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斗争,避免周边关系“乌克兰化”
作者:肖斌(Xiao Bin)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
对中国而言,只有超越旧式的均势政治,发展正常的中美俄“三边关系”,才能增强自己在外交战略上的灵活性,并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掌握自己手里。
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是国际政治常态。国际政治中的结构现实主义能够解释冲突发生的一般规律,但也需要引入单元层次进行分析,因为从单元角度可以解释冲突的特殊性。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就是在结构和单元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
西方世界的“忘恩负义”
作为俄乌战争的发动者,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关系是其对结构作用的直接反应。由于从苏联历史遗产中获取的“霸权红利”大大缩小,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越来越排斥雅尔塔体系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于是,在俄罗斯政治精英中形成了具有广泛共识的“俄罗斯利益特殊论”,即西方看不到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的独特作用及对世界稳定的意义。他们认为,只有给予俄罗斯合理的国际地位,俄罗斯才考虑加入西方世界,而西方现行的对俄政策是不公正的,忽视了俄罗斯对西方世界的贡献——无论是凡尔登战役,还是苏德战争,甚至结束冷战。相反,西方世界“忘恩负义”,始终把俄国看成地缘政治上的头号对手,并利用一切机会削弱俄罗斯。
在俄罗斯眼中,美国在冷战后始终是西方世界遏制俄罗斯的主导者,美国需要对脆弱的美俄关系负首要责任。俄乌战争爆发后,美俄关系面临完全破裂的边缘。尽管如此,但美俄并没有放弃沟通的渠道。维持现状可能是美俄关系的常态,而这种常态可能更有利于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因为虽然它们在俄乌战争中投入巨大,但却可以利用这一战争最大程度地削弱俄罗斯实力,从而降低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成本和收益来看,这个“战争投资”是划算的。
战争下的“三边关系”
战争中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尤其是美俄关系把我们引向一个重要却又困难的关系——中俄关系。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与俄罗斯的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俄贸易额增长了29.3%,达到创纪录的1902.71亿美元。战争下的经济合作成果表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受住了外部压力的考验,这对稳固双方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尽管达到了历史新高,中俄贸易额仅相当于同期中美贸易的25%,中国继续在中美贸易中保持了巨大的顺差。更重要的是,中国从俄乌战争中获得了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大国竞争的残酷性和维护大国关系战略稳定的重要性;二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发展中俄关系更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严峻的外部压力塑造了国家行为。基于均势理论和美俄关系,中俄关系的确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减轻中国的外部压力。然而,这种期望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需要诸多主客观条件才能实现,因为在无战争状态下俄罗斯不会充当其他国家平衡他国的外交工具,而在战争状态下俄罗斯更希望别国为其分担战争压力。对中国而言,只有超越旧式的均势政治,发展正常的中美俄“三边关系”,才能增强自己在外交战略上的灵活性,并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掌握自己手里。
避免周边关系“乌克兰化
国家间争强权的斗争是长期的,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坚持斗争精神是必要的。欧亚大陆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争强权的首要地区,在与西方世界的长期斗争中,俄罗斯的周边关系出现了一条断层线,且随着俄乌战争不断扩大、加深,俄罗斯与其传统盟友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也出现了诸多分歧。这条断层线最终导致了俄罗斯周边关系的“乌克兰化”,与俄罗斯有矛盾的邻国倒向反俄阵营,并成为西方世界制衡俄罗斯的战略工具之一,而俄罗斯非理性的斗争策略则加速了这种“乌克兰化”。在各种因素叠加下,俄罗斯先后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选择了战争,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斗争方式。
▲2022年10月,俄军撤军后的乌克兰东部重镇莱曼。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国家在国际斗争中需要注重选择理性的策略,尤其要学会不战而胜、以柔克刚。为此笔者认为,拥有完善开放的决策系统,广泛听取及善待不同意见,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才能使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赢得先机,促进国泰民安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
推荐阅读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