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醒!国产CT繁荣背后鲜为人知的尴尬
医疗器械第一新媒体
分享最专业的医疗器械知识
CT作为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医用大型诊断设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升级,国内对CT设备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CT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近五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底我国CT保有量已达到了19027台;国家卫健委新近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表明国家在逐渐放宽对CT大型设备的管理配置许可;《健康中国2030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均提出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提出了社会办医的多项发展指标,2017年民营医院己增长了2000家。这些给国产CT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GPST四大CT整机跨国企业垄断全球近七十年历程中,国产CT整机生产厂家已从五年前只有“东软”一家,到现在井喷式发展近十家以上,还有许多企业及资本正在跃跃欲试;我国从五年前只能制造16排CT发展到256排CT,今天呈现出以东软、联影、明峰、赛诺威盛、安科、万东等带动国内CT行业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我国即将发展为CT制造大国。
但国内CT整机中CT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等三大核心部件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外供应商及CT制造商看到中国发展商机,逐步放开核心部件,甚至把三大核心部件整体打包卖给国内CT整机厂,大大推进国产CT整机的集成速度。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其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还是完全被国外控制,中国CT市场繁荣的机遇成了“为他人做嫁衣”,将使国外部件供应商赢得盆满盈,他们从中国制造业攫取大量利润的同时,也抬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成本,限制了中国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三大核心部件:CT球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
集成组装技术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纵观国外CT市场,70年来一直是GPST几家寡头垄断,走的是自主研发、差异化竞争发展之路;而我国CT市场发展伊始即呈井喷式,走的是仿创集成、同质化竞争发展之路。集成组装技术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和国内市场需求大增的驱使,必然造成国内CT各厂家的同质化竞争,未来国产CT繁荣市场可能会演变成一遍"红海"。
GPS跨国巨头们也已感受到了持续增加的竞争压力,他们在继续保持高端CT垄断性核心技术创新领先的同时,再加快布局中低端CT本土化推进战略,以成本价格优势,发力抢占基层市场和民营医院,直接掠夺国产CT应用提升和产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当前的CT国产化并非真正的国产化,我们应该惊醒认识到,当前我国CT繁荣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缺失核心部件技术的国产CT与国外跨国企业长期竞争中毫无胜算。国内CT整机生产商深知所处风险,如果对外避而不谈存在的危机,媒体再盲目高调宣传,势必将误导大众认为中国CT制造大国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这正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
CT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一个国产CT整机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的国产CT,基本就是集成组装代工产品。我们拆开任何一个可以称得上“高科技”的装备,看看它的核心部件是谁的,看看它的关键部位材料是哪里生产供应的,离了这些核心部件和材料,“高大上”的东西瞬间变成一堆破铜烂铁。今天你发展了,部件可以高价卖给你获取高额利润,你还没有议价权,但谁都不愿卖关键技术给你,因为怕你做大做强。
国内高价引进的所谓"高新技术",大部分都是需要再进口核心部件的组装生产技术,因此在关键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国内CT整机厂也知道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的突破,非一日之功,技术积累长、门槛高、缺人才、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因此没有更多企业愿意用恒心与痴心专注做好一个核心部件。现在的企业都愿意拿别人的核心部件来集成自己的CT整机,这样更易快速实现企业规模和增加市值,过去在这种市场导向下,国内资本追逐下呈现国内CT"缺芯少魂"的繁荣表象。
国内市场近30%的CT是中国制造,但身为其三大核心部件中的CT球管,几乎全部是进口。CT球管是CT系统中唯一的高值耗材,也是CT核心技术难度最大的产品。如果CT球管哪天美国拉着欧洲对中国禁运,直接影响到医院CT面临无CT球管更换而停用的风险,那么届时中国CT整机产业和医疗诊断水平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我国民生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制造中“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这是我们要高度清醒认识的现实!现代战争早已不是靠飞机军舰打赢的,而是核心高科技领域的匠心与日积月累的积累与长期投入。
我国CT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靠化缘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所以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
新近发生的“中兴”事件注定将成为中国崛起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也给国产CT行业带来了惊醒。
现在国家和国内资本机构对医用CT行业充满期望,扶持政策力度空前,投资估值连创新高,但嗜好于“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躁动心态,鲜有机构大手笔投资于像CT核心部件这类尖端科技项目。
从现在起,我们可以靠进口部件活得很好的幻想应该破灭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核心部件只有靠日积月累、匠心专注才能成功。须冷静思考与调整国家创新及产业扶持资金“重”整机装备、“轻”核心部件的战略部署,尽快改变国家政策导向以集成组装装备为重,核心部件偏弱的扶持现状!
