liu@duizfund.com跟我们联系交流~如果您是公立学校的校长或者老师,也欢迎来信分享您的需求,以及应对政策变化的举措。


最后祝第一批00后高考顺利~~~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


天津户口

读写教育

Chic原醉


附中人Fùrther

不插电的编程课

教育圈招聘首选


AI基础教材

红黄蓝虐童

清华生六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