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新加坡影汇】重新编排老照片,看季风吹拂的新加坡

三影堂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23-11-22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每年关注一个亚洲国家的摄影境况。继日本(2020)、印度(2019)、韩国(2018)、印度尼西亚(2017)之后,今年集美·阿尔勒将聚焦新加坡。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新加坡影汇单元将带来三场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策展人:葛月赞、王欣);《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艺术家:蔡斯民);《一座岛屿的自然史》(策展人:李锦丽)。








每幅图像都在讲述着一则小故事,但也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供人欣赏。大部分展品来自三个负责记录和保护新加坡历史和遗产的政府机构——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近年来,这三家机构的收藏通过收购和捐赠的形式,获得大幅度的扩充。因此,才有了这些反映新加坡丰富历史的图片资料,以供欣赏和研究。

——策展人 葛月赞(Gretchen Liu)


现代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它毗邻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相望,位于马六甲海峡南口。在更遥远的19世纪,这里属于欧洲学者概念中的远印度地区,即印度支那地区。古代欧洲的航海家将东南亚喻为“季风吹拂的土地”,因为这里地处热带季风之下,台风带之上。新加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季风的吹拂与照拂。优越的地理位置,安全的航道,肥沃的土地,多元的种族,神秘的建城传说以及晦暗的古代历史都给新加坡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在走向现代的一路颠簸中,季风常常吹散迷雾,吹起面纱,渐渐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发展的新加坡。而摄影则将这展露真实的一刻记录下来。

自19世纪欧洲人带来了新发明的摄影术起,新加坡的面貌就被收录在这面“记忆之镜”中。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人们对于摄影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生活的日益开放,镜头所探的视角一方面越来越宽广,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精微,这片岛屿上的人、事、景被以大量的、丰富的照片的形式记录并保留下来。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以照片为媒介选取和展示了新加坡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发展繁荣时期。1870年作为这个展览的时间起点。就在前一年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新的航道使蒸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运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东南亚地区的商业贸易,同时强化了新加坡作为蒸汽船中途添补燃煤站点的地位,并确保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因而苏伊士运河通航是新加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由此开始,新加坡加速融入世界格局。到1940年,经过了70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了一片富裕、生机勃勃,错综复杂,充满现代性的岛屿。第二年,日本入侵新加坡,一切戛然而止。

新加坡策展人葛月赞(Gretchen Liu)女士将这些照片按照年代和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860年代到1900年代,是由欧洲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热带风情,这些照片的技术完美,价格昂贵,常常作为一种高级的旅行纪念品出售。这其中就有英国摄影家、探险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的作品。新加坡作为汤姆森亚洲之行的开始,随后他便进入中国,也曾到过厦门、福州、上海等地。1873年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第二类是从1900年代起,由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这些照片往往是不署名的,可以看作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新闻纪录和个人爱好的实践。1930年代,由于小型相机的投产与流行使拍摄变得越来越便捷。摄影这项昂贵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呈现出的影像更加多维、丰富与日常。照片中,作为新加坡主要种族的华人生活的展现使中国读者,特别是居住在曾经的口岸城市的读者,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和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共鸣。第三类是来自当地华人李氏兄弟于1900年代至1940年代开设的照相馆摄影。李氏兄弟照相馆的主要客户来自社会的大众阶层。如今这个照相馆保留下来的两千多张照片和七百多张玻璃底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收藏。”

——策展人 王欣




● 我们该如何理解展览标题“十字路口”

葛月赞:《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选择侧重的历史时段是新加坡向一个繁荣的国际化、多种族的港口城市的转变时段。三大里程碑事件加速了新加坡变革的步伐: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旅行时间;1867年,该港口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这预示着它日渐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技术的进步使得速度更快的长途商业蒸汽船主宰了东西方贸易。新加坡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装煤站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王欣:因此从地理坐标上,新加坡在当时是西方和东亚国家腹地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而从时间坐标上,是新加坡从一个神秘、不为人知的原始状态,跟随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迅速进入现代化的进程,这段历史时间是一个转折点。


总体来说从地理和时间上,都可作为“十字路口”来理解。

 


婆罗洲码头上的德国邮船,19世纪90年代,G. R. 兰伯特公司。李急麟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提供。


● 葛月赞老师,您最初是什么样的契机接触认识支持本次展览的三家机构?是什么原因启发了您策划这系列的展览?


