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龙化成×君联资本:如何融动生态圈,助力新药研发?

君联资本CEOClub 同写意 2021-09-24

▲10月底,同写意将在苏州金鸡湖畔举办15周年全球生物技术前沿千人大会,汇聚近200位新药领军人物,点击查看详细日程。


2019年10月10日下午,由康龙化成和君联资本联合举办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分论坛在北京雁栖湖举行。


康龙化成首席科学家阳华主持论坛,4名来自医药生态圈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



阳华:创新是个系统工程


康龙化成首席科学家阳华


“上午大家对创新讨论了很多,包括现在中国医药研发创新水平是否已经从世界第三梯队提升至了第二梯队。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离行业内最优秀公司的差距到底还有多远?


从现状看,中国创新药靶点集中情况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很多药企的创新还是集中在me-better上,因此在当下,讨论创新还是很有必要。”康龙化成首席科学家阳华在论坛一开场讲到。


阳华对中国与欧美研发创新现状进行了对比,发现无论是化学药还是生物药,中国在研发创新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阳华集中展示了不可逆抑制剂、基于蛋白降解的药物研发新技术平台、DNA编码化合物库及化学蛋白质组学苗头化合物及新靶点的研发、抗体、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AI等一系列时下最前沿的能够助力研发创新技术进展。


但他同时强调,医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突破,市场、政策、资本、技术都是医药创新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赵景:科研机构研发项目借势发展的创新模式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景


“如果不是回到中国,CM-93这个项目已经停掉临床研究了。”哈佛医学院教授赵景说,“但现在,CM-93又有机会从Cinderella变为公主了。目前我们看到的研究数据显示,CM-93在肺部分布浓度高。很多非小细胞肺癌会有脑转移,而CM-93具有良好的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随着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创新药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在国外临床研究陷入停滞的创新药项目,又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赵景带领三代EGFR T790M抑制剂CM-93创立的科盟盛无疑是其中的代表。


赵景教授在美国同时致力于医学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她说到:“我有很多年跟大药企合作开发药品的经验,在药品开发主要时候我们更关注的还是深刻的生物和药理机制,否则几乎不可能成功。深刻的生物和药理机制,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基础领域,所以就连起来了。”


从学术创新到推进临床转化,是提升创新落地速度的关键环节。


关于如何通过与和学术界的合作并进行临床转化,赵景教授分享的她关于CM-93的故事无疑能为更多以此路径进行研究创新的企业和科学家提供不错的借鉴思路。



廖迈菁:创新药企借力资本与赋能平台,实现共赢


和铂医药首席商务官廖迈菁


和铂医药首席商务官廖迈菁从赋能平台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不同企业各自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诠释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真谛。


他也从和铂医药的实际经验出发,分享了公司如何选择最佳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


他说到:不同公司拥有同一类核心技术,但是在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决定了它最终能够达到的成就。


目前的三种商业模式递进来看有:

  • 单纯技术授权

  • 技术授权+CRO

  • 创新药企


不同的商业模式关注的是药物开发的不同价值链;但是商业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去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


他坦言近几年由于市场和政策的利好,国内药品开发公司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举例到:“比如药明康德从Ligand引进了转基因小鼠技术,将这个技术与它的CRO的服务打包起来,是一个典型的以赋能的形式扩大自己业务模式的例子。


金斯瑞孵化了南京传奇生物的项目,在成立几年后就与Janssen达成合作,Janssen获得了其CAR-T产品LCAR-B38M的全球共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这是另一种模式,进行孵化,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进行剥离。


还有在港股上市的维亚生物,除了做常规的CRO,他们还在早期与初创biotech公司合作换取部分权益,以此来给自己的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接下来,他分享了和铂医药如何用融资的第一笔钱收购了一家荷兰抗体技术平台公司,并通过资源和人员整合,快速将一个以技术许可生存的公司转型为一家创新药公司。目前和铂医药的战略和业务模式上主要有三种方式:


  • 以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技术为核心,补全目前国内的研发产业链,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更多的生物技术开发抗体药物。


  • 共同开发

和铂与不同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学术机构一起进行研发和合作,共同投入、共享收益。目前跟科伦药业和正大天晴都有合作项目。


