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场背后,依靠兼职的营地导师岗位何去何从?
作者|芥末堆 阿飞酱
编辑|芥末堆 吉 吉
“营地教育是一个依靠兼职支撑的行业。”
距离2019年寒假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在教育行业里,除了校外培训机构将迎来开课高峰,近两年兴起的营地教育行业也将迎来开营高峰。成千上万的孩子将在寒假前往不同地点,参加不同类型和主题的营地活动。
随着营员的增多,营地机构对导师数量的需求也陡然增高,因此不少营地教育机构会赶在开营之前,招聘大量兼职导师来满足师生比缺口,降低营地师生比。尽管在有150多年营地历史的美国有着相似的情况,但当营地概念落地中国,在本地化后强调“营地+教育”、“营地+课程”的教育属性后,营地机构是否还能延续依靠兼职的师资模式,仍值得考量。
回到营地导师本身,芥末堆此前接触了多位兼职导师,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心路历程,一窥营地导师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了解营地导师面临的梦想与现实,以及随着行业的发展,营地机构将如何应对师资问题。
兼职和兴趣是入行主因
营地活动的强周期性,使得企业需要在短期内招募非常多的导师,高峰期聘请兼职导师和员工几乎是行业常态。据《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2018)》,近60%的营地机构正式员工在20人以下,正式员工在10人以下的占比最高,达到40%,目前暂无正式员工突破500人的营地机构出现。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性,营地机构在挑选导师时更倾向于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寒暑假又有空闲时间的大学生群体。
数据来源:《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2018)》
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进入营地行业的出发点是想在寒暑假找一份兼职,或是想通过实习来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因此,兼职收入不错、又能锻炼个人能力的营地教育机构成了他们的选择之一。
北京某高校的小程去年暑假加入了一家营地机构,谈起加入其中的原因,小程表示当时通过学长介绍兼职,刚好自己以前参加过夏令营,对营地机构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同样担任过营地导师的Ellen向芥末堆表示,进入营地教育行业是因为自己对教育很感兴趣,以前的兼职80%都是和教育相关的。另外,她认为营地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营地项目自己也非常感兴趣,托同学介绍进了北京一家营地机构,去年暑假带了6、7期短期营。
Ellen透露,在递交简历之后,机构一般会再对筛选过简历的人进行集中培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大概进行了四五次培训,每次大概2-3个小时”,大的培训包括了解营地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另外,培训当中也需要所有新晋导师体验营地实际开展的活动,针对演练出现的问题来讨论解决方案。
经过四五轮培训以后,这些新晋导师就会进入日营、周营或者冬夏令营开始带营,一般会根据能力和兼职时长来决定薪资和岗位负责范围。
留不住的兼职导师
朱俊杰虽然今年才大三,但因为喜欢营地这个行业,他把过去三个寒暑假都投入其中。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朱俊杰现在能够胜任兼职营长的工作,负责管理导师、物资、课程和家长沟通。但朱俊杰也向芥末堆表示,大型的营地活动结束后,往往只有非常喜欢营地的人才会在来年继续担任导师,很多人要么是来体验,要么是来赚点钱,“根据我自己带营的经验,夏令营过后,导师会走70%,冬令营过后,导师会走20%。”
在北京某高校学习心理学的赵欣认为,营地导师是年轻人的行业,她选择离开是因为感觉“太累了,感觉被透支”。今年暑假赵欣在一所营地机构带了两期营地,她透露自己在营地的工作就是负责和孩子相关的所有大小事物,除了带孩子开展活动这种常规活动,导师还需要负责各项细致的内务,比如说看着孩子吃饭、洗澡,管理住宿营的卫生,在开展活动时还要拍照记录。当遇到出现问题的孩子时,还要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特定的心理关注和干预,“对体力和精力的消耗都很大。”
小程今年暑假带了两期营地活动,加起来前前后后一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她也认为,尽管自己以前也参加过夏令营活动,但是作为导师,和当初做营员的体验完全不一样。和赵欣一样,小程认为做营地导师确实非常累,常常晚上忙到1、2点,连轴转一个多月。
但小程认为身体上的疲惫不是最关键的,相反高强度的带营经历也锻炼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时候身心的疲惫更多是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小程表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经历都比较单一,缺乏有效沟通的技能。而营地导师的职业特性又天然需要和很多人交流,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其他工作人员。在前期的导师培训上,机构更多关注的是让导师能保证项目顺利开展,保证营员安全的技能培训,有效沟通方面的技能培训反而被忽视了。“会因为沟通上的不顺利感到很疲惫。”对小程而言,她认为无论是体力消耗也好、沟通上的疲惫也好,都不算是自己离开营地机构的真正原因。她承认营地有吸引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充实,“但我现在才大二,经历比较少,还要去挖掘更多的可能。”
