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鲜 | 危中寻机,为“一号产业”强基固本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对致力于打造“中国药谷”的苏州来说,当前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昨天下午,在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分论坛现场,B村客官、行业学者以及产业载体负责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蓝图建言献策,随小二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如何推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互通有无、融合发展,是当前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作为本场论坛的主持人,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沈丹开门见山地说。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苏州在这方面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
诚然,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成果已有目共睹:经过10多年深耕细作与精心浇灌,苏州已形成覆盖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全方位创新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各类创新资源不断积聚,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受疫情影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也凸显出来。”苏州市副市长胡文斌举例,“部分高端原材料、核心设备及功能性耗材还长期依赖进口,大量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
如何解决这些瓶颈?胡文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持续开展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实现高端环节研发制造的自主可控。二是着力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平台、企业、政府等资源,加快包括原料生产、试剂合成、制造装备、冷链物流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构建可持续对接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持久高效的对接渠道。
当天在论坛现场,各企业家也纷纷现身说法,为苏州打造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建言献策。
“面对问题,要敢于说不好听的话。”国仟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直言,要在短期内解决“卡脖子”问题,就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没有绝对的投入就一定没有绝对的产出。作为企业,要瞄准刚性的临床需求,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当企业掌握了关键技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资本和人才。当千千万万个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的企业成长起来,“卡脖子”也就迎刃而解了。他建议政府给企业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把监管变成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制约。
“苏州把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事情。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要持续发展、持续创新,就不能扎堆开发,必须要错位布局。”B村客官迈博斯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钱雪明说,从引进团队这一步开始,就要有这样的思路。“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将目光瞄准抗肿瘤药物,因为政策好、资源多。但是社会需求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诸如感染性疾病、神经疾病等众多常见病。事实上,每一种常见病背后,都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市场,因此,开发非癌症类药物的企业也应受到同样的重视和支持。”
B村客官江苏百赛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的另一个身份是苏州大学教授。“事实上,国内不少高校手里都有技术,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她说,医用涂层是植介入医疗器械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尽管相关技术早已掌握,但迟迟未能实现成果转化。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不少医疗器械公司不得不选择从国外高价进口。陈红说,在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的道路上还有不少“拦路虎”,当前应梳理这条产业链中缺失的关键技术,有的放矢地立项攻关、补齐链条,如打造医疗器械专属原材料研究院等。
“比起生物药和化学药,中药目前仍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洼地,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临床评价难,成为中药创新发展再上一层楼的极大制约。”B村客官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玄振玉介绍,“公司有在研项目15项,其中7项处于二期或三期临床。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中药临床评价的难度之大。”他建议,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型的中医院,攻克这一难题,加快中药创新速度。
瓶颈之处存商机,突破瓶颈就能把握商机。面对疫情形势下全球产业链的新变化新局势,一批苏州生物医药企业“摩拳擦掌”,表现出色。现场,多家企业晒出了近期发展的“小目标”——
“从去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到现在不到半年,我们的市值已达200亿港币。”B村客官江苏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徐霆说。康宁杰瑞眼下的目标是: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产值百亿、市值千亿”。
百赛飞的目标是,未来一年吸引一个亿的投资,以支持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升级;玉森新药的目标是,加快上市进程,力争2021年成为“科创板中药第一股”;克睿基因的目标是,未来两年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两个基因编辑项目能够在临床取得两个突破;迈博斯的目标是,未来三年内,在苏州建设第二个高端生产基地……
“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对接的平台,既是为了分享业内的前沿技术和讯息,更希望能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供需对接与深度合作,推进苏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夯实基础、提档升级、高端攀升。”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苏州有3000多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只要每家企业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苏州就离“中国药谷”的目标更近一步。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