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学术为生命 | 悼念南大历史学院陈蕴茜教授
著名历史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蕴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55岁。
陈蕴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历史记忆、城市空间、性别研究等领域颇多建树,是国内较早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史的学者之一。陈蕴茜教授的代表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从仪式、时间、空间与社会记忆的角度,运用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解读。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史料搜集与运用上该书也有突破。除运用档案、报刊等常规资料外,陈教授还运用了地方志、文史资料、游记、小说、漫画、实物等一切与孙中山符号相关的资料。该书对孙中山符号在日常生活层面渗透的考察,对国民党政治权力技术的解读,视角新颖,论述翔实,出版后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学界产生了极大反响。
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大众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编审是该书的策划编辑,也是陈教授大学的同窗,昨日在微博发文悼念陈教授——
永远的记忆
敬悼陈蕴茜教授
7月22日一早,看到同学群的一条信息大吃一惊:陈蕴茜教授今日一点十一分逝世,家人均守候身边。从此无病无厄,一路走好。
怎么可能?!前天下午我打电话给南大图书馆李佳老师,还听说她最近几天有平稳的迹象。我们三人是大学同学。李佳和陈蕴茜住同一个小区,平时经常去看望她。前天电话里李佳还说,陈蕴茜从美国回来尚在隔离中的女儿可以见到妈妈了,我还为她高兴,希望奇迹在她身上发生。不想,言犹在耳,老同学竟遽然西去。
陈蕴茜教授也是我的硕士同学,博士同门。她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人。她在哈佛燕京做访问学者时,孩子还小,为了不耽误访学,她干脆把孩子接到美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学术研究,好像还延长了在美访学的计划。访美归来后,她有一段时间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工作,经常飞赴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英文论文或讲演。2009年,她成为我的作者,把她经年打磨的心血之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交给了我。这部书颠覆了传统孙中山研究的方法,是新史学研究的标杆成果之一,出版后不几天,《北京日报》理论部的一位编辑打电话给我,要就新书采访陈蕴茜教授。这部著作后来被评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她也成为国内孙中山研究新的旗帜性人物。
这部煌煌63万字的大作,单单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就长达25页,书中表格、图像资料、散见各地的各类稀见材料,极其详赡,除了新史学的方法、视野,实证研究的功力也极其深厚。我担心自己不能静下心来编好这部书,就特邀《江海学刊》资深历史学编辑、已经退休的莫永明先生担纲,莫先生审读后赞不绝口,称这部书稿是新人耳目的孙中山研究佳作。记得在定价时,正常定价可以定80元甚至更高一些,但她一再打电话,要求尽量就低,希望减轻一点读者买书的负担。其实这部书在那个年代常规定价80元,也是稀松平常,最后被她替读者着想的真诚所感动,只定价58元。《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成为研究孙中山的山峰之作。我作为同学、编辑做了一点点份内事,还蒙她经常念及,其实最应该感谢她的学术支持!
除了孙中山研究、民国史研究,陈蕴茜教授在太平天国与晚清史研究领域也很有建树。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她就和同门弟子一起参加了导师崔之清教授主持的4卷本《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研撰工作。2002年南大百年校庆时这套书出版上架,2019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当年4月,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在南京召开了新书品评会,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发布了报道。那时,她身体已经不好,但仍然在同学群分享学术信息,并关心地问我为何没有参加会议。我那时恰好人在纽约,回到酒店看到群里的消息倍感温馨。
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在仙林校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暨《我的祖父孙中山》出版座谈会”,她应邀到会作精彩报告,听者有口皆碑。
这些年,借助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丝路书香国际工程等平台,南大出版社一直致力推动优秀学术成果的国际化。我一直希望《崇拜与记忆》一书能在她身体恢复后出版一个简本,为海外多语种出版作铺垫。现在这个愿望成为永远的遗憾!
陈蕴茜教授安息吧!
你可能还会喜欢: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