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丛林生存纪实 | 查小姐与“叢林”
叢林BushDefinition主理人 查欣佶 | © 易鸿
与查小姐聊“叢林”,这个公益性独立影像传播平台几乎是成都繁茂文化丛林里一个神秘的存在。
“从小习惯睡硬板床,出门在外睡软床是特别痛苦的事,感觉快要窒息了,”查欣佶说着用双手抱着脸露出可爱夸张的表情,“我爷爷是离休干部,以前在部队队里做宣传工作,睡硬板床就是受爷爷影响。”
和查欣佶约在成都东门最大商业综合体万象城星巴克咖啡庭院见面,初夏雨水过后地上积着小水圈,阳光明媚地洒下来,温润自在,如同这座城市,一切都刚刚好。
认识查小姐是因为“叢林”,一个公益性独立影像传播平台,在我印象中,这几乎是成都繁茂文化丛林里一个神秘的存在。5月14日查小姐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只有时间做张图,第九年也要继续加油啊!配图是一家黑白老式放映机电影院现场跳出粉红的标语“叢林BUSH DEFINITION 八周年”。
后来查小姐发来“豆瓣”的链接——《叢林,之所以为叢林~》,发布时间是2011-10-11 12:31:42,这篇“宣言”式文字,静悄悄地标志着叢林落地成都,我注意到当时有6人点赞。
为什么是叢林?(以下摘取“宣言”部分段落文字)
叢林之所以为叢林,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在石屎森林里建立起一小片文化的自然生态……
叢林作为一个非盈利独立文化推广组织,并不愿提供一个直观“结果”,而是希望通过放映、展览、讲座、出版、销售等等活动为喜欢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朋友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引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以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去“定义”(Define)我们的文化生态,在这种讨论中去创造出新的想法,激发出新的行为……
叢林只是想做“一个与主流社会几乎无关,与学术、民间、自筹自划有关的事情”,只是想让我们的城市文化生活更加多元更加美好!
在八年时间里,查小姐主导的叢林策划执行了300多场国内外电影观影交流活动:德国闪电电影节成都站、中国酷儿影像展成都站、第二届德国电影成都站特别策划(《双面生活》导演格奥尔格·玛斯,Georg Maas分享沙龙)、2015年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界银熊奖获奖影片《长江图》对谈沙龙、2019极地光影展·成都站、日本戏剧影像展……持续推出中国独立电影人作品观影会以及开展“制造电影工作坊”扶植新人。
“今年我们引进了日本著名戏剧导演蜷川幸雄的戏剧电影,”查小姐兴奋地说:“就是蜷川实花的父亲啊,有一套他排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啊,蜷川实花就是擅长拍花的著名摄影艺术家,很期待她父亲的大作来成都。为什么今年叢林转向推广戏剧领域了?独立电影一直是你们的标志啊?”我隐约感到了某种变化,“也许是社会大环境比较紧张吧。”查小姐停顿了几秒说:“是的,所以今年我们转向‘美育’引导,大众传播做小众文化,去寻找观众,不再策划主题,只是提供一个观看的渠道,扩展公众的眼界,戏剧作为艺术殿堂里的精品,成都市民接触的机会不多,希望这次日本戏剧观影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吧。”
“不想被定义成某个固定社会身份,在成都才有这样的包容和自在。”穿着白底蓝色条纹连衣裙的查小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说话不急不慢带着点点羞涩,典型随和平易的成都邻家女孩子。2009年查小姐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学的新闻广播专业,却无法接受学校老师教条的授课内容,她发现新闻作为真实反应现实各个层面的媒介并没有被真正的体现,“我几乎放弃上课了,课堂上的内容和现实情况差别太大了。”
大学四年查小姐与一帮志同道合热爱电影的同学,和南宁一个民间观影协会“拉片室”合作,在成都各大学做观影活动。后来电影网站兴起,大家习惯电脑搜索下载电影之后,他们转向推广微电影、短电影,聚焦青春题材,那时土豆映像节、城市之光电影沙龙,出现了一批非常有想法有创意的短片电影。“还记得《该死的胖子》这部片子,胖子导演本人把摄像机绑在肚子上,对准自己的脸拍,一个胖子和镜头的对话。现在大学影视专业的学生很少有像七、八年前那样活跃的创新意图了。”
