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ity Walk|Wow!上海市区竟多了两座山

与你同行的 同济大学生
2024-08-23

周末愉快!

又到了我们City Walk的时间啦~


最近,有读者向笔者询问:

周末想爬山,不过时间有限去不了太远,

在上海有没有合适的选择?


作为以平原地形为主的城市,在上海寻找合适的爬山地点实属不易。松江佘山、天马山因离市区太远不合题意。若是鲁迅公园内的后山,虽也属山,只是海拔太低,面积太小,兜一圈最多刻把钟,不够过瘾。


不过最近,上海市区竟出现了一处双子山,高度还仅次于佘山!双子山在哪儿呢?就在我们今天所要探访的


世博文化公园





山不在高......




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内的两座山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修建的,东峰高48米,次高峰则高37米。如果从零开始建造,并覆盖上土壤和植被,需要多少时间呢?


    愚公

按我和儿孙一块移太行、王屋山的速度类推造山,大概需要几十年吧。

工程师

我们只需要两年半就能完成主体工程,三年半则可以完成土壤和植被覆盖工作。


工程师说到做到。从2020年10月15日动工之日开始算起,到现在约三年半。双子山已是生机盎然、满目苍翠,和真山无异。

建设中的双子山(摄于2022年8月28日)

从湖北侧远观48米高的双子峰东峰及湖中倒影(摄于2024年5月6日,本篇除特殊说明的照片外,均于当日所摄)


采用PEC钢框架作为主体结构,双子山的内部采用空腔结构(空心的山),一、二层设置了1500个停车位,而四、五层则作为展区和展馆使用。从外侧看,双子山以松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原型,通过巧妙的设计还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


双子山上的一座小瀑布(资料来源:上观新闻)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区,利用后滩区域搞开发建办公楼和住宅楼不是蛮好的,为什么要平地造两座还没有嘉定校区图书馆(65.1米)高的山呢?来看一段新闻报道——


在上钢三厂工作了40年的退休职工吴正江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由废弃的钢渣堆积而成。“坐着汽车要绕好几圈才到山顶,可以在上面看龙华机场里的飞机起落。”吴正江表示,后来由于钢渣山可能对龙华机场运营造成影响,以及钢渣可以循环利用成为制作水泥的材料等原因,这座钢渣山被铲掉了。


——摘自《世博文化公园怎么建?邻居们有话要讲:再建座山爬到顶看浦江》(2017.04.26)


原来,这块地皮上早已有“人工建山”的历史,只不过污染严重。几十年过去,随着城市化和环境治理推进,周边的风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拾阶登上双子山,可以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


结合其他市民在公园建设前提出的“金点子”和区域实际,双子山附近还布局了温室、大歌剧院、世界花艺园等景区,共同助力世博文化公园成为一座能够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大公园”、“文化大公园”和“市民大公园”


建设中的温室与大歌剧院,都是世博文化公园的组成部分

今年五一期间,公园南侧的马术中心成为了环球马术冠军赛的举办地


目前,双子峰还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姑且只能隔着十一孔桥远观一下。不过,根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5月8日的介绍,双子山及其周边的温室花园、世界花艺园,都将于年内正式开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整体设计图(资料照片)




园不在大......




眺望完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以后,我们不妨再到已开放的公园北区里转转。


1. 申园

北山、南水、东园、西苑,这座具有典型江南园林特色的园中园,自开园起就广受关注。


园内有八景——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远观之,细察之,皆饶有意趣。



注:申园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 参观本园需要购买门票,学生票15元/人。

2. 四座世博会场馆

作为临时建筑,大部分世博会场馆在世博会闭幕的几年内陆续被拆除。


2012年11月12日《青年报》的一篇新闻报道,关注了世博会闭幕两年后园区的变化


国家馆中,除了中国国家馆(即中华艺术宫)外,目前仍然保留的四座国家馆——法国馆(左上)、意大利馆(右上)、俄罗斯馆(左下)及卢森堡馆(右下)都在世博文化公园内。



不过,除了原卢森堡馆内入驻了两家餐厅外,其他场馆目前处于暂时闲置状态(无法入内,意大利馆可以从侧门进去上厕所)。或许在未来,它们会被重新盘活,成为公园内举行文化展览和公共活动的全新空间。

3. 时光印迹大道

时光印迹大道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北区中部,大体走向类似于世博会期间的高架步道。


