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日本、红遍中国的化肥裤,一去不复返了!
70年代末,在中国乡村,
有种奇怪的黑色裤子,
结实,耐磨,久穿不坏,
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上面印有字:
“25kg”“日本制造”,
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裤子是用装尿素的袋子做的。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那个年代,
有这样一条裤子也是很难得的。
为了解决吃饭难关,
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做化肥。
尿素用完后,尼龙袋染一染,
正好做一条裤子。
消息漂洋过海,日本也非常震惊,
没想到连尼龙袋子都拿来做衣服……
那时,国内衣服的颜色
基本只有灰、蓝、黑三种,
穿着千篇一律,被外国媒体称为
“蓝蚂蚁”或“灰蚂蚁”。
穿衣问题难,为何不多种棉花?
千百年来,
支撑“衣食住行”四事之首的
是“丝纺纱、纱纺布”的自然循环,
它对以棉为主的天然纤维的依赖
造成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
粮棉争地矛盾。
在中国,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
桑争稻田和棉争粮田;
在西方,有12世纪即出现的圈地养羊,
经13到15世纪的缓慢发展,
最终在英国演变为
催生近代资本主义革命的圈地运动。
粮棉争地的矛盾,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
也是新生政权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
国计民生大事之一。
棉布不仅是紧缺的民生物资,
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筹码。
该如何走出“棉粮争地”的两难困境?
这时,化纤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这一缕纤细的人造丝,功劳显著!
因为归根到底,
粮棉争地矛盾的最终解决,
就是靠化学纤维。
那时候,人们能有一件新衣服,
特别是化纤做的的确良,
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女孩要是穿一件红裙子走在路上
回头率一定是相当高的!
芳烃是化学工业的重要根基,
广泛用于三大合成材料以及
医药、国防、农药、建材等领域。
对二甲苯,
是用量最大的芳烃品种之一,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上世纪70年代初
从选址、围海造地到点火试车
开拓者们用了5年多时间
在杭州湾北畔的金山卫海滩上
建成了我国最大的
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
上海石化
1979年,涤纶网络丝试制成功
(图片来源:上海石化)▲
全国率先取消布票,棉布敞开供应,
1984年12月30日,仪征化纤涤纶一厂
第一条聚酯生产线全线打通,
生产出合格的聚酯切片。
1984年12月,仪化一期建成投产报喜▲
1985年4月26日,涤纶一厂
第一条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
生产出合格的涤纶短纤维。
1985年涤纶一厂纺丝投产▲
1989年6月,公司首次时装表演▲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整个聚酯产业链的核心
是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
而聚酯产业的重要源头
中国石化“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 END / ————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图片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