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的和平之旅
作者:扈大威(Hu Dawei)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
习主席莫斯科之行发挥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展开沟通协调,为防止危机升级、缓和紧张局势、推动政治解决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习主席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是在乌克兰危机陷入僵局、冲突升级风险不断累积背景下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它不仅将促进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健康发展,而且对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促进大国良性互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显著升级至今已经一周年。这场危机是冷战后北约欧盟持续双东扩、欧洲地区力量对比显著失衡、独联体西部地缘政治争夺白热化的结果。危机导致的热战不仅造成欧洲地区新的分裂对抗,而且对国际体系和全球战略稳定构成巨大冲击。
乌克兰危机具有三重复杂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北约执意东扩造成俄罗斯与北约国家之间典型的安全困境,双方陷入信任丧失、互相视为安全威胁的恶性循环;二是欧盟扩大进程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之间形成竞争性一体化局面,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制度性联系遭到外力切割;三是美欧秉持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价值观,蓄意将俄罗斯妖魔化、“贱民化”,在将自身地缘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否定俄方合理关切和利益诉求,并否认彼此存在妥协空间。在俄与西方对立加深背景下,乌克兰国内民族矛盾与大国战略角逐相互激荡,使这场危机具有零和博弈、相互加码、轮番对抗升级的突出特点。
由于美欧俄乌彼此矛盾根深蒂固且立场尖锐对立,俄乌冲突目前已陷入苦战和战略僵局。西方国家不断提升援乌武器装备等级,以反俄政治正确代替冷静理智的政策考量,冲突各方关系不断恶化,谈判对话遥遥无期。面对欧洲地区武装冲突持续发酵及升级外溢危险,国际社会普遍感到忧虑。中国不谋求对欧洲地区安全事务的影响力,也不是冲突当事方,但与广大欧洲以外国家一样,受到该地区冲突升级的潜在影响。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从危机伊始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挥建设性作用,抵制国际关系中新冷战的苗头。
2023年2月,中方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蕴含习主席提出的“四个共同”“四个应该”“三点思考”等核心思想,吸纳各方合理关切,体现了国际社会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习主席莫斯科之行进一步发挥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展开沟通协调,为防止危机升级、缓和紧张局势、推动政治解决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是推动中俄关系健康发展,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中俄关系地位重要,是世界政治民主化、多极化的保障,也是全球战略稳定基石。中俄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之上,也不受外部影响和胁迫,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为新形势下全面加强两国战略协调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做出顶层设计。双方还就乌克兰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一致强调通过和谈解决乌克兰危机。俄方重申致力于尽快重启和谈,乌克兰方面也积极评价中方推动停火止战的努力。
二是积极致力改善中欧关系,促进欧俄之间重建相互信任。中欧是文明对话伙伴,互不构成安全威胁,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稳定务实、互利共赢的中欧关系是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一环。俄乌冲突根源在于后冷战欧洲秩序重构过程中的矛盾失控,而这不应成为中欧改善关系的障碍。归根结底,未来欧俄总归要和平共处,无法想象没有俄罗斯的欧洲地区秩序。欧盟要实现战略自主,依靠自身力量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安全问题,就必然要重建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建立包容性泛欧安全秩序,而不能仰人鼻息,把自己绑在别人的战车上。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居间协调,有助于打破欧俄之间的战略僵局,促成冲突尽快软着陆,造福地区各国人民。
三是建设性调解欧洲地区安全矛盾,反对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当前全球安全热点背后,无论乌克兰危机还是东亚围堵中国的各种地缘政治小集团,往往都有美国操纵全球地缘矛盾不断激化的离岸制衡之手。美国对丧失霸权地位的战略焦虑和随之而来的非理性霸权护持是当前国际政治的不稳定之源,有可能造成主要大国之间爆发冲突及对抗升级,并因冷战思维作祟导致出现新的大国集团对抗,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警惕。习主席莫斯科之行以积极的外交努力致力于化解乌克兰危机,也是着眼于有效对冲国际政治中集团对峙的消极倾向,维护国际和平稳定,为大国关系良性互动开辟新的广阔空间。
►►►
推荐阅读
白宫四大幕僚密集出访 挽救在中东的领导地位——美国外交一周观察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