四百多米的大道通过景观小品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后滩区域从和兴化铁厂到上钢三厂,再到世博园区和世博文化公园的四次变迁,完整呈现了区域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大道的地面上还隐藏着许多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的参展主题,猜猜下面主题分别对应哪些国家馆——

① 亦小亦美     ②和谐都市

③ 大自然的赋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卢森堡馆、德国馆、挪威馆。它们都藏在图2海宝旁的大道上。

4. 音乐之林

公园西侧的观景圣地,包含一座被银杏树包围,能够容纳8000人的开放式露天剧场和一条蜿蜒至山顶的木质步道。从步道顶端的观景台可以欣赏园西的景致。


露天剧场处可以全景式欣赏湖光山色

5. 世博花园

位于世博文化公园中部,包括一片大草坪和一组小花园。大草坪上可以搭帐篷,是周末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小朋友们在草坪上尽情奔跑玩耍,背后是建设中的双子山(摄于2022年8月28日)

6. 后滩公园

后滩公园并不是世博文化公园内的新建设施,而是原有世博园区的组成部分,2009年建成。2020年,与公园相邻的一段世博大道被“摁”到地下后,世博文化公园与后滩公园之间实现空间融合。


2020年7月,施工中的世博文化公园,此时世博大道地面道路已被完全拆除,为空间融合奠定基础(资料来源:浦东发布)


与其他区段滨水岸线不同,后滩公园的特色是生态湿地。即便是炎炎夏日,在其中漫步都能感受到清凉。而公园内较高的生态多样性和开放式的空间,也使其积聚了一定的人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后滩公园内有一个宠物友好乐园 “狗GO乐园”,为狗狗打造了运动和社交的场地。


在世博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还出现了有趣的“路网消失术”,刚刚提到的把世博大道“摁”到地下,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开下面知识卡片一探究竟:


点此展开

拓展1:路网消失术

下面是一张笔者自制的原1098路环线(外圈)站级图,如果把站名放到地图软件里搜索一下,会有什么发现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16个站点中的11个在地图上居然找不到具体位置。这是为什么呢?请见下图:


原周南线(现已拆分为浦东98路/99路)的改线通告(摄于2018年11月24日)


原先,线路所途经的区域曾作为后滩启动区,被规划为知名企业总部集聚区,这些道路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各地块的自然分隔。


但后来规划调整,为了建造世博文化公园,原世博园区C片区(长清北路-世博大道-雪野二路围合区域内)的路网被整体从地图上抹去。相应地,塘子泾路国展路首末站连同周边的各站和1098路都被一并撤销。区域内原有的周南线、浦东滨江4路等调整到雪野二路世博大道始发。


浦东滨江4路(1157路)沿本段世博大道走行。2019年10月,因为道路施工无法正常行驶(且客流惨淡),开通仅1年9个月23天就撤销了。现线位由浦东100路替代,后滩段走地道,不设站;照片拍摄地则变成了一片地面花园(摄于2019年7月4日)


2019年11月20日,世博大道(长清北路-雪野二路)启动封闭施工。2021年世博大道地道建设完成后,雪野二路(长清北路以西段)又被废止,原道路用地现在成为了双子山和公园中心湖的一部分。


2021年7月的雪野二路西段,你能想象现在照片拍摄地附近出现了两座山和一片湖么?


不过,后滩地区路网的历史实际上并不是很久。世博园区开始全面建设前,区域作为原上钢三厂厂区所在地,内部并没有公共市政道路覆盖。由此说来,从2008到2019,满打满算也就11年。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笔者基于现状做了一张还原图。在行走时,你有没有发现,目前园内的部分道路走向,仍保留了一些历史的痕迹呢?


(图例说明:地面道路废止-红色,地面道路新建-绿色,地面道路改为地道-橙色,地面道路维持原状-蓝色。本图仅供参考示意,不作为划界依据)


至此,世博文化公园内的Walk之旅告一段落。接下来,你想更多了解上海世博会的筹办故事,还是世博会后前滩地区的新发展呢?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前记:同济与世博的心手相牵




还记得两周前我们提到的浦东花木地区吗?今天我们将先讲述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上海世博园区最早曾选址于花木。


点此展开

拓展2:花木与世博

1985年,上海市科委接受市政府委托,组织同济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对上海举办世博会进行可行性预研究。预研究指出,建议上海1994年举办世博会,并选址离市中心较近且尚未开发的浦东花木地区。