  • 自主产品线的开发策略

通过外部引进和自主研发,目前和铂医药已经建立免疫和肿瘤两条产品管线。跟学术机构和临床医院进行更早期的合作,助力早期找到最创新的靶点,以及进行转化医学的研究。


“目前中国更多的公司是局限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中的,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在中国会有更多的企业和技术合作与融合。每家公司都有其资源和能力的优势和短板,可以优势互补。不同的企业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创造价值。通过合作,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进入新的领域,能分担风险,利益分享。”他对中国创新药产业进行了展望。



李兴发: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资源整合实践与挑战


华润医药集团研发管理部总经理
华润医药研究院战略与商业发展部负责人李兴发


“4+7”带量采购扩面使得仿制药面临巨大的压力,本土国有传统药企也面临向创新研发方向转型的压力。


作为本土传统药企研发的代表,华润医药集团研发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药研究院战略与商业发展部负责人李兴发对于两家本土传统药企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各自向研发创新转型的实践进行了回顾梳理,并着重介绍了华润医药集团研发创新转型的实践与挑战。


李兴发讲到,国药集团通过重组及新设机构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由隶属于各级利润中心的研发和企业法人性质的科技公司构成的研发体系。


上海医药集团则建设总部运营管控型的创新研发体系,聚焦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设立了三年迈进全球制药50强的目标。


关于华润医药集团的研发创新转型,李兴发讲到针对体系、团队、文化、质量,华润医药首先对集团内部研发资源进行整合,集团直属研发机构即华润医药研究院进行通过改造和新建,已经具备形成了初步的创新研发条件,包括较完整的新药研发信息情报系统与目前最精准的CADD软件、高效的药物合成与化合物分离平台、动物房与生物评价中心以及质量研究等,同时加强了外部的创新与合作,尤其是与本土的高校、研究所学术机构、CRO和生物技术商业企业公司的合作。


在2016年,集团制定内部更是提出了“十三五135战略”,提出以并购整合和创新研发为引擎,推动业务调整和产业升级,并从文化建设上助力推力集团创新转型。


目前,华润医药研究院有超过80%的研发管线为创新药,而创新药项目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于外部合作。代谢、抗肿瘤和免疫,都将是集团未来关注的重点治疗领域。


但李兴发同时表示,传统药企在向研发创新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人才缺乏、管理方式转变、持续投入、研发人员中长期激励办法等问题。


创新研发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相关创新人才还有缺乏,需要形成研发人员中长期激励办法,像华润医药这样的国资背景的医药企业做研发创新还面临市场和国资委监管的华润集团的双重规则,这里面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也面临企业经理人的任期、考核方式和容错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一系列挑战。



洪坦:资本推动中国创新药发展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


君联资本早在2011年便参与到创新药企的投资中,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回顾了在医保扩容的助推之下,中国医药行业“水大鱼大”的黄金十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后创新药的三年黄金期,以及目前“4+7”等政策环境变革背景下,行业面临的格局重组。


洪坦总结了当下一级市场医药投资的重大变化,分析了相关投资的主要风险,引起了现场的激烈讨论。


1、Biotech创新药项目临床研究花费巨大。美国Biotech融资生态成熟,中国没有形成大药企收购创新药资产的生态,融资尚有断档环节,存在融资风险。


2、中国的创新生态正在快速形成,随着产业升级,部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策略从me-too向first-in-class转变,研发风险将增大。


3、那些在外企新药产品基础上进行微创新的项目,专利风险不可忽视。


4、一些创新药企的创始团队持股比例过低,主人翁意识不足,职业经理人心态过重,存在团队风险。


5、商业化风险。产品获批上市不容易,上市后的商业化之路也不容易。医保对创新药定价的影响、要不要自建商业渠道、如何合规推广,这些问题都很棘手。


6、从IPO渠道而言,纳斯达克还是喜欢“全球新”的产品和技术,中国公司目前去纳斯达克不一定会有很好的股价表现。港交所新政和科创板为创新药企上市提供了全新的渠道。


总之,中国biotech需要有“全球视野,中国视角”,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策略和融资规划。


(“E药经理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转载声明:本文经「君联资本CEOClub」授权转载。



▼同写意15周年大会日程正式发布!10月底,同写意将在苏州金鸡湖畔举办15周年全球生物技术前沿千人大会,汇聚近200位新药领军人物,点击查看详细日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