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穆雷 等:《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Methods and Approaches:
Bridg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Other Disciplines
ISBN:978-7-5446-6563-6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作者:穆 雷 等 著
定价:65.00元
(优惠价:45.50元)
丛书: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
(点击封面图片可购买)
温馨提示:欢迎参与文末互动赠书活动哦!↓↓↓
编辑推荐
● 本书以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本体系为指南,深入阐释了翻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与途径,涵盖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全书采取宏观概览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阐释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翻译学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构成要素,在对各种途径的翻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同时,也对各种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的利弊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
● 全书语言简练、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引证详尽,对于广大读者了解和掌握翻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翻译学研究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文/穆 雷
前 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对翻译的需求迅猛增加,对翻译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国门打开,学者们有机会睁眼看世界,出国留学、访问,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授课,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在中国的创立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学”从学者们争论辨析的概念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五大方向之一,跟外国语言学和外国文学比肩而立,这个艰难的创生过程收获了显著的成果。然而,翻译学毕竟是年轻的学科,跟语言学和文学等成熟学科相比,很多概念、认识、假说、理论都还比较稚嫩,尚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认识体系,方法论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确实也有不少翻译研究的论著提到自己的研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方法,但是,从我们的分析来看,很多作者把方法论三个层面的概念混为一谈了。例如,从哲学研究中借鉴的“阐释”“主体”“解构”“视域融合”等概念,很少有人去辨识它们是属于哪一个层面的概念;从文学研究中借鉴的“叙事”“文体”等概念也与文学研究的操作方法混用,如此等等。因为没有厘清方法论的三个层面,大家都宣称自己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方法,却说的不是一回事。有人借鉴的是具体操作方法,如语言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焦点小组访谈”“问卷法”等;有人借鉴的是各种研究的途径和视角,如本书提到的“文艺学途径”“哲学途径”“语言学途径”等,这样就造成概念混乱。尤其对初入翻译研究之门的研究生而言,要弄清楚上述区别比较困难,硕士生极少有人毕业时能够系统认识上述概念,博士生也不是人人都有清楚认识。在上述混乱概念的引导下,学位论文关于“研究方法”这部分的表述就很难做到规范化,明晰化,不少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阐述不到位,或者形同虚设,或者干脆不谈,这不利于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无助于翻译相关知识的正确产出,因此,我们萌生了这个想法,把我们团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呈现出来,供大家讨论批评,共同提高认识。
附录 国内翻译史专著(近300本)
我们这个团队是以我指导的2001级以后硕士生为基础,后来逐渐以博士生为主。我在给研究生讲授“翻译研究方法”这门课时,大家一起就不同专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学生毕业后,我们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编写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编者有蓝红军、邢杰、吕立松、吕黎、桑仲刚、刘康龙、欧阳东峰等,其中:蓝红军、吕立松、桑仲刚和欧阳东峰是我指导的博士生;另外几位是我指导的硕士生,后来去其他高校读了博士。这门课开设十余年来,我每年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节的调整,《概论》就是最初几年的课程教学内容。
翻译学这门学科的历史短暂但很曲折,一门新兴的学科要一开始就梳理清楚所有的基本概念也不现实。《概论》本来是我自己的摸索,也是仓促之作,有幸被收入MTI教指委的图书系列,我们团队的博士生越来越多以后,大家对翻译研究的相关理论讨论越多,就对研究方法的三个层面认识越多,因此感觉到非常有必要继续把我们的认识告诉读者。《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汇集的就是团队成员的新认识。
《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以下简称《方法与途径》)前四章是我和蓝红军反复讨论的结果。红军擅长理论思辨,对理论问题比较敏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四章他先搭架子,我再增补修改,前后历经好几年,数易其稿;我们多次辩论、妥协,最后达成共识。这个过程让我非常享受研究的快乐,很多认识越辩越明。后面六章的分工是:第五章,杨冬敏执笔;第六章,吕立松执笔;第七章,邹兵执笔;第八章,桑仲刚、王祥兵执笔;第九章,王巍巍执笔;第十章,欧阳东峰执笔。这几位作者中,有的是硕士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博士期间进一步巩固并加深认识;有的是前后两次参与写作,逐渐理清思路。在课程学习中,博士生们逐渐认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自觉地跟我一起探讨基本概念、分类分层、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等等。上述分工也大体上与他们各位的博士论文相关,或者是他们在读期间学习体会比较深刻的部分,如:杨冬敏对文艺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做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吕立松对阐释学的内容比较熟悉;邹兵语言学本来就有基础,为写此章他专门利用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之机,重温了许多语言学研究的经典文献;桑仲刚曾到英国阿斯顿大学访学,积累了很多关于社会学途径翻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王祥兵的博士研究对社会学的资本理论有了新的认识;王巍巍为了文化研究这一章的写作也是专门阅读了许多相关文献;欧阳东峰做翻译史研究十余年,对历史学的方法和途径深有体会。几位作者起草之后都是数易其稿,我和红军也对文稿进行了反复阅读、思考、讨论、修改,不是为了出版而赶进度,而是在享受研究过程的快乐中,不断提高认识、完善书稿。
按类别梳理好的推荐阅读书目(10页)
如果说《概论》还仅仅是我们对翻译研究方法认识的雏形的话,那么《方法与途径》可以说见证了团队成员对翻译研究方法认识的不断提高。本书前四章是我们对翻译研究方法一些相关基本概念的辨析,后六章是翻译研究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借鉴的途径。至于翻译研究一些具体的研究操作方法,我们也在计划单独成书,再做介绍,同时也有计划修订再版《概论》,重新阐述我们的认识。近几年我们有不少博士生对此类研究兴趣很大,积极参与修订《概论》的探讨,反倒是我自己越来越胆怯,越来越小心,越来越被动。在此要向同学们道歉,有时要他们推着我走。
翻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科历史比较短,许多学科理论的探讨和建设都有待时日,对一些基本概念也要逐渐加深认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基础理论研究是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讨论翻译学研究,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非三五本书和几篇文章所能涵盖和解决,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不断深入认识,从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针对性等方面认真研究,逐渐完善本学科的方法论体系。