Ellen表示,去年因为考研没有继续带冬令营,等今年考研结束,会考虑继续带几期冬令营。可是她认为,尽管自己喜欢教育这个行业,也认为营地教育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自己仍然不会把营地导师当成职业选择。仔细思考原因,Ellen认为营地导师的职业上升渠道天花板有限,“上升空间在我看来还是蛮小的,首先是以导师的身份进去,之后积累经验后可以独立带团,最后成为营长负责几个营的活动。”
除了上升渠道感觉有限,Ellen也认为导师这个岗位负责的内容很杂,管理、对接、沟通上的分工不明确现象,也让她对继续做营地导师产生了犹豫。Ellen告诉芥末堆,她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认为兴趣、待遇和成长空间同样重要,“如果工作没有太明显的成长空间,很难在薪酬、自我满足和能力的提升上达到一个平衡,这很现实。”
成熟导师培养周期长
除了大学生兼职难招,有经验的营地导师也同样面临流失的风险,师资问题从企业方来看显得更为迫切和亟待解决。
在深圳开展营地活动和研学旅行的吴敏看来,营地机构之所以喜欢招聘大学生,特别是有经验的大学生,是因为他们热情、精力好和学习能力强。“兼职是需要的,但必须有稳定的团队。”在深圳开展营地教育,她更能感受到招聘兼职导师的困难,甚至一度想联系北京高校的学生来做兼职导师。因为相对营地、户外文化更浓厚的北方城市,深圳的高校很难找到有经验的大学生。
刘宇在国内一家颇具知名度的营地教育机构担任课程顾问,他表示,如果营地机构涉及到课程和教育的话,对师资的要求更高,且不能通过大学生兼职来满足教师缺口,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体验,还是课程实施的效果,大学生兼职质量都难以保证。刘宇向芥末堆表示,以他们公司为例,成为一名优秀的营地导师或者营长,至少2~3年时间。一名优秀的导师或者营长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对小孩子有爱心和耐心,同时还要具备开展课程的能力。但实际上,能同时具备这几项条件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现在行业内导师的情况,好的营地导师太难培养,基础的兼职导师流失率又很高。”刘宇总结道。
在培养导师的方式上,除了前期的初级培训,带营期间,有经验的导师也会对新晋导师进行手把手培养。小程表示,她在带营期间的每个晚上,所有导师都在活动结束后集中开会,复盘全天的情况,有经验的导师会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另外,营地营长会对新晋导师进行各项考评,并给出指导意见,新晋导师因此能在带营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营会结束后,营长再挑选表现优秀的导师继续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能手把手教学,更细致和个性化。但坏处却是培养周期太长,也有某些导师经过完整的培训周期后,也会出现某些导师因为个人从业意愿不明显而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
人才输送和培养体系开始形成
但是手把手培训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飞速发展的营地教育行业了。根据《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2018)》,我国在校中小学生达到1.87亿,目前国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营地教育渗透率约为30%,未来5~10年营地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别。目前营地行业平均师生比为1:6.3,但是显然师资的发展速度并没有追赶上快速发展的市场脚步。
数据来源:《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2018)》
目前已经有一些营地机构开始重视营地导师的培训,不仅是为自己“造血”,更多的是为行业输送人才,把营地导师这块蛋糕“做大”。
北京启行营地教育在2013年就成立了启行学院,通过三个阶段线上线下的培训,培养优质的导师资源,也为国内的营地企业输送导师资源。2017年12月,游美国际营地教育成立了培养营地行业人才的营学院,通过借用国外成熟的培训经验,培养更优秀的营地导师。青青部落则和北京的多家高校合作,从高校中选择优质的兼职甚至是全职员工。天使与坚果派也在海外项目中尝试用有经验的营员妈妈兼任导师,寻找营地导师更多的可能性。
在刘宇看来,导师问题会随着行业逐渐成熟和完善得到解决,更多优秀的人才会涌入这个行业。但是在这之前,需要建立成熟的导师培训体系和评定体系,以此来保证营地导师的质量和数量,“现在大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芥末堆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的朱俊杰、赵欣、吴敏、刘宇均是化名
本文作者:阿飞酱
芥末堆 记者
做一个冷静的教育旁观者
★紧急寻人★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防止大家和芥末堆走失
请把「芥末堆看教育」设为星标吧
快来亮这颗⭐️吧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