CT球管是CT整机中X射线源的产生装置,堪称CT之"芯",重要性居CT核心部件之首。其国产化更是经历了从民营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国家层面科学规划引导的政策倾斜扶的历程:从1998年杭州电子管开始首次试制失败后,2003年前相继有杭州英赛特、广州艾珂斯大这些民营企业,没有超过三年再次跌倒在CT球管国产化的征程上,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
到2005年,民营企业珠海瑞能医疗又一次扛起CT球管国产化大旗,潜心整合国内CT球管资源,专注于CT球管国产化自主研发制造。这期间一直是民营企业自发地开展CT球管的研发。直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才开始陆续关注到CT核心部件的研发扶持,中电集团十二所和昆山国力分别先后通过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的机会跨界进入CT球管研发领域;进入“十三五”后,国家层面再次加码了对核心部件的研发扶持力度,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更是把CT球管作为高性能医疗器械中的核心部件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在如此重大利好政策鼓舞下,上海联影、东软医疗、明峰医疗等CT整机制造商也谋机而动,至此, CT球管国产化在中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珠海瑞能医疗作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独家实现CT球管国产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创业之初就将研发制造中国自己的CT球管作为企业的使命,历经十几年的专注和积累,培养锻炼了一支本土化研发和制造团队,完成了CT球管关键技术突破。
自2013年首次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T球管注册上市以来,目前已实现5.2M以下CT球管系列产品的国产化,已有上百只国产CT球管在医院临床应用。
瑞能医疗作为入选国家火炬计划的首家CT球管研发制造民营企业,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国外五十年的发展历程,结束了我国无国产CT球管的历史,并实现出口南美和北欧。2017年,更是代表国产CT球管首次成功登入北美RNSA与竞争对手同台竞技,这是CT球管国产化来之不易的成果。
业界公知,CT球管具有连续长时间大功率曝光且极易失效的特点,对材料、工艺、结构等在“极限”条件下的优化,需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慢长完善过程。对于CT球管这类应用型的“极限”产品,从小热容量到大热容量需要循序渐进的技术积累,从研发样品到产业化,从可靠性设计验证到产品成熟,从人机工艺优化到完善,从研发团队到制造团队建设,技术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很长时间。
国外进口CT球管从研发到产品稳定,每个产品都经过近20年以上医院应用的改善结果。因其垄断性市场地位,国外产品在临床上如遇寿命质量问题,我们医院也只有被动接受他的产品而没有其它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外CT球管的发展是市场的垄断性所造就的。而我国CT球管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人才和技术,同时以国产质量不稳定排斥使用国产产品的现象也是影响国产化的重要障碍。以国外CT球管发展的前车之鉴,国产CT球管必将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再到完美的过程。我们唯有以宽容心态支持使用国产CT球管并给予优化提升的机会,方能成就国产CT球管的成功,这种包容和支持,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的选择!
事实证明
没有十几年的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高质量CT球管产业化,只靠高薪挖国外研发人才,花巨资购买先进生产设备,试图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最先进水平是不现实的。
虽然国家从十二五开始到十三五的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 ”计划以及工信部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加大CT球管政策扶持,但是至今扶持的项目科研成果未在市场呈现,而市场是验证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为此,我们应该吸取“汉芯”科技造假事件的教训,审慎对待来之不易的发展良机。
那么到底我们有没有机会赶上呢?
值的庆幸的,国家已经在做战略调整。在十三五扶持资助的 “8.0MHUCT球管研发项目”要求:自主研发应用液态金属轴承、单端高压、电磁动态聚焦和栅控飞焦点等关键技术,完成包含三个技术的8.0MHUCT球管整机配套和临床应用评价指标,等于说我们要用5年时间赶上国外每个技术应用近20年的步伐。这对几乎没有基础还要规避国外专利风险的我们来说既是奋发动力也是严峻挑战。
国家已经意识到国产核心部件推广应用问题所在,2018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 中首次明确包含整机设备的核心部件-CT球管,国家提出了多达38项具体支持措施,这为CT球管作为CT系统核心部件进入市场解决了一个最大难题!
有鉴于国内目前进入CT球管行业的各路人马各自为政现状,我们应更加审慎对待来之不易的发展良机,从现在起调整核心部件的战略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彻底解决影响中国成为世界CT智造大国的尴尬!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CT球管国产化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或许未来不用五年即可完成弯道超车的机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