葛月赞:我最早在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有个办公室,期间用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新加坡:1819年至2000年画报历史》并在1999年出版,这本书也是本次展览的出发点。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我致力于通过视觉资料进行辅助研究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20世纪80年代晚期,我担任了《过去的视野:新加坡和马来亚早期摄影史:G. R. Lambert & Co影集(1880-1910)》的编辑,书中的许多图像也出现在了本次展览中。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几年,我想要做一本特别关于新加坡人肖像的书,因此开始询问周围人是否有最好是二战前的家庭老照片。我的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位李先生,他曾参与过李氏家族的照相馆摄影,并保存下来三千多张有瑕疵或未被收藏的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的原始相片和原始底片。在发现了这些以后我兴奋不已,立刻联系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同时建议李先生把积压在他电视机柜里尘封多年的这些照片捐献出来。为了纪念这笔捐赠,我们出版了《家庭影集:新加坡李氏工作室摄影作品(1910-1925)》。


由于我在摄影领域的工作和研究,以及我与国际政府机构的联络,本次展览得到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为我提供了访问这些档案照片的途径。

 

李宝仁在李氏兄弟照相馆接待区,约1915年,原始底片现代印刷品。李氏兄弟照相馆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 王欣老师,请问您们二位是由什么契机开始合作的?


王欣:早在十多年前,当时我还在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由于上海美专的研究我结识了葛月赞,为上海美专的学校历史和介绍取得影像的支持。她为我们提供了她的公公刘抗先生当年拍摄并保留下来珍贵的上海美专资料以及课堂写生本。之后一次重要的合作在三四年前,我去到葛月赞的家中一起整理了刘抗先生和刘海粟先生的通信、刘抗先生相册中关于刘海粟先生和上海这段时光的照片,请顾铮教授策展了《艺气风发——来自刘海粟和刘抗的相册》。


葛月赞的书在我对新加坡的了解方面帮助很大,很荣幸能与她一起对新加坡的影像历史做一次研究并做成展览呈现给大家。

 

● 作为策展人,本次展览最吸引/最打动二位的地方是什么?


葛月赞:我对历史和摄影都很感兴趣,本次展览可以作为摄影节的一部分令我非常激动,在策展时我就会考量到把它置于更广的摄影语境中,这样即便是对现代摄影感兴趣的人来到现场,也会从本次展览中收获一些兴趣。


把展览的作品图挑选出来之后,我发现我选择了很多女性的照片。这很有意思,因为19世纪60至70年代是二战后的复苏期,新加坡大部分人口是男性,女性群体非常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当你在观看展览中的女性照片时,要记住她们并不是百分之五十的人口,而是少数。


王欣:展览第一部分“early views(早期场景)”为我打开了不一样的视角,展现出来新加坡早期原始的状态,跟现在繁华的新加坡比起来,如此自然原生态的风光应该很少人看到过。比如英国摄影家、探险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年至1921年)的作品在展览中虽然比较少,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规划为“唐人街”的地区已被部分开发,19世纪60年代初, 约翰-汤姆森, 蛋白印刷。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portraits wall(肖像墙)”,按照葛月赞的想法把许多肖像照铺满一面墙,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进入20世纪之后的芸芸众生并置在一起,包括各个阶层的群像图,形成了新加坡的除风光景观外,一种人物肖像的景观。

 

● 葛月赞老师,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土生华人(或称娘惹)新娘》(Peranakan bride,为什么您如此喜欢它?“Peranakan”土生华人或称娘惹)是什么意思?可以跟我们讲讲这张作品背后的故事吗?


葛月赞:土生华人是新加坡一个特别的群体,娘惹是指其中的女性。这个群体是新加坡当地人与几百年前中国移民联姻的家族后裔,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海峡华人(Peranakan)文化,包括语言、食物、习俗、信仰等很多方面。在英殖民的统治下,这个群体算发展得不错,也出了许多杰出的家庭,他们讲着英文,家境富足,这些也反映在了他们的物质文化上,如家具、珠宝、衣饰、仪式等。本次展览中,我选择了较典型的海峡华人夫妇的婚礼照片,通常是一对衣着精致的新人在豪华的房间内摆拍。但是当我发现了这张照片,一位娘惹新娘穿着华服坐在房屋后院的一把简单椅子上,这非同寻常。我们无从得知她嫁给了谁,那时都是包办婚姻,要知道在20世纪初,有大批中国移民抵达新加坡,被称为“新客”,聪明的海峡华人经商家庭通常不会在同类家庭中为女儿挑选丈夫,而是在新客中不看出身去找勤奋努力的男性以便日后可以接管家族生意。


土生华人(或称娘惹)新娘,约1930年,李氏兄弟摄影师,弗朗西斯·李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在展览的“肖像”部分,你会看到两张19世纪60年代初的女性肖像名片,一位女性穿着传统的中国服饰,而另一位女性穿着海峡华人风格的服饰。如此就能看出,这两种文化在新加坡并行发展。


● 这个展览除了见证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是否还能映射新加坡摄影史的发展呢?


