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2018年度(文化)事件榜
本刊原创,谢绝转载
内容合作请查看文末联系方式
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更新将不再是关于地段再利用、空间再利用,而是对既有城市空间内在价值的再挖掘,包括空间类型价值(城市肌理和建筑空间)、社会网络价值(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自发的集体生活想象)、文化价值(符号、历史)。如果早先的城市更新目的是盘活资源、利用没被用好的内城空间,那下一阶段的城市更新必然存在更大的意义,它讨论的是如何以空间赋权的方式,从民间的集体生活想象中攫取超越空间本身的基底价值,并以空间+运营策略的方式对这一价值进行放大,用以驱动城市区块的点状或带状激活。在这种新的空间生产模式中,多元主体以及跨行业共建的运作模式是必然趋势,而UC一直在探索以及能够提供的就是这些运作的多方式支持。
在谷歌、微信两个平台搜索“城市更新”,只需刹那就会分别得到多达3.3亿、7000条结果,排名靠前的不是各类日报,便是开发企业的新闻。在过去的2018年,到任何一地调研,总会听到各种角色对“城市更新”的畅谈,其中部分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于是《城市中国》在既有的几期研究基础上,萌生了对城市更新概念做进一步梳理总结,以及由此对国内相关事件进行排行归总的计划。
谈城市更新必谈资本增长
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提升。2007-2012年,对于我国城市从增量发展到存量优化转型的讨论渐热。到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对存量城市及规划的表述更加明确、完整。
尽管侧重不同,但增量规划和存量规划的最终目的都是保证城市的增长,存量优化不是一场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讨论,而是一种主动策略。不谈其背后的经济价值,自然沦为现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情怀的、不能避免但又难有讨论深度的万金油命题,甚至被另一个概念——“精细化”设计和管理替代。
由转嫁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空间修补(Spatial Fix)向新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变,才是城市更新的本质背景。除去对内城土地进行“捡漏”,城市更新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新的、与增量发展本质上不同的空间生产逻辑,其真正的经济及社会价值也在于此。增量发展是政府垄断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通过基建(Infrastructure)、功能规划(Zoning)、土地经济指标(Parameter)、宗地(Plot)将城市空间资本化,以自上而下的线性空间生产思维。存量市场的开发及城市更新,指向的正是增量发展本质的、不可解决的问题,谋求一套新的空间生产逻辑,对城市、土地、产业、人群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认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re-”到“trans-”
左滑查看 从Google词条搜索量看近十年内“re-”更新概念的下跌趋势与“trans-”更新概念的上升趋势(图片来源/Google官网)
城市更新在西方语境下统称为urban renewal,在欧洲更为普及的用词是urban regeneration,在北美则是urban redevelopment。再有其它如renovation、revitalization、revival、renaissance、refurbishment等一系列 “re-”系前缀词,其主要讨论背景为urban decay,即城市区域的功能萎缩及其引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空间问题,这与我国城市语境下谈论的城市更新并非同一概念:需要被更新的城市内部空间,并非都是功能萎缩的空间,且其成因、机理、现状与改造目的都与西方城市更新讨论的有所区别。
以“re-”为基调,讨论如何“重新”“再”谋划空间发展的城市更新概念,在近十年间西方的学术讨论中已渐冷,取而代之更为广泛使用的措辞是Urban Transformation,我们普遍直译为城市转型,从伦敦国王十字片区更新到悉尼达令港新规都选用此词。
相比于“re-”所代表的重开发,Transformation以“trans-”为前缀,在构词学上含“跨”“超”“复合”之义。在此之下,城市更新已经不再指向内城地块作为二维抽象空间的刷新、修改和再利用,而是建立在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的理解之下的多维实体空间的复合再生,强调地块在政治、经济、社会、空间等多个维度之间与城市整体及周边肌理的相关性不可抹去,涉及地块的经济价值、空间治理模式、生产模式、劳动力与物资流动、物质与非物质基建配给等整体策略性考量。《城市中国》的观察认为,如今中国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城市更新面向的正是这一概念。
这两种更新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对于城市内待更新土地的基底价值理解不同,前者将其视作除区位土地价值以外没有附加价值的二维空间,后者将土地之上的类型价值(城市肌理价值、建筑空间价值)、社会网络价值(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文化价值(符号、历史)等等一并纳入考虑。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将城市空间权益从政府、规划者、开发商的手里下放,激发集体行动的潜力,即推动城市变革发生,由城市赋权到空间革命。尽管空间权益的下放并非一定带来积极生长。