1986年至1987年,同济大学对世博会进行系统的调研,撰写《国际博览会规划、建筑》。在此基础上,又对开发浦东新区进行形态研究,提出以浦东花木地区为中心,以世博会来推动该地区开发,使之成为展览中心和有特色的商业中心。


不过,由于当时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往来尚不便捷,短期内新建大量越江设施存在难度,加之后来花木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已难以满足举办综合性世博会的要求,在花木地区设园区的方案最终未能落实。如今,花木地区成为了上海的一大文化枢纽。



2000年初,上海再次开始筹备申办世博会,并于2001年7月最终确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办场地选址于南浦大桥—卢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两岸地区。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博成功后,同济大学于当月16日成立了世博研究中心,立志整合校内学科优势资源,汇集相关学科专家智慧,深度参与世博会筹办工作。


2004年,《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方案》出炉,设计方案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力求通过聚集浦江、衔接城市、模块组织、开放渗透的空间结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凸现从文明城、理想城到和谐城的飞跃,打造世界第一个人居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


同济大学最早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方案模型

(藏于同济大学校史馆,2021年1月9日摄)


此后,郑时龄、吴志强、唐子来等同济教授先后被委以重任,分别出任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顾问、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和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而世博会主题馆、未来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工程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以及世博总体项目管理任务也由同济大学担当。


由“破旧立新”到“拆、改、留”并举,当时上海的旧城改造思路也应用到了世博会园区的建设中。例如,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就改造成为了世博会演出场馆——世博大舞台,两座龙门吊也在世博公园内被完整保留。这样的做法不仅节省了建设的开支,更充分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位于卢浦大桥下方的世博大舞台(现上海千古情景区)今貌

世博公园内的部分历史遗存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从2007年到2010年3月底,在1000天的时间里,世博园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实现了世博园从无到有的建设奇迹。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中的一座特大模型,等比例还原了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盛况(摄于2021年2月7日)


在世博会申办、筹备、举办过程中,同济大学举全校之力全面深入参与,倾力奉献,同济教授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70多个,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参与世博建设的同济师生有2800多人,近6千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在本条行走路线上,你还可以看到上海世博会的所有永久保留建筑——世博轴(现世博源购物中心)、中国国家馆(现中华艺术宫)、世博主题馆(现世博展览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现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以上建筑合称一轴四馆)。它们见证着同济智慧在世博园区建设中的生动实践,也在世博会闭幕后继续诠释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主题。



前记部分的行走终点,是轨交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该站以“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为主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点击下方视频,来看看站里都有什么——





后记:崛起中的前滩




从后滩公园继续向南,经过耀华滨江绿地,越过川杨河桥,便进入了前滩(英文:New Bund)区域。


“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这是2012年前滩地区开发时喊出的口号。如今回望,开发时的愿景已基本实现。大量知名企业在此布局办公地,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滨江公共空间一路向南延伸,22个景观小品共同串联起五千年中华文脉。




滨江文脉园 & 鳗鲡嘴绿地






东方体育中心






前滩太古里及商务区




从滨江文脉园出发,可以通过地道、天桥等设施便捷直达1公里外的前滩太古里。沿线楼宇间穿插的多处打卡地,赋予了市民游客更多观察前滩发展的角度。


一众打卡地中,笔者想着重介绍其中下面两处,它们构建起前滩滨江和徐汇滨江之间的“梦幻联动”。



厦之成

设计采用园林“框景”为灵感来源,提取商朝常用云雷纹,融入中国剪纸,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打卡装置。通过借景手法,将黄浦江对岸的大厦风光纳入取景框内。


无尽之旋

位于新建成的前滩四方城内,形如无穷大符号。站在上方可以眺望远处的徐汇滨江,是非常小众但好玩的打卡地(事实上,在徐汇滨江传媒港中也有一个长得差不多的装置隔江相望)


待到华灯初上时,城市综合体、商业办公区与居民社区的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活力画卷。

前滩区域的绚丽夜景(摄于2021年10月2日)


根据浦东新区的最新规划,未来,在轨交19号线的串联下,前滩地区还将与世博片区紧密契合,构建“世博-前滩城市主中心”,恰好完整地包含了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所有点位。


10年后,全新的城市主中心又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它将和对岸的黄浦滨江徐汇滨江徐汇南滨江等之间形成怎样的有机联系呢?欢迎大家在完成此次行走之后自由畅想!


策划 | 沈 元

供稿 | 沈 元(文案、图片、音频、视频)

编辑 | 沈 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济大学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