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余姚|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转载本刊原创文章需支付稿费
详情联系文末邮箱
戴了口罩就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了,
见面只能靠眼神与眉毛来打招呼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已经一个多月的严控管理和居家隔离城市居民神经紧张之后,也体味到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疫情通报中,每个数字的增减,都真切地牵动着一个家庭。那些因为城市管理不善而受难甚至逝去的每一个人,都是打在这个自诩现代城市体系上的一记耳光。我们希望那些宣传语中的“大”城,拥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市民免于匮乏、免于恐惧,享有生活。
”
文/
俞霞颖,90后女生,觉得自己还不配的城市规划师
2020.02.24
初次得知武汉出现不明肺炎大概是在一月十号左右,但同事们在办公室里真正聊起这个话题大概是1月19日。当时临近春节,大家都在讨论期待已久的旅游计划(搓搓小手)。尽管疫情已经趋紧,然而貌似准备出游的几位朋友,包括我,都不以为然。
20日,我妈和我商量说,要不厦门别去了,危险!
我拒绝!
21日,我妈说,旅行必须取消,在家待着最安全!
我拒绝!
22日,我妈电话、微信连番轰炸,旅行必须取消,她坚决反对,马上退票!
我,拒绝!
23日,早晨一睁眼我妈就坐在我床边再次跟我说了这事,好声好气的。
好吧,我退票。
之后问了几位亲朋好友,他们也纷纷取消了出游安排。
对于这次疫情,不少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一直都处在后知后觉当中。记得去药店买口罩也是因为午餐后跟同事散步,跟风买的。其实当时药店已经没什么口罩了,更大的药店也依然没有N95。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注:1月20日)有一位妇女到药店说要订购300个!我只有惊。
我们这儿过年,亲戚们一般都会在年前就把聚餐日子给定好,初一外婆家,初二去陈老师家……结果,还没到大年三十,我们就接到了取消聚餐的通知。有的说是因为厨师不来的,还有的是酒店通知说上级下了文件,春节不得在酒店聚餐。
这次疫情难道真这么严重?
看来是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临近年关。
我第一次戴口罩出门也是1月24日,同妈妈去农贸市场和超市采购食材。那个时候,余姚各农贸市场里戴口罩的人数极少,但超市里相对多一些,多是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当时超市的对话还是:
“干嘛戴口罩啊,哪有这么危险!你不要搞得这么恐怖好不好!” 卖牛肉的阿姨说道。
“就是,一直戴着口罩反而不好,口罩里面都是不好的空气,反而要有病毒的!”另一人附和。
戴口罩的阿姨:“嗯嗯嗯,你们说的对。”
当天晚上我和爷爷打电话,他说他上午去老年活动室的时候戴了口罩,但发现只有他一人戴,显得特别突兀,于是就默默把口罩收了起来。
余姚在2月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封村、封小区。1月30日开车出小区门时,我所在的小区三个门中的一个偏门已经封闭,只留四个门中的两个偏门。2月5日小区始分发通行证,主要用于外出采购食材,每户每两天一次,每次一名。如有上班的业主,需要出具盖有单位印章的上班证明。外卖、线上下单的采购物资等都只能统一送到门卫处然后自取。只要是余姚以外回来的人员都得隔离14天。
农村则更为严格,村庄内不管大路小道,能封的都封住。我老家房子以北50米处就有一块不大的菜地,爷爷用来种菜。摆弄锄头,收割蔬菜是他的心灵寄托,这里也是他平日里最爱去的地方。而此时的封村政策,绊住了他去菜地的脚步,这让他很烦躁。虽然爷爷非常支持配合政府村镇各项防疫政策,可是连田埂都封,让他觉得是不是有些“用力过猛”了?
“我父亲在医院很危险,我得每天去照顾他。”
“不能出去。”
“我父亲在抢救,得住院,但不是肺炎,他一个人,我得照顾他。”
“那医院现在这么不安全,你进进出出万一把病毒带给我们怎么办?”