城市更新类型及案例。图中表达了广义的城市更新类型体系,可以发现它或许涵盖了城市中的多数空间和功能体系。但人们讨论的城市更新更多是狭义上的城市更新概念,就需要符合类型、社会网络、文化这三层价值标准。(资讯/宋雅婷、宋代伦、崔国、潘晔;制图/宋雅婷)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手法
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规划层面产生的问题,若难以在规划层面上解决,则需在城市设计及模式创新中解决。根据上述认知,待更新土地则须从其经济价值、空间治理、生产模式、劳动力与物资流动、物质与非物质基建配给等多维度做整体性设计,辅以运营管理策略设计。现有规划体系不能满足此要求,须由城市设计创新和制度模式创新填补。
城市设计并非是非传统意义上的规划辅助工具,而是将所有要素整合的一种城市价值重塑和城市话语权博弈的进化过程。在更新层面,城市设计可介入空间规划与规划社会学的趋近机制,从多元学科视角,从地区发展角度对地块的业态、布局、人口流动等多要素进行策略性统合,并以空间手法物化,引导地块空间的与非空间的生长。而制度模式创新则是指空间赋权的操作模式,既有上层主导的社区规划师模式、开发商主导的更新,也有业主自下而上自发牵头的更新,同时还有第三方高校、社区NGO、媒体发起的更新模式。
实现共建的多式体系
从《城市中国》研究案例与自身实践经验来看,多元主体以及跨行业共建的核心:利益共轭与语言桥梁,即寻找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共轭模式;构建不同学科背景、讨论体系的多层次参与方之间的语言桥梁。前者,区别于增量开发的一次性单向过程,是一个迂回反复、扭曲调整的设计及策略过程。对于第二点,语言隔阂看似容易解决,但或许是当前更新项目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纵观全球社区更新与营造,不乏优秀实践,但在中国无法照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成本高。这是国内快速城市化惯性思维的窠臼。《城市中国》在长久理论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此类第三方模式——利用平台学术、传播、专家、政府、场地资源,融合一种基于专业思考的,有步骤、有策略的在地更新路径与体系。
案例 Mapping
按照《城市中国》对城市更新的一系列理解,我们查阅过去一年观察、参与、报道过的以“城市更新”为名的事件,最终评判出了城市更新的“年度更新”事件,与读者共话。
具体而言,一处城市更新包含的状态和趋势,可以在前述认知基础上,进一步具象为从空间和人群的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搭建一个坐标系,定位各类城市更新案例和事件。
横轴,代表城市更新物理空间状态变化的程度,离原点越远表示改造力度越大,直至完全拆除重建。竖轴,代表城市更新前后社会状态的变化,离原点越远代表人群变化程度越高,即更新前后的社会延续性更低。(资讯/宋代伦、宋雅婷、崔国;制图/宋代伦)
总体而言,当前讨论的城市更新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空间改造程度小且社会状态变化低,以社区为代表;二类,空间改造程度小但社会状态变化高,以文创园为代表;三类,空间改造程度大且社会状态变化高,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一处城市更新的物理空间状态变化越大,其社会状态变化也越高。空间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载体,是影响一地社会变迁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数据解读详见后续系列文章)
年度事件
(按类型划分排序)
1.
年度城市更新展览讨论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2018年11月3日-2019年1月6日,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
“全球都市(Cosmopolis)”双年展由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2017年创立,2018年底来到成都。此次展览是有史以来成都举办的最大型国际展览,也是突破了美术馆白盒子式的跨领域、跨学科、跨文化展。它关注快速的技术变革对当代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关注城乡空间关系,探讨与数字经济和其他技术文化转型相关的社会生态、科技公共空间、当代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变革等议题,并展开未来想象。(图片来源/左图,佟鑫摄;右图,成都双年展官方海报)
UC视角:
“居所:他乡计划(这里、那里、别处)”整个装置作品由包装纸箱手工制成;由艺术家以工作坊形式卷入在地的社区、民间组织、市民以共同创作,最终搭建出一个结构复杂的微缩城市肌理。“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 源自建筑师对其家乡尼日利亚水灾侵袭下漂浮居所的设想,与成都当地的水利建设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关注着人、水与城市的关系……展览本身在追问观者对城市在地与全球、进化与传统等议题的新认知方式和答案。而展览之外将城市市民纳入,这种实践、影响和讨论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将更多的思考乃至颠覆性思维的种子潜移默化中植入城市。
2.
