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欧洲27国见解,编织有凝聚力的中国地缘政治愿景
无论在欧盟层面,还是各成员国层面,欧洲内部对华政策——不管内容多么明确——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德国是欧洲的领导者,这一角色使其对华政策成为欧盟其他国家的重要行动参考。
由于缺乏一致的欧盟政策,以及各国对华计划存在差异,欧洲的多层面对华战略遇到障碍。这一战略的复杂性,可能妨碍一致且相互关联的对华立场的形成,需要更仔细地加以审视。
一、欧盟成员国对华关系错综复杂
欧洲国家拥有不同的对华立场,包括全面的国家战略以及各类临时措施。历史联系、经济利害关系、安全考虑、中国以往的报复行动以及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等,都是影响这些立场的因素。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例子:中国通过欧盟11个成员国参与的“一带一路”倡议增加在欧洲的影响力,以及涉及中东欧国家的“16+1”框架。这些机制引发外界对中国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担忧,认为这对欧洲团结和凝聚力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各国可能会重新评估其对这些项目的参与,以维护主权,应对对中国的过度依赖。目前,16+1模式已变为14+1,预计2023年底“一带一路”倡议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包括意大利的退出。
新出现的模式表明,欧洲国家正在中国以外寻求经济多元化,特别是在涉及供应链依赖性和关键资源供应脆弱性的地方。评估欧洲国家以怎样的规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亚洲其他经济体探索贸易和投资前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增强经济韧性和区域参与。
此外,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欧洲机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成员国的重点工作,并确定欧盟可以展开合作或者存在紧张关系的领域。
二、欧洲对华关系国家战略支离破碎
目前,只有四个欧盟成员国制定了对华关系国家战略。然而,它们更像是立场文件,而不是具有严格约束力的策略。荷兰在2013年率先出台,并于2019年修订了《荷兰与中国:新平衡》。同年,瑞典通过了《沟通》。2021年,芬兰推出了《政府对华行动计划》。德国则通过《2023年对华战略》,巩固自己的对华立场。与此同时,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挪威和瑞士也制定了对华政策。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重要成员国缺乏明确的官方战略。这一缺陷意味着需要将它们官方文件和声明里的零碎细节拼凑起来,才能了解它们的立场。这种战略方向的缺乏,削弱了各国政府内部和整个欧盟内部的政策一致性。例如,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完全就没有对华战略,尽管中国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2023年,一些国家开始制定非官方或者不完全的对华战略。欧洲中国智库网络(ETNC)2023年7月的一份汇编(参见下图)报告显示,目前三个欧盟国家(爱尔兰、比利时和奥地利)正在制定相关“针对中国的做法” 。此外,七个国家(法国、西班牙、捷克共和国、希腊、立陶宛、丹麦和拉脱维亚)把与中国相关的考虑因素,纳入更广泛的(分类的)和涉及特定领域的战略。相反,尽管贸易上严重依赖中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少数国家尚未在其政策议程中重视中国。
3. 案例研究:德国首份对华战略
中国传统上倾向于与欧盟成员国进行双边接触,即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而不是与欧盟进行集体交往。在中国看来,欧洲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双头蛇。法国处理中美紧张局势的技巧,使其在解决地缘政治问题上很有吸引力。而过去七年,德国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由于双方贸易和对工业供应链的依赖,这一身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但是,目前只有德国拥有正式的对华战略,这一点值得特别关注。德国在欧洲拥有相当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是强大的工业中心和出口大国。它的政治影响力源于其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发挥的关键作用,历史上制定了各类政策并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因此,德国对华采取的立场至关重要。
德国的目标最初是“以贸促变”,旨在引导中国走向“西式民主”轨道,但最终失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德国更容易受到中国贸易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重视商业因素,似乎限制了其对华政策的政治操作空间。
2023 年 7 月,在中远海运集团完成入股汉堡港码头的交易,以及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后,德国公布了其首份对华战略。该战略体现了多数德国人的想法——不包括最激进的派系。
该战略反映了全球形势的变化,审视了中国不断变化的影响力。它优先考虑扩张供应链和出口市场,发现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干扰,并增强德国公司对在华开展业务的相关风险的认识。其目的是保障出口,并防止不正当的技术转让,特别是敏感的军民两用技术或者安全技术的转让。
德国四个地域在对华立场上存在鲜明区别:北方强调纳入整体欧洲视角,包含合作立场;在南部,德国政府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反映的是国家立场;在东部,对华战略较为警惕,优先考虑与德国最重要的商业伙伴建立牢固的贸易关系;西部关注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特别是人权以及独裁国家与民主国家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下面这句话概括了这一令人费解的现实:“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合作。”
德国对华政策所提供的方向是显而易见的,但将其转化为具体政策却面临着挑战。德国的目标是在管理风险的同时进行合作,警示中国利用“经济和技术依赖”获取政治利益的战略目标。根据其最近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它强调中国追求“地区霸权”和重塑全球秩序的意图挑战现有的国际准则,同时还夹杂其在人权、经济和学术间谍方面的担忧。
尽管该战略明确了加强欧洲团结以应对中国的意图,但更具体的步骤尚未确定。例如,其重申的“去风险”比欧盟委员会在《欧洲经济安全战略(2023)》中的做法更为温和。德国宣称致力于加强欧洲协调,这突显了其复杂的外交平衡行为——这种平衡行为往往优先考虑维护德国的利益,有时会损害欧盟的整体前景。鉴于德国对中国贸易的依赖,以及它在欧盟框架外与中国协调一致的历史倾向,在如何影响欧洲方面,德国面临着挑战。它必须增强自己的可信度,才能让其他26个国家相信它是认真的。此外,中国通过新华社表示,德国难掩“防华”基调。中国大使馆则驳斥了“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的看法,称其“不符合客观事实”。
最终,对华战略的重大进展取决于熟练的政治领导——迄今为止这并不是德国总理朔尔茨的明显优势。最近的选举以及极右翼政党选择党(AfD)的支持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该党目前拥有超过 20% 的选票,使其成为第二大党。
四、中欧交往的优先事项和挑战
三个关键方面说明了欧洲与中国接触时面临的情况。首先,重视某些以国家为中心的协议,而不是欧盟统一审议,使得中国能够利用欧盟国家的分歧。这就意味着,成员国应避免双边主义。然而,已经出现了与此相反的趋势。其次,欧盟的实力依赖于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步调一致,对华战略的不一致性削弱了欧洲立场,使得中国有选择地接触欧盟国家。第三,欧洲对中国采取团结一致的态度,才能形成强大的阵线,挫败中国挑动国家相互竞争的伎俩。
目前,许多成员国认识到了中国带来的挑战。然而,就富有成效的集体议程达成共识仍然存在困难。两种策略可以缓解这种情况。首先,欧盟机构可以建立与中国接触的共同原则,避免搭便车。其次,鉴于其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德国和法国完全有能力在领导欧洲时发挥关键作用。当前,需要转变单边行动,利用有利的对华关系。这些国家的任务是体现欧盟的利益,以及带头加强内部合作,特别是在对华政策方面。
►►►
推荐阅读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