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的务虚与务实
20年前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前提是双方对国际秩序有共同看法,这是当下所缺少的。但中欧经贸上相互依赖、战略上相互需求的局面并没有本质改变。
12月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北京分别与习主席和李强总理举行会晤。这是中欧领导人疫情三年后首次举行的线下年度峰会。
此前,美欧、中俄、中美领导人已于9、10、11月举行了会晤。在中欧峰会的前一天,七国集团(G7)举行了线上峰会。美欧峰会和G7峰会声明中皆有大段涉及中国。
此次中欧峰会召开于两个国际大势之下。其一,去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激活了中美欧俄四边互动,中国在冲突一周年之际提出“和平倡议”后,欧洲对华观感有所改善。其二,中美首脑旧金山会晤后,整个西方都寻求对华务实接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旧金山峰会次日发表对华政策重要讲话,强调中欧关系“将成为我们未来繁荣和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在动荡世界中重新锚定中欧关系是中欧双方的共同想法,但中国务虚,欧洲务实。中方的首要关切是树立中欧间的“正确认知”。从峰会前后看,中方提供了三个选项。
一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20年前中欧在美国单方面出兵伊拉克背景下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多极化”与欧洲的“多边主义”一拍即合。本月初王毅外长在北京集体会见欧洲驻华使节时,强调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并表示中国视欧洲为“重要一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上月底第十一届中欧论坛及第十六轮中欧外交政策磋商期间,中方也强调了这一点。
二是“三个两大”。这是十年前习主席对中欧关系提出的定位,后为欧方接受,翌年被写入中欧《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年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也写入“三个两大”,迄今仍指导中国对欧政策。习主席在峰会上重提此定位,表示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强调双方要“一心一意发展关系,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这显然与欧盟2019年后对华的“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针锋相对。
三是“四性”。这由李强总理在峰会上首次提出。他表示,愿同欧方一道“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建设性、互惠性、全球性”。
会谈结果是,“双方同意保持中欧关系战略稳定。欧方重申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稳定的中欧关系”。
欧方对此次峰会的定位是“选择”,并强调“在讨论之后有必要取得切实进展”。欧方最关切的问题有二。一为俄乌冲突,对华主要诉求是“不援俄”及“参与和谈”。二为经贸摩擦,对华诉求为“对等互惠”及“去风险”。
峰会未发布共同声明,也未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但这不等于没有成果。比如,人文交流成为中欧合作的突破口,在中方近日主动对欧洲五国免签之后,双方在峰会上同意明年重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经贸合作虽然更困难些,但中欧近月密集举行高层对话,已有铺垫。欧方关于峰会的声明中特别提及中欧在金融监管、化妆品、出口管制以及葡萄酒方面成立的工作组。中方在9月举行的第二次中欧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中主动提出放开跨境数据流动,虽未正式落地,但在峰会上仍受欧方赞赏。此外,中欧双方支持双边碳排放交易体系谅解备忘录延期,这也是一个跨越经贸和全球治理领域的成果。最后,欧盟不久或出台第12轮对俄制裁,观察家们将不难从制裁名单上中国企业的数目中窥见欧方对此次峰会的评估。
和中美峰会一样,中欧峰会本身自有其意义。欧方称此峰会“表明欧盟与中国接触的承诺”。“接触”在西方对华政策中有特殊意义,其反义词是“遏制”。这表明欧洲不愿颠覆过去30年的对华政策。
20年前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前提是双方对国际秩序有共同看法,这是当下所缺少的。但中欧经贸上相互依赖、战略上相互需求的局面并没有本质改变。而中欧在经贸和地缘问题上的选择性攻防,显示出国际秩序的转型仍很漫长。
►►►
推荐阅读
视频 |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香港中美论坛2023”致辞:我们能够更好地、负责任地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这就是进展
视频 | 驻美大使谢锋在“香港中美论坛2023”致辞:世界正在走出疫情,中美关系也要走出困境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