年度城市更新跨代共话
《中心区变形记》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8-10
由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持编写的这本深圳城市读物,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出版。中心区作为当代深圳发展的起点和缩影,历经了几十年从图纸到建成的沧桑历程,其过程充斥着政府决策者、规划部门、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博弈;不仅是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也影响着外来者对这座城市的印象。2017年初的一次城市漫游,亲历中心区建设的规划师带着年轻的城市写作者漫步中心区,通过联合写作对中心区进行空间解读、评论和再创作。这些年轻作者用个人体验介入空间,用文字促成对城市、文化和意识的捕捉,用插画再现历史,呈现了具有时间感、空间感的城市读本。
UC视角:
深圳目前的中心区,在1980年代前仍是西郊和农地。在深圳城市化的“西进运动”中,该地开始全面开发。2004年,市政府迁至该地,逐渐成为深圳城市化的新象征。深圳中心区代表了中国城市化中整合衔接旧城与新区、在地与规划的一种尝试。编写组织方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是由规土委发起的相对独立的公共机构,履行“城市设计创新的推广促进工作”职责,其本身就是事业机构的一种改革探索。这一读本并不是一种严格的成体系的城市研究,但它以城市考现学的方式,体认另一种阅读深圳的视角,更是一种共同参与城市的一种探索。
3.
年度城市更新记忆再现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纪念馆
2018年12月,建成50周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在经历27个月大修后重新开放。期间,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对大桥南桥头堡进行改造设计,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在此之前的9月,鲁安东教授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亮相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呈现了大桥的历史符号意义、对几代中国人情感与记忆的影响。此展荣获双年展组委会破例增设的特别荣誉奖。同期,“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并将于2019年作为主题性特展,在长江沿线城市进行巡展。(图片来源/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UC视角: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基建江山”的代表,是不朽的红色记忆。鲁安东认为,南京和武汉两座长江大桥的落成,意味着中国最终在国土空间上完成了连续性和统一,是连接中国南北的一次历史性跨越。结构上,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不单是基础结构,更是一个有设计感的纪念性建筑,这给了日后贮存延续大桥记忆与精神的空间。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媒体建筑,它是被如此广泛传播,以至于其媒体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和替代了物质本身。因此,它的更新也不再是一个单体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而是牵动了国家集体的记忆和话题。无论在结构还是在话语中,这种独特性,使得它在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后,仍然成为学科和文化再生产的符号,常读常新。
4.
年度城市更新持续跟踪
白塔寺再生计划 “暖城行动”
2018年9月26日-10月7日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分场,2018年白塔寺再生计划以“暖城行动2018”为主题,开启以“暖城行动”为子品牌的一项长期活动计划,突出邻里共生、社区营造、文化传承。这一行动是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发展延续,通过胡同微更新、四合院修缮示范、文化记忆挖掘、居民参与街区治理创新等,还原北京老城胡同文化,既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生活方式,又满足当代城市生活功能,进一步强化与社区居民生活的联系。(图片来源/左图,澎湃;右图,白塔寺再生计划)
UC视角:
作为典型的胡同街区,位于西城的白塔寺社区被部分媒体认为是北京胡同最后的回忆。元代白塔寺、明清胡同、鲁迅故居、“社会主义大楼”交织,这也使其更新工作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也更为紧迫。因此,尽管“暖城行动”及白塔寺再生系列计划或许不能直接导致胡同更新完美实现,但持续系列性的跟踪,将北京和全球高校智慧、在地群体编织在一起,给了所有人以及北京胡同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也给了这一计划持续打开的可能。
5.
年度城市更新议题激发
上海新华路街道
2018年11月,“2018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开幕,以“城市更新中的新社区”为主题,针对上海长宁区新华路的公共和居住空间微更新展开探讨和实践。此次实践重点对社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和适老设施进行改造优化。伴随本次设计节一同开启的,有两款为新华社区定制的“产品”,一是社区信息、活动、讨论的线上app「新华NOW」,二是线下社区街区刊物《新华录》。除上海外,此次设计节还延伸到了深圳玉田,双城互动。(图片来源/网络)
UC视角:
新华路的更新并非一个顺畅的实践过程,结果也非精致的城市空间“升级”,但它刺破了传统上对“公共”这一定义界线的认知,设计师眼中的公共空间或许正是居民的公共产权但“私属”领地。过程中的不解、旁观、反复乃至冲突,都在在传达一个认知——城市更新在空间问题之外,更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线上线下的联动,给了所有参与此次设计节的人们内容生产和分享的平台;双城互动,使得沪深两地不同的都市语境和社区场景得以相互激发。
6.