2010年,青年艺术家文川从北京回到了成都,发现当时成都没有专业独立电影推广机构,于是发起创立了“叢林”,每个月固定一个周末放映独立导演影片。徐童导演纪录边缘人物的电影《算命》,查小姐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类型的纪录片,就被深深震撼了,自此加入叢林直到今天。“他们镜头里有中国的真实一面,新闻没有展示出来的那部分中国,比如流民、乞讨人这些社会边缘人的生活。我意识到,导演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承担起了新闻记者的职责。”
“他们往往六年、八年才出一个片子,现在中国独立导演挺少的,女导演更少,有马莉、季丹、冯艳几位。2010年以后,这些导演的片子没有太多渠道发行。由于生存空间的逼窄,不少导演转向拍宣传片、商业电影、可以拿到龙标的影片。”
聊到叢林八年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查小姐提到了2011年酷儿电影节巡展成都站,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电影直接与当地人群互动所能引发的社会反响,让一个对“同志”社群完全陌生的她,在影展的交流中,完成了关于城市边缘少数群体的自我教育。影展分为彩虹、男生、女生、出柜等五个部分,到场的成都“同志”从来没有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公开过身份,从电影感同身受的场景,激发他们主动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2017年“爱无性别/Love Knows No Gender”大陆港澳台三地同志影像成都展映,首次汇集独立影片,对华语地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此后社会边缘群体成为查小姐关注策划的主题之一。21岁重庆邮电大学生周豪导演的艺术电影《夜》,讲述了一位“Money boy”(男妓)的生活,入围2014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总有人希望用电影去表现个人对社会发生事情的看法,这是艺术电影的传统。之前中国的艺术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愤怒,现在变得没有那么愤怒了。”正如柏林电影节亚洲选片人王庆锵所说的那样,90后电影人身上发生了“新面貌”,他们是没有历史包袱的一代,对政治隐喻和宏大叙事不感兴趣,更关注“个体”经验。
面对未来有太多的不可知,相对于父辈的焦虑,查小姐从容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18年开始专职投入到叢林,在数据网络时代,越来越多原子化个体生存在孤独的终端,她期望分享好的艺术,好的电影,以召唤更多独立思考的同类。
“今晚有一场先锋音乐剧团的演出,我得去剧院看排练。以前习惯视觉的观看,现在转向声音,去发掘听的感知。”查小姐每天行程排得满满的,“不管未来怎样,至少现在我不会离开成都,这里有朋友和亲人,最爱的爷爷奶奶,他们给我自在和安全感。”
是夜,在成都东郊记忆声音剧场,查小姐邀请我观看了兔将军音乐剧团荒诞热闹的《新石头记》,所有人都欢快地站起来舞动双臂,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发出自己的声音。
站在剧场后排的查小姐腼腆笑着,温婉里有坚韧。
所做之事即定义了你的态度。
叢林:叢林[BUSH DEFINITION]是一个创建于2011年4月的非盈利独立文化推广组织,由一群爱电影、爱艺术的年轻志愿者协同运作,旨在通过展映、演出、沙龙、出版和销售等多种途径,发现、整合和推广有鲜明个性的独立文化。
叢林,致力于成为成都最具特色和最有活力的独立文化活动组织者。
微信号:bushdefi 合作联系:bushdefi@sina.com QQ群:191650642
原标题:《乡城专栏:成都 | 所谓身份不想被定义》
作者:易鸿,创作者,喜欢写作和艺术,喜欢观察有趣的人。《AXD空间艺术》杂志艺术版总监及主笔。曾为美国ARTFORUM(艺术论坛)《randian》(燃点在线艺术杂志)《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等艺术专业媒体撰稿。个人手绘书《贝者》 ,主编《一个单独行进的人——阮义忠摄影文献展》摄影书;作品《神经契约/忒修斯之船 /日月善应图》在线艺术项目 视频《E - ART 17……》参展 2018New York Armory Show等。
版权:歌德学院,易鸿。本文以Creative Commons BY-SA 3.0 DE版权。
乡城专栏
柏林-慕尼黑-北京-上海-西安……
中德乡城专栏探索人与地方之间的某种特别关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乡城专栏”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