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画廊主来说,代理艺术家作品被拍卖是一件好事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若您希望在您的线上或线下出版物转载我们的文章,请扫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艺术世界从未像如今变化的如此之快。20年前,拍卖会上出现创作时间在十年内的作品都是革命性的,但如今根据artprice《2018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统计显示,从2000年至2018年,当代艺术作品的总成交量呈直线上升。甚至能够看到一些“颜料未干”的作品也参与到拍场的竞拍中来。
▲当代艺术拍卖市场表现演进,数据来源:artprice
艺术家过早的进入拍行,对于代理他们的画廊来说是一件好事吗?或许多数人会认为,艺术家的作品能被上拍是实力的象征,拍出高价更是意味着市场价值的认可,何尝不是好事?想来代理他们的画廊也能跟着沾光。
然而事实并非想象中如此,对于画廊来说,代理艺术家的作品被上拍未必是件好事。
原因一:破坏了市场公允价
丰厚的可见利益使艺术家也蠢蠢欲动。2008年达明·赫斯特的一场名为“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的拍卖,颠覆了整个艺术市场的游戏规则。他跳过了画廊体系,直接将167件全新作品带到了属于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并以超2亿美元的总成交额震惊了艺术界。
▲达明·赫斯特《The Golden Calf》,2008年苏富比“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拍前展出
但好景不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赫斯特作品的市场价格立刻出现了断崖式下滑。2009年,他的拍卖总额降到只有1460万,并且在这之后,其平均拍卖价格再也没回到过2008年的巅峰。
据经济学家唐•汤普森(Don Thompson)分析,尽管赫斯特作品在2008年拍出具开创性的成绩,但这些价格均倚靠高古轩和白立方老板的支撑,他们拍下或购买的作品金额占拍卖会首日7050万英镑的50%。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影响艺术家作品的市场公允价。汤普森表示,高古轩是位终极艺术交易商,他使客户坚信他们购买的艺术品不会掉价,这也是他之所以在2008年竭力为赫斯特作品价格护航的原因。
▲《疯狂经济学》,作者:唐•汤普森
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上拍,影响到画廊苦苦为艺术家营造的市场公允价的原因多种多样。
纽约下东区的画廊主Simon Preston表示,自己代理的艺术家John Gerrard的一件标价为80000英镑的作品,拍卖行只标了8000英镑。这让买下这位艺术家作品的藏家都产生了恐慌,以为艺术家市场价值崩盘。而事实上,这场拍卖的定位并不符合这位艺术家,这种做法很可能彻底将其市场公允性被破坏。
代理艺术家的拍卖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值自然会使画廊产生的担忧,但是,如果拍卖表现达到预期值,甚至远超预期值,画廊就可以放心了吗?实际上这仍然会让画廊陷于不安的情绪。
原因二:导致艺术家作品滞销
对画廊来说,最大的职责就是规划好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艺术家与画廊永远是利益捆绑体,艺术家的成名将会为画廊带来声誉与财富。但这个前提是艺术家的成长能匹配他的拍卖市场价值,如果拍卖市场价值已远超该艺术家作品的实际价值,那这位艺术家的一级市场作品就会出现滞销。这在年轻艺术家里表现更为突出。
另一位曾在纽约下东区有八年画廊经营经验的画廊主Lisa Cooley表示,对那些关注青年艺术家的藏家们来说,让他们望而止步的原因是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出现拐点。“如果一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5000美元左右,那藏家就愿意承担风险购买下他的作品。但如果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迅速上涨到15000美元、20000美元、30000美元的时候,对藏家来说,冒这个风险就显得不合理了。”
▲Lisa Cooley画廊
但是问题是,拍卖行的成交结果是公开的,当艺术家刷新了个人成交纪录后,画廊也应对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作相应调整。Lisa解释道,“画廊需要资助他们去参加大型博览会,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艺术项目,搭建艺术家要求的展台。并且,如果艺术家住在纽约,他们的生活费用也在不断上涨,他们要有工作室的租金,得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上学。”而这些就是画廊所担忧的。
原因三:艺术家丧失创作力
在有了拍卖价格的参照标的后,艺术家已经完全能按照市场的“需求”来作画。如Jerry Saltz名为《墙上的僵尸》一文中写道:为何如此多的抽象作品看上去如此雷同?作者在文中指出,很多年轻艺术家用各种办法画出不同形状的方块,然后以期卖出高价。
▲六幅出自六位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的画作
前段时间引起艺术界争议、甚至上了微博热搜的叶永青抄袭事件,或许也是一则佐证。叶永青最贵的作品是八十年代的那一批质朴的农村题材的油画,接下来便是这些“抄袭”的作品。
叶永青倚靠在中国艺术界的地位享誉全球,拍卖场上的成绩有目共睹,刘益谦、余德耀等大藏家均藏有其作品。而到头来,那些价值百万的作品却是抄袭。金钱来带的晕眩感已经让艺术家失去了这个职业该有的底线。
▲叶永青抄袭西尔万的作品对比
原因四:画廊陷于被动处境
来自柏林的画廊主Tanya Leighton讲述了她所面对的情况:她被拍卖行告知,她所合作的一位当红艺术家的作品即将被上拍,需要配合拍卖行完成一些工作。虽然她并不想成为拍卖行的“义工”,却又无法拒绝。
对于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或许能从《艺术品如何定价》一书中找到答案。该书作者奥拉夫·维尔苏斯为写作这本书拜访了不少画廊主,在与这些画廊主交谈后他了解到,画廊一直希望能控制艺术品的价格和被收藏的对象,以塑造一个稳定的市场。但艺术品一旦流入拍卖市场,价格就直接由供需决定,上下波动很大。而画廊主想要参与到拍卖市场的运作中,就不得不为此接受一些置换条约。
▲《艺术品如何定价》,作者:奥拉夫·维尔苏斯
拍卖行的介入会打破画廊不透明的运作体系:因为只有拍卖图录上的价格是被知晓的,在某种程度上,画廊只能处于任人摆布的处境。
另一方面,画廊又无法阻止艺术品通过拍卖流入套利者手中。他们更偏爱的收藏者是美术馆,后者对艺术家的声望积累非常重要,而前者往往可能会让艺术家在市场上昙花一现,然后很快被抛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