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日报》34年老校对员的“审核故事”

陈浩洲 传媒大观察 2018-07-01

陈浩洲 / 传媒大观察原创


《新华日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


1984年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的尹宁锋是一位“老校对”,他从普通的校对员干起,一干就是34年。现在他是一级校对、新华日报校对组组长,负责《新华日报》要闻版的校对工作,要闻版一般包括报纸的头版和二版、三版。


尹宁锋


“校对是报纸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党报是省委的喉舌,我们要把住关口,避免出现导向错误。”尹宁锋说,过去是校是非,现在除了校是非,还要校事实。记者的稿件里,舆论导向的把关更为关键,特别是防止出现政治方面的差错。《新华日报》现在是三校一审制,第一读者负责审,审核过后就会签字付印。


以前,新华日报只有校,没有审这个环节。为了强化审核,报社在1992年设立了报社“第一读者”。


观媒君了解到,新华日报校对组目前有十多人,尹宁锋带了三个人做审核工作。在大家都已经进入了梦乡的时刻,他和同事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正常情况下,校对组的工作从晚上八点开始,次日凌晨三四点才能结束。“虽然这样会推迟付印时间,但我们绝不能放松,省委机关报不能出差错。”尹宁锋说,工作效率的提高不能以牺牲质量为前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加快速度,“有时候校对快,凌晨两点也可以结束。”


新华日报编委会领导高度重视党报出版、校对工作,作出了许多具体部署。“作为校对组组长,每天的工作都是小心翼翼,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尹宁锋告诉观媒君,一张报纸,尤其是要闻部分,不允许出现差错。


校对工作辛苦,有时候要等通稿。“新华社的通稿是必须等的,即使是等到天亮也要等。”尹宁锋告诉观媒君,即使是新华社的通稿也要审校,只不过减少了一道工序,由“三校一审”变为“两校一审”。校是前班的同事负责,在他们校对结束后,才由尹宁锋和同事来审。


在普通人看来,校对没有多少含金量,不就是检查错别字吗?尹宁锋说,事实并非如此。他举了两个例子:有时会遇到年轻记者把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家混淆并列,这就是很大的差错。


在尹宁锋看来,当下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融合成为主旋律,新媒体发稿要赶时间,但也不能以牺牲质量为前提,出现差错有损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


审校是细心的工作,但要做好这份工作并非易事。“怀疑”是校对员必须要会的一项技能,有些稿件逻辑混乱,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校是非,而且还要校对事实。如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要知道怎么去处理。


“校对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慎改,我们在改前一定要慎重。遇到错误要及时汇报,模棱两可的地方要第一时间联系记者,一定要核对改正,不能讲情面,这是对一张报纸负责。”


尹宁锋说,校对员是个“杂家”,报纸上科技、文化、体育各行各业的稿件都有,如果只关心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行的,校对是很繁琐的工作,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我当了校对组组长后,要求大家什么都要懂点,女同志也要关心体育。”


尹宁锋刚到报社的时候,老同志把易错字列出来做成表格,告诉大家要经常拿出来看。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现了很多的网红词,尹宁锋也提出,校对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知识,这样才能把好内容关。


55岁的尹宁锋,现在仍坚守在校对一线。校对是个辛苦的工作,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告诉观媒君,在一线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有时候他和同行开会时交流,很多人都已经脱岗离开了一线,“我说我没有脱产,我喜欢接触一线,我把这份工作当做人生的一部分。”


新华日报科教新闻部副主任孙庆一般是在晚上见到尹宁锋,他告诉观媒君,尹老师负责《新华日报》要闻版,业务能力很强,只有是采写的重大报道才有可能会被他看到。


孙庆说,检查出来的有时候是简单的文字错误,你感觉文字和提法没问题,但尹老师对政策有了解,他认真和你讲解,你会发现这个地方还真有点问题。其实如果在都市报,也还说得过去,但党报就是要有高标准。“有时候夜里想起来稿件有点问题,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给他打电话,他晚上一般都在报社,而且走得很晚,只要找到他,肯定能解决问题。”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新华日报》采用的还是铅字印刷,现在的报纸早已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但尹宁锋还继续在一线坚守,守护着这份报纸的质量。©



大江传媒公开年报 营收破亿

傅绍万卸任大众报业董事长

对话古典媒体老兵仇勇

新时代的央视舆论监督

上游新闻获新闻牌照


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微信群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我们期待与你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