年度城市更新空间共享
武汉公园客
2016年起,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与《长江日报》携手组建了“武汉公园客”,以解放公园为阵地创建“美好生活共享空间”,选聘市民园长,特邀管理员,开创公园大课堂、公园美术馆、生态花巢等工作,引导市民参与管理、拓展自然教育功能,试图将城市公园打造成为市民共治、共享、共创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形成青少年自然教育的“武汉模式”。2018年,由公园大课堂第三季课程参与儿童亲手绘制的《一本会开花的书》,及武汉植物导师刘从康撰写的《武汉植物笔记》首发。(图片来源/上图,武汉园林和林业局)
UC视角:
“武汉公园客”与自然教育实践最大的特点,即是由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直接发起,一次自上而下的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行动。这既是一次政府积极变革的转型尝试,也是《长江日报》作为地方公共媒体传播和参与组织的探索。武汉公园客在自己的管辖权属范围内,以固定的、有限的空间,创造了对社区特别是社区组织无限的创新裂变可能。以一种点式激活的方式,撬动人群关系更新的首先发生。长期机制的建立更是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7.
年度城市更新渐进运作
广州恩宁路二期改造
2018年底,恩宁路二期改造启动,其中恩宁路215-235号的示范区率先开工。涉及路段共有建筑43栋,骑楼街南北立面148米,改造建筑面积4225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和骑楼街沿街立面。共涉及250户,截至发稿区更新局已完成180户走访,80%认同微改造,原则上不动迁。红线范围内的街坊可方便地查阅到规划并主动选择今后的安排。若出租,可考虑是否跟企业协作继续出租;选择自住也被欢迎。同时,街坊可直接前往恩宁路73号更新局外设的办公室提出意见和建议。(图片来源/左图,梁钜聪;右图,Livin广州)
UC视角:
于2015年设立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是城市更新大背景下一次机构改革的成果,2019年初广州城市更新局撤并。恩宁路的二期改造工程开工,成为更新局最后一个公开更新项目。无论是一期更新成果的口碑,还是二期更新的规模、走访过程、党群建设、信息公开、动迁思路、产城融合等方面,都显示了更新过程的精细化特征。尽管这并非我们宣称的城市更新的起因或终点,但却是城市更新亟需达标的标准之一。
8.
年度城市更新功能置换
宁波芝士公园
芝士公园原属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原办公大楼户外停车场,2018年6月23日,结合音乐厅,这一空间被改造为一座针对不同年龄段各类培训业态的城市教育综合体。改造新生后的芝士公园,涵盖教育、商业、长租公寓、办公及文化主题公园,不仅融合素质教育诉求,同步探索了一种商业与教育互动的在地化组合方式,以及室内与户外融合的文化主题公园生活。(图片来源/纬图景观)
UC视角:
改造前的停车场及日报报业办公楼,占据了城市滨水的优质界面和城市核心区位,更新改造的方向首先建基于公共性的植入,对于当前我国广泛的老城区国有单位所属的建筑更新改造而言难能可贵。针对儿童的教育及商业设置至少在当前的消费诉求中,是一种功能的升级,也将这类原本不容易触及的人群,牵引到奉化江沿岸滨水场地,为进一步的空间激活创造人群网络基础。
9.
年度城市更新设计剖析
上海大型商品房社区更新设计夏令营
2018年夏,《城市中国》联合金地集团发起了“上海大型商品房社区更新”夏令营,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作为联合主办方,召集了建筑学、社会学中成熟的和初出茅庐的设计师一同交叉构成了四个小组,以金地格林世界为基地,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研、设计、实践。通过针对性的调研,从人群的需求出发,发现社区的问题和更新需求,选出最急需改造的更新点;以设计工作坊再到学术总结的方式,来探讨设计介入和管理并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创立了见社里社区更新子品牌。(图片来源/《城市中国》84期别册)
UC视角:
商品房社区是整个社区更新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具有区别于新村类、“老里弄”类社区的特殊性。对于商品房社区的改造,政府及民间早就意识到这类社区规模之大,改造需求之迫切,然因产权、管理权归属问题,其改造进程并不顺畅。《城市中国》将视角聚焦大型商品房社区,是从城市旧城、旧区“老破小”的城市更新语境中的一次跳脱和自省,揭示了城市更新类型的多元性。引入社会学、开发商、大学等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视角,开展理论与历史研究、数据统计、坊间调查、社区工作坊、设计工作坊等系列行动,是对超大型社区更新需求调研方法和更新路径的全面理顺。研究成果及设计原则成为之后改造落地的坚实基础。
策划/崔国 文+编辑/崔国 宋代伦 宋雅婷 佟鑫 制图/宋代伦 宋雅婷
谭健宁、潘晔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城市中国》084期《都市微绿——公众需求及参与推动的绿色空间转型》部分内容可在微信浏览,请点击 阅读原文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如果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或者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想要吐槽,欢迎留言或在后台回复,我们会定期反馈并集结成文字。也欢迎来稿分享你的思考: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保存二维码
打开手淘
2019.03.03
前有效
微博 | @城市中国
豆瓣 | site.douban.com/urbanchina/
官网 | www.urbanchina.com.cn/
电话 | 021-65982080(8027)
邮箱 | 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