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生都没掌握的十个思维模型!都在这里了,来爬!
个人的认知始于对某件事的察觉和反思,公众的认知则依赖于教育、传播和公共的辩论。
【Lighters‘读书爬梯】
第二场:
跟“混沌大学”研习“认知升级之高效思维模型”
领读人: 斯基同志
有的人读了书,变成了高手;有的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为什么?
其实学习也有其方法,决定你层次的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是你掌握了多少高效的思维模型。
五周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五相聚在上海724星球轻时光咖啡,看视频、讨论、分享、学习!
五周来都学了哪些思维模型?领读人斯基回顾让你一次看完这十个模型。
斯基回顾
为期五周的“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课程分享活动就此告一段落了。2018年的第一个小目标顺利完成。(此处应有掌声 ≧∀≦)
课程回顾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课程的脉络。
⏩ 找到好的思维模型,然后刻意练习
本系列课程的第一课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三个关键字分别是:创建模型、刻意练习、及时反馈。
李善友试图用这堂课告诉大家,我们只有选择了优秀的思维模型去刻意练习,才能有所收获。但是我们自己创建一个思维模型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要去学习那些大师们已经建立的模型,挪为己用。
⏩ 第一性原理,找到模型背后的基础假设
第二课是“第一性原理”,这也是该系列课程的主线。在这一课里,李善友介绍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史,试图借此来阐明第一性原理的由来及其发展。
这一课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它告诉我们学透一个思维模型的判断标准,是能够挖掘到它背后的基石,也就是基础假设。
(传送门:第一性原理课程笔记)
⏩ 牛顿VS达尔文,科学界的两次认知升级
第三第四课,分别是牛顿的“机械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李善友认为这两个理论分别代表了科学界的两次认知升级。
首先是牛顿的机械论,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让人类似乎抓到了世界的本质。人类第一次在观测到星体之前,就能通过计算预测到星体的存在(例如发现海王星的过程)。
在牛顿的理论里,只要确认了最初的设定,随后发生的一切,都是确定的,可以被预测的。
而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发展是自组织的,随机的。人类并没有任何的特权,我们和其他生物同样的卑微,上帝的存在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质疑。
⏩ 商界大佬的第一性原理
接下来的三课,分别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孙正义的“时光机理论”以及马斯克的“物理学思维”。
价值投资。巴菲特初期的投资策略其实是“捡烟头策略”,也就是说不管是家什么公司,只要巴菲特认为它当前的市值低于应有的价值(如果这家公司被收购,合理的成交金额),就值得出手。然而在认识了芒格之后,巴菲特开始关注公司本身是否足够优秀。他只会选择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投资标的,一旦认准目标就一定会下重注。
时光机理论。阿里巴巴的爸爸,孙正义的特点在于从来不留恋当下的公司主营业务。他先在欧美发达地区寻觅下一个可能的风口,然后回到亚洲进行布局。
物理学思维。正是马斯克,让“第一性原理”在商业界变得流行。马斯克认为我们通常采用的都是比较思维,比如别人造了马车,我就想是不是造一辆更快的马车。
但是物理学的思维训练,让他认识到还有另一种思维模式:一层层向上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尝试换一种解决方案去解决问题。比如特斯拉汽车的电池,马斯克的思考逻辑是,电池是由几种原材料组成,这些原材料的成本只占电池总成本的不到15%,所以只要找到新的便宜的方法,去重新组合这些原材料,电池的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下来。
⏩ 非连续性,颠覆式创新,驶入新赛道
第八第九课,分别是李善友的“非连续性”和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李善友终于拿出了自己的非连续性。为了给这个非连续性找到推演的理论基石,他找到了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原理”。王东岳认为:人类的存在度必然是不断降低的,因此为了维持生存,我们的代偿度(能力、复杂性)必须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证明非连续性,李善友在第九课向我们介绍了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熊彼得认为:经济发展不是在一个静态的结构里寻找平衡,而是在不断地打破原有的结构,然后建立新的结构、新的秩序。而且,能够打破原有结构的,并非只有战争这样的外部因素,更占主导地位的,是经济体内部的创业家精神。
课程收获
这两年读到不少好书,比如《必然》、《人类简史》、《刻意练习》等等,倒不是说这些书都完美无瑕,但的确值得分享。
同时,我又觉得不少人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很有问题,比如“自然选择”、“价值投资”、“看不见的手”等等。我也很希望去阅读研究,然后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出来。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视频课程的简介时,突然就很有共鸣。这个课程是一个两天的线下课程的录播,总时长有10多个小时。我们在5期的活动中播放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有约2小时的视频是模型十:乔布斯的“简洁”)。
尽管李善友的讲授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还是让我收获一些感悟:
⏩ 拓展认知边界也许比思维能力训练更重要
去年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其实我并没有热情去解决谁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只是在探索人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才能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因此,我的研究方向渐渐就走向了“认知心理学”。
但是在学习完这一系列的课程之后,我觉得我有了新的思路:拓展认知边界。
我们的教育始终都很欠缺通识教育,很多人的思维存在问题,并不一定是思维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太过狭隘。如果你始终处在一个狭隘的认知范围里,即使你的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批判性思维也许没那么重要
我去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认知升级,我意识到:当我们在谈论重要性时,通常都是在谈论相对重要性,而不是绝对重要性。比如说对于很多天没喝水但呼吸没遇到困难的人来说,水就比空气重要。
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常见的理由是:我们因为应试教育,变得太过于相信现成的答案。但真的仅仅是这样吗?
在这次的课程分享中,有小伙伴表现出了极强的批判性思维,但是这种批判性思维似乎产生了副作用:他们对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最终得到的收获就很少。
其实其他小伙伴也都并没有全盘接受李善友的理论,但显然在没有如此强烈的批判性思维的情况下,他们得到的收获相对就更多。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我们要放空自己,更宽容地去接纳各种不同的思想。然后再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将好的留下,把坏的剔除。
至少在学习的时候,这样做会获益更多吧。
参考资料
- END -
关于【Lighters'读书爬梯】
“Lighters”——专注与“Lighters”就社会创新、创变、未来趋势、思维与方法论方面进行专题研读与讨论,研读“专题”越专、越具体越好。
“读书”——以“阅读”为核心,包括阅读、视频、专题讨论、项目学习、群体学习等系列方法。
“爬梯”——学习是快乐的相聚,是“party”;学习也是艰难的攀登,是“爬梯”。再缓慢的步伐,只要日拱一卒,总能精进。
“个人的认知始于对某件事的察觉和反思,公众的认知则依赖于教育、传播和公共的辩论”——【Lighters'读书爬梯】,以书为梯,一本本研习,一步步攀爬。
有爱,更要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