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代人做了一件事,秋天送它们离开,春天迎它们归来 | 新青年·徐卓

2018-02-05 新华社


命运能有多悲情?

32年前,

她的大姑为寻鹤不幸落水遇难,

4年前,

接过接力棒的父亲也因公殉职。


信念能有多执著?

大学毕业后,

她告别繁华都市,

回到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


“只有在这里,

我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每每回忆起家里的事,

她的心总会隐隐作痛。

但只要聊到丹顶鹤,

她的眼睛就会发光。

 


丹顶鹤人工孵化曾是世界难题,

她的爷爷费尽心思,

成活率达到了90%。


去美国访问时,

当地请他留下,

他说:

“我的事业在中国,扎龙需要我。”



创建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

大姑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

奔波了3天3夜,

一路用体温暖着……



父亲放弃城里工作,

扫圈舍,做防疫,

他都认真记在本子上,

一干18年从未间断。

 


大学毕业后,

她翻看父亲的日记,

立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


“这样他就好像在我身边,

从未离开过。”


“新青年”第6期

邀请到“鹤姑娘”

徐卓

讲述三代人护鹤的故事。


《我是“鹤姑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45n5ilc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卓。


我最初对大姑的印象,

就是家里墙上的黑白照片,

还有过节时桌上多出的一副空碗筷。

 

我逐渐长大,

从家人和大姑的日记里,

了解了大姑的故事。


她跟着爷爷奶奶在扎龙工作,

一个姑娘家像个小伙子,

干着保护区最苦、最累的活。

 

她为了更好地进入工作,

去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

靠着4次献血换钱,支撑学业和生活。

 

1986年5月,

大姑前往盐城,

参与创建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

她带着3枚鹤蛋,奔波了3天3夜,

终于来到了黄海之滨。

 

当时丹顶鹤人工孵化,

还属于世界前沿课题。

我们今天难以想象,

大姑究竟付出多少情感,

才有了世界首次,

越冬地人工孵化丹顶鹤成功。


更令人惊奇的是,小鹤格外强壮,

大姑获得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

阿齐布尔德的称赞。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却在下一年中断。


1987年9月16日,

大姑因为寻找受伤飞失的白天鹅牧仁和黎明,

连续奔波两天,疲劳过度,

不幸落水遇难。

 

30年过去,

我仍记得大姑日记里写的一段话——

我可以不要舒适,

不要家庭,不要金钱,

不要我应得的一切,

甚至命也不要了。

但我不相信,

女子不能干一番事业。

 

爸爸的故事清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我的爸爸名叫徐建峰,

1997年,

他放弃城里的工作,

回到扎龙保护区,一干就是18年。

同事说,他养鹤比养孩子还上心。

 

每年三四月,

是丹顶鹤繁育孵化的关键期。

每当这时,爸爸都顾不得,

自己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亲自趟水穿梭在芦苇荡中,

就为了确认散养鹤的安全。

 

2014年4月,

又是丹顶鹤孵化期。


爸爸发现湿地核心区内有个鹤巢,

小鹤马上就要破壳。

但那年春天异常干燥,

附近时常有荒火出现。

“可别把鹤巢给烧了!”

爸爸扔下一句话,只身前往看护。

可谁也没想,4月19日,

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

献给了扎龙湿地。

 

爸爸的遗物里有十几本工作日记,

记录了1997年以来他所有的工作。

他每天为哪只鹤打扫了圈舍,

给哪一群鹤做了防疫,

从未间断。

 

看到父亲的这些日记,

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心愿——

我想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这样他就好像在我身边,

从未离开过。

 

2016年8月,

我从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毕业后,

我回到了扎龙,从事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满足了我之前的那个心愿。

 

工作初始,

我们成功地救护了一只颅内出血的小鹤。

当它恢复如初在湖中嬉戏时,

我真想把这个消息分享给父亲。

 

我记得大姑的信念:

不信女子不能干一番事业;

我记得爸爸曾经说过: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我记得我入学时的誓词: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四时花香,万壑鸟鸣,

替河山装成锦绣,

把国土绘成丹青。


我愿为此努力奋斗!

我是新青年徐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扎龙人说,

丹顶鹤一身傲骨,一生忠贞,

只要结为伴侣,就一生相守。


他们,

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家,三代人,

认真做了一件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

(又名《丹顶鹤的故事》)

这首歌传唱了大江南北,

歌颂的正是这个真实的故事。



新青年YouthTalks

新华社创新项目

讲述新时代的青年故事


— 新华社新青年工作室出品 —


往期链接:

第1期:今天,我们以这种方式向他们致敬 | 彭凯

第2期:“陈海局长”:年轻人如何与欲望相处 | 黄俊鹏

第3期:我们什么都输了,总该赢场球吧 | 杨臻

第4期:“奇葩女王”的人生“排除法” | 马薇薇

第5期:年少成名后,长大是最可怕的事 | 张一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