翻译学研究方法论结构
我一直认为,教学相长,尤其是研究生的教学。为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我们一起阅读、思辨、讨论、写作,这些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我很享受跟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写作的过程,他们给我了很多启发,也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对翻译研究方法论的辨析与写作,让更多的硕/博研究生受益,让更多的人从翻译研究中受益,从而热爱翻译研究,热爱翻译事业。在郁郁葱葱、鲜花盛开的白云山脚下,在广外开满木棉花和三角梅的校园里,我们奉上自己的一点思考和认识,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特别感谢跟我一起“磨”书的博士们,他们不厌其烦,忍耐我的挑剔和催促;尤其感谢蓝红军教授,红军为了此书跟我讨论了无数次,也修改了无数次,耽误了他自己完成国家社科项目的宝贵时间。借此机会也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感谢许进兴老师,几年来他们一直在鼓励我做下去,也不急于催我交稿,容忍我一再拖延。没有他们的鼓励和耐心,可能我就放弃了。
2020年6月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认识翻译学
第一节 翻译学学科性质之惑
第二节 观照翻译学的复杂性科学视角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翻译学方法论
第二章 翻译学方法论基本概念辨析
第一节 方法与方法论
第二节 范式与模式
第三节 范式、方法与理论
第三章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意义与现状
第一节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翻译学方法论研究现状
第四章 翻译学方法论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翻译学方法论的特点
第二节 翻译学方法论的体系
第五章 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途径
第一节 文艺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文艺学途径的翻译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艺学途径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六章 翻译研究中的哲学途径
第一节 哲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哲学途径的翻译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哲学途径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七章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途径
第一节 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八章 翻译研究中的社会学途径
第一节 社会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社会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学途径翻译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第九章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研究途径
第一节 文化研究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文化翻译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第三节 文化翻译研究的问题及前景
第十章 翻译研究中的历史学途径
第一节 历史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概述
第二节 历史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方法
第三节 翻译史研究方法应用的问题和前景
附录 国内翻译史专著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穆 雷
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3月受聘学校“云山杰出学者”岗位。
曾任陕西省译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海南省译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二至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曾任区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曾获“中国翻译协会优秀社团工作者”等荣誉。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证书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广州翻译协会会长,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专业教指委翻译专业召集人,《中国翻译》《东方翻译》等期刊编委和数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是翻译学(主要为翻译政策、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等)。在核心期刊、国际期刊和香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4项、横向项目11项,参加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若干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8部、译著11部。代表作《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翻译学概论》(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翻译研究中的性别视角》《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当代中国中青年翻译家研究》。
(介绍文字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官网)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
为了进一步推动翻译学的研究与发展,满足这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的需求,我们特别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以翻译学学科本体研究为主的系统的理论性论著“”。在筹划此套丛书时,我们了解到中山大学985学科建设项目也正组织编写“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丛书”,我们很高兴把他们的选题纳入“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中来。本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我们撰写、约稿的原则是:(1)翻译研究类的学术专著,充分反映本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2)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目的是对翻译学的发展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用汉语撰写。读者为高等学校翻译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翻译学界、语言学界以及文学、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界的翻译工作者和爱好者。
翻译是人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I.A.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不断深化。从古至今,大体说来,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已有了直观经验式的文艺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我们相信,我国的学者一定会同世界各国的同行一道,对人类这项重要而复杂的活动不断加以探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编委会
丛书新近出版:
方梦之 著
刘川 著
成昭伟, 周丽红 编著
(点击上方书名,直达详情页)
互动赠书
欢迎文末留言你想获得新书的理由
或者转发集赞21个,
截图发至后台
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3名幸运读者
各赠送1本《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统计截止时间为推送发出后的下周五中午12点)
机会多多,不要错过哦!
上周幸运读者:
soar
林葛德
Frühjahrsmüdigkeit
2019-05-10
2021-04-09
2021-04-13
2021-03-12
2021-01-22
2020-10-16
2020-09-04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