葛月赞:新加坡的历史发展和摄影史的发展几乎是平行行进的。在1840年摄影术诞生后,此时世界正处于因运输通路而开始紧密连结的阶段。而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正值新加坡快速发展为“十字路口”之时。这也是为什么在1860年代,最早一批的欧洲摄影公司来到了新加坡,国际贸易和旅游的兴起促使许多西方摄影师来到亚洲寻找财富。在摄影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时候,他们将大幅的地形景观作成纪念品出售。


这段时间正是新加坡早期发展的阶段,比如多产的G. R. Lambert & Co(19世纪80年代至1917年)作品几乎定义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加坡景观,在新加坡摄影史上的地位显著。以及李氏兄弟工作室为社会的大众阶层所拍的肖像,这一收藏是对20世纪初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精彩记录。



海峡华人儿童,19世纪90年代,G.R. 兰伯特公司,玻璃底片现代印刷品。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

之后从1900年代起,由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摄影记者拍摄的快照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新闻纪录和个人爱好的实践。1930年代,由于小型相机的投产与流行使拍摄变得越来越便捷。比如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新加坡“苦力”的快照揭示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当时来自中国的苦力多是没接受过文化教育、到新加坡寻找工作的男人,他们承担了基建中最劳苦的体力工作。要知道在英殖民下引人瞩目的城市建设背后,是这些人力在为轮船添煤、为楼房添瓦。比如我们看到这张中国苦力的快照,就在提示人们,新加坡作为一个贸易中心港口,当时真正在运输货物的是这些做着繁重工作的劳动力。

 

华人苦力,1933年至1939年,图片由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提供。

这些照片既能反映新加坡真实的城市生活景观,同时也能作为新加坡历史中重要的摄影作品。新加坡的历史和摄影史可以相互印证,并具有一致性。

 

● 本次展览来到厦门,有什么话想对中国观众说吗?期待中国观众从这两个展览中获得什么?


王欣:现在,我们在中国、在厦门观看来自新加坡的精彩历史照片,不仅对这个年轻的,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曾经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照片中关于早期当地华人生活的记录也会唤起些许因血缘连接而产生的心理亲近。早期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潮汕地区,照片中的他们或者后来回到了中国,或者继续留在当地开枝散叶,亲缘的纽带越过了地理的界限,产生着柔和的维系力量。



市中心场景:霍洛韦小巷,约1938年,选自比尔·哈里森相册。RAFSA收藏,图片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提供。




葛月赞(Gretchen Liu)195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1975年移居新加坡。葛月赞(Gretchen Liu)是一名作家和独立学者,曾担任图书编辑,对中国历史、亚洲摄影史和视觉遗产有浓厚的兴趣。她是《新加坡:1819年至2000年画报历史》(1999年)的作者,这本书是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的出发点。其它插图书籍包括《家庭影集:新加坡李氏工作室摄影作品(1910-1925)》和《花岗岩与石灰——新加坡的建筑遗产》。她作为编辑,在1987年出版了《过去的视野:新加坡和马来亚早期摄影史:G. R. Lambert & Co影集(1880-1910)》。最近,她一直在研究公公刘抗的早期生活。刘抗是一位在上海受过训练的新加坡先锋艺术家。这种渊源使她能经常去上海,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国艺术史。在2018年,她与刘海粟美术馆合作举办了展览《艺气风发》,呈现了刘抗1920年至1930年在上海艺术圈的照片,记录了刘海粟和刘抗长久的友谊。




 


王欣1976年出生,工作居住于上海。艺术史博士、上海中国画院学术典藏部主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上海视觉文化研究。参加的摄影项目有:《艺气风发——来自刘海粟和刘抗的相册》摄影展及出版、《来自上海——摄影现代性检证》展览及出版、《逝影流光——张才摄影展》展览及出版、《上海祭忆1980s——七位摄影师的影像记录》展览及出版、《上海之像1990s》摄影展、出版及论坛、策展《2013上海青年美术大展青年摄影单元》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回家——刘抗相册里1928年前后的福建影像》、负责出版项目《他们如何接纳摄影——刘海粟美术馆与摄影》。致力于上海画家和上海美专的历史影像研究。






第七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将于2021年11月26日在厦门开幕,展览持续至2022年1月3日。本届集美·阿尔勒由阿尔勒摄影节(法国)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和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担任联合总监,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今年将会展出25场展览:4场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精选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3场“新加坡影汇”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3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展览、1场“藏家故事”展览,2场“在地行动”展览一同亮相厦门,呈现来自法国、新加坡、巴西、捷克、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等地超过七十位艺术家的作品。





【相关阅读】
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项目全揭晓
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实习生招募

2021【年度阿尔勒】玛丽·托曼诺娃《曾经是我的世界》

2021【年度阿尔勒】伊拉尼特·伊卢兹 《瓦迪凯尔特:石色之光》

2021【年度阿尔勒】艾娃·格瑞维亚特、亚瑟·梅泰塔尔《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

2021【中国律动】中央美术学院《重要的不是摄影》


采访:国静遥
编辑:樊金琪
设计:曲潇艺、田苗苗


 

新鲜发布 早鸟预售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即将展出


合作展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