永丰村封村
自取消出游计划之后,我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肺炎疫情的实时追踪。看着一则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甘当疫情“逆行者”的报道以及武汉得病患者的求救信息,使我内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2月4日我向所在社区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被安排在小区门口进行防疫监测。
这次防疫志愿者有自发的也有被上级安排的,有的在小区、村口进行温度监测的;有的值守在高速道口;有采购食材的,也有去防疫企业助力生产防疫物资的……
在道口值守和做消毒泵盖子的同事,还有人在护目镜工厂帮忙
记得2月4日中午刚报完名,安排完任务后回到家,我生理期就到了。平时我都会躺着,但那天晚上我坚持去了值班,带了一杯热水,一颗止疼药。晚上风非常大,小区北区只有我一个志愿者,进出小区的车辆有不少,间或还有要出去散步的居民。工作操作难度不大,难的是要和业主交流,让他们配合。一晚上的执勤,但我没吃止疼药,也没喝热水,因为城市疫情控制的紧张气氛,让人觉得室外空气中仿佛都飘满了看不到的病毒。直到回家,才喝上了重新倒上的热水。
余姚自2月14日后再无新增确诊病例。
2月16日午夜,单位通知第二天结束轮休,需要全员到岗并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就这样,在17日做完志愿者之后,我复工了。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员在原岗位。为响应上级关于帮扶基层开展防疫和复工复产的工作要求,院里安排了两批15人至某街道开展复工复产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在工厂工人回到余姚之前,紧急填补空缺,开展消毒泵等防护物资的志愿生产。其他余姚企业也陆续从17日开始复工。
2月19日全市撤除所有公路防疫检查点,恢复关闭的高速公路入口。
上班第一周,所有人每天都戴着口罩,电梯基本没怎么运行,大家都以爬楼梯为主。因为之前做志愿者(包含帮忙制作消毒用具的志愿者),局里、院里都给志愿者发了口罩,并且家中也有库存,所以口罩反而基本不成问题。但戴了口罩就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了,见面只能靠眼神与眉毛来打招呼。以往我们单位吃午餐是分几张大圆桌,十个同事围一桌一同吃。但特殊时期,分餐并在自己工位上就餐成为主流。
单位发了口罩手套防护雨衣还有宣传册,最近的午饭也改为分餐
目前各小区、村庄口的防疫检查依然在继续,但严格程度有所下降,外来人口可以凭借绿码进出,一改2月初的紧张状态。
居家隔离期间,有两件事记忆犹新。一件令人敬佩,一件令人唏嘘。
其一是我所在小区有一家住户,大人返回老家,只留两个孩子在余姚的家中,皆十几岁的样子,也不会煮饭,在家吃了大概一星期的泡面。小区另一位业主志愿者得知此事后,主动去给他们烧菜。她说:“其他的我不会,烧菜我拿手啊,特殊时期我就帮帮他们。虽然之前没见过,但一个小区,我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当时小区内还有一户被贴了封条,不是疑似人员也非确诊病例,只因那户业主来自湖北宜昌。这户业主无法出门买菜,物业又不代劳,也是前述那位志愿者主动帮他们去超市采购食材。一应到位,令人敬佩。
其二则是特殊时期人们对“生病”“来自湖北”“救护车”等字眼与信号格外敏感。某晚,家人微信群中发了一个小视频,内容是我们小区里来了一辆救护车,只听一男性在拍摄小视频的同时破口大骂,用词难听。他在不明实情的情况下,自动将救护车定义为是来接肺炎患者,认为这位患者已经害了大家。后来才得知,是小区内一位九十多岁的婆婆身体突然不适,家里人才叫的救护车。这类例子网上太多,网友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谩骂、责备,殊不知对方也是受害者。
面对疫情,我想对城市说:
想喝奶茶,想吃火锅,想花钱……特别想去人多的地方,呆呆站着也行,虽然以往的我一点都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
「疫·城·生活系列」
策划/崔国
编辑/梅梦月+崔国
—
如果屏幕前的你有感兴趣的城市话题,
欢迎来信交流。
每一封信都将获得认真的对待。
email:cgcuiguo@urbanchina.com.cn
来信请附上话题名称、300字以内的解读,
并注明你拥有的素材。
—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点击 阅读原文 跳转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扫描二维码
购买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